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顯示包含「科技,創新科技」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科技,創新科技」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24年9月3日星期二

得Social Media得天下



上週Telegram創辦人杜羅夫被法國警方逮捕,他被法國當局指沒有採取應對措施,阻止在Telegram平台上進行的違法行為,當中包括欺詐、販毒、網絡欺凌、有組織犯罪和宣傳恐怖主義等。Telegram就事件發表聲明:「表示公司遵守歐盟法律包括《數字服務法》,符合行業標準。聲明又強調杜羅夫並沒有任何隱瞞,亦沒有作出任何違法行為。」

事件惹起很大爭議,因為平台擁有9億多用戶,而平台一直標榜私隱度高、言論自由、及言行監管較少,他的逮捕意味政府可能收緊網絡審查,強迫應用程式開發者對平台上的言行負責任。我不清楚拘捕杜羅是否真的涉及平台上的犯罪行為採取不合作態度,但我只想舉出一些疑點。

筆者一直有留意和研究Telegram 的信息加密,從多方的專家評論都認為Telegram並不完全是一個段對段加密信息平台,它更像是一個社交平台,信息在中央數據庫是沒有加密,用戶必須要另外設定為「私人」信息才會有嚴謹的段對段加密,然而,我發現香港的服務並沒在「私人」信息的設定。另外,Telegram上的通訊雖然是匿名,但匿名身份始終是以電話號碼綑綁登入,因此要追查身份並非不可能,只是不直接,其實我以前亦討論過Telegram的私隱度並不太高,可番看以下文章:


https://luan-invest.blogspot.com/search?q=WhatsApp+&m=1


有些人以為Telegram較安全,起碼我們以為可以收藏自己手機號碼,但當這些短訊軟件都以我們的電話簿連結至我們聯系,只要有其中認識的用戶的戶口被騎劫,他電話簿內的聯系都有被入侵的機會!


還有,美國科技新聞網站TechCrunch 報導,Telegram 的加密貨幣TON 基金會,宣布與中國的騰訊雲建立合作夥伴關係,建立一個平台,讓遊戲、餐廳等第三方開發者建立迷你app與用戶互動,Telegram的運作越來越偏離主體的即時通訊軟件,而且越來越像WeChat app, 建立app 中app, 運作商業化起來。為何現時才探取拘捕行動?

另私隱度更高的通訊有Proton Mail、即時通訊軟件Signal、Session更是以區塊鏈技術、段對段加密通訊的去中心化即時通訊軟件,通訊人都以匿名對話,要作奸犯科是不會選9億人流的通訊軟件。我認為Telegram的群組可容納20萬人,動員群眾能力強,才是真正的死罪!更大的問題是,Telegram的總部是在杜拜,跟TikTok罪名一樣,擁有很強的動員群眾能力,但不是美國本土公司,屬於很難控制的公司。網絡上另一種說法,未經證實的消息,是次拘捕行動是由美國協調。這並不出奇,近年極右極端主義政黨正一個又一個透過選舉選出來,美國總統大選在即,加強監管alien社交平台也是理所當然。

第二是Telegram平台上的9億用戶背後的通訊資料,現已成為商業化的黑黃金!



2024年8月8日星期四

監管加密貨幣OTC必須慎重考慮應用



早前香港證監就監管加密貨幣的OTC進行諮詢,由於筆者工作忙碌,直至截止日期前還沒有遞交我的看法,今篇文章討論,希望傳媒及監管機構方面注意的事情。

近日很多OTC爆煲或詐騙事件出現,如JPEX爆煲事件,牽涉很多名人、KOL、明星賣廣告,又最近有OTC以假鈔換USDT,之前還有很多換完幣之後在門口被打劫,令人對OTC的印象很差,以為所有OTC都是呃人!

在香港現行法例下,只要涉及fiat 轉換crypto 代幣或加密貨幣, 便等同於OTC交易,然而以app的服務換幣不一定是代幣或加密貨幣交易,而事實上現時很多Web3的遊戲項目、或未來更加多的創新項目,例如去中心化AI,如真正好好地利用區塊鏈和幣的關係,才能真正發揮Web3的優勢。如果每每涉及fiat轉換crypto 代幣都當成OTC交易,倘若監管機構要求像加密貨幣交易所需要申令牌照,而且涉及數千萬元的金融牌照,又或者所有代幣轉換都要求AML、KYC, Web3的真正創新便無法發展。

舉個例子,我們現在用的社交平台Facebook , 由於經營模式都以賣廣告才能獲得收入,因此平台上很多欺詐廣告,然而,假設Facebook能夠出crypto代幣,便能大大改善很多現時的惡習,和出現革新的Business Model.

