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顯示包含「轉載文章」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轉載文章」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7月23日星期二

轉載: 在商言商 出售百佳不出奇

跟我想法一樣,更多數據支持和黃賣百佳,是因為百佳盈利低,雖然無百佳數據,參考惠康都可知一二。

轉載: 經濟日報 (2013年7月23日)
在商言商 出售百佳不出奇

撰文:李兆波 香港中文大學酒店及旅遊管理學院會計及財務高級講師
欄名:百佳出售

市場傳出和記黃埔準備出售百佳超級市場,很多人也感到驚訝,因為百佳可以說是香港的一個icon,各處也有一間。

百佳超級市場在1973年開業,服務的是普羅的香港市民,根據市場資料,它僱用員工9,000人,差不多是在香港和黃員工的四分之一。


規模大盈利少 「像是做善事」

超市的業務並不是利潤豐厚。百佳沒有獨立上市,在和黃的年報中也只有一些綜合性的零售業務數字,當中包括了屈臣氏。反而它的主要競爭對手惠康的財務數字,可以從牛奶國際的年報找到,它有較詳盡的分部資料(見表)。



除了沃爾瑪外,無論惠康或聯華超市,它們的經營利潤率都是很低的單位數字,約是2至3個百分點,即是每收100元收入,經營利潤只是2至3元,甚為不吸引。再以其他行業來比較,大家樂的經營利潤率為10.3%,莎莎國際為12.7%。這些都比超市高得多。


高檔超市增 勞工權益挑戰大

可以說,超市的經營利潤不高,但規模大,才可以帶來十多億港元的盈利。市場分析指,百佳的市場佔有率排行第二,以一貫的行業分析,相信百佳超市的經營利潤,也如市場預測是單位數字2%左右。以和黃全年的營業額2,430億港元,稅後溢利324億元來看,這不是一盤賺大錢的生意,而是如霍建寧所言,像是做善事。

再者,大家有沒有發覺香港的高檔超市愈來愈多,像一田、city'super等等,屯門區也開了一田,對象不只是區內的中產,而是在深圳南山來香港購物的中產。現在的超市競爭不小,而普通檔次超市的客源收入一般,回報肯定不高。

經營零售特別是超市涉及複雜的供應鏈,龐大數目的供應商、產品安全等,這都是較為民生的問題。而近年香港有最低工資,低收入低技術工人的生活環境並不好過,帶來了社會的不穩定,加上陸續有關於全民退休保障、醫療融資、最高工時、標準工時、集體談判權等議題,對有龐大業務的經營者來說是莫大的挑戰。


動輒被標籤 不如找更好投資

從商人的層面,他們的目的是為股東爭取最大的回報,現時百佳的情況是營業額看似不少,但利潤不高,涉及的議題複雜,當營運上稍有差池,便被冠上地產霸權、官商勾結等,似乎所有商人都被標籤為奸的人物。

百佳看似為和黃帶來不錯的現金流,可惜回報很低,涉及的社會層面廣,風險不低,將其出售,把套現的現金用作其他投資,相信回報會不錯,而且作為母公司的長實可以利用有關的超市舖位,收取更吸引的租金回報。

百佳以往的確有些事情令市民不快,筆者也不同意其手法。但在商言商,一個回報不吸引的項目,可以養活9,000人或家庭,換來的不是感謝而是謾罵,不如把其賣掉找更好的投資好了。


2013年7月14日星期日

Ireland 向強權說「不」(轉載SCMP Sunday Post)

大國政府你監察我,我監察你,而政府之間又早已知道,並稱間諜活動乃正常行為,恐怖分子會不知道嗎?那麼,只有被監察的無辜民眾是最無知和被愚弄,自己選出監察自己的政府,而且以冠冕堂皇的理由侵犯自己的人權,而最可悲的是,這些民眾,沒有政黨的領導,竟然無法組織起來向這些濫權的政府說不!這.........就是美其名的民主!!!!


所謂的民主選舉,實質就是要選出親"You know who" 的政府!! 點解要用"You Know Who"?就如Harry Porter故事中的"You Know Who",you know?

看看Ireland的法官怎樣說,國與國之間的較量,只講強權!!!香港人,幾時醒?

轉載 SCMP: Dublin joins HK in ruling that request offered no good reasons to deny whistle-blower his liberty
Sunday, 14 July, 2013, 4:58am

Lana Lam and Agencies

Ireland's High Court has rejected a US request to detain Edward Snowden if he lands on Irish soil because the request lacked the necessary details for it to do so, in a move similar to Hong Kong's handling of the American surveillance whistle-blower.

Dublin is the first jurisdiction since Hong Kong to legally rebuff Washington's calls to detain the former National Security Agency contractor, who last month leaked classified documents to the media exposing controversial US cyberspying programmes.

Snowden is on the run after the US government filed espionage and theft charges against him and revoked his passport. He has been in the transit zone of Moscow's Sheremetyevo Airport since flying there from Hong Kong on June 23.

The 30-year-old's earlier decision to apply to 21 countries for political asylum prompted fears that he could pass through Ireland's Shannon Airport en route to safe haven in South America.

This led to the US applying for a provisional arrest warrant through its embassy in Dublin, according to Irish media reports.

In a High Court ruling in Dublin last week, Judge Colm Mac Eochaidh refused the application because US authorities had failed to detail where the alleged offences of espionage had taken place.
He also found that the US had not provided information on the theft charges, such as where the offence took place or exactly what government property Snowden had stolen.



The decision, based on technical aspects, mirrors similar action taken by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when it allowed Snowden to leave Hong Kong on June 23 because the US had failed to provide Snowden's full name and passport number.

Snowden told the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in an interview on June 12 that he decided to come to Hong Kong to make his initial revelations because he trusted the city's rule of law.

He emerged from hiding on Friday to meet human rights groups in the transit area of the Moscow airport, and revealed plans to seek temporary asylum in Russia.

US President Barack Obama spoke to Russian President Vladimir Putin, hours after the White House warned Moscow not to give Snowden a "propaganda platform" through asylum.

The Obama-Putin call had been scheduled for several days and while there were no immediate details of what the two leaders discussed, the White House earlier said the Snowden issue would be raised.
Yesterday Russia said it had not yet received a formal request for political asylum.

Glenn Greenwald, the Guardian journalist who first published the documents Snowden leaked, told an Argentinian newspaper that the US should be careful in its pursuit. "Snowden has enough information to cause more harm to the US government in a single minute than any other person has ever had," Greenwald told La Nacion.

Greenwald said Snowden had tucked away documents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world.
Brazil, Argentina, Venezuela and Uruguay, which met on Friday, defended their right to offer asylum.

The countries also said they would summon ambassadors to four European nations after Bolivian President Evo Morales' plane was diverted on his return from Russia amid suspicion he was harbouring Snowden.

United Nations human rights chief Navi Pillay meanwhile called on all countries to respect the right to seek asylum.

In her first comments on the Snowden affair, Pillay also said people needed to be sure their communications were not being unduly scrutinised.

Reuters, Agence France-Presse
.

