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顯示包含「Miscellaneous」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Miscellaneous」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3月1日星期六

失匙夾萬是怎樣看出來的?




今天在YouTube 看到最多的推送片就是特朗普與澤連斯基在白宮的爭抝片段,無論是Forbes News, CNN news 都以「澤連斯基被趕出白宮」為標題。筆者在俄烏戰爭的day one 已經說,無錢無人無武器,就不要打仗了。遇上失匙夾萬,結局早已注定,在我人生中都見不少。

第一個case: 還是在成班朋友一齊出來飲飲食食的年代,當中一個鑽石王老五富二代與一個拜金靚女的男女朋友,因一些事不和,互數對方,男方說女的擅自盜用他戶口的錢,女方說男方借了她的錢,誰是誰非就不得而知,朋友之間都認為兩個都可能有誇大事實!我曾經跟這個富二代交流過少許,我說錯一句說話便一輪咀的說自己家族幾有錢,坐駕是Benny,我心諗:關人义事?但事實是,他曾問我兄長借錢,當時我的嫂嫂對他說:「我丈夫是在銀行打工,不是開銀行!」

第二個case: 有段時間跟一個富家子弟交往,人品算平實,但說話中仍常提及上一代怎樣怎樣,我心諗這都是上一代的事,已經三十幾歲人,還在講上一代?最後又是借錢搞Omakase生意失敗,捲錢失蹤,但其實一早已看出他的生意不會成功,因為他除了懂得食好的Omakase, 便什麼都不懂,食材買手、烹煮都是依靠廚師,無法自己管理成本,當然是注定失敗,而且廚師有沒有呃錢也成問題。

以上兩個背景顯赫,美女夢寐以求的鑽石王老五,但其實都是失匙夾萬,失匙夾萬其實是有跡可尋!

我一直都反對這場借錢、借武器才打得成的仗,今天特朗普竟然講了同一番說話:「烏克蘭根本沒籌碼,跟着我們,你還有張牌打,沒有我們,你什麼都不是?」

現實是否真的是「烏克蘭沒籌碼?」烏克蘭真的沒牌打嗎?其實澤連斯基又不是那麼蠢的,你看,川澤協議拉倒之後,歐盟即刻承勢而上,立即想拿回談判主導權,另一方面,澤連斯基亦希望拉中國入局,期望中國可以主導談判。當然了,他手中是美國想要的礦產,而中國跟俄羅斯又有偈傾,而且美國一旦擁有烏克蘭希土,中國對美國的希土制裁便沒有那麼大衝擊。另一方面,歐盟要付出軍費來保護烏克蘭,當然也想獲得礦產來作為保貼!其實,政治的盤算最終都是講利益的,世界上是沒有免費午餐的,「借錢總要還,還得起先好借!」我的「I told you so!」考慮也只此而已!

借錢打仗根本是無可能贏的仗!而最重要的考慮是戰爭死的都是平民百姓,成班高高在上的政客,食又食先,又唔會餓親,有什麼事都可坐在密室遙控打仗,又怎會直接感受到戰爭的苦難?


2024年8月17日星期六

生日雜談






剛過了生日,那麼快又一年,回看去年的生日文章「生日講東講西」,文章中談到自己希望利用自己對crypto 的認識來做更多的事情,讓crypto 的應用發揮得更好:

我已經硏究crypto 很久,很了解crypto 的用途,很想把它的用途發揮得更好,我認為這是很好的技術,真的能幫到很多人,但現時行內還未做到。因為crypto 行內的人大部份是engineer, 他們很善於寫code, 而crypto 的另一半是金融,他們未必很清楚如何將兩者融合得更好來幫人?這才是真正能夠發揮crypto…..

產品已完成,正在經歷蘋果手機App 審查,結果發現,其實不是業界Engineer 不懂發揮crypto 的真正用途,而是建制的法律框架和依照蘋果的Guidelines 審查,而把crypto 產品的真正好處嚴重扭典,來fit入制度內。


首先是問我們的crypto 是否提供crypto exchange service ,有否上交易所,有的話就要提交牌照證明。好明顯答這些問題最好有律師諮詢,但我們只是一間一個仙都未賺的初創,也沒有把crypto 轉來轉去的交易成份,問一問chatgpt “crypto exchange service” 的法律解釋,確認自己的app沒有這些法律問題…


然後又一大堆問題,例如會否上交易所……總之給我的感覺是,連結婚的條件都未有,便問我未來兒子會否讀哈彿大學…. 很可怕


他們常說很快便完成review, 請給我答這些…


去到提交video 解釋app的用途,以為真的接近完成,然後又trigger 更多問題,結果app內給用戶的支持者自行捐代幣的應用撤消了,因為圍繞donation的法律問題不好搞…以為解決了可以完成審批,然後更大的問題出現,那就是蘋果稅, 又叫In-app purchase. 大企業要交30%,我們小企業都要交15%….. 對於我們而言,最大的問題是,所有micropayment 都要經in-app purchase 是很大問題…. 總之每次以為就嚟完,結果是沒完沒了,好似進入了黑洞,很多事情都不能自己決定的感覺,好frustrated…..


我以為自己好了解crypto, 可以為業界做多些事情,其實我最不了解是我身處的建制⋯⋯


今年生日不大愉快,夫家有親人離世,個app的審批又沒完沒了😫😫😫


2024年7月19日星期五

自毀長城



消委會最新一期《選擇》月刊測試30款樽裝水,樣本來自世界不同產地,測試中發現「百歲山」及「農夫山泉」檢出每公升3微克溴酸鹽 (bromate),剛達歐盟上限,獲4星半評級,但消委會亦強調全部檢測的樽裝水均屬安全飲用。然而,被指檢出溴酸鹽達歐盟上限引發「農夫山泉」向消委會發律師信,還派高層和律師親自上消委會總部投訴,指消委會測試存在3大錯誤,即「適用標準錯誤、標準判斷錯誤、明顯主觀誤導」,批評消委會將香港地區銷售的產品套用上不適用的第三方標準是錯誤和不專業。

翌日消委會發新聞稿指「經過與『農夫山泉』的代表會面和深入交流後」,了解到有關產品既不是「天然礦泉水」,亦非「純淨水」,而是「飲用天然水」,並且為測試因樣本歸類出現落差表示抱歉。消委會更改報告後,特別為「農夫山泉」新增一項獨立類別「飲用天然水」,並將「農夫山泉」樣本的整體表現評分,由4.5星改至5星。

其實,無論是世衛標準、歐盟標準,「農夫山泉」都屬安全飲用的標準,何需出律師信要求道歉?