大大改善假帳戶問題:

Web3的應用必須先開錢包地址,錢包地址只有一個,開戶的時候便與用戶綑綁起來,因此便不可能有兩個相同用戶名稱,「阿豬 Ah Ju 」便只有一個,而不會有二十個同名的用戶,這大大改善假帳戶的問題,而無需吓吓用官方身份證明文件來開戶,要知道網上傳送這些身份證明文件涉及很多風險的,平台大量儲存這些個人資料,一旦被黑客入侵數據庫,後果不堪設想。

革新的Business Model

假設Facebook 出代幣,而應用跟crypto 代幣綑綁起來,例如每個貼文都要支付gas fee,那麼,代幣的價值便能從真正應用的人數反映出來,越多人用,便越有價值,這與以太坊的經營模式如出一轍。另方面,facebook 板主有如止凡吸納很多粉絲,他便能夠透過投資facebook 代幣而從價值上升分一杯羹,畢竟止凡吸納用戶和吸引他們每天看貼文,對代幣的價值貢獻良多。Facebook 不用再依靠廣告來生存,也不用再偷個人數據來賣,應用程度直接在幣值反映出來,不能造假帳,這是Web3的優勢,在現行的股票制度,用戶無法從他們的參與程度獲得利益。

Web3不能只用區塊鏈而閹割代幣的功能,也不能把代幣貶為超市積分優惠,因為代幣是全世界流通,不限於一個地方,而超市積分優惠只適用於一個地方,這限制了應用只能留在一個地方。如果想Web3能真正發揮作用,絕對不能將代幣貶為積分,代幣是隨着應用而產生價值,但積分是用完就沒有價值了!

規避法律令Web3無法發揮優勢

我見香港好多Web3公司都只以代幣作為積分使用,例如健身中心會藉積分互換,把會藉的剩餘價值換給其他人,這雖然符合法例,但沒有真正的創新,沒有好好利用區塊鏈和代幣關係來創新,創辦人或許只想避開法律問題而作出的權宜之計。

不過,我想指出,要做欺騙人的事情,無論怎樣,他們都會找出方法來進行詐騙。過份監管只會令真正做事的人吋步難行,令行業窒息。就如中小企在香港很難開銀行戶口,然而洗黑錢的公司竟然找到方法在十幾間銀行開戶口,用十幾個戶口洗黑錢。亦有洗黑錢公司收買銀行職員開戶….. 要做犯法事情的人還是會找出方法做。過份嚴厲的審批窒礙中小企開濟發展。

希望香港的監管機構看到這篇文章,對監管OTC的時侯,慎重考慮代幣與區塊鏈相輔相成的關係,讓Web3的發展真正發揮作用。




2024年7月27日星期六

有用的資訊沒有懶人包




上週五微軟全球藍屏死機引發航空、商業、銀行、醫療大混亂,上篇文章「Single Point of Failure揭露是系統結構沒有風險管理的問題,文章由Volitium 的CTO  參與寫成,相信能夠從保安結構去評估這件事,及認識到事態的嚴重性的人並不多,事實上,有些航空公司的航班系統直到今星期五才能完全恢復。然而以時事及時機來看,背後數據顯示閱讀的人不多,反而有人post了一條YouTube 影片,評論認為「微軟這次大規模死機是好事,證明微軟有實力」就很多人看,而且這位人兄還指網絡停頓,加密貨幣會消失,看影片的人就相信這些東西,我看了都覺得幾可笑。好多人其實無法辨別什麼是好的資訊,什麼是對自己有用的資訊。

我不是說我們的CTO提供的資料便一定是對的,但後者Youtuber說事件證明微軟的強大實力又能提供什麼資料?答案是沒有,可能你買了微軟股票,證明實力的表現是利好股價?但另一個有技術背景的人卻指出微軟是「單點故障 」,事實上亦越來越多傳媒在質疑應否全球使用同一獨大軟件作業系統?有危機意識的保安專家都會建議derisk! 

對的!好的資訊都不會給你直接答案,它只會是一些資料,能不能成為對你有用的資訊,你可能需要下功夫去尋找更多,又或者視乎你能否舉一反三,這便要求你用腦。說出微軟是單點故障,懂得舉一反三便會看到derisk 的危機意識。

資訊不平衡是自己的責任,上篇文章強調去中心化的好處,有留言反駁指crypto的電腦節點是用中心化電訊商所提供的網絡,問題來了,如果從來沒有做過crypto 節點,又或者從來不曾了解crypto 節點去中心化是什麼意思,而是只是聽人講,例如聽以上那位YouTuber講,crypto 沒有網絡便會消失,如果你相信無疑,這就是認識與不認識所製造的資訊不平衡。

對於以上質疑是否真的去中心化:「crypto的電腦節點都是用中心化電訊商」,其實只要做過節點都會知道,實際上,大部份人做節點都是用Linux, 而不會用msft, 而電訊商提供的網絡方面,香港有人用CSL, 亦有人用SmarTone, 在加拿大的節點,有人用Rogers, 亦有人用Bell, 在英國的節點用Vondafone, 在美國的節點用AT&T;如果CSL因電力故障而無法運作, 仍然還有 Smartone, Vodafone、AT&T 、Rogers,Bell, 不會全球一齊電力故障而沒有網絡,這叫去中心化!