2013年2月4日星期一

攻商業打PC 「終極」iPad劍指微軟


付鈔買報紙,當然要買一份幫你搵錢,給你足夠資訊作決定很重要,不要以為以下資訊無用,事實上科技界人人在講post PC era 了,意指什麼?你自行決定!

轉載:經濟日報(2013年1月31日)

攻商業打PC 「終極」iPad劍指微軟
撰文:吳愷媛
欄名:國金札記

蘋果宣布推出容量倍增至128GB的第4代「終極」iPad,Wi-Fi版盛惠799美元,Wi-Fi+Cellular版本則售929美元;這部天價超大容量板腦明顯衝着企業客而來,也為取代個人電腦(PC)而來,最直接受衝擊是兩個市場的領導者微軟。

機遇之母 128GB超大容量

平板電腦雖然一直侵蝕PC市場,但兩者中間其實也有楚河漢界,其中一個分野正是容量問題,令板腦難以完全取代PC,特別是商業用途方面;今次iPad容量勁增,定價於799美元,比桌上PC的平均售價703美元更高,蘋果針對的明顯已不是板腦市場,而是商用PC市場。

職場近年興起「Bring your own device」概念,將板腦公私兩用。蘋果也不隱瞞自己對商業客的野心,宣布新產品消息時,強調有1.2億客戶寧用iPad來滿足商業及個人需要,也不用舊PC,又指85%的財富500企業已引入或正測試iPad,似是要向商用PC直接宣戰。

蘋果野心極大,甚至不惜犧牲自家的電腦產品。上周公布業績時,總裁庫克(Tim Cook)承認iPad已拖累Mac機市場,但不怕產品互相侵蝕的問題,因板腦市場將遠遠大於PC市場,商機無限,特別點出iPad為「機遇之母」,已顯示蘋果藉板腦打PC的決心。

微軟固然首當其衝,加強版iPad下月初上市,正正早主打商務客的Surface Pro一周。兩者容量相同,Surface Pro卻索價999美元,較基本版iPad貴足足200美元;前者雖然名義上有128GB,「實際」卻只有83GB,iPad保守估計可用120GB,難怪有科技網已率先宣判iPad獲勝。

硬件受威脅,被喻為微軟最後防綫的Office辦公室軟件也受挑戰,雖然多次暗示開發iPad版軟件,但遲遲未有聲氣,大摩分析估計微軟本年或因此損失最多13億美元收入。微軟如此猶豫,其實是左右為難,雖然進軍iPad可獲得更多移動用戶,但需向蘋果分帳,更重要是令買家失去購買Surface以至PC的最主要動機。

野心極大 加強自家軟件

Office的全球用家約有10億,蘋果自家的辦公室軟件iWork用戶只有1,000萬。以蘋果的習性,不會借助其他公司軟件,有傳蘋果正夥科技公司為iPad研發雲端版iWork,若成事兼反應不俗的話,加強版iPad或有力強攻商業用戶業務,隨時「雙殺」微軟。

前有蘋果,後亦有Google追兵,後者去年已宣布雲端辦公室軟件Google Apps全面收費,開拓商業版圖的意圖明顯,又聲言目標搶走90%基本Office用戶;Google旗下尚有王牌系統Android,有足夠實力發展商用板腦,對微軟是另一大威脅。

當然,微軟於商業業務優勢仍十分明顯,例如不少企業度身訂製軟件,但有兩大科技巨擘緊隨其後,微軟絕對要步步為營。

2013年1月23日星期三

民生大事

民生無小事,真係要睇睇點搞,全世界都已經限購,香港都應該諗諗佢,預期通脹嚴重,金沙可以唔食,但BB冇奶粉好大件事!也是政府搶分的時候!


轉載:經濟日報(2013年1月23日)


奶粉荒再現 港媽囤積40罐

內地客搶購 藥房「海鮮價」貴6成




本港奶粉入口量年年升,仍無助紓緩內地客搶購造成的供應緊張,幼子家庭近日再度陷入「奶粉荒」,有現貨奶粉的藥房乘勢索「海鮮價」,較公價標貴2至6成也不愁客路,一罐只夠吃一周的幼兒奶粉售逾300元。
有港媽憂缺貨,近日囤積40罐大仔奶粉防愛女「斷奶」,剛懷第二胎未出世,又要計劃第二輪「囤奶戰」。
根據統計處數字顯示,本港去年首11個月入口奶粉量高達3,790萬公斤(已扣除轉口量),較2011年同期上升33.8%。然而,隨着農曆年將近,奶粉荒近日愈來愈熾。
本報記者向北角3間藥房查詢細仔奶粉美贊臣A+1及美素佳兒1號存貨,僅一間表示有現貨,惟零售價竟比奶粉商媽媽會的公價,分別貴22.4%及13.1%,分別索價360元及320元,而公價分別僅需為294元及283元。其餘兩間藥房則表示沒有現貨,其中一間稱不知何時有貨,故不設訂貨。
「變保值品」 親友助撲貨
亦有媽媽在討論區內稱,屯門一間藥房的大仔奶粉美贊臣A+3,若只買一、兩罐,每罐索價380元,被炒貴6成,媽媽會公價只需237元。
剛懷第二胎的陳小姐每日都忙於為剛懷孕的「細B」,及16個月大的長女撲奶粉,近日已囤積了逾40罐大仔奶粉。
她稱,由於長女兩、三個月大時,開始由人奶轉為全奶粉,曾試過買不到奶粉幾乎「斷奶」,當時要出動所有親友撲奶粉,昔日徬徨無助之感歷歷在目,故對奶粉存貨不敢怠慢,惟細仔奶粉愈來愈貴,她連日來向多間藥房查詢,均表示沒存貨。
水客高價搶 貨到即售罄
陳笑言嬰兒奶粉已變成保值品,2011年6、7月美贊臣細仔A+1只需258元,現時公價294元,若經奶粉商媽媽會訂購,有時會較藥房貴,但現時已經「有錢都買不到」,有藥房職員稱若想不斷奶,可轉飲用非內地客目標的奶粉,例如雅培、雪印及惠氏,她打算「細B」,會先試餵人奶。
媽媽最擔心BB無奶粉,祝太亦飽受撲奶粉之苦,5個月大的兒子正飲用內地熱搶品牌奶粉,幾乎全城缺貨,要發動所有親友齊齊撲奶粉,有貨便會用盡限額入貨。
她表示雖可經奶粉商的媽媽會訂貨,但手續繁複,熱綫又「長響」無人接聽,留言久久不覆,近日有傳聞奶粉會加價,不少媽媽加緊搶奶粉,她現時囤積了6罐存貨。
藥房奶粉商稱 供應穩
本港再現「奶粉荒」,但藥房及奶粉商仍堅稱供應穩定,無缺貨情況。
藥房總商會理事長劉愛國稱,最近奶粉貨源供應正常,每個品牌每店每周分配5至10箱奶粉,一箱12罐,包括大仔及細仔奶粉,不過貨到不久便很快售罄,亦有水貨客向藥房出高20元買奶粉,部分藥房於超市買奶粉轉售,故令價格被抬高,但他強調仍有良心藥房,僅售予港媽或限額購買。
奶粉商美素佳兒發言人表示沒有出現貨量緊張情況。
美贊臣稱會與業界定時檢討供應量,雅培則指有足夠存貨。惠氏指有獨立人員監察貨量,雀巢表示已增加供應量。
至於美素佳兒、美贊臣、雅培、惠氏、雀巢均表示未有加價計劃。