消委會為各類消費品做測試已有五十年,從未有企業以律師信及要求道歉回應檢測結果。作為政府一個獨立部門的消委會,其實只是打份工,要求他們道歉當然求仁得仁,要改什麼都沒問題,最終受害的是誰?

這次事件引發社會很多討論,事關香港作為國際可信賴的檢測中心地位,原來只需律師信擊倒。香港政府一直標榜香港可發展成為國際認證檢測中心,事實上,香港擁有豐富國際認證檢測資源,熟悉先進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國際認可通用的檢測技術,並在第三方獨立檢測認證服務,廣為內地及海外企業信賴,在國際上享有良好信譽。

今次事件可謂拆香港國際認證檢測中心招牌,原來….. 只要律師狀告檢測機構,便可迫使特事特辦,另劈新類別,與競爭對手廻異,無人競賽的全新跑道,當然獲頂級評分了!

事實上,「農夫山泉」樽裝水放在香港市場銷售,若香港以國際標準檢測,照道理亦應屬正常,測試樣本來自世界各地包括本港、新疆、內地、台灣、日本、韓國、馬來西亞、法國、西班牙、意大利、蘇格蘭、澳洲、加拿大及斐濟,跟世界各地大比拼,檢測標準和類別,也是應該根據國際標準。而據我們一般人的認知,市場上的樽裝水主要分為兩類:純淨水和礦泉水,若以山泉為名,一般消費者印象亦會歸類為雪山水、冰川水之類有礦物質的水,稱為礦泉水,但現在以山泉為名的「農夫山泉」卻指其類別並非礦泉水,實在令人愕然!

如歸類為天然飲用水,一般人的印象是雨水,水塘經過濾和消毒,經供水系統,從水喉獲得的開水,若家中有特別過濾器,水喉開出來可直接飲用,這亦稱為天然飲用水。那麼,「農夫山泉」的競爭產品是隨手可得的雨水?

話說回來,香港只是一個小市場,內地品牌來香港銷售,目的當然是以香港作為跳板,踏足世界市場,因此以香港的國際信譽作認證是重要,但原來只要上市企業以無窮資金狀告威嚇政府一個小小部門,什麼都可以改,當香港的國際檢測中心的信譽不再得到信任,其實企業和香港只是自毀長城。



2023年12月18日星期一

解決痛點



這是補充上篇文章「思維決定境界 再評論香港創新科技的土壤 」。


VC經常鼓勵初創企業針對生活或行業痛點進行改革,改善效率、去除中間人、提供更快、更好的解決方案,才能有機會像牧羊人大衛打敗巨人歌利亞,與壟斷巨頭競爭!然而,一些行業痛點往往是因為制度僵硬,長期壟斷及受法律保護,在沒有競爭下,引至行業出現:沒有效率、態度囂張、服務劣評如潮、胡亂收費等等痛點問題,仍然無需擔心沒有生意。所以,很多所謂行業痛點,通常也會觸動建制痛點,初創企業解決痛點變成做違法事情。


我在上次的文章「思維決定境界 再評論香港創新科技的土壤」提出的士司機態度差勁、揀客等問題,牽起傳媒和大眾討論,近日,立法會三讀通過改善的士服務修例的同時,有議員提出加強打擊網約白牌車罰則,而所講的「網約白牌車」其實是劍指Uber 網約高級私家車服務。


最近有議員甚至提出加價至40元起標,但改例和提高收費又是否真的能改善問題?以下我會討論。


姑莫論Uber 的網約高級私家車根本不是的士服務的市場,Uber Taxi 和 其他的士app的服務看似融合的士和新技術,但服務方面仍然出現很大問題,看來是「的士」行業本身的問題,而由於Uber Taxi就像強迫革新企業僭建一部份出來加入僵化的制度,原本劣根問題沒有解決,結果把這些問題帶到網約新企業,成為Uber Taxi 和其他的士app的「老鼠屎」。究竟是不是提高收費便能解決的士行內惡習?定還是歸根究底,是六百萬元買入的士牌照所導致的問題?我希望讀者可以幫忙解答!


Uber的原意是好好利用其他人的剩餘價值和車的剩餘價值,制度以外,以較高昂的價錢,提供另類選擇,有些時間,的士根本不能提供服務!而且,原理上,Uber並不是的士行業的直接競爭者,只是,有些人或想自己搞call 車app 的生意,而想取締對手吧?


首先指出,我以較高call車費網約車的原因,是由於老爸行動不便,又經常要看醫生,他住港島區,醫生也全都在港島,亦有一個在旺角,所以通常隔晚預早網約車給他,確保他無需在繁忙時間與返功人士搶的士,也不需擔心他行好遠路尋找的士,預早call車亦確保準時接載他到醫務所,而我便能透過app看見他是否已經上車和是否準時看醫生。這是我以較高價錢網約call車的原因。


很多建制的既得利益者喜歡貶低網約車為不合法白牌車,但有否想過,其實在繁忙時間和交更時間,老人家根本無法找到或call到的士,不在的士制度下的Uber 給人另一選擇。又例如一些細公司從機場接載客人到公司開會,便無需長期養一架私家車了。


現讓我說出從Uber Taxi和另一網約的士app獲得的經驗,大家可看出,其實提高收費並不等同解決的士根深蒂固的問題!