我發覺很多人一聽到「去中心化」便覺得很反感,其實只要你以「分散風險」來取代「去中心化」一詞,可能便會感覺熟悉很多,投資組合「分散風險」,即是資產配置,一部份投資股票、一部份投資物業、一部份投資債券,「去中心化」其實就是「分散風險」,偏見令人看不到重要的事情,這也是造成資訊不平衡的原因。

至於crypto 會不會沒有網絡便消失?以上去中心化已經解答了,對於無興趣找答案,而只是聽人講,答案如何對他而言其實都不重要。

今天網絡上海量的資訊,懂得篩選對自己有用的資訊很重要,除了以上指出的問題,從微軟單點故障而延伸至壟斷企業開發的AI,也是需要思考的問題。

近日越來越多資料顯示訓練AI 的成本高昂,而盈利模式卻乏善足陳。根據datacenterdynamics.com報導,2024 年 OpenAI 訓練和推理成本可能達到 70 億美元,而收取的訂閱費僅夠推理成本,未計薪酬和訓練模型成本,資金缺口達50億美元。從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雜誌提供的資料也得出類似結論(見下圖),第一位最燒錢的Gemini 的訓練成本,2017-2023年的總數為19,140億美元,要知道AI訓練要持續更新資料,而且AI運作是在一個黑箱模式,有錯更要重新訓練,持續保養的成本仍未計算。



獲得這些資訊後,如能擧一反三,你可能會進一步問,這些企業的最終營利模式(business model)是什麼?這可能決定AI的發展能否如期快速增長。

AI公司最終的營利模式(business model)是否只靠收取訂閱費用?但人們習慣無需付費獲得資訊的模式,令最終肯付費的人未必如初時估計?最終營利模式會否回到偷取個人數據賣廣告的舊模式?如果以現在Google 壟斷Search Engine 市場模式運作,又能否應付AI的燒錢速度?如最終只得一至兩間AI 公司壟斷資訊和服務提供,如AI提供錯誤資料,會否重復今次微軟引至全球各行各業的混亂,都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說了這麼多,筆者想指出的是今時今日的資訊很多,能否篩選好的資訊和將之轉為自己可用的資訊,是沒有懶人包的!



2024年2月4日星期日

Worldcoin 掃虹膜的私隱爭議




首先我要聲明:「我並沒有參與Worldcoin 掃虹膜項目」,也沒有向我的讀者和Facebook followers 推介項目,甚至談也沒有談過,為何我對此項目那麼冷淡?稍後下面再談原因!


應承了網友討論一下早前私隱專員公署突襲Worldcoin(「世界幣」)的香港六間處所調查事件。首先敘述一下事情來龍去脈。


根據香港多間傳媒的資料,撮要報道如下:


1)私隱專員公署早前收集的情報,參與「世界幣」項目的人士需要讓有關機構透過虹膜掃描收集其虹膜信息,藉此獲取註冊身份(即 WorldID,「世界幣」稱之為一本數字護照),並可免費獲得虛擬貨幣「世界幣」。


2)公署認為掃描虹膜涉及嚴重個人資料私隱風險,「相信」有關機構收集和處理敏感個人資料方面,「可能」涉及違反私隱條例。(我在這裏對一些指控用了括號,原因下面再談)


3)公署行使《私隱條例》下的權力,持法庭手令進入上述六間處所進行調查,要求有關各方交出相關文件和資料。


看來私隱專員公署主要以《私隱條例》的權力來申請法庭手令。但究竟最終引用什麼法例去禁止Worldcoin 在港運作?其實是未知。根據星島頭條報道,私隱公署並沒有禁止Worldcoin 運作,只是很有氣派地上門進行調查,已嚇得Worldcoin 在網站delist 香港站。


而我在Facebook 貼文提出私隱公署以非法收集生物識辨資料,主要是從他們的一些勸喻中提到:


「並應考慮機構收集資料的合法性」


我的理解是,「可能Worldcoin 沒有在港註冊成公司,然後收集生物識辨資料,因此收集數據的合法性成疑。」不過,這都是我個人推斷,事實上,他們搜查的法理依據是「私隱條例」。


但從多間傳媒的報道,其實可以看出,私隱公署左一句「可能」涉及私隱風險,右一句「相信」…,其實對Worldcoin 是否侵犯私隱並未有定案,很可能雷聲大雨點小。因為其實而家很多device 都用到生物識辨技術,以侵犯私隱為由多數未必告得入。


反而我注意到,他們不斷呼籲市民「提高警惕,切勿隨便提供生物辨認個人資料」,另公署呼籲市民「小心保護敏感的個人資料,切勿輕易參與收集敏感個人資料的活動,並應考慮機構收集資料的合法性、收集資料的程度、目的、用途、保留期限和安全措施等。」


我的看法是,可能他們只是以雷霆行動搜查Worldcoin的處所,只是為引起社會關注,實際上主要目的是一大堆呼籲!並指出「可能」唔合法!