撰文:何詩韻
 

2013年1月17日星期四

揭示土地真相

昨日梁振英宣佈他任內第一份施政報告,列出了短中期公私營房屋供應和長遠增加土地供應方案,未來5年平均房屋供應量如下:



簡單說,短期而言,公屋供應無法增加,那預期的7000個回收公屋,真正可能回收到的大概只得一半,即實質供應只約18,000,居屋供應更要到2016年才有望到位,私樓方面,如果加快重建步伐,和地產商正常賣樓,應該可以達標。

無論如何,真正的房屋供應量會在2014/15年增多,然而樓價飈升並非單一原因造成,增加供應速度怎麼也追不上別人印鈔速度。最近同業拆息不斷回落,1個月同業拆息最新報0.25714厘,H按隨時再次復甦。個人認為現時低息環境下,樓價一現調整,壓抑的需求又會湧出買樓。即是說,若沒有黑天鵝事件發生,樓價根本沒有條件下跌。

不過,這份施政報告可取之處是提供長遠土地供應藍圖,這是老董任內也沒有做到的,攤開來看未來供應將是源源不絕,應該起碼可以減少一些「買定俾個仔」的需求!

今天唐兄的分析為何重中之重仍然無法擠出更多供應,原因是沒有熟地。換句話說,踢走了梁振英,換了另一個,還是同一個方案!

轉載經濟日報:

沒有土地儲備 何來樓市調控

撰文:唐榮
欄名:專家樓論
昨日中午,聽畢施政報告房屋土地部分,在經濟日報網站(hket.com)寫下即時評論,大意是這樣的:

要檢視特首梁振英首份施政報告的房屋政策,要從遏需求、增供應這個對樓價影響的基本因素作出評估,施政報告在遏抑短期需求方面有所欠缺。出現搶買急升的現象,政府還有一個2月份財政預算案出招的機會。

梁振英把供應設定為短中長期供應,分析亦可跟這個脈絡,換言之長期供應可撇開不談,最快的東北發展首批單位要在十年後登場。當然全力增加土儲,如發展新市鎮及填海值得支持,這是為未來要做的事。

短期增量乏力 中期不足應付

那接下來看中期供應,梁振英提出十項措施增土地供應,這些土地極大可能是2016年後5年登場的話,問題是私樓要地、公營樓亦要地,當中以各佔5成計算,6.7萬私樓單位土地以每年2萬新樓計,僅能滿足3年左右的需要。即使公屋亦要待2018年才能每年增加5,000單位至2萬個水平。

至於短期供應,沒有看到明顯增長,未來5年每年1.5萬伙公屋、1.7萬伙居屋,公屋似乎增量乏力。居屋更讓人擔心,其中要留意是未來4,000伙置安心轉居屋,是否在尋找居屋用地時不足,只能把置安心轉居屋,以力保1.7萬伙供應。換言之,是否又缺少了4,000伙置安心?至於私樓,未來3至4年是6.7萬伙,以3年計算是每年22,333伙私樓;若以4年計算則為16,750伙私樓。以2萬伙目標來說,只能說勉強達標,未有足夠創造延遲購買的誘因。

結論是政府要調控樓市,解決房屋問題,2013年的施政報告仍未看到這樣的契機。

更沉重的結論是,政府經歷多年開發落後,又要滿足公私營樓的土地需求,土地儲備捉襟見肘,即時面對龐大社會壓力,梁振英的首份施政報告,就是拿不出土地加建房屋,向市民說一年後我們增加3,000伙公屋、兩年後每年增加2,000伙居屋或者私人樓。

定期公布土儲 可讓市民安心

問題正正暴露政府仍未擁有土地儲備,是能隨時取出、可立刻使用、已做好基建的土地應付社會各類需要。當然,梁振英施政報告中掌握相關問題,但亦把今時「無地可用」的困局徹底曝光。不過問題揭出來亦非壞事;唐榮建議,除每季公布主動賣地外,若增加土儲是最重要施政目標,可考慮每半年公布一次土儲增長數據,一方面可以是政府自我鞭策的指標,另一方面亦可讓市民安心,確證可用土地在增加中。

附表是三任特首有關房屋目標,董建華有地在手可提出八萬五;曾蔭權是不管樓市變化,懶理有地沒地;梁振英較前人再多了一個目標,公屋、居屋、私樓都要土地。20年前到將軍澳,可看到一望無際尚未建屋的土地,讓市民知曉供應極為龐大,毋須急買搶高搶貴,梁振英5年任期內能否創造這樣光景?這才是能調控樓市的基礎。

2013年1月10日星期四

$100萬元的商業建議(脫苦海的分析)

無需太多陰謀論,其實商人思想很簡單,用建樓沙石補地價之餘,還可以有利潤,一物換一物之間取盈利,這點老爸也經常教,只是我的思維停留在分析員層面,還是脫兄分析最獨到。

除笨有精的商業建議(2013/01/08)
http://hk.finance.yahoo.com/blogs/tokuhon/


後記:有時作為一個分析員,如果無法豁達地接受其他人的見解,和承認自己的不足,便無法在別人身上學得更多,自己的思維空間便無法擴闊,分析也不能改進!我知這裡除了一些分析員來閱讀外,也有很多是學生,這是我對學生們的忠告!



2012年10月27日星期六

中國的政治鬥爭

一早都話,上個月的反日遊行隊伍中有示威者高舉毛澤東畫像是暗示一些政治鬥爭。

轉載: 極左勢力重挫 仍不可小覷
(經濟日報 2012年10月22日)

重慶前副市長王立軍夜奔美國領事館,引爆中國政壇大地震,原本有望晉身政治局常委的薄熙來面臨牢獄之災,重挫內地極左勢力。然而諸多社會問題聚集,左派力量仍不可小覷。

薄熙來在重慶高舉「唱紅打黑」大旗,強力推行「均貧富」等左傾政策,不僅爭取到民心,更被左派保守勢力視為標誌性人物。左派大本營「烏有之鄉」曾公開組團到重慶開研討會,並獲重慶市公安局官員接見。

反日遊行 示威者舉毛像
隨着重慶「變天」,烏有之鄉網站被關閉,左派力量大受打擊,言論不再如往昔受追捧,但依舊保持相當的活躍度和影響力。在上個月的反日遊行中,有示威者高舉毛澤東像,更有人打出「釣魚島是中國的,薄熙來是人民的」橫額,令人錯覺文革重現。

左右陣營最近發生一系列意識形態衝突事件。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教授韓德強,因不滿八旬老翁「污蔑毛澤東」而當眾掌摑對方,並揚言普通公民就是一隻螞蟻、一隻蟑螂,被社會運動踩死是沒辦法的事。力挺「重慶模式」的左派學者司馬南在海南大學演說時,則被學生當場扔鞋。




主張均富 新左派仍受捧

有評論指,中國現在的政治制度已愈來愈難以應對複雜多變的經濟與社會問題,貧富懸殊、貪腐橫行、分配不公等令社會戾氣日增,新左派打着公平正義旗號,反對改革開放的言論仍受追捧。美國猶他大學經濟學教授李民騏指,當局應該聽取新左派要求實施更加平等的財富分配的主張。

政治學者吳稼祥也指出,政治有左右,就像人有左右手一樣正常,在民主體制下,左右兩派在政治市場上競爭,公民通過選票來「購買」。通常,左派偏向平等,右派偏向效率,「左派要平等,甚至是絕對平等,是不錯的。」

撰文:閭蘇敏




薄 熙 來本來是唱紅打黑主意者,極左派人士,忽然講起民主法治,有否覺得似香港的唐英年?

