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顯示包含「AI科技發展對人類文明」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AI科技發展對人類文明」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8月4日星期一

投資AI 概念股的風險與迷思 - 3: 財為水




人工智能模型的LLM必須以AI data center 處理大量計算及儲存資料,其硬件使用數以千計的GPU或TPU的處理器每秒執行數十億次計算,消耗大量的電力,同時產生大量的熱量,需要有效的冷卻系統來保持安全和高效的運作。

當AI的使用量上升,處理的數據量和算力需求都大幅增加,這些 AI data centre 7/24運作,用電量和發出的熱大幅高於現時web 2寡頭壟斷的幾間美國科技巨企,這是無庸置疑的,否則美國也不需思算加建核電廠以配合AI 的發展,而最惹人關注的是用以冷卻系統的,究竟用水量是幾多?

Meta公司計劃建設一個佔地有如美國Manhattan 大小的Data Centre,令人擔心AI Data centre 的用電量和用水量對人類的損害?

冷卻AI data centre硬件系統的不是用液體冷卻和浸入式冷卻嗎?事實上,AI在訓練和推理過程中需要巨大的計算能力,數據中心的使用量導致耗電量和熱量增加,新技術仍然無法避免消耗用水量:

1)因為系統出口仍然需要用水冷卻

2)沿用舊設施,以水直接冷卻,成本較低。

3)水被蒸發來冷卻數據中心的空氣,通常與傳統的暖氣、通風和冷氣機系統結合使用。

4)新冷卻技術還未普及

引起人們廣乏關注的是許多數據中心位於已經經歷水資源短缺的地區。 使用飲用水冷卻加劇了這個問題,與當地社群和農業爭奪水的關鍵資源。

根據DW news的記錄片討論AI數據中心正在加劇全球水資源短缺。 該影片探討了來自烏拉圭、智利、美國和瑞典的真實例子,揭示了數據中心驚人的用水需求——以及它們正在引發的地方衝突和抗議。 為什麼Server farm經常建在乾旱多的地區? 亞馬遜、谷歌和微軟等公司扮演什麼角色? 

當使用AI的成本巨大,無論是耗電量或用水量,涉及的是地球有限資源,使用AI便應該用得其所。DW的記錄片探討了如何可以平衡環境保護和技術進步,他們提議減少使用AI作為搜尋引擎等方式以增加AI的使用效率,這又回到我在第一篇文章問的問題,現時的科技巨頭應用AI的方向是否正確?(下篇再談)

https://youtu.be/cl1ctf1_JxE?si=eXiC-c6l4nV7OHLE



2025年5月7日星期三

溫水煮蛙式的自毀長城



政府計劃修訂《版權條例》引入「文本及數據開採豁免」,修訂後除非版權持有人事先聲明opt out,否則使用版權作品訓練AI模型將不屬侵權行為,預計今年上半年向立法會提交修例草案修訂《版權條例》,似乎政府想盡快為人工智能技術發展開路。

話說政府去年進行咨詢,創科業界、知識產權業界的專業團體、法律界、商會等支持修例,但奇怪的是版權擁有人普遍反對有關豁免,議員們仍然推進修例。我不打算質疑咨詢為何沒獲版權持有人的同意仍然可通過修訂咨詢,我想大家看看近期被受爭議的吉卜力風格大規模被網上抄襲的事件,現在人人都是宮崎駿,人人包括不懂畫畫的人都可以gen出宮崎駿作品,而且openAI 能夠以抄襲賺取巨大利潤,大量的抄襲者透過YouTube 影片賺得數以百萬計的點擊而賺取豐厚廣告收益,所有人都獲得商業利潤,除了吉卜力工作室。

對於網絡大規模的抄襲,宮崎駿的評語是:「This is an insult to life itself!」,大如吉卜力工作室也不會向網絡宣戰告上法庭,版權法例如同虛設。

平時若我們把「龍貓」製造出產品,並且在街檔售賣,海關便會拉人封舖,控告侵權!然而,在「版權條例」豁免修訂後,AI製作成的吉卜力風格影片,其衍生出來的毛公仔、塑膠模型、玩具等等的產品便不被視為侵權?版權法如同虛設?

筆者有以下疑問:

1)AI抄襲宫崎駿風格對動畫行業發展有何益處?我也看不到AI模仿藝術家的風格及成品製出來的作品對推動AI技術發展有何益處?

2)AI模仿別人的作品而寫出來的歌曲,對音樂發展有何益處?

3)一個連音符都不懂的人、對音樂毫無認識,都能寫歌曲,對人類文明有何貢獻?同理,一個連畫畫都不懂的人能夠透過使用AI製作出梵高作品對推動藝術發展有何益處?

4)AI模仿尹光聲音唱歌,讓任何人都可以尹光聲音唱歌對樂壇有何益處?

希望急於為AI開路的議員們能夠答這些問題。

早前大台的「星期日檔案」的「AI侵權」訪問馬國明,他的問題正是我心中想問:「為何AI抄襲不是抄襲?」

另一個受訪者音樂製作人宋凌峰表示:「AI變成我們的baseline, 如果想做得更好,便要突破它的框架,創造一些更具原創性,更未見過,更新的音樂,才可突破AI, 但當你創作出來後,AI又會拿去參考,你又要再突破AI….」聽起來好像在說AI推動更多創新…..,或者讓我問一個問題:「畢加索可以再創造新風格突破AI嗎?」死人怎樣突破?而且建立創作風格是創作者用了一生的時間來建立出來,並且獲得公眾的認受及受歡迎,否則為何OpenAI要用宫崎駿風格作訓練材料?為何不拿我的畫畫風格來訓練AI?我都識畫畫啊!想清楚AI推動我們創新的說法是可圈可點。

很多藝術家使用Instagram 時沒有保護自己的創作,其母公司Meta已表明會拿平台上的相片用作AI訓練,但人們為了獲得流量,莫視自己的權益。

現在還有政府對「版權條例」修例,為AI抄襲大開綠燈,其實,現在看不到對創作行業的傷害,但日子有功,當版權再不值錢,創作人長期賺不到錢,就如mp3把歌曲壓縮成檔案,令抄歌簡單化,人們對音質的要求下降,劣幣驅逐良幣,當創作歌典已無法賺錢,流行音樂行業發展江河日下,過程如溫水煮蛙!

其實,只要在Etsy.com平台上便可見到AI畫作泛濫,售價便宜,畫家很快會發現自己的畫作越來越沒有價值,直至一天,人們畫畫、攝影只為興趣,根本難以為生,到時才發現沒有好好保護創作的版權及其價值, 自毀長城的短視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