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顯示包含「新世代的經濟解碼」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新世代的經濟解碼」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19年4月24日星期三

為何香港沒有Steve Jobs 只有Cow Jobs




政府經常說香港發展創新科技、創意產業云云,但官員對科技應用有幾多認識?則是一大質疑。

早前政府的關愛共亨計劃「派 $4,000 蚊」,在今時今日互聯網時代不設網上交表,而是以郵寄或親身遞交方式交表被受批評,對此政策務司司長張建宗表示設計系統需要 18 個月,事件反映政府內部無知或可能是被人𠱓。業界人士認為,如果以創科生活基金批出資助452萬港元給予北角區街坊福利事務促進會開發一個「鼓勵長者鍛鍊八段錦」的手機應用程式(APP)計,可能政府內部打價一個需要18個月才能寫出來的交表app,索價或涉資幾千萬港元,即每個月灘分要二百萭,如果加快一個月內完成便可能需要過億元。

昨天在無線新聞報導提到考評局計劃在中學文憑試個別科目研究以電腦模式考試,訪問中考評局指考生數以萬計,轉為電腦模式涉及龐大資源!令人想到受訪者心目中的電腦可能是notebook或者PC, 而忽略了現時的Raspberry Pi只是數百元一部,即使一人一腦也說不上「涉及龐大資源」。

又像之前我在上一篇文章指出陳茂波用上金融防火牆來形容香港金融市場對國家的貢獻,但他究竟知不知道防火牆其實是兩面的,防止敵對的或有害的入侵,但亦同時可以禁止流出?亦即是對國家安全不利的走資,但香港的開放市場根本很難做到?說話的人究竟是否知道防火牆的真正意思?

當然,官員們未必需要如Steve Jobs那樣的科技人,但他們卻喜歡主導如何發展科技,這才是問題!他們一方面說創新,但卻走不出建制的思維,例如你要正正式式有個寫字樓才能獲得官方對你的信任,奇怪的是現在連虛擬銀行都有,為何還要租寫字樓來經營業務?我想説的是,真正的新經濟是會減少很多不必要的東西,例如租寫字樓、商鋪,而這些正是建制的財富命脈,所以他們的主導阻礙了互聯網真正的革命,變成不三不四的創新科技發展!明明無需租寫字樓經營,卻為了符合資助規定而租寫字樓及一大堆的裝修,簡直是浪費。

區塊鏈的用途明明可以淘汰中間人,例如去中心化的地產區塊鏈淘汰地産代理,但由於要保護行業能夠繼續生存,他們的主導令區塊鏈的用途只能做到慳紙、慳時間,大大削弱真正的科技革命。

互聯網的零售商業已逐漸取代實體商鋪,但為了保著商鋪租金收入和價值,不斷增加內地旅客來港,甚至直接把他們車到商場消費。


他們的主導令科技創新並不真正創新,只鼓勵科技人服務現有的企業,大企業投資初創,初創企業埋大企業堆以獲取資金,然後上市、賣盤!發展都是圍繞舊經濟,你抄我我抄你,那何來會有Steve Jobs?老實說,我真的看不到這與跟大企業打工有何分別?









2019年2月27日星期三

回應止凡讀者的問題





讀者Sairai在止凡blog留言,由於留言很長,我在這裏回應吧!不要煩到止凡。


首先我想先答他第二條問題關於「私鑰」透過密碼學保護及「數碼身份」。


對的!遺失了「私鑰」, 則代表你在加密貨幣世界的證明都消失了, 但係咪代表你全部資產也遺失?


第一,你可以開多幾個錢包將啲嘢分開擺就唔會一次過全部資產與你無關。


第二,有私鑰才可以動用那些加密貨幣,遺失私鑰就等同遣失加密貨幣,這跟你遺失紙幣沒分別,銀紙也是沒記認的,遺失了就無法取回,除非你放在銀行,銀行被打劫或銀行倒閉令你遺失了錢,那麼銀行賠償俾你或是存款保險賠償吧!