轉載: 7 百 人 聯 署 公 開 信 冀 薄 熙 來 案 獲 公 平 處 理
(香港電台 即時新聞  2012-10-23 HKT 00:55)

大 約 700 人 在 網 上 聯 署 公 開 信 , 要 求 全 國 人 大 常 委 會 , 就 罷 免 重 慶 前 市 委 書 記 薄 熙 來 人 大 代 表 的 程 序 , 解 答 是 否 符 合 法 律 程 序 等 疑 問 。

 公 開 信 認 為 , 薄 熙 來 被 罷 免 人 大 代 表 的 程 序 不 合 法 , 也 沒 有 給 予 他 法 律 上 應 有 的 答 辯 機 會 。 信 件 又 批 評 中 國 政 府 沒 有 依 法 處 理 薄 熙 來 被 控 涉 及 的 罪 名 , 沒 有 依 法 保 障 他 應 有 的 公 民 權 利 。

聯 署 人 之 一 、 成 都 市 民 林 龍 華 向 英 國 廣 播 公 司 中 文 網 說 , 他 聯 署 公 開 信 的 原 因 , 是 希 望 中 央 能 夠 依 法 公 平 處 理 薄 熙 來 案 件 , 中 國 能 夠 走 向 民 主 法 治 。




2012年9月9日星期日

學習做個怪人

反國教的風風雨雨之後,令我發現facebook上很多從來不發言的friend,近期特別活躍,不斷上載一些令人嘔心的反政府圖片、貼文,他們都是某一黨派的支持者,這些人滲透到整來網絡世界,實在令人心寒,說人洗腦者,其所作所為卻確切地執行洗腦任務,為免被人洗腦,筆者一口氣閂了多個積極份子。


一直有看匯豐前大班David Eldon的網誌,以下這篇文章所言什是,筆者決定向他學習。

 

轉載David Eldon網誌: It's Official - I AM Weird

Well of course I always thought there was something odd about me. Others naturally spotted it a long time ago, and most were kind enough not to mention it to me directly, but now I have confirmation. I guess it's a bit like bringing closure to an awkward situation - and it's a bit of a relief really, to get the monkey off my back.

The cause of the classification? I have "chosen" not to sign up for Facebook and apparently devotees of Facebook have decided that anyone who abstains from joining the "social networking" site should be "filed under weird"! And before you jump to conclusions yes, despite my age, I am technically competent enough to sign up if I want to - but I choose for the time being not to do so.

Frankly I find Facebook and other so called social networks to be more anti-social networks myself. People seem to spend hours closeted away with any number of iPads, tablets, iPhones or laptops "talking" to or intruding upon people who have signed up as "friends", and looking at a range of photographs ranging, I suppose, from the truly artistic to the nauseatingly embarrassing. And I suspect more working hours are lost in a number of countries, despite the attempt by corporations to restrict the use of such sites during working hours, by facebookers and tweeters who have become hooked on these networks. And you only have to sit in any eatery (for want of a better word) to discover tables of people busily engaged in looking at small screens.

Whatever happened to the art of conversation for goodness sake?
Privacy
The concept of being "weird", unfortunately, has been reinforced by the fact that neither the Norwegian mass-murderer Anders Breivik nor the recent killer of 12 people in a Colorado cinema, James Holmes, were on Facebook. So that proves it then!!

The British newspaper The Observer also highlighted those words of wisdom from Facebook founder (and now a less wealthy billionaire than he was at the time of flotation of the company), Mark Zuckenberg who apparently declared that "...anyone who prizes privacy over beloging to a social network is not only pretentious but dodgy". No self-interest there!!

Actually, I like my privacy and respect the wishes of those other human beings who have a similar desire, but I fear that at some stage I am going to have to succumb to something in the long term - even if it is not Facebook.

I asked my elder son a year ago about how I would communicate with my first grandaughter when she became a teenager (some years to go yet), if she grew up on a diet of "social networks", and I was not on Facebook. Without hesitation he said, "how you communicate with her in ten years time has not been invented yet". Scary thought, but quite probably true.

But having Facebook rammed down your throat now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alarming. I am receiving more and more message from corporations who are saying - if you want to get full details of this or that you can read it on our Facebook page - but of course you have to sign up!! Well, no, in that case I don't want to get full details of something if that is way I am going to have to get it with no alternative choice - I will do without. Perhaps it's short-sighted but then I can be quite stubborn.

It's already bad enough being bombarded by computer driven telephone calls offering you this or that service, and you take the darned call because you don't recognise the number, and are concerned it might be something important.

So, if that means I am on my way out - then I should subside gently into the elephants graveyard and spend my remaining years having real conversations with real people face to face in the real world, but still reading newspapers, magazines and the occasional book on my iPad! Weird!

http://davideldon.typepad.com/eldononline/2012/08/guilty-as-charged-i-am-weird.html
 

2012年8月24日星期五

偏頗的傳媒

我從來不看大公報、人民日報,相信很多人都一樣,原因是官方報,一定有政治立場,睇都覺得嘥氣,但起碼係人都知,你都有得揀。最怕一些掛羊頭賣狗肉的傳媒,睇完被人洗晒腦都未知,這才叫做「可怕」!講的是什麼?咪生果報囉!都一樣啦,睇都覺得嘥氣!

以下這篇文章,講出我的心中話,100個讚呀!


轉截晴報: 偏頗的傳媒
 2012-08-23


傳媒各自有自己的立場,自己的市場定位,舉世皆然。讀者讀報,或聽眾聽廣播,除了要獲取資訊外,還要得到一些自己感到共鳴的觀點。你要在反共報章分析中國經濟成功的原因,會形同趕客;同理,你要在親中報章中揭露內地的一些陰暗面,也會引起部分讀者的反感。報紙立場因此往往受到它的讀者群的偏好或市場定位所左右
「傾斜」報道 誤導讀者

既然如此,不少傳媒立場偏頗是毫不奇怪的事,把它們的報道不作分析便視作真理的化身,是弱智的行為。甚麼是偏頗?我看起碼有兩個要素。第一是「傾斜」(slant)的報道,即故意漏掉一些不利自己陣營的資訊;第二是用字遣詞時,使用帶有強烈價值判斷的字句。

