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顯示包含「香港經濟」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香港經濟」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24年3月2日星期六

究竟香港營商環境有幾大鑊?




渾水(城中追債KOL) 在Youtube 頻道講香港股市是被監管死的,所言甚是!套用到香港營商環境也一樣,加上現時中美博弈,很多沒明文規定的限制,正在無聲無息地蠶食香港營商環境!


首先是監管制度密不透風,兩年前我在Youtube 曾經指出,在香港開商業戶口很困難,當時我指出銀行對全新公司要求客戶訂單、銷售合約、又或者出示租寫字樓的租約,顯示有真正的運作 , 那時我曾經問銀行職員,沒有銀行戶口收錢,我如何可以接訂單?那是雞先還是蛋先的問題,沒有戶口,我如何有信心接單?如接了單,卻無法如期收錢,我怎麼買貨?還有,現在很多商業都是網上進行,只要我的住宅夠大,除了可以做寫字樓,還可以做貨倉,為何要租寫字樓?出示租寫字樓租約作為商業運作的證據是否已經不合時宜?


在網上看到銀行開商業戶口只需3天或更短時間,其實是假的。首先,你要預約銀行職開商業戶口,那時預約便要排期一個月,一個月後見職員,只是遞交文件例如商業登記證、公司註冊證書、公司章程、董事名單及決議書、股份分配申報、申請人身份證明文件、住址證明,這只是⋯⋯申請戶口,沒有guarantee 你一定成功開戶,因為銀行還要審批!!我就試過向其中一間網上銀行申請開戶,搞了一個月,結果收到message, yes! 是message, 說不批出戶口申請!理由也沒有給我便拒絕批出開戶申請!所以,申請又未必一定批准開戶的!


在港開商業戶口,由入表申請到預約職員遞交文件,到審批及開戶,前後大概兩個半月,這是成功開戶,如果此銀行不成功,才去找另一間,又再玩你兩個月!真不知道何時才有戶口做生意了!


我這裏有個問題:「我是否應該漁翁散網式去各間銀行申請開戶,看看誰最快或誰會批出申請?」但每個申請都要花時間預約銀行職員,然後提交表格和文件,簡直是要排除萬難! 可能如果你是做食肆、做貿易、租鋪賣實物,一早要租鋪租寫字樓,便沒有此問題,即是你行舊式經濟便容易很多了! 但做新型經濟便會困難重重。直至現在這情況似乎並沒有多大改變!


我最近再開另一間新公司,發現due diligence已不只是開商業戶口,原來,現在開新公司,會計師樓幫我做開公司文件時也要做due diligence !! 為何重複又重複做due diligence? 可能香港真的很多人透過公司洗黑錢?


對於正常人而言,開一間正常的公司那麼困難重重,但對於犯罪者,開很多間公司和多個銀行戶口洗黑錢卻又阻不了!早前香港海關偵破史上最大宗洗錢案件,洗錢集團在香港開設多間空殼公司和銀行戶口,以左手過右手方式洗錢,涉款約一百四十億元。


我想特別指出的是,犯罪者必定找到方法做犯罪的事情,但假設所有開新公司和開商業戶口的人都是想洗黑錢的嫌疑犯,是會窒礙香港營商環境的!


我曾經問加拿大銀行職員開商業戶口是不是要審查?她說:「無需要在開戶時繁複審查,我們只需按客戶要求開戶,如果有可疑交易,銀行方面會看到和堵截!」我不明白為何香港開公司以至開戶口都要重複due diligence!


可能你以為香港一直都是如此,No! 其實在2017年我的內地合作夥伴來香港開公司和開户口,他們來港一天便全部完成!


內部面對開公司開戶口強而有力的監管,對外,香港科技公司面對西方國家無形的排擠。首先,我們向Cosmos申請投資,網上申請表上要填寫成員來自什麼國家,列表可選擇的清單內什麼國家都有,菲律賓、泰國、越南、台灣…. 竟然連俄羅斯都有,但就是沒有香港和中國的選項!


近日需要買Raspberry Pi, 於是向Raspberry pi 公司查詢,Raspberry pi 是一間英國公司,他們沒有接訂單,但卻推薦我們向一間美國零售商購買,初時我只以個人email 查詢,但那美國公司的Export Trade Compliance 部門問是否公司用途及公司名稱,我們提供了公司名稱和香港地址,竟然刺激他們要求更多資料,以下是他們詢問的內容,看完之後,我們回覆取消訂單,買一部600港元的Raspberry Pi,竟然要求出示BR(Business Registration)和回答很多問題,看來是不想賣給香港公司!


