搜尋此網誌

2011年6月29日星期三

為何香港居住面積豆潤甘細?(2011年6月29日)

香港一直給人印象地少人多,在我上次一篇文章「響應政府探索土地供應(一):香港冇地嗎?」以圖文並茂指出香港不是「冇地」,是太多郊野公園後,得到很多人認同,當中包括恆生商學院金融學教授蘇偉文博士,亂博什至跟蘇博士想法類同。

今天亂博再使出亂搏本領,說出香港不單不是地少人多,人均可佔用面積其實並不少,什至進一步質疑為何香港居住面積豆潤甘細?

沒有比較就不知我們的優勝劣敗,因此筆者拿了幾個亞洲城市比較一番,看看我們人均可佔用面積有幾大差別?



1平方公里=10,763,910平方呎
每人可佔面積=平方公里面積 x 10,763,910平方呎 / 人口

可看出東京、上海人口密度差不多,香港比新加坡、首爾、台北人口密度還低,居住環境可比三地好。再看看我們的地如建成千呎樓房又如何?
 
(這裏作了一些假設,就是各地人口所需的休憩、商業、道路、基建用地面積是相等)

以地積比率6倍計算:



可建1,000呎樓宇=平方公里面積 x 10,763,910平方呎 x 6 倍地積/ 1,000呎

上表說明香港居住環境並不差,我們的地什至可建成7,052萬間1,000呎樓房,689.9萬的人口,每人可擁10.21,000呎樓,那麼為何香港的樓房面積總是得三、四百呎?為何台北、新加坡人的居住面積比香港的大?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後記:寫完這篇文章後,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為何香港不斷地起一些三、四百呎,而且還要四、五十層高的樓?」

筆者有以下想法:「會不會是在六十年代時侯,一小撮人(有錢人、商家、廠家)睇中地產發展是香港經濟命脈,而一早買下、囤積大量土地?其餘未開發的,一是山,一是填海,開發成本都高的,便留給政府。如果理論成立,即是說後起之秀如80後、90後、以至以後子孫居住面積只會越來越小,而且越來越貴?大家有何意見?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請留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