  一些歌功頌德式的報道,自然有偏頗的成分,這方面不用舉甚麼例子了。但也有另一些偏頗程度甚至更深的報道,其誤導性卻是較為隱蔽。就以劉翔受傷一事作為例子。內地有網民把他罵過半死,說他演戲,也有對他深表同情的。他比賽前行走自若,毫無痛苦,但失足後英國的權威醫生又的確發現他的足腱斷裂了,一定非常痛苦不能走動。從邏輯推斷,他是不可能假作受傷演戲的。但香港一些報紙卻把一些內地憤青的胡言亂語用頭版轉載,所要起到的效果有二:第一,對同情劉翔的人而言,內地的人民(其實只是部分憤青)毫無人性;第二,對不滿內地的人而言,劉翔的「弄虛作假」正是內地體制的寫照。

  有人認為這些報紙只是把網上的一些言論客觀地報道出來,沒有問題。這是低智的看法。熟悉傳媒運作的人都知道,甚麼上頭條,版位如何編排,完全反映報紙立場。況且,不同時大幅報道同情劉翔的言論以作平衡,本身便已滿足了上述「傾斜」的定義,是在故意誤導讀者了。

價值判斷 分析失準

  用字遣詞上帶有價值觀念,例如用「共匪政權」還是用「人民政府」,我倒是並不介意。但一些違反事實的「評論」,對社會的害處卻是大得多。又一個近期的例子。太空人訪港說在太空中望到香港,感到十分美麗,有評論即斷定太空人是「假大空」,在說謊,因為香港這麼小,不可能在太空中見到。

  這是多麼沒有科學常識的說話!多年前美國的太空人在訪問中亦說過,在太空中用眼可見到中國的長城。長城幼而長,晚上更無燈火照明。我們在地上放一條線及放一面會發光面積大得多的碟,哪一樣我們可看得更清楚?難道美國太空人生具鷹眼,而中國太空人都有白內障嗎?偏頗的心態導致放棄用腦筋,分析失準。喪失公信力的傳媒對我們了解世局並無幫助。


雷鼎鳴
香港科技大學經濟學系主任
http://columns.etnet.com.hk/column/index.php/internationalaffairs/francislui/12340

2012年8月20日星期一

釣魚台的歷史

去了台灣旅遊多日,還未收拾心情寫Blog,在台灣看到香港人登陸釣魚島,令人感到鼓舞。台灣報章Taipei Times有關釣魚台的歷史,頗有意義的文章。簡而言之,1885年至1895年之前,日本文獻仍然指出釣魚島是滿清政府管轄下的一個無人的荒島。直至1895年1月14日,日本將釣魚臺畫入沖繩縣,1895年4月中日簽署馬關條約,中國將台灣及其島嶼一併割讓給日本,1970年美日簽署沖繩歸還條約時,將釣魚台連同沖繩島歸還給日本,造成現時的亂局,多得美國人。問題是當中國政府派軍艦為港台同胞護航到釣魚島,便會觸發美國從沖繩派軍的藉口。


Japan  Stole the Diaoyutais, MOFA says
Taipei Times August 19, 2012

The Diaoyutai Islands (釣魚台) are a territory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surreptitiously occupied” by Japan, the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said in a statement late on Friday night.

In the statement, issued in response to the release of 14 pro-China activists who were arrested by Japanese coast guard officers on Wednesday after they landed on the islands to assert Chinese sovereignty, the ministry used the phrase “surreptitiously occupied” to describe the Diaoyutais.

“Regarding the appearance of the ROC flag [in the protest staged by the pro-China activists] on the Diaoyutai Islands of our territory surreptitiously occupied by Japan, we thought it conformed to our government’s territory contention,” it said.

Asked to elaborate yesterday, MOFA spokesperson Steve Hsia (夏季昌) said it could be the first time that the ministry explained the origins of the disputes with Japan over sovereignty over the Diaoyutais in such a “straightforward” way.

“It was a factual description of history,” Hsia said.

According to Hsia,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had planned to place national boundary markers on the Diaoyutai Islands as early as 1885, and on Jan. 14, 1895, it approved a policy that allowed Okinawa Prefecture to erect national markers.

Hsia said that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had postponed taking action since 1885 because it knew that the Diaoyutai Islands had been discovered, named and used by the Chinese, as shown by various Japanese documents obtained by historians, including Shaw Han-yi (邵漢儀), son of retired government official Shaw Yu-ming (邵玉銘).

Japan erected its boundary marker on the Diaoyutai Islands in 1968, he said.

During the first Sino-Japanese War of 1894-1895, in January 1895, Japan annexed the Diaoyutais, the ministry said.

In April 1895, Japan and China signed the Treaty of Shimonoseki, which stipulated that China cedes the island of Taiwan to Japan, “together with all the islands appertaining or belonging to the said Island of Formosa [Taiwan],” it said.

In 1970, the US and Japan signed the Okinawa Reversion Treaty, which included the Diaoyutai Islands as part of Okinawa to be returned to Japanese rule.

Japan’s sovereignty claim over the territory was partly backed by the treaty, but the ministry disagreed.

“The treaty gives only administrative jurisdiction of the Diaoyutai Islands to Japan and has nothing to do with sovereignty,” Hsia said.

Since the 1970s,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has claimed that “from 1885 on, surveys of the Senkaku Islands [the Japanese term for the Diaoyutais] have been repeatedly made by the Government of Japan through the agencies of Okinawa Prefecture,” Hsia said.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claimed that the islands had been uninhabited and showed no trace of having been under the control of the Qing Dynasty, the ministry said.

“The statement is historically inaccurate and can be refuted based on official Meiji documents from 1885 to 1895 stored in the various national archives of Japan,” it said.

2012年3月1日星期四

擺明係疏忽!Common Sense喎!

明報: 九設計賽多名評審重覆多次投給同一作品

29.02.2012 12:24
立法會下午將會辯論,是否引用權力及特權法,調查行政長官候選人梁振英,被指在西九設計比賽漏報利益的事件。政府早上向立法會提交補充文件,包括以匿名方式,提供除了梁振英以外,另外九名評審員就入圍作品的投票紀錄。文件顯示,其他多名評審員,都有重覆多次投給同一份作品。其中編號「81」的作品,在首三輪的投票,獲得六個評審員重覆三次投票支持,相信作品是奪得冠軍的Foster & Partners。而編號「54」的作品,在六輪投票中,亦都獲得三名評審員重覆三次投票支持,相信是奪得亞軍的廖宜康的作品,而在決定亞軍的投票中,梁振英亦有支持廖宜康的作品。民建聯劉江華認為,大部份委員對喜好作品,都情有獨鍾,看不到梁振英有偏私,會就引用特權法議案投棄權票。民主黨李永達認為,政府提交文件仍未能釋除公眾疑慮,堅持需要引用特權法,才能搞清楚事件。

投票就梗係咁投架啦,如果唔係,投下呢個,又投下另一個,咪成日都冇冠軍?Common Sense啦!

仲有個利益伸報表:



擺明係填錯: 「I am not a director or major shareholder of any company.」點解會有這一欄?

我想問:「做得這項重大設計比賽評審員,可以是普通一個人not a director or major shareholder of any company嗎?」

做得西九設計評審都應該是行內的專業人士吧?怎可能是not a director or major shareholder of any company?都係Common Sense!當我亂搏!