Hello,
We ask that you confirm if you are ordering on behalf of a company or for personal use. If this is a company order, please provide your company name, physical address and website.  If a website is not available, please provide us with a current copy of the business license that includes company name, address and nature of business.
Also, please advise what is located at the address of where we are shipping your order; ….New Territories, Hong Kong. If the address is associated with a delivery service, please provide the company name and website.
Finally, please provide ..Ltd.'s website and explain your relation.
Upon your response, we will update your customer file to reflect the provided information in hopes to prevent any future delays.
Regards

事實上,我們可從其他地方購買同樣貨色的Raspberry Pi,只是貴了5%。但如果購買量多,這個差別便不少了!又或者買這些加5%,買那些又加5%,加起來便不少了。然而,Raspberry Pi 並不是什麼高科技產品,如果購買美國的低端科技產品都需要經歷繁瑣的購買程序,或是遇到諸多障礙,這將令外國公司在港設立分公司卻步。無形的制裁對香港營商環境造成影響以及成本上升。


最近訂機票去加拿大,經濟艙機票價格由疫情前的萬多港元增加至兩萬港元以上,即使格價至最便宜也要17000港元,這是國泰直航機票價,現時只有國泰能飛直航去加拿大,其他航空公司都要繞道避免飛越俄羅斯領空,因此由北美飛往香港或香港飛往北美需要轉機,飛航時間由直航的15小時增加至20小時或更多。這也許解釋了為何香港少了很多鬼佬旅客和商務往來。


2024年度財政預算案提出增加商業登記費200元至每年2,200元,其實,影響香港營商環境何止是增加商業登記費?

2024年1月20日星期六

政策牽一髮而動全身





港股已經下跌了四年,仍然未見起色,樓市兩年累積跌幅兩成,財爺陳茂波失驚無神話要硏究徵收資本增值稅,結果港股「投降式」下跌,財爺出來笑笑口澄清,現在和短期內都沒有條件實施資本增值稅。有時真不明白官員可否想想自己一言一語、一個政策都在影響香港?


官員有沒有好好思考香港現在處於什麼經濟狀況?與其怪責港人北上消費,不如問問為何港人要北上消費?這絕不只是港元與人民幣的匯率差距的問題,試想想港人魚翅撈飯的日子,其實,有錢便日日在港魚翅撈飯,莫財便要睇價錢做人,這是正常不過,換句話說,香港人今時今日比以前窮!


事實上,內地人來港旅遊也沒見增加消費,而是滾水淥腳地,上午來,晚上過關走,問他們為何不過夜,旅客很老實說,在港住一晚酒店是過千元,返回內地深圳,酒店價錢只數百元!事實上,內地人也是一樣,錢少了便要睇價錢做人!


一言以蔽之,疫情後,港人和內地人都窮了,有錢投資的,卻都因地產、股市鎖住了資金,市民都莫財!


然後,是原本4月1實施的「垃圾徵費」,早前官員還在怪責市民「想搞清楚便必定能夠搞清楚」,結果市民越辯越不清楚,在全城爭議中官員終於推遲至8月1日。事實上,市民日日忙於搵食,不到真正實施也不會花時間想清楚政策如何影響自己,我自己的情況也差不多,近日才開始關心政策細節,筆者也有一些問題想問官員。


原本4月1日起推出垃圾徵費,住戶丟棄家居垃圾時,必須使用售價由0.3元至11元不等的「指定垃圾袋」去𠄘載垃圾、又或是在放不入垃圾袋的大型廢物先貼上價值11元的「指定標籤」,違法者可被罰款1500元,若屢犯者則可被判最高刑罸為監禁半年及罰款2.5萬元。有議員甚至建議在住宅物業後樓梯大量安裝監控攝錄機,以防止居民非法棄置垃圾!這種思維有點像先假設市民犯法,然後作出預防措施!我甚至懷疑,近日建議全港加裝2000部監控攝錄機,其實都是預防市民通街棄置垃圾!


或者,官員和議員們在加裝更多監控攝錄機前,可否想想,究竟你們想將香港變成什麼樣的城市?亂過馬路罸款2000大元,還要由便裝警員執法,垃圾蟲罸款加至3000大元,原本的垃圾徵費下,飯盒棄置已滿的垃圾桶旁邊罸款1500元….. 等等!


其實,香港自稱國際金融中心,便要跟全世界搶人才、搶資金,倘若城市的法規太過嚴苛,可會影響香港的競爭力?


或者在談更嚴厲的法律去規管棄掉垃圾前,可否想多一點?


