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顯示包含「香港旅遊業」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香港旅遊業」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3月14日星期四

旅遊業對經濟的影響

上篇文章從零售業銷售量數據的細分看出與民生有關的零售業銷售在過去一年疲弱不堪,顯示市民正在節衣縮食,但內地自由行消費強勁,令一些與內地自由行有關的零售業銷售全年雙位數增長,結果整體零售業銷售錄得升幅。我們經常聽到商人說內地自由行消費對香港經濟很重要,2003年時這曾經是事實,但現時來說,起碼從本地生產總值的數據裏看不到強勁的旅遊消費能怎麼帶動香港經濟。

訪港旅客不斷創新高,2012年較2011年上升16%至48,615,113,全年訪港旅客均以雙位數增長率上升,2013年1月又較2012年同期上升11.9%,內地旅客佔訪港旅客總人數70%,可見內地旅客對香港旅遊業的重要性。

然而服務業出口作為旅遊業對香港生產總值的供獻,按年的實質變動卻並非上升趨勢(見圖一)

圖一:


資料來源:政府統計處,2012年第四季本地生產總值


下圖是本地生產總值的按年實質變動。

圖二:


資料來源:政府統計處,2012年第四季本地生產總值
 

似乎本地生產總值的變動跟貨品出口(Exports of Goods)(圖三)、本地固定資本形成(Fixed Capital Formation)(圖四)及私人消費開支(Private Consumption Expenditure)(圖五)的變動關係更密切。其中私人消費開支佔本地生產總值六成以上,更是帶動本地生產總值的重要因素。

圖三:


資料來源:政府統計處,2012年第四季本地生產總值


圖四:


 
資料來源:政府統計處,2012年第四季本地生產總值

圖五:

 資料來源:政府統計處,2012年第四季本地生產總值
 
 
曾經有人說過:「全世界沒有地方嫌遊客多」,筆者認為如果沒有為社會增值,而只是推升商鋪租金,這種旅遊業發展是弊多於利,怎樣發展旅遊業才是對經濟有利?下篇再談!

2013年3月8日星期五

是時侯向一簽多行說Goodbye


近日傳聞北京兩會後,特首將會公佈叫停一簽多行,傳聞甚囂塵上。姑莫論消息真偽,一簽多行實施十多年,是時侯檢討成效。

放諸全世界,零售業銷售數據是當地經濟探熱針之一,不過香港屬例外。

2013年1月零售業銷售貨價值較2012月同月上升10.5%,撇取價格的總銷貨量按年上升10.4%,2012年12月兩組數字分別上升9.1%和8.5%,單看整體銷售數據,還以為香港的消費強勁,經濟表現良好,分拆數據才知實情卻是另一回事!為免價格通脹影響分析,全文只採用撇取價格的零售業銷售貨量作比較。

2012年全年至2013年1月,整體零售業銷售貨量維持正增長:

圖一:



但與民生有關的零售業(看圖二),全部表現不濟,2012年食品、酒類飲品等的零售業銷售量除了9月有所反彈,全年皆在負增長潛水。衣物、鞋類增長也不斷下降,2013年1月跌至負數。即使有內地自由行買奶粉幫補,本地消費成份仍然佔大比重的超吸市場零售銷售量,2012年全年只是單位數增長率。

圖二:



零售業銷售數據內,耐用品銷售量強勁(看圖三)。

圖三:



樓價升過不停,理應帶挈傢俱銷售量,事實並非如此,2012年全年都是負增長(看圖四)。

圖四:


樓價上升可帶動財富效應,滿以為汽車銷售量會好,事實也非如此(看圖五)。

圖五:



似乎跟本地居民消費有關的零售業銷售都表現不濟。

那麼,什麼項目上升帶動整體零售業銷售數據上升?

2012年全年以至2013年1月,電器及攝影器材的銷售量均錄得雙位數增長(看圖六),升幅介乎10%至59.9%;其他未分類耐用消費品的銷售量更全年強勁增長,升幅介乎22.3%至212.6%,值得一提的是,其他耐用消費品的銷售量在2012年1月按年上升89%,2013年1月再按年上升212.6%,是勁升之上再勁升,真是勁中之勁!其他未分類耐用消費品包括的項目為樂器、電腦及周邊設備、電腦套裝軟件、醫療用品、辦公室器材(電腦、傢俱及固定裝置除外) 、科學及專業儀器、衣車及其零件。筆者認為觀從過去一年蘋果、三星不斷出新電子、電腦產品,強勁銷售來源應主要是電腦及其軟件所帶動。

圖六:



筆者相信這些都是內地自由行最喜愛買的產品,而全年都雙位數強勁增長,絕對跟不斷增長的內地自由行有關。

其餘內地自由行喜愛的產品,藥物及化妝品、眼鏡店的零售業銷售量亦有相似的全年雙位數的強勁增長率(看圖七)。

圖七:



至於較早前內地自由行喜愛的珠寶首飾、鐘錶及名貴禮品,2012年5月至10月錄得負增長,近三個月巳回復雙位數增長(看圖八)。

圖八:



難怪乎電器、攝影器材、藥房、化妝品、眼鏡店、金鋪、鐘錶店越開越多,因為只有這些長期雙位數強勁增長的零售業才能頂得住不斷上漲的租金。然而,零售業銷售數據的細項顯示本地居民並沒有因內地自由行增加而得益,反之表面風光的數據令疲弱的本地消費長期被忽視,而且被不斷膨脹的自由行消費所擠壓,看來得益者只得商鋪業主。或者這就是為何一簽多行應該是時侯要叫停!