不過,對於Worldcoin 掃虹膜作出大反應的並非只得香港,早前肯亞政府亦以安全隱私為由,下令全面禁止Worldcoin的營運!


根據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 (ieee)在2023年8月的IEEE Spectrum 雜誌報道,英國、德國、法國也有同樣關注。




 


難怪的,可能政府都想用掃虹膜生物識辨作為身份認證(Digital ID),因為虹膜是獨一無二的生物識辨。


究竟掃虹膜有沒有私隱洩漏風險?


首先要講講整個流程。依我理解,用戶要取得免費加密貨幣Worldcoin,必須先下載一個app,  App產生錢包的public key和private key ,但這並不足夠,用戶還要到Worldcoin 當地的處所,被一個儀器Orb掃描虹膜,然後產生一個hash,變成一組數字,跟encryption 相似,冇法逆轉。這個hash連繫用戶錢包的public key,並儲存在Worldcoin Database。


依我個人看法,風險未必在虹膜數據,而是機構本身。我們要留意,用戶可選擇讓Worldcoin 可保留虹膜原始數據做訓練和硏究,這些數據其實存在風險。另用戶的hash和public key是縛在一起放在Worldcoin 的database,  Worldcoin 是中心化機構,single point of failure, 如果database 被駭客入侵,整個database 的錢全部會一齊被偷走,而操作這些戶口需要用戶private key。但當很大班用戶都是普通民眾,以第三世界國家為主,網絡安全意識不高,詐騙他們的private key是否很難?


其實,Worldcoin 現在就好似一間世界網絡銀行,以用戶虹膜辨識認證開戶口,Worldcoin最終是什麼,其實唔知。


中心化機構亦可以改變policy, 改變program, 什麼也可以變,而且未來Worldcoin 的用途和經濟模式也是不清楚的。






Worldcoin 掃描虹膜的原因是要識別用戶是人類(proof-of -personhood),由於虹膜是獨一無二,所以用戶只有一個登記紀錄,可獲得免費的加密貨幣Worldcoin。而由於之前的scan虹膜產生的hash會跟用戶錢包的public key連繫,加上有blockchain 記錄,派錢便不會雙重複派給同一個人了!這是整個派Worldcoin 流程。


由於虹膜只掃描一次,用戶連繫戶口只靠private key, 如果掉失了private key, 用戶如何取回account ? 用什麼機制?


根據Worldcoin的原意,這些派加密貨幣是Universal Basic Income(UBI), 由於AI將會取代很多人類的工作,人類失去工作後,OpenAI的Sam Altman認為可以派UBI作為補償,他甚至說以OpenAI從AI 所賺的盈利,再以UBI分配給所有人。不過,依我記得從閱讀過的一篇外媒報道,他們質疑,OpenAI頭十年的盈利是要用於回報Microsoft 的投資,另外,OpenAI並沒有說明盈利中的幾多percent 是用來派UBI。


Worldcoin 的誠信亦受到質疑,根據IEEE Spectrum雜誌指出,他們的項目目標由原先派加密貨幣,轉移至用作網絡識別人類,以抗衡網絡上日益泛濫的AI 機械人,但此應用改變並沒有通知用戶,畢竟這是用戶的ID,其實任何改變用途,是否應該先諮詢用戶?


From Ieee Spectrum: 

The exact purpose and scope of the project has shifted over time. Initially, it was billed as a way to fairly distribute cryptocurrency to every human on the planet, in the process creating the infrastructure needed to dispense a global universal basic income (UBI). But its goals have since morphed; in December, company leaders explained to IEEE Spectrum that they’re now focusing on helping users prove they are humans on an Internet increasingly overrun with AI-powered bots.

文章太長了,我簡短說說為何我對Worldcoin項目全冇興趣,第一,他們是中心化私人機構處理錢的問題,其實他們最終會否是金融機構?銀行?不知道!第二,他們的生物識辨algorithm 有沒有back door, 唔知!要由專家睇,  我沒有時間考究,咁麻煩,不如在市場直接買,現在很便宜。第三,Worldcoin 有什麼用途?UbI供全球用戶,數量肯定不會少吧!