筆者有以下問題,或記者們可否代問!


1)以我所知,香港大部份私人屋苑還未有設施處理廚餘。根據我在外國的經驗,垃圾分類:罐頭、膠樽、紙、奶盒、玻璃樽、廚餘,均在同層有不同垃圾桶方便居民分類,大前提是方便,居民開開心心自願地去分類垃圾,我想強調,所有私人屋苑都有特別垃圾桶處理廚餘,丟棄的垃圾便完全不會發出臭味!台灣的經驗,屋苑亦會有設施處理廚餘。


家居垃圾完全妥善分類,丟棄的垃圾很少,這樣不會大幅影響市民支出,居民亦很樂意接受垃圾徵費。


筆者的問題:為何沒有政策先妥善處理廚餘,才徵收垃圾費?


2)現時我們均有在超市購買垃圾膠袋來包裝丟棄的垃圾,若丟棄的垃圾較多,我們便以較大的垃圾膠袋𠄘載,即使不是在超市另買垃圾膠袋,我們在超市購物時索取膠袋也要支付五毫,然後,我們還是會循環再用於𠄘載垃圾,這些其實都是以不同形式實踐用者自付,除非香港有很多人丟棄垃圾時是沒有使用膠袋?


3)超市買的白色和黑色垃圾膠袋不計算為用者自付嗎?或者這種徵費不夠?其實可以要求生產商加價,超市膠袋稅加至一元如何?其實,轉買由政府生產的綠色徵費膠袋的邏輯為何?


4)我們之前已購買的白色、黑色垃圾袋,現在要轉買政府的特別垃圾膠袋,我們變相要丟掉以前買入的垃圾膠袋,這是增加垃圾?


5)官員有沒有考慮現時實施垃圾徵費對經濟的影響?根據稻苗飲食專業學會榮譽會長黃傑龍估計:旗下集團食肆每年需要多付300萬元買指定垃圾袋,加上人手等達500萬元,形容開支龐大。以現時香港經濟情況,港人減少出夜街及減少在港消費,內地人消費減少,食肆的徵垃圾徵費可能轉嫁食客,這進一步導致人們減少在港消費。


6)剛才已說,大量港人北上消費反影港人莫財,在此時徵收垃圾費,會否進一步影響消費?用者自付,少買少徵費!


作為普通市民,我們在此刻更關心的是香港經濟發展,股市樓市興旺,市民有錢,政府談加稅,市民是不會有怨言!

2022年12月15日星期四

要香港真正返來





臨近聖誕,市面很冷清,商場也是,星期六、日也不見得好幾多,感覺上,比起疫情時還要冷清,這情況好像自政府放寬入境限制0+3後越來越嚴重,一些食肆負責人指出是香港人蜂湧出外旅行影響。昨日政府宣佈取消入境人士黃碼限制,旅客抵港入境後,如機場核酸檢測陰性便可自由進入食肆、洒巴等處所,相信這次的放寛會更方便海外回港人士,而出外旅行的港人早已訂了機票和酒店,取消黃碼應該不會對外遊港人有什麼影響,但現在未到聖誕假期已經那麼冷清,可以預期香港的聖誕節將會是清靜的。


除了取消入境黃碼,也同時取消表列處所掃「安心出行」二維碼,但仍然要掃疫苗通行證,在新聞報導受訪的路人,大多認為不用掃「安心出行」並沒有帶來方便了,只是少了一個步驟。筆者對表列處所仍然要掃疫苗通行證的確有些意見。


筆者在五月打第三針疫苗後,七月從加拿大回來時仍然感染Covid, 老爸在八月打了第四針疫苗,十月時仍然受感染,警務處處長蕭澤頣也應該是打了四針疫苗,但仍然兩次受感染,即是説,疫苗不論是mRNA或是科興的滅活疫苗,都是不能防感染,筆者絕對認同疫苗是有效防重症和死亡,特別是對老人家尤為重要。


但自有疫苗至現在已經差不多一年半,用禁止進入處所來谷針也持續了相當的時間,肯打疫苗的已經打了,不打的,再迫也不會打,每日掃的疫苗通行證,來來去去都是同一班人,那就是已經接種的人,再用這種製造不便的方法是不會進一步提升接種率,反而是令八成三已打了三針的人,即六百幾萬人造成出行不便。


例如上星期,我們一家人出外晚膳,我的auntie 去到酒樓才發現忘記帶手機,她唯有借電話call她的菲傭從家裏拿過來,結果她在洒樓門外等了半小時。相信很多人也有類似經驗,出了街行了一半路程才發現忘記帶電話,結果要行返屋企拿取,一來一回多20至30分鐘。手機的發明本來是方便人類,現在變成了追蹤、監督的裝置,成為心理負擔。