由於Uber taxi起碼合法,所以近來都轉而call Uber taxi 給老爸去看醫生。有一次,隔晚預約Uber taxi 第二天早上九點到達接載地點,然而,在約定時間前的10分鐘,Uber app傳來司機給我訊息,說由於塞車,需要延遲15分鐘才到達接載乘客的地點,即到達時間為9:06am,我見預鬆了時間, 醫生appointment 是9:30am, 只是從銅鑼灣到灣仔軒尼詩道,車程只需15-20分鐘,應該趕到,所以回覆ok。但結果等到9:20am才到達接載老爸的地點…. 然後,直至9:35am, 老爸至電給我,說司機是九龍車,他的車去了太古廣場三期,他問我如何去,我實在不懂答了,住港島的人是不可能不懂灣仔軒尼詩道!最後他的車在9:45am才到達目的地!


他的回應是,我篤錯位址,但在我的app卻列出了正確地址喎!他還說:「我沒有在三期便放下他啊!」我心諗:「你試吓!我會叫你車去差館先!」


我的腦海滿是問號!


第一:他在8:45才從九龍塞車過海來到港島接老爸,當然會遲到,但隔晚接單,怎麼不是預多一些時間到達接載地點?


第二:為何要隔晚接過海單?他需要支付隧道費啊!唔明!


第三:Uber taxi app根本沒有選擇九龍車或港島車,照道理,隔晚call 車,是不可能call 不到港島車接港島客吧?如沒有限制港島車接港島客,那麼,下次會否是新界車接港島客?只是從銅鑼灣去灣仔,若不是老爸行動不便,坐電車都可以吧!真是很氣憤,多付了錢,卻是這樣的服務!以前的Uber 私家車,根本沒有此等問題!究竟是Uber app的問題,抑或是的士司機的問題?不言而喻!


然後,另一次,是我以另一個的士app call 車從住所到機場,的士來到的時候,叫我和他一起取消張單,那麼便不用付平台服務費了…. 其實,即是他以app來找他想要的客….其餘的不想講了,自己諗!


所以,我在以上提出:「提高收費並不等同解決的士根深蒂固的問題!」


後記:有議員提出,抄澳門功課,就是在的士內安裝CCTV監控錄影,便能全程監察司機與乘客的爭議!我想指出,香港不是澳門,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食的是四方飯,的士內安裝CCTV監控攝錄鏡頭,是會有影響的,例如之前兩個明星在的士車廂出軌行為被拍攝及影片流出…還有,很多金融市場、公司對話內容等有價值的資訊…..






2022年12月18日星期日

你是否都曾經年輕過?

響應Duncan的文章「你是否都曾經年輕過?」,我也玩吓。


讀書的時候也曾經拿着Nikon 單鏡機周圍影相,在大學參加過photography club, 沒有用沖曬相片技術,只靠捕捉時機、自然光線、構圖,不過影極都麻麻地。










後來出來工作幾年,工餘時間跟朋友一起參加默劇班,下圖是外出街頭表演前的大合照,不過沒有我,我是揸機影相那個😄





之後又玩過3D畫,不過全部送晒俾人,自己無keep,因為覺得做得唔夠好,下圖是以前在Page One 買來參考的書內其中一幅,我所指的3D畫便是這些:




還是做被拍的model比較好:










我其實很喜歡畫畫,不過只是玩玩下,畫得只是一般。






這是在設計Volitium logo 時試畫的筆。



















2022年11月15日星期二

長期口罩令為害下一代





新冠疫情已持續了三年,當市民問及何時可以解除口罩令,無論是行政長官李家超或政府專家都認為口罩令要維持,他們的解釋均是由於長者及小童的疫苗接種率仍未夠高,口罩令有需要繼續實施;又或者為要防流感和新冠變種病毒疫情一齊爆發,所以口罩令完全不可以放寛。早前在無線節目「講清講楚」,講座教授許樹昌更指,口罩令要維持到下年年中,然後冬天又要再戴番。


你問傳染病專家,他們一定會認為阻止病毒擴散的最有效方法是戴口罩,但有沒有人問吓語言發展專家和兒童心理專家,長期戴口罩對幼童語言、社交、性格發展有何影響?


如果幼童是2020年出世,他們大概已經是三歲了,兒童的語言及性格發展期是在0至3歲,人類學習語言的方法,除了聽,還會觀察照顧者、老師的口形發音,如果身邊的人整天戴着口罩,他們看不到嘴型的發音,便可能發音不準,例如:「光」本應讀成「Gwong」,看不到0嘴的發音方法,便會講成「Gong」亦即是「剛」。


最近在地鐵車廂內,坐在身邊的小童大概兩歲幾三歲,講說話的口音古古怪怪的,發音不準。試想想,如果小童在家的時間大部份都是由菲傭照顧,當他們返到學校,老師和同學的口都被口罩包着,欠缺看到口形發音,他們學習語言可能受到障礙。而小童學習語言的黃金期是在早期,錯誤發音成為壞習慣,之後便很難改變,影響可能是終身。


另一方面,兒童的社交發展,也是在早期,除了透過在幼稚園學校或兒童遊樂場場跟同學和其他小朋友玩和溝通,社交還包括他們觀察別人的眉頭眼額的能力,身邊的同學、老師七成面部都被口罩包着,如何可以觀察別人的表情?


在街上看到幾歲兒童,感覺他們木無表情,甚至有點呆,看不到活潑的表情。其實孩子這樣長期戴口罩,不斷消毒雙手,會不會對孩子長期性格發展有負面影響?例如助長鵪鶉或內向性格發展?


