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擊之巨人博物館:
白池地獄
血之池地獄
龍卷地獄間歇泉
今天是結婚週年紀念日,放假一天去玩,住在香港那麼多年都未去過大澳,決定在這裏住一晚休息。
網上找了一些資料,發現除了在東涌坐巴士去大澳,原來還可以從東涌坐船到大澳,但班次很疏,兩小時一班,錯過了便要坐巴士了,坐船的風景很不錯。
終於回到香港,趁quarantine 期間寫blog, 很久沒有寫blog了。去了加拿大旅遊個半月,旅程中體驗到加拿大網絡的一些問題,今篇文章主要講述我在旅遊時使用網絡的問題。
筆者在加拿大多倫多住過,由於仍然有很多加國聯系,所以一直維持以最低數據計劃使用電訊商freedom mobile, 來保留原有的電話號碼,為何使用freedom mobile 而不是最大間和最多人使用的電訊商Rogers 或 Bell Canada? 因為freedom mobile 夠便宜,但上網的時候,速度差不多,而且多倫多地鐵內是沒有wifi, 哪一間都所謂!可能有人會覺得多倫多地鐵冇wifi 很落後,但我反而覺得幾好,因為人們在搭車的時候仍然拿起書來閱讀,我仍然認為閱讀書籍是很好的pass time, 是知識的寶庫。但香港人已沒有幾多人拿起書本,在地鐵車廂內,只見人們都是拿着手機碌,看電影、看社交媒體。
說回freedom mobile 有何問題,由於我的手機已在使用freedom mobile電訊商,可供基本網絡漫遊使用,所以今次遊溫哥華和Rocky Mountain 旅程之前沒有在香港租wifi 蛋。當我回到多倫多時,我只需login 我的freedom mobile戶口,便好容易更改數據計畫,即時增加漫遊數據量,這讓我可以跟當地朋友和親戚通訊和普通漫遊用量。這樣短暫top up衍生另一問題,走的時候想改回原本的最低消費,其實幾麻煩,遲些再講。
另一方面,freedom mobile 是多倫多電訊商,如果離開多倫多,很多地方都未必覆蓋到,所以今次旅程幾乎完全沒有用wifi,搵路方面主要是預先下載google map ,然後透過iPhone GPS offline 導航。
在加拿大,幾乎大部份食肆、旅遊資訊中心都有公眾wifi可使用,去了那麼多地方旅行,食過的食店都必定提供wifi, 只有一間香港人開的茶餐廳沒有提供。但使用公共wifi的時候,保安方面便要小心了,如果只是上網漫遊看看資料還是可以的。
網絡電訊商沒有覆蓋至其他省份,搵路可以用離線導航解決,但一些旅遊景點需要付泊車費,而繳款方式是透過scan QR code網上進行,而這些景點竟然有保安員看守,長期站著看守停車場,以確保所有下車的人都支付泊車費,因此手機上不到網便成為大問題,這些景點我都略過,沒法付款呢!終於有一次,在其中一個景點,我下車問保安員,我是用多倫多Freedom Mobile, 這裏沒有網絡,如何支付泊車費?他說很明白外省旅客的困難,但他也不知怎麼辦,他唯一可以幫到手,是將自己手機的personal hotspot share 給我用,就這樣我嘗試支付泊車費,但到了用信用卡支付,我覺得太麻煩了,而且只是逗留數分鐘,拍幾張照片,根本不值得,於是放棄支付,謝過保安員便上車離開,我記得,以前旅遊景點並不需要支付泊車,以前沒有手機支付方式,反而不會這樣掠水!又或者近幾年的確很多遊客,省政府看到是肥肉吧!
Check in 酒店後,酒店房間亦提供免費wifi, 不過有些酒店的wifi接收器很差,那是在Lake Louise外圍的一個小鎮,大概一星期幾乎完全沒有上網,我在Facebook 也提及過這情況。還有一些洒店可能限制了數據使用量,超過了便減速,所以有幾次晚上看Netflix 劇集,中途不停斷線。最後放棄觀看,提早熄燈休息!
有些公眾wifi很慢,只供上網看資料,試過在一些地方想從Google drive 下載相片,竟然需要一分至兩分鐘才完成下載一張,算了,去到下一站才做吧!為何我會在Google drive 下載相片?說來話長,下回分解!下篇還會談到一些上網保安問題!
經常聽人說話趁年輕要先苦後甜,盡早儲錢買樓,盡快踏上資產創富快車。星島日報報導有網民在網上「連登」討論區發文,指年輕人放棄每年去三、四次旅行,每年可儲起4萬元旅費作保守投資,27年後50歲時可擁有230萬元。但到時還是俾唔起首期,作者認為應該用晒去旅行!
全文:「慳27年旅費到50歲可儲230萬?網民控訴:首期都俾唔起」
筆者剛去完成南韓北部旅行,也實在有所感想。 筆者每次旅行都喜歡自駕遊,每次旅行完畢都有種「mission complete 」的滿足感,旅途中我曾這樣想,當我七八十歲的時候,還可不可以像現在般在完全陌生的公路上以時速百幾公里飛馳?