另外,由於疫苗只能防重症及死亡,沒有接種疫苗而進入高風險處所,他們要冒感染後重症的風險,這是他們的選擇,為何不可?我認為應該尊重。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網站,國家衛生健康委疾控局副局長吳良於今年9月7日的新聞發佈會上表示,一些地方為加快新冠病毒疫苗接種,出台了限制性措施,他指的是「個別地區存在對未接種新冠病毒疫苗的人群不允許進入超市、醫院、車站等重點公共場所,學生被拒絕入校等情況。」這些做法違背了接種的原則,也給群眾造成不便。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要求各地及時糾正。倘若香港要與廣東省通關,盧局長必須檢視是否需要跟從內地沒有疫苗限制的政策。






更重要的是防疫新十條的重心已由防控感染轉為醫療救治和防重症。這個轉變很重要,因為任何不利出行的政策,都是阻礙經濟復常的關卡。


由2020年疫情開始至現在已經三年,有疫苗和新冠口服藥醫治,醫療上可以做的已經做了,現在是時候讓路給經濟復常,要香港經濟活動真正能夠返來,任何妨礙經濟復常的關卡也是應該撤消。






2022年7月31日星期日

害慘香港經濟的防疫政策還要延續多久





早前去加拿大多倫多辦一些私人事務,之後溫哥華和洛磯山脈旅行遊玩,出走了個半月之後,早兩星期返香港。


入境的防疫手續過七關,感覺「趕人走」似的。入境前48小時要做的核酸檢測,我選用了朋友介紹的有香港政府認證ISO的檢測中心,這些檢測承謂200多加元一個人,即1200港元。上機前要上網取得國泰的Ready Pass, 也是一大堆申報程序,這個程序我用了一小時填寫,申報的是香港身分證、核酸檢測報告結果、疫苗接種紀錄、已預訂酒店的記錄,登機前完成這些申報並且取得國泰的Ready pass和check in, 第二天到機場時便無需排隊,在多倫多Pearson機場的印登機機器scan passport及列印行李標籤,便可以自行drop off 行李,如行李沒有過重,便自行完成check in手續,過程很快。這是Pearson機場的效率!


登機前48小時做核酸檢測,其實中間也可以發生很多事情,由於登機時間是零晨一時半,由中午check out 酒店至零晨登機,我們還是要出街食飯、行街吧!我們還在下午看了一套很無聊但也很好笑的電影「Minions  The Rise of Gru」!


由多倫多回港,坐完十五小時飛機,已經很攰,但香港機場煩擾的檢疫政策,需要再多三小時才能完成。


首先是要填寫健康申報表,這步驟是我們落機後在入境處才看到 QR code,我們要scan了之後填寫及提交,我填寫期間,機場職員催促我們登上接駁巴士,整架飛機的旅客就像犯了法的犯人般,一車一車地送去機場另一邊,填寫健康申報表又是十五分鐘的程序,但對不熟悉手機操作的老人家,又是一種煩惱的程序。


最近政府為加快入境程序,要求旅客登機前完成申報及取得二維碼,可能幫旅客慳了在機場苦惱冗長的程序的一小部份。


去機場另一邊,旅客提交了健康申報表及證明已打多過兩針疫苗便取得綠咭,然後去排隊做核酸檢測和快速測試,完成之後等十五分鐘取得快速測試結果,如果是陰性,便又要去機場另一處排隊見衛生署醫生,他們檢查我兒子在加拿大完成的疫苗記錄,換一個QR code 給他,讓他日後可入食肆用,他們也檢查我們的疫苗記錄、訂酒店的記錄,然後發出檢疫令!向我們讀出檢疫法例。


完成這些惱人的程序,我終於見到廁所了,在落機前沒有去廁所,可能要等兩小時之後才可以去廁所。獲得檢疫令後又要再坐接駁車回去機場行李帶認領行李。之後不是直接離開,而是報上酒店名稱,再等被安排上巴士去酒店,到了酒店又要填表😡!我們的飛機早上五點著陸,九點半才到房間休息。說到這裏,讀者有沒有覺得我們從外地返港是一種懲罰?