仲有:點解下屬俾四名公司高層資料俾人?

我都好想知呢四名公司高層的資料有幾寶貴,那本Who's Who都記錄很多名人資料,想知為何下屬無問人地要D資料黎做乜就俾公司高層資料出去,最好問該下屬?

2011年12月25日星期日

在政綱提出行政解決雙非問題,為何會扯到挑起種族仇恨

今天是平安夜,祝大家聖誕快樂,選擇今天發炮,不為什麽,只是今天才得閒。

事實上,雙非問題已經迫在眉睫,現在就醫生護士唔夠,遲些學校、老師,房屋、亦可能是公屋、再遲些就工作職位、再遲些骨灰位,人一生出來生老病死都需要社會政策配套,我個人認為問題並非如王慧麟博士所講源於基本法24條,如果是基本法24條問題,雙非在港產子應該在老董年代出現吧!好明顯當時是入境處擋了。為何此問題只在近幾年發生?咪就係醒目的老曾為解决人口老化而輸入BB的人口政策,與及六大產業中醫料商業化,私家和公立醫院可收費讓有錢內地人來港產子的結果,好明顯老曾沒有準備好其他配套。
如今梁振英的政綱提出來是想解決問題,為何扯到挑起種族仇恨,又話人想獲短期掌聲,唔提做駝鳥好嗎?梁振英獲選先講啦!冇佢份就連討論都可以慳番!至於行政措施得唔得?老兄,入境處是有酌情權的,搞民運的都可以唔俾佢地入境,你話行政措施得唔得?想清楚點解雙非問題沒有在老董年代出現?




轉載:經濟日報-打族群牌 特首戰恐分化社會

撰文:王慧麟 倫敦大學亞非研究學院、法律系哲學博士
欄名:閱讀政治化粧

唐梁特首之戰,已經由品格之爭,慢慢轉向政綱之戰。
由於選委會大部分成員是工商界或其盟友組成,得到選委支持,對提升整體民望的力度不大。因此,要爭民意,就要從其他(即非富豪)階級入手,中產階級成為兩個陣營的主要戰場。



穩紮政綱易失焦 拓中產戰場
唐英年的競選造勢大會,回歸老套基本,是一個相當有計算的政治操作。唐之形象,與工商巨賈已密不可分。假如其造勢大會,像當年董建華一樣,由各個富豪(或其代理人)上台力撑,就會更強化其官商勾結的感覺,更難洗脫公子哥兒的富二代印象。


面對此先天缺陷,明白到其富家子弟形象既然不會、也不可能洗掉,他惟有在形象建設上「補飛」,盡量打造一個性格謙厚、不拘小節以及用人唯才之印象。因此,造勢大會就搞得相當克制,而且十分「慳家」,其參選宣言則寫得面面俱圓,四平八穩,照顧各階層利益。


但一個穩打穩紮的政綱容易失焦,缺乏可討論的議題,亦隨時令其言論,遭到其他新聞淹沒。於是他特意在大會後的記者會,提出要為中產階級紓困,成立一個針對中產的特別委員會,在醫療、教育等多方面,從稅務入手,減輕中產的負擔。一時之間,中產階級成為他的新戰場。


嚴控「雙非」港產子 討好民意
同樣要奪取中產,梁振英對此沒有正面回擊,反而兵行險着,訴諸族群,就某一個特定議題出擊。他挑選了「雙非」(父母俱非香港永久居民)家庭來港產子的問題。他提出要嚴格限制他們來港產子的數目,又指出,政府利用行政措施,限制雙非家長來港產子,是較為有效的方法。


此言論一出,在一些親子網站有一定討論。有港人家長拍手叫好,亦有家長指出他夠膽說出來,已經很好。當然,亦有人懷疑其目的,只是吸引港人家長之掌聲,執政後如何實行,問題更大。但無論如何,這番言論確實打進不少港人家長的心坎裏,特別不少港人中產家庭,面對私家醫院分娩費用不斷增加,但住院環境及質素下降的情況下,梁的言論對其有一定吸引力。


然而,雙非來港產子之問題,是由於香港政府人口政策之失敗,令情況不斷惡化,干擾了香港人的正常生活。要根本處理之,一或從修改基本法二十四條入手,令雙非之子女在香港出生也不會有永久居民身份,又或者分隔雙非子女的居留權及福利權(英國就用此方法),將他們子女對香港的社福負擔減至最低,這些都需要社會盡快討論及尋求共識。

換言之,處理雙非子女居港權問題,宜訴諸政策討論,從人口政策入手,讓各參選人各抒己見,再帶動社會各界參與。這種討論才會理性深入,有利尋找共識,才是君子之爭。
但假如有參選人為獲得短期掌聲,就不會走這條難行的路,而會以撕裂的方式,先把「雙非」說成是「他者」(other),即是非我族類,是本地社會負擔,然後再建構及想像一個「危險」的他者對自己(self)的威脅,再操弄這種威脅對社會所帶來的災難性影響,借此製造社會議題,製造了一堆稻草人,造成族群對立,達至短期的政治利益。


唐官腔梁偏鋒 選舉劣質化
這種手法,就像台灣部分民進黨人士,每逢選舉的時候,必然操弄本省人及外省人之矛盾及對立一樣,旨在造成社會分化,爭取選票。這種身份政治的操弄,當然在短期內,有助政客提高民望及支持,但隨之在社會播下的對立種子,可能會變成族群仇恨,令社會走向分化。


面對梁營試打族群牌,唐英年反應結結巴巴,當屬在意料之中。但他只從技術層面出發,以基本法作回應,而不批評對手打族群牌製造社會對立,不單令人失望,還差點以為他仍是當政務司司長,代政府發言。可見他即使辭了官職,還未完全放下官氣,還是以當官的心態打選戰。


可悲的是,在小圈子選舉下,梁唐之爭,到了現在,還是停留在口水層面,甚至還有人不惜訴諸族群牌,以求催谷人氣。早前說好的理性討論,跑到哪裏去了??

2011年12月14日星期三

盲目樂觀定盲目跟風?

昨天經濟日報石Sir一篇文章「盲目樂觀」跟亂博之前幾篇關於歐債文章觀點相近,我們都不是盲目樂觀,而是有拫有據,石Sir講的歐洲歷史更令人甘拜。但有人在其回應區這樣寫:

elsiechiu: 如果一早樂觀,買早左,就死火
路過大人:  所以話,無鬼係死唔到人! 
                  你想學索羅斯贏大錢, 有無鬼頭仔(insider information/connection)先! 
                   但見筆者又幾 hard(努力)sell!......(一笑)

亂博不得不搏咀:一早樂觀,可以低成本做Long架,已經賺咗一轉先,唔使下下真金白銀買嘅!等到樣樣都咁易睇就已經水尾!
轉載:

盲目樂觀?