2013年3月2日星期六

愉快的旅遊業



預算案中提到爭取F1主辦權,看得出政府的旅遊發展思維,逐步偏離過份依賴內地自由行,而傾向國際化,這是一件好事,但個人意見認為澳門巳舉辦賽車多年,有點兒跟人爭生意,而且每年亦不少意外發生,並不是一些愉快、有益身心、及香港人可以參與的運動。而且澳門的經濟活動主要是旅遊,全民主力發展旅遊,他們的心態跟香港人大不同,香港隨了發展旅遊,還有很多從事不同行業的人,例如金融、會計、IT、電影業,也經常很怱忙,在香港舉辦賽車活動,大規模的封路會很擾民!

其實運用多一點創意,發展旅遊又未必需要花很多錢爭取什麼主辦權,只需努力經營就可以了。每年的渣打馬拉松比賽便是一項很好又可全民參與的運動事項,開始時只得一萬人參加,現在有七萬人參加,選手來自世界各地。每年的Ruby Seven又是另一成功吸收鄰近國家遊客的運動比賽,這些活動令香港人可以參與,亦令人身心愉快的運動,好處是,這些活動都由私人機構推行,既可吸引旅客,香港大眾又可參與!

筆者曾經看過一套電視真人show, Project Runway, 劇中設計師們比併時裝設計,布料設計,這套真人show很有啟發性,香港也可效法,並且搞大型的,由政府做中間人找商人牽頭,邀請亞洲各國的業餘設計師或學生參加,經過甄選後來港參加總決賽,奨品當然是一筆資金開始自己的品牌,比賽過程一週,期間傳媒全程報道,外地傳媒也可參與拍攝,設計主題由主辦機構定,由主辦單位給予每人一筆資金購買布料,所有布料必須在香港特定的購物點購買,例如深水埗,這種比賽一方面推廣設計,另一方面推廣香港旅遊,大show舉辦的那一天,就如舉辦大型時裝表演,邀請世界頂尖設計師作評判,也邀請亞洲各地的人來為參賽隊打戲,我相信會是很有趣、全城特別是年青人可以參與的大型活動。香港曾經是成衣中心,很多設計人才,這是一種很好的比賽。

同類型的比賽也可應用在街舞比賽,不單舞步要創新,音樂、衣著也要自身創作,參賽者是一隊team,評分跟㯫衣著、舞、和音樂的配合和創新、巿場接納性也要得到平行。

我們也可爭取香港成為CBA(中國職業籃球比賽)的其中一個比賽場地,以運動及設計比賽招來旅遊,不但能培植本地工業、人才,旅遊業也同樣得益,年青人又可多方參與,是多方皆贏的愉快旅業發展,不妨諗諗!

2012年10月7日星期日

今年10.1黃金週

在今年中國經濟增長下調情況下,與及香港一片反中國人聲中(筆者按:反自已?),筆者專程在10月1日下午2-3時到銅鑼灣巡視香港商場業務,銅鑼灣一直被視為自由行必到之地,首輪觀察,比較過去兩年10.1黃金週,GUCCI,LV等名牌店門外沒有排隊人龍,店內只有一、兩個客,SaSa店內尚算擠迫。去年10.1黃金週崇光超市收銀處排隊付鈔的人龍繞兩個圈,今年場面墟冚的情境不再,收銀處亦沒有人龍。

昨晚週六8時30分,筆者到銅鑼灣幾個大型商場視察,拍下以下三幅照片,照片中所見,除了新落成的希慎廣場比較多人流(行人電梯上),其餘時代廣場和皇室堡更是冷清。如無意外,今年10.1黃金週的內地旅客數據應是下跌吧!



皇室堡

希慎廣場(Hysan Place)


時代廣場

不過,黃金週內地旅客人數下跌,跟香港一片反中國人聲有否關係便很難說,或者與內地旅客到新加坡、澳門的人數增長率相比,可能知道一、二。

值得關注的是,昨晚是週六8時30分,即使沒內地旅客,香港人也不多,相比經濟好的時侯,銅鑼灣在週六晚總是擠滿人,似乎香港的消費也不濟。

2012年6月18日星期一

旅客消費放緩的真正原因

早前香港旅發局發表報告指出,本年首季訪港旅客人次達1800萬,按年升15%,而首季旅客每人平均消費約7600元,僅比去年過夜旅客每人平均消費7470元微升1%,增加幅度與旅客的上升幅度差距甚遠,顯示近月旅客在港消費有放緩跡象。

旅發局初步評估原因為可能因歐美經濟差影響旅客消費意欲,與及香港酒店不足令酒店房租“海鮮價”,由於旅客在住宿方面開支增加,或會導致在其他方面,如飲食或購物開支減少。餐飲業和零售業除即要求向大陸申請開放更多自由行城市來港。另外,一些環團卻指自由行迫爆香港,要求新政府檢討本港接待自由行的承受能力。一些人批評"凍結"自由行城市數目的做法愚蠢,因為自2003年內地自由行一直帶動香港經濟增長。

值得我們關注的是今年二、三、四月,訪港旅客人次分別按年上升27.3%,26%,和23.9%,有些人解讀為增長放緩,但這只是玩弄數字而巳。事實上,這些增幅都達雙位數字,而且是增長之上再增長,還可有20%以上,增幅實屬強勁!所以問題不是欠缺旅客或旅客減少,再擴大自由行城市數目無助解決問題,我們要注意的是「為何」旅客減少消費!

旅發局認為歐美經濟差影響旅客消費意欲,有此可能,但亦可能是內地經濟增長放緩,根本沒那麼多錢使!更可能是貨品種類減少,或什至太昂貴,消費意欲下降。近日筆者有一朋友從加拿大來港,巳經十幾年沒返過來,她的感覺是「處處賣的東西都差不多,去過一處,巳無需看其他!」外來人的觀感最直接。看來要檢討的不是自由行城市數目,而是香港賣的東西引不起旅客的購買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