大概在下午三點,我接到衛生署的電話找我,說我的PCR Test-陽性, 他指我要離開洒店,但現在社區檢疫設施很滿,可能要等兩三日。他叮囑我先執好行李,社區檢疫設施有位便即時安排我可離開。


事實上,第二天早上,早餐之後酒店方已打電話通知我,衛生署已安排了車在樓下等我,我説:「給我十分鐘吧!」


沒多久,酒店職員上來我房間,他們不是帶我走,而是指示我坐送貨升降機,直達地下,到了地下不見任何人或車,在二百米外看見一個職員指示我去酒店後面坐的士。


直至這時我還不知道自己會被送去哪兒?登上檢疫的士,我問的士司機:「你要送我去哪兒?」他說:「竹篙灣」。


說到我的Covid病情,有些微鼻水倒流和少許喉嚨發炎,只是很輕微的痛,聲音有點沙啞。獲通知核酸檢測陽性後即時吃蓮花清瘟膠囊,喉嚨發炎在第三天便消失,在竹蒿灣第六天,我的快速測試出現陰性結果,第七天也一樣,我在早上九點便通知他們,然後在早上十一時離開隔離的日子。


成件事給我的感覺,返香港是自討苦吃,如沒必要,可免則免!支付了七天隔離酒店房租,卻要住竹蒿灣,感覺被㩒住來搶!巴士點對點去酒店,現在是自費坐的士去隔離酒店,其實為何不可坐的士點對點回家隔離?


去了多倫多、溫哥華、洛磯山脈個半月,一直都沒有中招,直至回港前三天曾到溫哥華機場登機飛返多倫多,我認為是在溫哥華機場感染的,因為在這天之前,曾跟朋友吃飯及一同遊玩,如在香港,他們都被視作密切接觸者,但全都沒中。RAT一直都是陰性。


我認為那麼多的測試,病毒還是會繞過監測,在機場中了,再帶回香港,成為輸入個案。


在返香港之前做完PCR測試後那晚跟我家姐食飯,我擔心她很大機會被我傳染,但她的RAT一直都是陰性,直至我離開竹篙灣,她的RAT仍然是陰性。Omicron 病毒發展至今,我們打了三針疫苗,其對人的影響如何,是否應該檢視?


小小的鼻水倒流,卻被視作有如生化危機般,感覺猛不好受!我腦海中一直有個問題:「是否不可以病?」打了三針加上中過omicron, 還要在攝氏36度的高溫下帶口罩,中過Covid 的旅客是不會接受的,我也覺得受不了,整個香港令人感覺透不過氣!怎樣跟國際比較?


最後想指出,在抵達多倫多Pearson 機場,機場內是必須要戴口罩,我看到的情況是機場內人山人海,一切已經回覆正常,這與香港比較,防疫工作人員多過旅客,而香港機場的size又比Pearson大幾倍,情況更見冷清。


我之前都講過,外地的客人是不會只透過zoom見面便能成功獲得投資或訂單的! 很多時,他們會來香港見面,看看我們的寫字樓,如有需要,甚至要到內地廠房參觀,這是做生意必須要經過人與人之間的接觸程序。即使招聘外國IT人才,很多寧願接受美國或新加坡聘請,除了人工高,他們到外地交流和conference 亦比較容易。


防疫政策太嚴,把香港孤立,跟外國社會斷絕關係,還要延續多久?


2020年12月5日星期六

法例如何謀殺創意產業 (1)






早前在無線一個節目上,受訪的香港年輕人談到在大灣區創業的經驗,他指出,由於香港的法例太完善,所以造成很多框架,牢不可破,而在內地的發展空間反而比較大,原因是沒有規例的,全都可以做,這點我倒是非常認同!當然,當你成功時,便引來一窩蜂的跟風,然後一亂就收!所以內地有時發展空間比香港闊是真的。


例如,在大陸可以隨處見到人踩電動滑板車和電動單車,而在香港,踩電動滑板車是違法的,去年底警方於吐露港單車徑截查一名踩電動滑板車的33歲覃姓男子,並控告他五項罪名,罪名包括(一)涉嫌駕駛未有登記車輛、(二)駕駛時沒有駕駛執照、(三)沒有第三者保險而使用車輛、(四)駕駛時沒有戴上認可防護頭盔及(五)沒有遵從交通標誌被捕。在單車徑上駕駛電動滑板車被控五項罪名!!犀利呀!






至於踩電動單車,便要如同駕駛電單車,需要考車牌的,所以在香港很少可以在街上見到電動單車,但在內地、日本、台灣的街頭,則隨處都能見到精美的電動單車。






問題是,如果沒有應用場景,如何可以測試產品,更遑論優化產品,沒能發展出產業的生態圈,也遑論產業鏈,如何談得上創新?



