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顯示包含「施政報告」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施政報告」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15年1月15日星期四

施政報告的房屋政策




昨日梁振英發表任內第三份施政報告,市民最關注的房屋供應問題,仍然是報告的重點,相信市民最想知道的是報告中所提及的政策和供應量如何影響樓價,做投資者的,擔心樓價跌導致損失,想置業的,希望樓價跌上車或換樓。

施政報告中有關房屋政策指,政策維持未來10年每年平均興建20,000個公屋單位的目標,2015-162016-17年度分別預售約2,700個及約2,000個居屋單位,房協亦會於2016-17年度預售1,600個資助出售單位。

事實上,這份報告是依照之前12月公報的《長遠房屋策略》的十年建屋計劃,預算建屋目標48萬個,公私營房屋比例「六比四」,出租公屋佔20萬單位,私營房屋佔19萬,資助出售單位佔9萬,每年建屋量共48,000個,20,000公屋單位,19,000私樓單位,9,000資助出售單位,如果這份建屋計劃公佈時沒有影響市場,施政報告所提的供應量也同樣差不多。

不過,我相信供應量能否達標,關鍵是有没有足夠建築工人和土地,另私樓供應還是要看發展商賣樓進度,政府定多大的目標也不能迫發展商加快賣樓!

比較新的建議是將部分新落成公屋單位售予綠表人士,從電視受訪者看,如折扣吸引,此項政策是會吸引的。有說將新落成公屋單位轉為出售,令公屋單位供應減少,其實只是一邊減另一加互相抵銷的數學,條數沒有改變,新建公屋轉為出售,人們從舊的單位搬出騰空,增加的數目不變,只是新供應變成舊供應而已。

另加房協市建獲邀起新資助屋,似乎旨在協助夾心階層置業,兩項政策都是針對私人市場的潛在買家,那會否影響私人市場的細價樓?

現時一般人的思維都是物業只有升值,鈔票是貶值,最重要是有樓在手,管得那是公屋、居屋、還是私樓,在過去幾年供應短缺和大國量化寬鬆下嚴重扭曲人的思維,再加上辣招壓抑需求,在極度餓樓的情況下,什麼才叫足夠供應已經難以估計。不過,政策沒有公布幾多公屋將會轉為出售?未來幾時和提供幾多房協市建的新資助屋?可否在預期方面着手?

以現時人們餓樓的情況,無論自住還是買樓收租,有樓自住又會諗買多間收租,經濟基調沒有太大改變,加上人們還是無法妥協如何增加土地供應,政府無法扭轉人們預期供應不足,筆者相信政府政策很難對樓價有影響,內部勢力難以影響樓價,那麽外部勢力又如何?(下篇再談)


2010年10月15日星期五

2010/11施政報告內有關樓市政策的成效?(2010年10月14日)

今日很多人都會談論2010/11施政報告內有關樓市政策的成效。有很評論認為政策無法遏抑熾熱的樓市,讓我也來熱鬧一番!

施政報告內有關穩樓價措施的三大要點:

a) 2014年建成5000個"置安心"可租可買房協單位給中產人士,家庭收入限制$23,000至$39,000
b) 未來10年每年會提供可建約20,000個私人住宅單位土地
c) 投資移民計劃今日起剔除房地產項目

作者認為長遠是有效的,且聽聽我的看法:

2014年建成5000個罝安心"可租可買房協單位給中產人士:

入息$23,000至$39,000的中產家庭,假設四分一收入用來交租,大概可付約$6,000至$10,000的市場租金,對他們來說,五年不變的租金可算是一種保障,相信計劃會受歡迎的。但計劃的背後是叫人避開風高浪急的時世追價買樓,還假設了五年後樓價比現在低?信不信由你!不過,未夠錢置業的人士可buy time儲錢,遲些買好些買大些、實用些的樓,也不是一件壞事。但你便要接受五年後樓價比現在低的假設。五年後的事誰會知道?

計劃的另一問題是落成時間是2014年,如果我沒猜錯,2014年,印銀紙熱浪己過,或香港股市、樓市泡沬己爆、或是美元、美債爆煲、商品、黄金爆煲,問題是現時世界經濟很多不穩定的因素存在,這兩年內,爆煲問題隨時陸續有來,2014的五年後即2019年會否是泡沬再起時也說不定,真的很難估!此政策又是突顯遠水的缺點!唉!

實際會發生的是租私人中細價樓的人會少了,買中細價樓收租的投資者可能會想:「買樓收不到租買來幹嗎?」,投資中細價樓的人可能少了,中細價樓有下調壓力,不過房協要爭生意,都要等到2014年,短期內冇影嚮,但持此等貨式收租的投資者要小心了。

未來10年每年會提供可建約20,000個私人住宅單位土地:

很好!給有意置業者一個預期,不過仍然無法短期內改變人們對樓價持續上升的預期,有大把供應末必等同樓價會回調,假若外資熱錢繼續托高樓價,即使全香港的人覺得樓價太高無法買了,只要有一個外資熱錢高價成交,那仍然是成交指標和樓價指標,那么,樓價仍然可以高企不下。

投資移民計劃今日起剔除房地產項目

以上論據,「只要有一個外資以高價成交,那仍然是成交指標和樓價指標,樓價仍然可以高企不下!」少個唔知價嘅戊俚爭買樓,便少個人製造高價成交指標,好事呀!不過成效應該不大,因為仲有千千萬萬個唔知定的海外戊俚補上!但投資者會比較住宅、商鋪、廠厦、人民幣、人債、日元、澳元、歐羅、黄金、白金、港股、美股等投資回報,而現時高價追買私樓肯定不是最佳回報的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