2023年11月20日星期一

思維決定境界 再評論香港創新科技的土壤


早兩日在ViuTV新聞看到記者訪問在矽谷搞初創公司的創辦人,他是香港人,他多次成功以億美元賣出他的startup 公司,他對記者說,他認為香港沒有搞創科的土壤。曾經有谷友說:在香港搞創科難度很高⋯⋯這其實不是我第一次聽,我以前也寫過數篇有關文章。事實上,全世界最出名生產無人機的DJI(大疆),創辦人是香港人,但由於不能在香港測試,最終落戶內地,成為內地公司。你可能會說:「這已經是很多年前的事,現在政府加大力度推動發展,財政預算預留資金開拓土地發展創科云云….」


我膽敢說,不要說想追得上矽谷,甚至連南山也追不上!不知有幾多人去過南山,我建議未去過的應該去看看,自己親身體驗一下。



為何我不看好香港?我舉一個很實際的例子,爭議多年,明明是以創新科技突破的士行業,卻被貶成只是幾十年前的白牌車的Uber是我想說的例子。 不知道官員有沒有試過call Uber, 應該沒有,因為這是非法取酬載客。但它只是白牌車嗎?


大台的星期六檔案訪問的士聯會副主席(類似這些聯會),他自己都在搞網約的士,即是說,互聯網的確在突破行業發展,沒有Uber,這些的士團體根本不會想改革!沒有迫切性,為何要改革?


訪問中師父說,政府多年前發牌,如果引入競爭,的士牌便不會值錢,除非政府買回所有的士牌照!換句話說,政府要對投資包生仔!


幾十年前的制度,硬要繼續下去,壟斷行業,服務態度差,逐個客問去邊,以交更為藉口揀客,下午三點鐘都話交更…. 以前都寫過好多,仲有幽靈的士,坐足全程都沒見過樣子,沒一句說話,下車付費也沒轉過身來,一句說話都沒….. 可能,當他轉過頭來,是一個沒有面孔的靈異司機!


星期六檔案也訪問了一名內女生,她曾在香港讀書,現在已回深圳,但她每週末都來香港行街,她說:全程只會坐地鐵、巴士,不會坐的士,因為當的士司機知道她是遊客,便可能會兜路,被人像羊般屠宰, 她認為只是來旅遊,不想影響心情⋯⋯


世界在改變,但這些舊制導至行業壟斷,既然沒有競爭,服務如何差勁,錢還是收硬,何需改革?


話說回來,究竟Uber是否只是白牌車?如果官員未試過call Uber, 自己應該試試!


為何uber有市場?其實,市場想多付一個premium, 以求坐一程安心又不用受氣的車程,為何不可?Uber除了在app call 車,還有GPS 追蹤功能,例如晚上跟女性朋友去蘭桂坊玩,深夜時分call 車送她回家,自己可在app追蹤她的車是否按預定路線行走,不用擔心她上了黑的。這實在是一種改革,disruption!


Uber是矽谷創投的產物,試想想,在香港能否出產Uber 這類突破行業的新app? 當然不能,那些Uber 司機都被告非法取酬截客….. 這不是創新,什麼才是創新?


若沒有Uber, 的士行業還是會被網約巴士突破壟斷,你也可說只是巴士一架,沒什麼創新…..


創新必然會突破法律框架,所以都必然是非法!再回看大疆的例子就知….


試想想,如果沒有Bitcoin ,你估銀行會不會發展fps? 今天吃飯挾錢,我們只需掃對方戶口的二維碼便可即時過數,方便快捷!明明是外來的科技帶來競爭,倒迫行業改革,卻將科技說成幾十年前都有的產物,這樣的思維,何來有創新?思維決定境界,不能突破思維便不會有創新科技。



2023年7月3日星期一

思維決定境界



近日外國幣界Youtuber 都看好香港政府對加密貨幣友善政策和打造加密貨幣中心,但筆者只會說「走着瞧」。


擧個例子,看一個男人或女人是否顧家,只要看他/她如何對待家人….. 以微知著


我怎樣看香港?


有沒有發覺香港有很多地方都是以欄桿圍繞行人路?即使平時沒幾多人行的路都是以欄桿圍着,導引行人怎樣行路,行人要繞大路,然後上天橋,再轉灣又轉灣落天橋,但其實只需要在路面橫過馬路,路線直接,無需兜大圈,跟著這些路行,總覺得有點笨。



早兩天從東涌東薈城行過去東涌碼頭,由於看見行人天橋繞大圈,又上又落,覺得很麻煩,錯過了天橋入口,再無法找到其他路,又不想走回頭路,見到有人在地面行,於是跟着他行,結果發現很多路被圍欄、水碼,花槽、植物圍着,本來直接的路面,都變得崎嶇、難行,了,於是又要側身攝過水碼,其實香港有很多路都是這樣,只要稍為注意一下都會發現如此,大陸和海外的路都不會如此。感覺上,香港的路都很家長式導引行人只能「這樣」走!




相信大家都估到我想說什麼了,如果一個人的思維被各種框框限制着,怎樣做出創新產品?要知道創新產品通常是法律以外,或超越法律!