不同孩子有不同性格,有些性格特別固執,例如我的姪兒小時候穿着厚厚的外套,即使玩到一身汗仍然不肯除,但他一旦除了,當氣溫下降,叫他穿回,他便會尖叫,不肯穿回。我相信有很多兒童都有類似性格,穿了的衣服不肯除,除了之後不肯穿。同樣道理,孩童已習慣了出街一定要帶口罩,如果一天口罩令撤消,你着他們不用戴口罩出街,他們可能會尖叫!


其實,開口埋口都說為他們着想,可否從長期戴口罩對兒童心理、性格、語言發展影響多作探討?


其實,口罩令是否需要嚴重到一公里外沒有人的戶外,仍然要戴口罩?口罩令亦可以距離來定,讓大家都可以有啖新鮮空氣呼吸一吓!不妨參考一下!







2022年10月5日星期三

Blogger的悲歌






朋友說我的文章寫得太長,或應簡化成個思路來解釋,那我首先sum up一吓我想講什麼。前一篇文章想指出,通脹是頑固的,所以利率升了之後很大機會會維持一段長時間。剛剛週末出的文章指出英國通脹的根本問題有兩部份,一部分是勞工短缺推升工資,另一部分是兌美元導致輸入通脹,前者是因經濟長期低迷導致人和錢外流,加息加死了經濟是不能解決這問題,更重要的是英國的household 債務GDP比很高,媲美美國2008年金融危機,筆者質疑加息未必能完全解決英國通脹問題,更多的是不利英國經濟,對於兌美元而帶來進口、源料、油價等輸入通脹問題,解決方法是不要以美元兌就是了,盲目跟美國加息並不是真正出路。看來我也沒說錯吧!文章一出,聯儲局委員Barkin都出來講加息不利世界經濟….


剛剛週末篇文章用了一日半時間看數據、分析,然後寫出來,有分析、有insight, 看的人多,comment又冇、來給句支持、鼓勵的說話又冇……


文章瀏覽人數不差,很多人只是CD Rom, 這也算了,一些傳媒抄了我的觀點,只冠以「有分析」指出….,這可能算俾面,起碼認了不是他們的料,有些KOL拿了觀點當作自己的,多謝都無聲,過來俾個like, 說句鼓勵的說話,讓我可繼續寫,你可繼續抄…


可能佢會話「車!你講的咩經濟唔好,錢和人都走,係人都知,沒什麼特別…」你不是在不斷煲卓慧思是廢柴一個嗎?繼續煲嘛!


有些人質疑「知唔知要幾多身家先至買到六球債」,我諗佢意思係:「你唔識嘢」,我心諗:「買T-bond最低門檻是110K美元,你話我知買六球港元的T-bond好多錢?」


上次被人話我唔識嘢,在外星人條片講過,當聯儲局加息收水,所有市場都會跌,不用好似Bloomberg 計那些什麼correlation, (美國科技股與加密貨幣correlation 高,所以不能hedge股票),那次俾人鬧得好犀利,他甚至出埋「你老姊…」,看來再同呢個人抝下去,是自取其辱!現在睇返轉頭,我何錯之有?佢又會唔會來道歉?


有些認為我講Bitcoin 、Ethereum 的技術是想派貨….但我2014年已經開始寫,但佢唔會理,總之一講就有不軌企圖!


仲有一些質疑我想收錢教投資….


越來越多blogger意興闌珊,是不無原因的。


我諗最大的問題是我給了很有價值的資訊,卻以免費給人們看,他們不認為是有價值…..


https://youtu.be/nKKz9ybOO0k








2022年9月9日星期五

消失的瀏覽量





有些人質疑為何我那麼少人看的blog都可以出兩本書,我再從外面click入自己個blog,才看到底部有個爛鬼view count, 只得330,000總瀏覽量,原來是這個原因。






寫了十年blog, 只有33萬view, 神奇,兩個書商竟然無蝕錢!而且來年會出第三本,正在籌備中。為何我的blog咁癈?要數回yahoo blog的年代⋯⋯


我最早期的blog文是從yahoo blog開始,大家都知,後來Yahoo blog執咗,那時的總瀏覽量已經達到60萬有多,那時我在Yahoo blog寫的文章主要是地產和香港經濟為主,也曾經老作了一條程式把首期借錢買樓也計入租金回報,如果零首期,回報是infinity, 那篇文章過萬瀏覽量,很好玩!


「不同借貸得出不同回報率」


亦是在那時認識了地產博客脫苦海、楊門女將(巳過身了)、林一鳴和財叔,還記得yahoo blog營運至最後一天,我們一眾blogger忙着把所有文章抄過去blogspot 或自己儲存起來,但大家交流的留言全都沒有了,我們當時很浪背,亦第一次感到心好痛,寫了兩年60幾萬view 完全消失,曾經想過放棄,因為搬到blogspot很靜,昔日的blogger 很多也沒再在blogspot 寫。


大概在2013-14年,地產博客脫苦海開了一個網站名為notcomment.com, 當時曾經有段時間興起網媒,那時我們希望把notcomment 做大,我在那兒一星期出兩篇文章,還開了另一個女性筆名,嘗試過學王迪詩寫女性文章,即是一星期出三篇文章,不過,我的性格根本做不到王迪詩做的事情,我寫這類文章感覺造作和辛苦,沒多久便沒再寫女性文章,而notcomment 也不負所望,高峰期曾經是紙媒以外,網媒排第六,緊跟輔仁網和立場新聞之下,我一篇地產和經濟文章的點擊率曾經達到8000至10,000 view ,這是曾經風光的年代,也曾經被邀請在Quantnet 出文章。 2016年notcomment停辦,2020年消失了。


近這兩年,blogspot也越來越靜,但一篇blog 文的瀏覽仍然有600至700 view, 寫加密貨幣一般都只得300至400 view ,由於沒有人留言,我感覺像自言自語,後來開始在YouTube 出片,blogspot的view數更少。