筆者在南韓見過一些工人推着電動手推車收集垃圾,過程很輕鬆,同樣地,這種電動手推車在內地和日本也見過。然而在香港的街上經常見到一些婆婆,老得腰都彎了,還要推着很重的手推車執紙皮,有時還要推上斜坡,我們還經常見到一些老伯伯推着載滿貨物的手推車,他們只想自力更生搵兩餐,而不想拿綜緩,有沒有想過,其實只要給他們電動手推車,他們的工作便會輕鬆很多吧!






為何大彊走到深圳開發無人機產品?首先,在香港沒有地方測試,另一原因是,無人機升上天空,又是諸多嘅法例規定,叫人如何創新?


香港政府老是説要如何如何發展創新產業,每年投資了很多很多資金在創新科技產業,創新科技不需要事事都要什麼偉大科技,也不需要事事都要大學才可以硏究發展的,創新科技產業可以只是簡單的生活上的改善,簡單的電動車技術,也可以很多創新產業鏈,例如電池發展,如果一早被法律框架框死了,就不能發展出產業鏈! (未講完)



2020年2月17日星期一

古代有安史之亂 香港有痾屎之亂

今時今日的香港,廁紙值錢過銀紙演繹得最淋漓盡致,賊人打劫廁紙而不是銀紙,今早三名男子於旺角道惠康持刀打劫50條廁紙,全世界只有香港!


由二月初謠言瘋傳內地停產,引發搶廁紙至今兩星期,雖然政府和超市不斷辟謠說日常用品供應無短缺,但實際上人們每次去到超市,米和廁紙的貨架依然是空的。家中存貨將耗盡的,也被迫要加入搶的行列。









這樣囤貨,一家三口日日肚屙都要屙到下年才用得完,如果住劏房盤,可能要睡在廁紙上面和廁紙下面!這就是香港的屙屎之亂!


屙屎之亂及其影響大可借鑑歷史的「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被喻為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捩點,雖然經歷八年內戰最終平地下來,但對之後的政治、經濟、社會的發展影響深遠。安史是指安祿山和史思明,兩人發動反唐內戰和內亂以爭奪統治權,統治階層的內鬥是直接的導火線,而制度被破壞導致階級、民族、統治內部矛盾深化,是為動亂的助燃劑。


太平盛世過於安逸,唐玄宗喪失向上求治的精神,將國政交予只知搜刮民財的楊國忠,以致朝政腐敗,楊國忠與安祿山之間爭權奪利。


另一方面,封建經濟的發展導致土地兼并,原本的均田制度被破壞,農民失去土地,成為流民。經歷唐朝多次的開疆拓土,邊防軍事加強,原本的府兵制改為募兵制,邊疆軍權甚至大於中央,令邊疆勢力的安祿山和史思明可以得逞。


看歷史最重要是借鑑其之後的影響,當時唐室為了早日結束戰事,以大肆分封安撫安史叛將,所據地區與兵力得以保留,藩鎭割據,唐帝國陷入分裂的狀態。


安史之亂後,因北方經濟大受破壞,人口遷離北方,經濟重心南移,南方取代北方的經濟地位。


返回香港屙屎之亂,我曾經問朋友,如何界定黃藍,朋友説,藍是親建制,我問,律師不是建制嗎?社工不是建制嗎?不是內鬥嗎?當經濟被破壞,能否一如以往,其實很視乎人是否肯留下來。


2019年9月20日星期五

《香港人權及民主法案》如何影響香港經濟?





逃犯修例風波,最近示威者揭力推動美國國會共和民主通過《香港人權及民主法案》,期望以此影響香港經濟,達至攬炒目的。


《香港人權及民主法案》主要包括:美國國務卿每年向國會提交報告檢討香港自治程度,才延續香港的獨立關稅區等特殊待遇。同時,法案賦予美國總統權力,可將侵害香港人權、民主和自治者列入黑名單,禁止入境及凍結其在美資產。


法案對香港經濟的影響,近日財經界眾說紛紜。昨天看了民眾財經網「葳言大意」訪問金牌分析師Oscar,他認為該法案影響只是開頭一浸,最主要是中國對西方國家還有沒有價值,中國對西方國家仍然有價值,香港都會有價值,反而是每星期的亂象很影響人的心情,筆者很認同Oscar的睇法,但筆者還想加一點個人的觀察。


分析之前我想講一些經歷。週日行經荷李活道古董街,古董街冷清清的,當然近日旅遊業淡靜,古董街沒有遊客是必然的了。探頭望入店舖內,小小的店舖有如歷史博物館,內有古石像、中國家私、陶瓷,我忽發奇想地問,甚麼人會買那麼大件的古董?相信就算不是香港政治動盪,平常買的人都不會多,這些商舖卻可以賣古董至發達,並且買下商舖,可能你的印象會認為買古董的多是內地人用來送給貪官,但那麼大件古董是不能進入中國境內的,那麼買的人會是什麼人?為何會有那麼大的市場?