我在2020年寫了兩篇文章「法例如何謀殺創新產業(1)」&「「法例如何謀殺創新產業(2)」,指出有人在單車徑上踩電動滑板車被控五項罪名很可笑,其中兩項罪名:涉嫌駕駛未有登記車輛和沒有駕駛執照。事實上, 香港是沒有「電動滑板車」的駕駛執照, 也不能在運輸署為電動滑板車取得 license plate。最新消息,電動滑板車和電動單車可望在年底合法化,法例將限制時速25公里,並且只能在指定的單車徑上行駛,包括將軍澳和白石角兩條單車徑。算是有進步了!其他電動可移動工具例如Segway、電動hoverboard 仍未合法,電動手推車在行人路上行,更是不用說了。只有兩條單車徑,市場那麼細,可以怎樣發展?


7月2日無線新聞的寰宇掠影,講到一架水上電動單車在法國塞納河測試,這輛水上電動單車以電動頁推動,它是從水底的三分之二開始一路踩上水面,可轉電動,亦可以人踩,售價十萬美元。如果在香港,根本連測試也不能做,因為這隻水上電動單車根本不可能有牌照,第一:由於是電力帶動,政府牌照中沒有這個category, 所以不會有牌照,第二:沒有牌照便不會有保險批出,因此第三:也不能做浮力測試(做buoyancy test 要有保險)。


如果那位人兄在香港測試他的新產品,在沒有第三者保險而做測試,根據Cap.548H, 一經定罪,可被罸款十萬港元及監禁兩年!(在日本,兩匹以下的引擎是豁免保險。)




如果想測試法例規定以外的航拍機,自己買個Hall測試啦!如果想測試水上電動單車,自己買個私家湖,或在私人泳池測試吧!如果萊特兄弟在香港發明飛機,飛機未飛上天空,已經被拉去坐監了!


個人認為,香港是不適合搞創科,因為法例限制了測試環境,產品不能在現實環境測試,metaverse就可以啦!

2023年2月26日星期日

為何要Open Source?






Tesla的創辦人馬斯克在Twitter發文表示,OpenAI的原先創立目標是開源Open Source及非牟利,因此以「Open」命名,主要目的是要抗衡谷歌(Google),但自微軟投資入股之後OpenAI已轉為閉源Closed Source,並且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與最初創立的目標背道而馳。


在討論ChatGPT 是否需要open source 之前,我們先看看互聯網的發展蓬勃如何與open source緊扣起來。


互聯網是由許多技術配合發展而來,其中open source軟件開發代表著互聯網的自由以至普及,起了關鍵的角色。互聯網的發展史始於60年代美國國防部開發名為ARPANET的計算機網絡,其目的是為了在核戰時保持通信聯繫,通訊能夠在一個節點被摧毀下仍然維持運作,換句話說,互聯網的本質是去中心化。至70年代和80年代,互聯網開始進入商業化階段,許多公司開始使用它作為一種新的商業渠道。


亦在70年代期間,計算機操作系統主要是由一些機構和公司壟斷開發和掌控。一些計算機愛好者和程序員認為這些軟件應該是免費和開放的,以便更多人可以使用和改進它們。


至80年代,一些程序員開始創建和分享他們自己的軟件,並將源碼公開,此被稱為自由軟件,然而,使用和修改自由軟件必須遵守特定條款,那就是必須獲得版權人的允許,雖然比大機構壟斷時代自由了一點,但仍然不完全自由。


直至90年代,真正的開源軟件open source的概念出現了。與自由軟件不同,開源軟件允許人們自由地查看、使用、修改和分發軟件的源代碼,而不需要遵守任何特定的許可條款。軟件的自由開發,令互聯網頁開發獲得很大自由度。


Linux亦是於90年代初出現,進一步釋放網絡自由,其開源模式和靈活性使得它在各個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如server、桌面、移動設備和嵌入式系統等。特別是在server領域,Linux已經成為了最受歡迎的操作系統之一,據統計,超過70%的互聯網server都運行著Linux操作系統。


除了Linux本身,還有許多開源軟件和工具被廣泛應用於Linux系統中。例如,Apache Web服務器、MySQL數據庫、PHP編程語言等,它們都是開源的,並且在Linux系統中使用廣泛。


網絡自由得到釋放,令發展百花齊放,這是90年代尾和2000年初的時期,Web 1的發展初期,亦是第一次的科網泡沫出現及期後爆破。


Open source 對網絡發展與普及化是關鍵的因素。大學的研究主要是open source ,這讓同行的研究員及教授可共同進行評審,另方面,細公司可透過公開的源碼被公眾審視而獲得使用者的信心,這讓細公司可與大企業競爭,從而令互聯網經濟發展多元化。


相比起細公司,大公司有更多資源開發和優勢,人們使用的信心較大,軟件質素不會那麼被受質疑,因此大公司都以專利形式(proprietary)營運及管理 , 它們都以closed source 操作, 在大公司的壟斷情況下,即使軟件有bug,人們仍然使用,因為他們相信大公司會更新及改進。