在2014年的時候,加密貨幣的題材很新,blog的view數比起地產和其他投資題材都是大減一半,所以我才會説要說服第一個書商幫我出加密貨幣作為題材的書。其實2014年跟書商傾的時候,原本我們約出來是傾以「風險的物理學現象」作為題材,但我只想出加密貨幣為題材的書,因為我當時已經認定這是未來的貨幣模式,是真正能夠幫到人的書。2015年已經寫好這本書「貨幣革命 加密貨幣新時代」,但書商一直hold起沒有出版, 直至2016年承著英國脫鈎公投,比特幣再次成為熱門話題,這書終於面世。2017年比特幣第一次衝上10,000美元,我有朋友跟我說,他的朋友讀了我的書而持有比特幣至9000幾美元才賣,亦有讀者原本是做保險,也說持有比特幣至10,000美元時話我知她很開心,但之後有沒有賣,她沒有告訴我了。


而blogspot 底部那個view count是後來才加上,而blogspot 曾經更新了一些什麼,我不知為何,更新完之後,原本70幾萬view不知如何跌至40幾萬view, 這些都是內部看到的數據,而blog 底部的counter,我一直都沒有理,什至已經懶得再看,這些中心化的平台,不斷搞來搞去,又執笠,又更新,就這樣,我越來越不想寫。


Youtube 的情況也是越來越不爽,去加拿大旅行之前,view數還算可以,600幾個subscribers ,一條片都達到一半人觀看,去完兩個月旅行回來,view數只得100幾,從觀察其他Youtube 片,影片view 數少,出片疏是被判死刑的原因,Youtube 不再幫你推片,道理很簡單,他們不歡迎業餘者當作hobbies玩,要麽就努力出片,讓他們可以插廣告在你的影片中,這樣我們便好像幫youtube 打工般….


Facebook 也越來越討厭,不斷轉換algorithm, 初期的Facebook 是很好的,粉絲按贊,其他人便會見到,有其傳播性,就如免費幫你宣傳,但他們的algorithm 不停地改變,直至現在,有網友說已很久沒有見我,以為我沒有出post, Facebook 的algorithm 一改再改,我們是帶客上他們的平台,竟然不斷向我們討廣告費,付了廣告費,卻給我們一大堆我唔識佢、佢唔識我,不知什麼國度的人的l like 和 followers,不付廣告費便不再在followers的News Feed出現,做法越來越厭惡性。這些中心化平台初衷本來是幫人,但當他們成功之後便千方百計從客戶擠壓金錢,結果客戶越來越少用這些平台,他們的follower 也越來越不上這些平台,所以YouTube 、Facebook 其實也命不久矣,我應該要看看去中心化的平台…..




2022年8月17日星期三

在加拿大使用網絡見聞[2]- 真的是國家安全問題?





我們經常在新聞媒體聽到美國指責華為5G基建對美國網絡構成國家安全問題,於是呼籲盟友停止使用華為的產品及5G機樓設施。於是,加拿大本來已經建好或正在使用的華為5G設備,和之前的所有建設合約終止,終止合約的賠償不在話下,建好的設施要拆,也涉及龐大開支,怎麽用之前不是考慮好才使用?現在連華為手機也是被禁止在加拿大使用,我家姐跟我說:「不要被人看見你使用華為手機!」


話時話,我在出發去加拿大之前,專程買了一部華為手機,大概5000幾港元一部的P50,主要是想看看Leica 鏡頭有幾好、18mm 的超廣角鏡頭、和光學影像防手震長焦距鏡頭最高可作50X數位變焦,當是買部相機,輕巧方便攜帶,我仍然使用iPhone 8作為主要通訊、上網之用,為何不素性換iPhone? 首先,我的iPhone 8仍然很好,不想換,另一方面,差不多的拍攝功能,iPhone 13 pro價錢貴大概兩千港元。只是想在旅行拍些靚相,而且我經常行山,華為手機當相機用絕對乎合我的目的。




(這是用華為手機的50X長焦距鏡頭從遠處影的🤗)



說到行山,最有滿足感的一次是從Jasper的吊車站再hike上2,464米的頂峰,環迴360度的Rocky mountain 盡在腳下,那種成功感難以形容!不過,落山才是最大挑戰,因為山上的積雪在夏天已變成厚厚的冰,沒有帶行山杖,一邊行一邊滑下去,困難重重!所以相機輕巧對我而言很重要。




(360度環迴Rocky Mountain 😍)


但由於華為手機不能直接用Google 、WhatsApp 等app 功能,只能透過下載一些app 再下載Google, 所以分享相片到WhatsApp 要很轉接,先上載到Google drive,然後從這裏分享到其他app 作不同用途。這方面的確有點麻煩,但影美景留念才是重點吧!


話說回華為5G對國家安全威脅,我跟一些IT人討論過這些問題,外媒和各類政府報告都指出有關風險,IT人都不以為意指出,5G網絡就好像一條快速公路,假設成條公路都裝滿了偷聽器,如果汽車在此公路通過…..,汽車關上了窗門,誰也偷聽不到汽車內的對話⋯⋯,汽車比喻的正是我們的手機App, 如果App有後門…..,所以問題不完全是華為的…..,可能我錯,政治敏感問題還是少説了。


我在加拿大看到另一些問題,那就是個人對網絡安全意識很薄弱。如我上次「加拿大使用網絡見聞[1]- 沒有網絡的日子」文章提到,在大部份的食肆、商場都提供免費WiFi, 有些食肆在你落單之後便會給你password, 而且沒有限制時間。在加拿大公眾地方上網很方便,但亦很容易被駭客入侵,究竟有幾多人會在公眾地方上網時用vpn? 應該不多。


另一次經驗,我們在酒店員工辦公室門口行過,只是經過而已,看到酒店admin 的password 很大隻字貼在牆上…唉!😩 經常說別國乜乜乜駭入系統,可能其實是人們網絡安全意式薄弱。



2022年7月19日星期二

書展買好書和撐場



又到書展的時間(7月20日至7月26日),提提大家去書展買好書,寫一本書一點也不容易,好書更是應該真金白銀支持和收藏。我將會在星期六(7月23日)大概下午2:00會在亮光文化攤位(1A-E16)到場支持止凡和Duncan 的新書!