翻查歴史,荷李活道古董街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44,是香港開埠以來第一條街,聚集了賣古玩、古董石像家具、書畫等店鋪。其中中國高古瓷器最受歐洲國家青睞,它們透過種種渠道先流到香港,然後再流到海外的。


這些歷史故事説出了香港是靠吃什麼奶水成長過來的,那就是走水貨、「洗錢」𠥔聚的地方。那麼,逃犯條例正是砸中香港核心利益,也是為何黃藍少有地齊起反對。


這歷史觀察有何意義,對《香港人權及民主法案》如何影響香港經濟有什麼關係?這些法案威脅會停止延續香港的特殊關稅地位,然而香港開埠以來都是吃水貨起家的,其實真正能影響的只是從正當渠道經商的人,而有特別渠道走貨的人便有提價的能力,這提高了正常營商的門檻,結果是貨量減少,貨品價格上漲,享有特權的人買與賣,能夠有特別渠道access受制裁貨品的人都能受惠。







「葳言大意」大行金牌分析師Oscar的訪問

https://youtu.be/itkrkHie8aM




2019年6月1日星期六

香港大把錢和香港人減少消費的現象解讀


昨晚看到祥益地產的汪總在Facebook 的貼文指出,「政府公佈香港4月M3( 貨幣供應量)連升5個月創歷史新高!更罕有地所有存款數字的按月增長數據全線報升!!」

數據反映香港資金氾濫和資金量正增加趨勢!

而我在之前的文章「讓消費物價指數說故事」揭露香港的經濟狀況是:「雖然樓價指數報升,抽居屋者甚至有人揚言全數支付等等,讓人感覺香港繁榮,實際上從消費物價指數內的外出用膳(深藍色線)、衣履(橙色線)和耐用品(淺藍色線)的物價呈下跌趨勢」;注意的是這趨勢已持續了一年以上,我的結論是:「縱然政府報告説通脹溫和,其實埋藏著更大的隱憂」!

讓我借一借汪總的圖,大家都知我最近忙緊乜,無時間再畫:




然後是我的甲乙類消費物價指數按年變動圖








根據東網報導,實際的消費狀況也是反映以上的情況:

「中美貿易戰持續,民生行業衝擊逐漸浮現。端午節應節食品訂單大跌50%,飲食業界指在非洲豬瘟及人民幣轉弱多重打擊下,整體生意額下挫近40%,有酒樓要半價吸客。

現代管理(飲食)專業協會會長胡珠坦言,剛過去的母親節銷情差強人意。他估計,今年至今,已有逾百間食肆結業,業內平均生意額下跌20%至40%不等,憂慮將有更多食肆倒閉。」


那麼,現在我們看到香港處於兩種狀態:

1)香港大把錢,資金泛濫,M3貨幣供應持續上升,人們將好多錢塞進銀行,因而導致所有存款數字的按月增長數據全線報升

2)香港人「唔肯」或者「唔想」又或者「勒緊褲頭冇錢」消費,導致耐用品、衣履、外出用膳都在下跌趨勢,如果你細看,有條件加價的只有交通、租金、基本食品(即係街市買的餸菜)



換句話說,現在的現象是香港大把錢和香港人唔消費同時出現!為何會如此?其實兩種狀況是無衝突的!!!

「香港」大把錢唔等同「香港人」好有錢,喂!喂!喂!明明是存款增加呀!這種狀況的解釋如下:

1)正如我一直所說,內地有走資,看看一些新聞,求求其其捉個戊里都帶成千萬無申報的現金過境,anyway, 無實質證據,就當我無講過!

2)另一個可能,也是我一直説,香港人個個儲錢買樓,試想想,香港班小朋友和他們的父母齊齊做同一個動作....

3)第三種情況是,個個見到股市跌,落雨收傘,將啲stuck入銀行等機會,又係好多人一齊做同一動作

就如大家一起坐郵輪,右邊風景很美,大家一齊靠向右邊看風景⋯⋯

....正如我所說「此消彼長」......又或是我讀者所説消耗其他購買力。


後記:老實說,我都在想是否應該幫兒子抽定間居屋。吓,我都要?喂!點知會唔會到他出來做事的時候,一千萬才買到一百呎樓?而且趁現在仲有能力現兜兜買都ok,唔使供嘛!