撰文:石鏡泉 經濟日報副社長兼研究部主管
欄名:經濟與投資
跟朋友講歐債問題,朋友們都基本有個疑問,筆者對歐債問題是否過於樂觀,以至盲目樂觀?今天就談談這個。


要講今時的歐債,就得從AD800(即一千二百年前)講起,當時整個歐洲都處黑暗世紀(Dark Ages),即自羅馬帝國衰敗後,整個歐洲文化都倒退,不少人目不識丁,民智不開,其時法國有個查理曼大帝,認為要振興歐洲,便揮軍佔領不少地區,欲以天主教來教化歐洲人。他雖然失敗,但就說明歐洲一統有其好處。


美國霸權美元搵笨
歐洲之所以分裂為眾多小國,一方面是地理使然,一個河流盆地就幾乎就是一國,人口太少,便沒有了經濟規模效益,起碼打交都唔夠人幫拖,所以拿破崙想一統歐洲,拿破崙敗亡後,奧地利、普魯士(德國前身)亦想透過1850年的維也納議會來搞歐洲協作,1870年普魯士在鐵血首相卑斯麥主理下,吞併奧地利後更圖吞法,一直到希特拉崛起,都是個歐洲一統念頭驅使。歐洲一統既然屢興不成,為何今時的歐盟要成立?原因是美國霸權,美元搵笨。


二次大戰使歐洲陷入困境,美國遲遲不派軍助戰,直到日本偷襲珍珠港和菲律賓燒到肉,美才參戰。戰後歐洲亦要靠美國的馬歇爾計劃來經援。但講實當時歐洲人的政治智慧高過美國N班,法國總統戴高樂一早已看穿美國的援助是透過發債、印銀紙而來,日後無論法國賺了多少美鈔,都是一張I owe you的所謂貨幣,如果人民的血汗只能換回廢紙時,作為有責任心的政治家你會怎做,去保障人民財產?所以在戴高樂年代,法國凡收到美元,就會一船船地運到美國去按當時的35美元兌一盎斯黃金的官價,來換取黃金。法國這個換金行動一直換到美國心慌,在1972年美國就不再讓美元可按官價換黃金,黃金價亦由當時漲至今,美元會變成陰司紙的危機便大。


歐洲一統先搞經濟
在1945年二戰一結束,歐洲已傾一統,1958年有羅馬條約去想搞個大歐洲,遲遲未上馬,是因為大家利益衝突,1972年的美國不再換金決定,大大刺激了歐洲要靠自己的念頭,經過幾十年的商討,終在80年代簽了馬城條約之後再有多條輔助條約,去將歐洲捆綁成個歐盟。


有不少人認為歐盟從一開始就有缺陷,所以才有今時的歐債危機,提出這些批評者都是癩蛤蟆。鬼唔知天鵝肉好吃,但能一口吃到嗎?係父母都想生個精叻兒,但生到嗎?一定要上帝打保票生個精叻兒才結婚?上帝唔發火,都會叫你等等,即是叫你唔好生,到90歲了,可以排到生個精叻兒,不過當時已無力生。要生,就要快快生,就算生個平庸兒,至多生出來後慢慢教。歐盟、歐元,就是這樣來的。


要搞統一,最快方法是軍事佔領,普天下莫非王土時,一紙令下便OK,如果不能軍事佔領,便只能搞分段統一,先搞經濟統一,再搞其他軍事、外交、文化的統一。經濟統一中也可以分多步驟,按統一深度言是:貿易、關稅、勞工、投資、貨幣、財政。前四項都是互利的,易傾埋欄。東盟、北美貿易聯盟都是搞前四樣。要貨幣同盟,先要參與者放棄自己的鑄幣權,這已是極不容易事,歐元這件事,在72年美國放棄金本位後,在經濟學家蒙代爾的倡導下已開始部署,在90年代有個時間窗口可以做這件事就立即做了,所以蒙代爾便稱為歐元之父,他不是歐盟之父,因為歐盟涉及貨幣之上的更多聯盟,那些謂歐元天生有缺陷者是不大了解歷史,以及飯是要一口一口吃的道理和必然性。


就算要搞歐元也不易,戴卓爾夫人剛在法國簽了馬城條約要讓英國加入歐元,一回國就被馬卓安聯同反對與歐洲聯盟的內閣等人士,透過宮廷政變拉了下馬,鐵娘子也被馬卓安這個「契仔」出賣,就遑論是朋友了,甚麼是公道在人心?心照。


英鎊與歐元的決裂
大家都知索羅斯在1992年炒鎊一役賺了逾10億美元,但真是索羅斯好功夫?筆者看不是,應說是馬卓安利用(或聯同)索羅斯把英鎊一下打垮,徹底地與歐元決裂,戴卓爾簽了的馬城條約也就自動失效。此中故事有機會再談。無論如何,自1992年以後英國就不成為歐元區成員,只成為歐盟成員,英鎊亦因這關係而可以保持至今,要不然就應像馬克與法郎一樣,在1999年當歐元出世後,要消失。

今次英國首相卡梅倫,原以為可以鼓動10國歐盟國家在12月9日的會上,反對歐元區成員進一步加強財政監察和協作,但結果是出現26︰1的結果,使英國成為明明顯顯的二五仔並出局。英國知道自羅馬帝國的凱撒大帝以來,歐洲人永不將英國人看成是自己友。而英國人亦樂於島國孤立,但做生意時就會黐歐洲金糠,亦因為英國是「離開」歐洲,一如香港「離開」中國一樣,是不少資金的避難所,中轉站,英國像香港一樣,以不成比例的少少人口和經濟產出,而成為國際金融中心,這是個時空的錯配,不要以為自己醒。


英首相卡梅倫謂英國永不會加入歐元區,在20年前一定會讓高傲的英國人沾沾自喜,但在今時,尤其是在2012年3月後,當不少歐元成員,歐盟成員都說服自己國會,透過各自國內立憲,去制約國內財赤,並在三、五年內見成效時,英國就痛苦了,先看加拿大和瑞士。


約六年前,加拿大和瑞士都有嚴重財赤,他們透過節約政府支出和增加稅入,花了四年便成功滅赤,跟着便見加元與瑞郎幣值大升,經濟亦好轉了,只是歐洲要過這個坎,是不容易的。但為了免被美元這個陰司紙主宰,歐洲諸國是不能不吞下這苦藥,這就是歐元存在的意義。對勤勞出口的歐洲人言,維持歐元,不收美元陰司紙是為子孫謀幸福。明白這點,就自然會了解為何這次歐峰會的議決是26︰1。


歐洲要紮炮捱數年
意義偉大,能否成功?筆者認為有可能。關鍵仍是筆者以前講的西漢初,高祖、文景二帝與武帝的理財手段︰先借大、息要輕、堅紮炮、勤做工、捱數年,便可成。


歐洲要怎樣去堅紮炮,勤做工,又能否捱數年,是以後的事,但已有投資者擔心2012年歐洲主權債務有一萬一千億歐元要滾借,但甚麼的歐洲買債基金EFSF,ESM可用款也只不過得2,000多億,而且歐央行又謂不會擴大買主權債的資金(今時是每月200億),怎應付得來?