止凡的新書,取之有道系列第八本:「新世紀投資要點」




「Duncan 新價值投資」新書:「科技戰國 尋找科技價值投資的故事」




希望到時見到大家!


還可能在附近野生捕獲:止凡、Duncan 、麥加文、飛鳥




2022年3月20日星期日

市民出行增加是代表抗疫疲勞,定還是反影嚴厲抗疫措施的不合理?


近日來,多位傳染病專家指出香港已接近全民免疫,事實上,根據現有數據看,82%的總人口即552萬人已接種兩針疫苗,接種了三針疫苗亦已達245萬人(圖一),再加上已有102萬人(PCR檢測+RAT檢測)已經染疫,內地數據顯示有症狀者和無症狀感染者的比例大概是1:1.3,所以如果已經有102萬有症狀者,估計有132.6萬 (102萬x 1.3 )是無症狀感染者,因此筆者估計香港已感染Covid 的人總數為232.6萬(102萬+132.6萬),佔總人口30%,再加上82%的人口已接種兩劑疫苗,根據專家指出,感染後康復的人的記憶細胞比接種疫苗的還要好,所以估計香港起碼有20%的人口已經是「超級無敵掌門人」,人數達100萬人,三個月內再感染而變重症的機會很低,怎樣叫人仍然要留家抗疫?這些為數達100萬的超級人類會問:「我還要抗什麼疫?」所以,無怪乎特首觀察到市民八達通的出行記錄增加。





其實,看到身邊染疫的朋友,有些打了三針疫苗的朋友,,九成正常健康的人都只是輕微咳嗽,喉嚨痛(有些喉嚨痛較為嚴重),如果頭一天開始吃內地的中成藥(免爭抝還是不提名字),第三天便開始好轉,第五天的RAT檢測已轉陰性,七天已經可以出關,有些去年打了兩針疫苗的市民,由於疫苗效用已過半年,病情比較嚴重,有發燒和嚴重喉嚨痛,要大概到第七日RAT才轉陰性,大部份都是自我隔離一星期,吃必理痛和中成藥、喝檸檬水,便能自行康復,市民不是盲目的。現在的疫情嚴重,死亡率高的原因都是安老院舍沒接種疫苗的老人家。


疫情變化得很快,兩星期前,感染確診Covid 的人數,每天達四至五萬人,即使不用看數據,我們身邊總有認識確診Covid 的親人、朋友、同事,今天,他們都陸續復工,返回工作崗位。現在才說疫情嚴峻,要人繼續留家抗疫?


另外,關閉沙灘的科學理據為何?猛烈的太陽,亦即是強烈的紫外光線,在電視上看到,酒店清潔廁所也是先用UV light照射殺菌消毒,沙灘的陽光照耀也是相同道理吧,飛沫一出,數秒已被殺菌,而且從電視或報紙相片看到,大部份人都帶了口罩,只有小部份人沒帶口罩, 從新聞片段目測,沙灘上的市民都坐的距離亦很遠,有些超過兩米,有些甚至超過200尺距離才見到一個市民,如何認定播疫風險高?







如果說封閉沙灘的原因是避免人羣聚集,商場內聚集的人羣更多,超市內、優品360內搶購物品,排長龍付款,也不見他們有一米距離,檢測排隊人龍的人羣也密集過沙灘,在食肆內除下口罩進食,播疫風險不高嗎?


舉另一個例子,在海中心有一個人坐在艇上,一公里外有另一隻艇,亦是坐了一個人,再有另外一隻艇在300尺以外,艇上有兩個人,海面上有四人聚集?他們都要帶口罩嗎?法例規定任何地方都要帶口罩,但他們距離相差一公里,何來染疫風險?如果他們都打了三針,全部都染過Covid, 帶口罩的道理為何?不帶口罩便犯法?


我意思是如果一公里以外都冇人,你行過來之前,身邊還是沒有人,帶口罩的意義何在?抗疫政策要服眾,首先要合理!




2022年3月19日星期六

俄烏戰爭的反思 戰爭背後的另一戰場

戰爭反思,戰爭背後另一個戰場?


俄烏戰事背後一啲嘅反思:


1)加密貨幣係俄烏戰爭嘅角色


2)戰爭的背後另一個戰場


3)我在這場戰爭的體會


最近「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 」的作者Professor Mearsheimer,芝加哥大學政治學教授,提出一個問題,誰應該負上俄烏戰爭的責任,結論竟然是圍繞美國和俄羅斯之間的問題!卻沒有談及澤連斯基!


香港的傳媒都是西方傳媒的影片和直接翻譯西方的新聞,因此我們的資訊並不全面,大概在2021年10月,俄軍不斷在烏克蘭邊境軍事演習,實彈演習,但從傳媒得到的消息(即西方同烏克蘭傳媒),一直都認為烏克蘭甚至整個歐洲都並不認為普京會向烏克蘭開戦,直至12月,俄羅斯大軍壓境烏克蘭,美國不斷說收到消息俄羅斯將會入侵烏克蘭,不斷在試探俄羅斯,多次狼來了之後,令人更信以為真,俄羅斯只是威嚇,直至二月美國撤走公民外交人員,真的戰爭了,我有種感覺像一直被誤導。


好多人都未必估到普京真的揮軍攻打烏克蘭,在普京奪得親俄的烏東,並承認烏東為獨立國家,我以為局勢這時應該告一段落,但在2月24日,俄羅斯真的攻打烏克蘭了。


今次戰事令更多人開始關注加密貨幣在戰爭中的角色,首先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和任何人都可以捐錢給烏克蘭作為軍事援助和幫助有需要的人,全世界任何地方無分國界都可以捐錢,不用理會各國兌換匯率,亦不用在每個地方設立銀行戶口來收捐款。