今次韓國之旅,還攀登了雪嶽山,雖然還有力氣,但膝蓋比從前沒那麼好力,攀爬要手和腳共用,也許不太久,我可能沒有這樣的氣力攀爬上山峯。這次旅行的領悟是,當人老了,很多事情都未必做到,所以成日教人不去旅行,要儲蓄買樓,其實好有問題,我認為旅行還是應該趁後生去!
事實上,年輕人應該有更多冒險精神,不用想太多就去做,因為當有了家庭,有了孩子,條命就矜貴很多。我經常視人生如攀山越領,不斷為人生設下目標,爬完一個山,又爬另一個山,完成後感覺自滿,當我七老八十的時候,再沒能力攀爬任何山,那時候就是想著「good old days」的時候。
每個人的人生目標不同,不能以己度人,有些人或會認為儲錢買樓才是人生目標。但其實買樓也有不少風險,可能只有香港長期升市,人們才忽略其風險。例如買了垃圾樓,升市時並不察覺問題,跌市時一文不值。
另外買完第一層樓,你會發現只得一層樓是不可能令你財務自由及生活安枕,你會發現你還需要買第二和第三層樓,如果租客沒有幫你供完這些樓,你還是擔心一旦經濟不景氣,層樓租唔出,你要有筆資金捱過艱難時期,所以你還是需要慳著使。
但事實上,人生是否可以這樣簡單計算?假若明天就死咗,所有樓和錢又有甚麼的意義?我不懂!
在雪嶽山時,烈日當空,帶著太陽眼鏡的我仰望天空,驟然發現Solar Halo (日暈),這現象是太陽周邊有雲,太陽光折射雲層的水氣而出現環狀的彩虹,能夠看到日暈的出現,運氣和時機很重要,想說的是,無論是買樓發咗達,抑或是旅行看到天文現象,都是講時機,成事在天,不必計劃太多!
這次旅行的目的,除了是探朋友和觀光,部分目的是要探討在瑞士開公司的可能。
多日與朋友同遊,說到天南地北,閒談間他的太太透露,認識一個日本太太嫁了外籍人士, 丈夫被派到瑞士工作,因此她便一同來到瑞士居住,不久便有了BB,生完之後一直忙著揍仔,卻發現瑞士政府規定外來人在瑞士居住必須要學德文,在瑞士工作的人必須要考上一定程度的德文, 通過後會獲得政府盼發證書,來瑞士工作的人的德文證書級別要求是C級以上,這方面或許還算合理,但原來跟隨來居住的配偶,就算不工作,在家揍小孩,也必須要讀德文及考證書,只是級別要求可以較低(好似是D),若一年內考不獲德文證書,便要被遣返原居地,我第一個反應是:「吓!咁都得?」那日本太太一個人要面對新環境,還要照顧BB,第一年那會有時間上堂學德文和應付考試?因此這位太太對瑞士的印象很差,她說很討厭瑞士。
從這對話,我領悟到,原來來歐洲工作是有一道隱形門檻,那就是很高的語文門檻,目的...當然是保護本地的工作人口。
列支敦士登人口只有三萬多,被阿爾卑斯山包圍,風景很美,低稅,因此很多歐洲科技公司進駐,但要移民這地方很難,即使是歐洲人移民,每年只有約二百個名額,而且是抽獎般形式批出,工作簽證只限三年,之後便必須要走,這也是一種保障本地人工市場的隱形門檻。
在旅遊方面的體會,在瑞士居住很昂貴,我喜歡以Starbucks 咖啡來衡量一個地方的生活指數。在瑞士一杯Starbucks 美式咖啡(Americano) tall size要60港元,在香港 一杯tall Americano 要 35港元,在多倫多一杯 tall Americano 連稅大概是4加元,即24港元,那是香港十年前的價格。那大概看出瑞士的生活指數約是香港的一倍,香港的生活指數約貴多倫多50%。
奧地利的生活指數明顯較瑞士便宜,油價較瑞士便宜三分之一,這奧地利的社會主義味濃,搭電車接駁地鐵站,買一次票搭足全程,出閘入閘都沒有人驗票,也沒有支付的閘口,出入很自由,完全是靠自律規範。我在加拿大多倫多支付三加元搭地鐵及接駁巴士或電車,也是付一次錢搭足全程,遠近的票價也是一樣,換句話說是住近市區中心的人要補貼住得遠的人,這也是合理的,因為住得越近市中心,樓價越貴,住得越遠,樓價越便宜,他們的思維是有錢人補貼不太有錢的人,這就是社會主義。
至於樓價方面,我影了一些相片作比較:
圖一:Bruttelen 是在瑞士的一個城市Bern,Bern是bear的意思,翻譯是熊城市,我諗這裡主要都是旅遊城市,居住的面積是139平方米,約是1496呎,3.5個房,我諗意思是三房一書房吧,土地面積795平方米(8557平方尺),售價590,000瑞士法郎,剩7.8便是港元,即約4,600,000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