美國政府國債是否全靠美儲局去買?不是,是靠銀行、投資機構、投資者去買。同樣一萬一千億要滾借的歐元債也不是全由EFSF、ESM、歐央行去買。今時銀行、投資機構、投資者不敢買歐債,是怕兩件事,⑴會像希債般,1元只能收回5毫(Haircut);⑵歐元散。

今時則:
⑴歐元未散,起碼開完26︰1的會後,歐滙是微升,歐股升,如歐元會散,歐滙要下見1.3/1.2/1.0,歐股要插,這已說明問題。⑵希債之所以搞到風聲鶴唳,是因為不將歐債推至懸崖邊,會有26︰1的結果嗎?所以應考慮德國硬,歐央行硬是在做戲,以好得出26:1的成果,到明年3月,當26國國會都立憲要守財政規則時,相信德國,歐央行就會將就、將就,手鬆、手鬆。⑶歐央行在上周減息時,其實已鋪了路:(a)銀行放款可長至3年,可定息,(b)抵押品可低至一個A(c)歐盟已謂今後的歐債不會再Haircut,(d)歐央行責任是提供流動性。



索羅斯或再贏大錢
這三者的玄機是,銀行可以大借放心借,3年都是定息,即是3年內不用擔心借貸成本升,抵押品低至一個A,是已準備了你標普會降評級,不再Haircut即是七厘意國債,一年後定可收回107歐元,不會蝕本。歐央行提供流動性,即是保你。


假如是間可以向歐央行借無限的銀行會怎做?買入7厘的意債,拿去抵押予歐央行,付2厘的借貸成本,淨賺5厘(不計使用)。Bingo,所以上兩周,索羅斯已買意大利國債,上周更用20億向清盤中的道富環球(MF Global)買入其歐債資產,索羅斯不怕歐元散,為甚麼?歷史或會證明,索羅斯這次買歐債可以賺得較英鎊一役猶多,賺20億,怎麼樣?索羅斯是投資者,是投資機構,有這些人買,2012年要滾借的1.1萬億歐洲主權債又是否可以樂觀些?


要樂觀還是要悲觀,不是講心,而是要看資料,要觀察,要分析。所以筆者與吳雙榮合著講歐債/金融海嘯/中國債務的書,就是叫《經濟觀察》,該書雖於今年7月出版,但我們一直向買書的讀者透過電郵提供最新的「觀察」,另一次「觀察」將於12月底出,經常「觀察」,資料就可一直更新,這種書才可成為你有用的工具書。

2011年10月13日星期四

新舊居屋政策:很詳盡的分析 (轉載)

相信是眾多新居屋政策分析中最詳細的了:

 

2011施政報告 (轉載)

by Fo Keung on Thursday, October 13, 2011 at 12:35am




筆者在年前曾在“致李永達的公開信”中提及舊居屋的弊病, 現在想借唐生的專欄來對比新居屋屬優屬劣。


筆者曾談及舊居屋的弊病如下 :


  1. 居屋向於公屋富戶傾斜, 對白表申請者不公平;
  2. 居屋積壓政府的公帑;
而坊間亦有其他人對居屋詬病, 指政府利用公帑資助市民取巧置富, 破壞自由市場的秩序, 筆者亦希望檢視新居屋政策是否有所改善。


新居屋政策


特首先後以不同的文字來闡述新居屋政策, 其實說穿了, 新居屋根本就是政府提供的免息免供的置業貸款。與過往舊居屋的地價津貼不同, 新居屋在開售前會有兩個價格, 售價及交易價, 而兩者的差額就是這個免息免供的置業資款。


            售價 + 免息免供的置業貸款 (X)= 交易價


而售價則會與購買者的家庭入息掛勾。

對白表申請者較公平


雖然政府尚未交代 (X)是如何計算, 但既然與購買者的家庭入息掛勾, 相信不會出現低入息者會為增取多一點的補貼而購買貴價單位的倒掛現象。所以, 理論上入息較高的白表會有較大機會可購買較貴價的單位, 在資源的運用上, 較公平。


保值尚可, 杜絕投機


舊式的居屋, 因為補地價金額是隨市值變化, 是故, 在市況不景時申請補地價, 金額便大幅降低; 過往三十多萬的居屋, 只有五萬多個單位已補地價, 大部份業主在等的, 就是市況逆轉的時機; 所以無論政府多麼努力, 但居屋的二手市場就是活化不起來。


現在新居屋, 是以免息免供的置業貸款(X)的概念來代替; 由於(X)是一個固定金額, 業主便不能利用市況來取巧圖利。這點, 是有所改善。 因應這個固定的(X)的緣固, 相信在跌市時業主補地價來出售/出租的誘因相對減少, 這會有助增強市場的調節機能。(跌市時減少出售房屋的供應)


相反, 在升市時, 理論上新居屋業主會有較大誘因出售圖利, 但政府會因應市況來調節新居屋的數量, 當市況上升, 政府應市的新居屋數目亦相應上升, 即使出售有利可圖, 但在有補貼的新居屋競爭下, 相信利潤亦不會太高, 所以, 新居屋確實是回應了自用的需求而減少了投機的機會。


有助減少將來重建的業權糾紛


居屋發展至今只是三十多年, 很多舊的居屋尚未屆拆卸重建的問題。 試想像以舊居屋的機制, 將來要是需要拆卸重建, 已補地價及未補地價的居屋, 在收購重建賠償等問題上, 一定會有大量的糾紛及訴訟; 但在新居屋的機制下。由於已確定了地價的銀碼(X), 當問題變成一個銀碼, 則會簡單得多, 這一點, 想是政府最終願意再重推居屋的關鍵原因之一。


但新居屋是否完美的良方??


姑勿論以何種說法, 居屋都是活生生政府干預市場的做法, 相信, 私人發展商在商言商, 一定會避其鋒, 為了要避免與政府直接競爭, 發展商一定會傾向將細單位更加豪宅化, 以圖分割市場。(Market Segmentation),  私人市場的細單位價格一定遠高於新居屋的交易價。(否則, 發展商無利可圖), 苦了的, 是那些抽不到新居屋的家庭。


再說, 新居屋政府以協助首次置業者優先, 除卻暫時並沒有居住壓力的宅男族, 遠水救不了近火; 由2012年開始幸運地在2014年抽中到2016年入伙, 先得繳上4年的租金, 以七千元租金計算, 未見官已乖乖打了三十多萬板了。別忘記, 私人樓與新居屋的交易價, 是否有如此大的差距??


政府的新居屋政策, 筆者覺得是一個好的改進, 但是否能替熾熱的樓市馬上降溫? 筆者並不認為有如此大的效果。照目前的數據, 2012及2013的建屋量都會強差人意, 近來政府發售的限呎/限量盤, 估計最快都需要2014﹣2015年才能推出市場。政府目前能做的, 就是市場的期望管理, 是否有效, 且讓市場來告訴我們吧。
FROM victoriaahpak
http://www.facebook.com/#!/notes/fo-keung/2011%E6%96%BD%E6%94%BF%E5%A0%B1%E5%91%8A/10150318095141637


亂博都是那句,居屋政策原意就是要居屋業主在樓市升市時能在物業升值中分一杯羹,然後到私樓市場換樓,是為私樓市場不斷提供「新水」,而新居屋政策在這方面做得更澈底。然而,這樣更加給予市民暇想,就是政府只許樓價升。人人都想做神,人人都希望擁有水晶球,政府(特別是香港政府)真有此能力嗎?下篇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