另一方面,俄羅斯政府會否用加密貨幣繞過歐美經濟制裁。俄羅斯準備開戰之前,俄羅斯中央銀行曾經話批準銀行可以向客戶開戶口處理加密貨幣,前提是要交易實名,我的理解是銀行就像交易所,但我是質疑有沒有俄羅斯人用這途徑買加密貨幣,因為這途徑讓政府追蹤所有交易,通常用加密貨幣的人都不會想政府跟蹤交易,這涉及保留私隱,我認為一般人未必會用,而俄羅斯經濟規模之大,使用加密貨幣來繞過制裁必定會被察覺到,因為量太大,很難不影響市場,所以我認為應該俄政府不會用加密貨幣繞過制裁。


但一般商人,不止俄羅斯人,其實是有方法繞過美元做生意,要做的人總有方法。


我特別想提出,戰事一開始的時候,我們見到烏克蘭平民百姓這時侯才去銀行排隊提走積蓄,但這時侯才去銀行提錢,可以想像,一是不許提,一是限制你提走的金額,這時侯你的錢已不屬於你的錢。所以這個情況(當然不想見到有這一日)但政治好難講,第一時間把你錢包十二組字記入腦袋,踩著單車就離開,不用到銀行排長龍提錢,也不用排長龍等入油。


另一方面,美國歐洲經濟制裁俄羅斯,將俄羅斯剔出swift 系統,制裁有如核彈,但都只是對七間銀行,卻說恐俄羅斯用加密貨幣繞過制裁,所以要加強監管,喂!喂!喂!你們的制裁還有很多未用盡,例如歐洲還在輸入俄羅斯石油和天然氣,也沒有禁止俄羅斯出口大麥!大國恐影響自己利益,所以還是留有一手,卻強行要加密貨幣平台配合他們!


不過,即使實施所有禁運,通脹嚴重,還只是害到平民百姓,油價貴到一個點,我們買不起油,唯有不開車,轉坐交通工具,麵包貴到一個點,只有吃少一點,拜登、普京仍然會是最後受影響的人,到時真的影響他們,他們才會講和,又可能換了Trump上台當總統,他們可能當粉筆字抹走,中間死卻好多人。


今次俄烏戰爭,烏克蘭死好多平民百姓,烏克蘭經濟受到嚴重破壞,土地一片頹垣敗瓦,經濟受到破壞、土地價值便零,另外俄羅斯經濟被受打擊、俄羅斯人民受到擠壓,歐美國家想透過擠壓俄羅斯平民百姓生活來迫令他們推普京落台,不過要等這件事發生,過程和時間肯定好漫長,伊朗、北韓、古巴,制裁亦沒有令政權倒台!


戰爭背後的另一個戰場,最近一些制裁,似乎對歐洲經濟影響更大,美國率先對俄羅斯航空公司實施制裁,禁止俄飛機經過美國上空、加拿大、歐洲亦都跟隨,結果俄羅斯反制,對所有制裁俄羅斯的國家做出相同航空制裁,禁止飛機越過俄羅斯上空。


俄羅斯國土橫跨歐亞大陸,歐洲和東亞航線之間最短路線,都要飛越西伯利亞上空,因此禁飛措施迫使原本在歐亞之間的主要航線繞道,意味飛機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和燃油成本增加,內媒《每日經濟新聞》統計,由東京直飛巴黎的航班,飛行時間從原來的12小時27分鐘,增至16小時7分鐘,較原本航道多三個多小時,源油成本多20萬港元。


又例如首爾飛往巴黎需12小時9分鐘,繞道要14小時22分鐘,增加了2小時13分鐘,耗油量為18.18噸,油費支出增加約13.5萬港元。


另外,美國上星期突然提出即時禁止輸入俄羅斯石油同天然氣,英國即時跟隨,同時呼籲歐洲跟隨,但美國是世界石油出口排第二,俄羅斯僅跟美國,石油出口量為全球排第三,每日出口石油500萬桶,超過一半運往歐洲,禁運即時令源油價格飆升,布蘭特油價每桶曾升至130美元,打仗導致所有供應鏈受阻、繞道,都令糧食物價格飆升,看來歐洲受源油、糧食、供應鏈通脹影響最大,EU還未走出疫情帶來的經濟衰退,未可以減少買債和加息, 但已經遇上嚴重通脹,讓我覺得美國的真正目標可能是打擊歐洲和歐羅?


我們番一些舊帳,之前法國總統馬克龍倡議建立歐洲人自己的軍隊稱為歐洲軍,已經惹起美國不滿,2021年9月,美國一方面藉口話要圍堵中國,美英澳結盟,但締約後的第一件重大宣佈卻是澳洲將從美英購買8艘「核動力攻擊潛艇」,並同步取消與法國海軍集團購買的12艘柴電潛艇,合約價值約500億歐元,事件引發史無前例法國徹走駐美大使,美法外交交惡。我認為這是藉口圍堵中國,卻實質懲罰法國,令法國受損,另外,歐洲過份依賴俄羅斯石油同天然氣亦可能是令美國想教訓歐洲的其中因素。


無論如何、今次的戰爭結果,即是俄烏達成協議,烏克蘭一定是最傷,但歐洲不遑多讓,烏克蘭數百萬難民逃到歐洲,之前敘利亞難民,歐洲國家的財政負擔相信好大,經濟差,通脹升溫,供應鏈受阻引發通脹、亦不會在短時間內可以解決,滯脹機會好大,對歐羅的打擊不少,我認為這才是重點!