事實上,如果樓價不斷上升的解釋是上一代按自己層樓給下一代買, 將快退休的人除了要自己儲錢退休外, 還要供樓,還有現在平均樓價六球,抬錢三球上會,消費力lock死晒唔出奇


2019年5月25日星期六

讓消費物價指數說故事




政府統計公布,計算基本通脹率的綜合消費物價指數在今年4月份較去年同期上升2.9%。政府解釋4月份通脹按年升幅較大的原因,主要是旅遊費上升,這是由於今年復活節假期在4月中開始,而去年則在3月底開始,令旅遊費用的按年升幅擴大。政府發言人表示,通脹壓力在近月大致維持溫和

通脹不是逐個月看,而是看趨勢,單月解釋通脹更是沒有意思的,筆者從拆開的消費物價指數看出一些社會現象,情況令人擔心。

首先我們先釐清消費物指數是怎樣編制出來,消費物指數分為甲、乙、丙類,它們分別根據較低、中等及較高開支範圍的住戶的開支模式編製而成,通常越高收入屬於較高消費群,這是合理的,你通常不會消費多過你的收入,因此收入高些,消費高些,如此類推,甲類消費群通常被視為較低收入群,甚至是屬於基層,乙類消費群屬於中等收入群,大概是屬於中產階層。如果要看通脹怎樣影響不同社會階層,應該拆開這三組來看。而綜合消費物價指數是反映整體住戶的消費物價,數字混在一起,只能看整體通脹率,對於視察民生沒多大意義

我們先看市民在各類消費開支的權數(weighting) 的變動,以窺看市民在哪方面的消費較大:


從上表所見,無論是甲、乙、丙類消費物價指數,佔住戶開支比重最大的都是食品包括外出用膳和非外出用膳、住屋(包括公屋和私樓租金、管理費及維修費) 及雜項服務,我們還發現外出用膳在甲類消費物價指數的佔比較乙類和丙類大,20194月外出用膳佔甲類消費物價指數21.51%, 而佔比在乙類和丙類分別為18.51%14.43%,另外,食品包括非外出用膳,即基本街市買菜自己煮食,佔比在甲乙丙類消費物價指數分別為14%8.9%,和7.38%, 兩者的總和反映食品對基層住戶開支的負擔較大。

20194月住屋開支在甲乙丙類消費物價指數的佔比,分別為35.03%36.3%34.29%,三者比重都較20184月及2014420159月有所上升,顯示負擔在甲乙丙三個類別都有所增加,是一種趨勢,另外,住屋開支在乙類消費物價指數佔比較甲類和丙類大,正好反映中產的住屋負擔較大。

有趣的是雜項服務在丙類消費物價指數的佔比較大,比重為20.56%,而雜項服務內包括旅遊、package tour ,反映丙類消費物價指數內的消費羣較注重旅遊,旅遊消費較大。




甲類消費物價指數反映住屋、外出用膳和食品包括非外出用膳對基層負擔較大,從上圖我們看到外出用膳(較深藍色線)的物價自20182月開始下跌趨勢,而食品包括非外出用膳(紅色線)的通脹壓力在近兩個月才開始有些微減退,住屋通脹達5%以上,而且在上升趨勢






乙類消費物價指數中住屋通脹是上升趨勢,雜項服務(深紫色線)內的旅遊、package tour物價在4月只上升了一個月,事實上,雜項服務的物價自201812月連跌三個月,因此一個月的上升無需理會。



食品(不包括外出用膳)在丙類消費物價指數自20186月開始下跌趨勢,而所有的消費項目的物價對這組住戶都影響不太大,即使住屋通脹也不到4%,大幅低於甲類和乙類。

從上面三個圖,衣履(橙色線)和耐用品(淺藍色線)的物價在不斷下跌,而且進入通縮,耐用品包括家俬、資訊科技及電訊設備、影音、家庭電氣,樓價上升,理論上市民也會買多些家俬及家庭電氣,財富效應也應令耐用品需求增加而導至物價上升,為何不成正比?究竟這反映了甚麼?我認為是市民在節衣縮食的結果,究竟是在儲錢買樓,定還是供樓負擔、租金及基本食品通脹在蠶食市民的消費力?這是很值得關注,因為樓價不斷上升,其實是此消彼長。

上面三個圖還反影富者越富,通脹對丙類消費物價指數的住戶影響最少。

有沒有看見現時樓價呎價越細越貴,越大越平?窮人越窮越慘,以上的物價分析也同樣反映這種社會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