然而,如果細公司做的app是close source code, 人們對細公司沒有信心便不會使用,open source 讓人們可以監察app的源碼,app程式有沒有古怪、有沒有後門容易被黑客利用,全都被公眾審視和監察,因此人們更有信心使用。


互聯網上的自由,任何人可自由下載及使用,open source與互聯網發展蓬勃是息息相關。


從以上發展史看,互聯網本身性質是去中心化,open source有利開發和使用擴大。


由寡頭壟斷的大公司以closed source為主的web 2發展,大公司的盈利來源主要來自用戶的數據,用戶如何使用、瀏覽的網頁,都成為Google 及Facebook 等大企業的數據,從而向用戶賣廣告,這種盈利模式侵犯私隱,一直備受質疑。另外,用戶在blogspot上寫的blog文,版權在Google 平台上,用戶的YouTube 影片版權屬於YouTube,Google有絕對權力取消用戶戶口及沒收所有影片 ,在Facebook 上經營粉絲頁面,只要Facebook 一聲令下,或更改政策、或禁言,用戶的粉絲頁面便要關門大吉。


用戶使用Microsoft AI認東西、寫文章,也成為AI訓練的數據,因此AI越來越聰明。而Microsoft 的AI 是closed source,由於AI的廣泛使用,如果公眾無法監察它在做什麼,人們的數據如何使用,或如出現什麼情況不利用戶,都無從得知,這就是為何我認同馬斯克所說,AI是應該open source及受監察和規管。








2022年8月12日星期五

書中自有黃金屋[2]:科技戰國:尋找科技價值投資的故事

[書中自有黃金屋系列_2]-科技戰國 尋找科技價值投資的故事,由國際金融企業做IT architect 分析科技的趨勢發展和相關的公司,從而尋找價值投資,當中包括Amazon 、Arm、Nvidia 、台積電發展趨勢,今集介紹好介紹




2022年7月9日星期六

Duncan 新書《科技戰國 尋找科技價值投資的故事》出版了!

筆者作為科技投資者,很高興看到Blogger「Duncan 新價值投資」的新書《科技戰國 尋找科技價值投資的故事》出版了, 筆者有幸被邀請寫推薦序,這裏給大家先睹為快!




投資市場大跌 正好是學習時機

很高興能夠為Duncan的書寫序,Duncan 是一個金融機構的IT人,以他個人對科技認識的優勢鑽研投資科技股票和crypto 加密貨幣,身體力行表現如何透過工作和日常生活建立個人的投資能力圈,Duncan 一直默默地寫blog「Duncan 新價值投資」分享投資知識和日常生活,現在結集他的經驗和心得寫成這本書「科技戰國」。


這本書出版之前,大概是今年三至六、七月期間,相信Duncan 還在做較對之時,正藉是美聯儲連環加息與及縮表,無論是道指、納指、日圓、英鎊、歐羅、債券,都錄得約20%至30%跌幅,書內有部份談到加密貨幣的投資,這段期間最大兩隻藍籌crypto加密貨幣BTC 和ETH 已由歷史高位下跌了七至八成,甚至有些細幣出現爆煲情況,此時出科技投資書藉有點逆市況而行。但這正正是: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這句話出自於《雙城 記》。


當市況熾熱的時候,沒有人能夠以冷靜頭腦學習,而市場淡靜之時, 正 好是學習時機。


筆者是crypto加密貨幣早期投資者,大大受惠於crypto 由零到一的掘起趨勢,現在正開發以區塊鏈作為背後技術的投票和民調應用工具,雖然產品未推出市場,但筆者對crypto 的認識已非只是投資者角度,而是在創造價值的一邊,考量是成本效益、效率、網絡保安和如何為用戶帶來使用價值,雖然以上缺一不可,但亦需要有所取捨和平衡,這令筆者對投資crypto 的了解和信心進入更深層次,因此進身成為行內人士,也是建立個人能力圈的其中一個方法。


筆者作為一個科技投資者,在投資BTC、ETH 和 AAPL(蘋果公司)的經驗中吸取了一些教訓,要成為成功的科技投資者(Tech Investor)並不容易。科技投資其實頗高風險,很多時價格受其發展週期和經濟週期的影響而出現很大波動,上升的時候可以百倍、千倍計算,但下跌時候也是令人心驚膽跳,以近期美聯儲加息縮表的週期初階為例,一些美國科技股下跌了20至40%,crypto加密貨幣更錄得70%以上的跌幅,如果對crypto不認識,便很容易提早離場而再沒法登上價格快車,又或者拒絕買入而錯失了投資機會,不認識而投資亦會錯誤買入一些可能是騙子的項目而血本無歸,所以投資科技股或crypto加密貨幣都需要很多知識,對投資的科技行業要很了解,除了令持有的信心增加,亦減少買入令你血本無歸的項目,從而做到價格大幅下跌的時候趁低吸納,而價格上升至什麼程度需要完全套現或一部份獲利。


Duncan 的書「科技戰國」內提到,即使巴菲特和Bill Gates是好朋友,巴菲特對不明白 Microsoft 賣什麼賺錢而拒絕大手投資,巴菲特亦曾經承認錯失了投資一些優質科技公司,為何會這樣?