我們在今次事件亦看到,兩個國家打仗,烏克蘭人民流離失所,貨幣貶值,土地價值變零。另一邊,俄羅斯廂,人民受災, 首先盧布貶值,股市停市,買了股票的投資者血本無歸,經濟制裁,多間外國公司撤走,人民失業,而俄羅斯反制裁,充公外國公司資產,美國烏克蘭政府要求加密貨幣交易所充公俄羅斯用戶的加密貨幣,呢啲都係中心化嘅交易所,雖然交易所拒絕了,但我們看到政府可以要求交易所為他們做事,如果政府加大厭力,交易所便必須要服從政府,另外,所有中心化的公司、政府、都可以一念之差,失驚無神割散戶韭菜,全球股市在今次戰爭跌了至少10%至20%,如果戰爭持續,傷害何止股市,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在付出代價。



https://youtu.be/BQkZJ_o6eUU



2022年3月6日星期日

全民檢測十一問




我想趁機呼籲大家打疫苗,從全世界的數據看,打三針疫苗是有助減少重症,而我自己朋友亦證實三針疫苗是可以減低omicron 病徵情度,我自己打的是復必泰,但從近日政府發放長者因染疫而死亡的數據看到,打了兩針的死亡率大大降低,我相信大部份接種了疫苗的長者都是打科興,因為它的技術比較傳統,而此間接反映科興的保護力其實是不錯的。


前日在新聞上看到立法會議員梁美芬在質詢食衛局官員抗疫工作緩慢,無法按照國家要求盡所有力量壓止疫情時,她大大聲説:「我們即將要用國安法來對待你們,不要以為不會發生….」我在想,阿爺聽到會不會暈一暈?國安法不是隨便用來威嚇辦事缓慢的官員,起碼我的理解不是這樣用吧!網上經常看到一些影片,一些業主與租客出現紛爭的時候,業主恐嚇租客,如果不交租便以國安法侍侯!


鬧人容易,挑剔人容易,可否多做實際的事情,我們看到的是,現在問題不是官員不作為,而是甚麼都欠,欠缺資源、欠缺人手,現在情況是將多過兵,不要只懂批評,多想想,我是一個只想如何解決問題的人,所以,以下是我的提問,希望記者們可以幫忙問問官員!


問題(1):

如果全民檢測,給你找出十幾二十萬隱形病患者,你如何有足夠地方隔離他們?(我相信如果政府可以短時間內建成二十萬隔離病房,相信香港不再有房屋問題!好事來的!🥳)


問題(2):

即使現在竹篙灣檢疫中心只是三千幾個隔離房,已經暴露人手管理不足的問題,幾萬人入住了現在建的方艙醫院,有沒有足夠人手做清潔、洗廁所、派飯、跟進PCR檢測結果,保證精準放人離開?


問題(3):

如果全面禁足,相信一定很多獨居老人、行動不便的人將受最大影響,如何找出他們和幫助他們?


問題(4):

這是有關檢測時如何保證不受感染!我曾路過檢測中心,看見一些人被檢測的人被了完鼻,未幹及帶回口罩已經打乞嗤,如果這個人是Covid 感染者,在附近排隊的人真的凍過水!如何保證不在檢測時或等待檢測不受感染?


問題5:

首先我要說一單新聞:早兩日,有一個律師傻傻的,自己中了新冠後,非常有心地親身走去法院通知法官説:「我感染了Covid 」,法庭內的人都擔心受感染,法官亦譴責律師不顧其他人健康安全!我想指出,任何sensible 的人都會擔心自己會有機會跟感染者同室,起碼我們都盡量避免,不知者另論,否則我們都想避免,但全民檢測,是法例規定要檢測,否則罰款一萬元,如果在檢測時受感染,會否賠償一萬元?其實,連去到法庭帶了口罩説句「我感染了」,你們都怕得要命,為何市民不可以怕?


問題6:

以現時接種疫苗的中心都看到,無論如何人們都會同一些人共處同一空間,現在每日都有幾萬人在pcr 檢測下確診,衛生署醫生Albert Au昨天亦指出,還有很多經快速測試包確診者未被計入,因為通報網頁未造好,如果將快速測試的確診者計入,應該每日有十幾萬人確診,如是者,我們未被感染的人,出來跟一班人共處同一空間,中招的機會不小,如何避免未中的人會遇上中了的人?每日有一百萬人出街做檢測,檢測會否等同將未中的人跟中了Covid 的隱形患者來一次大兜亂?


問題7:

預期全民檢測是網上預約,我自己在接種疫苗的經驗,我在網上預約,會選擇哪一區不太多人排隊或聚集,即使跨區也在所不惜,例如我知深水埗區已經full咗,又認為深水埗可能很多人中了,而估計淺水灣會比較少人中招,這樣想都是正常吧,因為該區居住環境沒那麼密集,中的人的機會率都較低吧,這會不會做成跨區感染?


問題8:


其實現在八成半的市民已經打了針,很多人都有疫苗保護,所以很多人可能是感染了但病情輕微,甚至不自知,但這是打疫苗本身最佳結果,為何這樣也要被送去方艙醫院?如果對待沒分別,為何要打疫苗?


問題9:


其實我最擔心的是老人家、癌症病人、幼童、和有其他病患的兒童等等免疫力低的人,打了針與否,出來大檢測,感染風險還是很高的,感染了之後,命危的風險也存在,他們不出街,風險大減,有沒有考慮他們的風險?如何處理?


問題10:

現在問題不是檢測,而是沒有停市,人流沒有減少,沒有病徵或病徵輕微的人可能在正常返工,地盤不是必要吧?去商場買名牌不是必要吧?為何沒有停工?


問題11:

其實,隱形患者完全沒病徵,或輕症患者,如果禁足一星期,他們不出街行來行去,理論上應該會自己痊愈,冇需挖他們出來把他們送去醫院(我意思是方艙醫院),有沒有考慮這方面?




以上是我暫時想到的,你們還有什麼問題,請在下面留言,希望記者們看到及代我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