這部份啟發我思考了一些傳統投資與投資科技的問題。其實巴菲特買入及仍然持有比亞迪電動車的股票,同樣是科技投資,為何會有不同的結果?我認為原因是巴菲特出生於四十年代,接受教育和成長環境在五十年代,他的年代是工業發展蓬勃的年代,生產、零售、服務業都在實體世界見到和感受得到的東西,生產成本和賣出的利潤是有數得計。然而新一代的經濟發展都在互聯網上發生,他無法想像互聯網世代的無中生有,價值是可以創造,並且可以無限創造出來,買賣的都是你看不到,捉摸不到的東西,在他的年代是無法想像在互聯網世界,數據會變成價值,Facebook 可以憑數據分析影響選舉,並且可以產生如此大的財富!然而,比亞迪是生產汽車,雖然電動汽車涉及科技,但起碼是有實物生產出來,賣出的數量可以量化計算利潤,跟投資傳統福特汽車股票沒有太大分別,他比較容易掌握,這是他的能力圈。


從身邊和個人的經驗發現,投資科技的人都有一些特質,就是他們都很有膽識和冒險精神,這其實並不奇怪,發展科技需要很長時間,因此在技術未到位的時候便投資,很多人會投以奇異目光看待,甚至被指在投資騙局,市場很多不利的意見。莫說crypto 加密貨幣經常被批評為龐氏騙局,即使在投資AAPL 之初,智能電話iPhone亦經常被受批評,Bill Gates指沒有人雙手打電話,亦有不少分析指iPhone 技術被抄襲,沒有行業優勢等等,投資者如果沒有一定的自信心和堅持自己的看法,便很容易受人意見左右。而Duncan 的書除了給你如何認識投資科技的方法,還有助投資科技的人擁有此特質,希望讀者讀完這本書後有所得着,從而成為成功的科技投資者,及早財務自由。












2020年12月13日星期日

法例如何謀殺創新產業(2)



上篇文章提到,在單車徑上(我強調是單車徑,而不是行人路或馬路上)踩電動滑板車,被控五項罪名,而電動手推車、電動單車、Segway、電動hoverboard 、電動scooter 在香港都完全絕跡,原因是法例規定駕駛電動的「車」,不論是電動滑板車、還是Segway 、抑或是電動單車或電動手推車,所有用摩打推動的車,都被列為交通工具,在公共地方行駛,駕駛者需要駕駛車牌,但是,沒有人會因為踩電動滑板車而考車牌的。有讀者反駁說如果任意畀佢地行,好多人邊用邊玩電話, 係行人路上時速40以上,而對路上其他使用者、小朋友或者老人家,做成危險!


首先,我是不會話「叫你拖實啲小朋友」來避開電動滑板車、Segway 之類,而事實上,Segway、或電動滑板車是行不到時速40公里,因為這樣的速度,踩的人會自己跌死多過車死其他行人。事實上,單車也可以達到時速40公里,也可以撞死人,即使真如佢講,電動滑板車可以行到時速40公里,法例的規定可以限制這類電動玩意的車速,而不是以考車牌來變相禁止所有電動玩意。如是者,例如你買架波子跑車的同時,順便買一部放在旁邊的波子電池車仔給四歲兒子玩,理論上,他在公園駕駛這部波子電池車都屬於無牌駕駛,如果沒有戴頭盔,也可以告他五項罪名,「C靚仔!無牌駕駛波子!」再可以向你作為父親控告一條疏忽照顧罪,因為你讓他無牌駕駛波子,是否很可笑?雖然有法例規定,但差人當然是不會控告小朋友在公園玩電池車,因為它的車速很慢!







這是法律過時的問題,法律只需要對電動滑板車、Segway 之類玩意限制車速,並且對電動滑板車、Segway之類的東西,列明規格便可!這些電動東西,雖然不是什麼高科技,但也是一些技術,電池、零部件都可衍生出很多產業鏈和硏發產業,完全禁止便不會有電動車產業鏈和生態圈了。



在新加坡踩Segway


在東京街上見到精美的電動單車


我記得很多年前,香港曾經自家硏發了一部電動車,但由於一直不可在香港測試,只可在學校內測試,但是,不能在路面測試,便無法測試速度,如何可以發展下去?那品牌電動車最終被法國收購了公司,從此也不再有香港電動車。很奇怪,自家硏發的容不下,但就給予優惠買Tesla,而事實上,Tesla一開始也不是現在的那麼棒,發展總有初期的問題,用家也必須容忍初期的缺點,產品才會慢慢改善,如果一開始已經受很多法律限制,産品便無法發展過來。(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