至於數碼身份維護的個人資料,我相信你可以multi-sign, 讓有多一個人可以提取資料,


另有關區塊鏈只能容納少數對象, 加密貨幣的歴史只有十一年,紙幣和銀行歷史有幾百年,現在說「只能容納少數對象」還是言之尚早。



留言中指出:「分散性及去中心化可以說是最難實現於現況, 除了貨幣類之外, 倒好像沒看過一家公司能把決策權力交予使用者。」


你要明白分散性及去中心化的區塊鏈無論是由礦工或權益證明來管理,這些人和開發者才是經營和運作區塊鏈的持份者,使用者唔係持份者,所以沒有決策權。


最後是資訊上鏈問題。資料的來源及或認受性是由誰主導?及會不會變成討論區的區塊鏈版。


我想指出,區塊鏈上的所有運作是要資金營運,有成本的,無論私鏈抑或是公鏈,無論是否自己寫的鏈,都是無free lunch的,所以唔會像討論區可以亂說一通。





以下是讀者Sairai的留言全文:



小弟對區塊鏈認識不深, 略知一二, 卻有一些想法, 如有誤解歡迎指正。

區塊鏈用途廣泛, 要能集分散性, 安全和效能於一身, 幾乎不可能。
目前大部份區塊鏈項目甚或DAPP, 都以安全/私隱為最大考量, 確保運作是基於區塊鏈的安全性結構。
其次則是效能/擴展, 畢竟再好的鏈, 如果只能容納少數對象, 實際作用不明顯。
分散性及去中心化可以說是最難實現於現況, 除了貨幣類之外, 倒好像沒看過一家公司能把決策權力交予使用者。
即使在幣圈中為了更新程式, 修正及升級, 時常出現硬分叉, 當然不一定不好, 但就會令原本的理念變得體無完膚。
若能先解決平衡以上各點的問題, 將會是一大躍進。

再來就是本人感覺到社會上普遍的大眾, 暫時都不能消化「數碼身份」的觀念。
數碼身份不是你儲存在Google的個人數據, 也不是在Facebook的登入權限, 是透過密碼學保護的「私鑰」, 重新定義了「數碼身份」
當然, 在幣圈會更明顯一些, 遺失了「私鑰」, 則代表你在加密貨幣世界的一切證明都消失了, 全部在內的資產與你本人無任何關連。
這就是一種「數碼身份的重新定義」, 因為你可以全權掌控你的權利, 所以私鑰遺失也將永遠無法取回身份。
「私鑰」保存的太隨意, 會有被盜取風險;收藏得太隱秘, 又恐怕自己也找不著。
這樣的一個概念於當今資訊發達的時代中, 卻仍未被普及。
處理完以上的課題, 這些長期被劫持的個人數據, 甚或被販售到市場的個人私隱, 如何真正地好好隱藏, 才會是下一個題目。
在完善的區塊鏈面世前, 你我的數據私隱早已不復存在。

最後是資訊上鏈問題。
資料的來源及或認受性是由誰主導? 即是特定用戶, 還是普羅大眾參與建構?
公有鏈? 私有鏈? 這一些都會是上面提及的問題, 顧到頭卻又難顧到腳。
去中心化與無為而治只是一線之差, 稍一不慎, 資訊會過份氾濫, 變成討論區的區塊鏈版本。
當然這是我言之過早, 可能亂博師姐早已取得一定的平衡, 如何權衡兩者。



2019年2月25日星期一

我對真正創新的想法

上週曾經接觸過幾位bloggers ,希望對我正在籌劃的項目進行收集意見,但最終只有止凡和皮老闆肯抽時間出來給予我他們的想法,他倆都曾為我的著作寫序,真是我的榮幸。

我自己做事向來不喜歡在未成功前張揚,主要是我怕失敗要向人交待,但自己收收埋埋自己諗,卻不能客觀,最終可能浪費很多時間和精力去做自己以為很好的東西,但原來大家並不這樣想。尤其是涉及寫program,花的時間和精神實在不少,還是應該跟朋友說一說,收集一下意見。

我的計劃,止凡blog已經說了,我暫時未有補充,他倆的意見很有用,但我要做一些功課,看看可以怎樣做。

我在與他們會面時,不斷強調,若要創新,我們是不能依附在既有的框架下做事,而現有的制度/政府只鼓勵人在現有的框架上創新,但框架是由建制做出來,跟著指定的框框做事,只會對大企業有利,最終不是被抄,就是被食,或是跟你鬥燒銀紙競賽,試問一間startup如何可以有deep pocket 跟他們鬥?大公司抄你,也是易過借火,你甚至連告人的錢也沒有,唯有硬梗,聲也不能出一句。做服務他們的公司,實行做服務性行業,輸出你的技術又如何?我可以跟你說,競爭對手一定很多,現在沒有,遲一些還是會我抄你,你抄我,到時一定會被壓價壓到飛起。

我不是鼓勵人做犯法的事,我是一個審慎的人,但我認為中小企的生存空間就是要偏離指定航道,但我發覺很多香港人不是這樣想的,很多都習慣約定俗成。


時下很多人都吹捧AI怎樣怎樣優秀,可以怎樣怎樣創造未來,但是有最多資源發展最強的AI會是一間startup細公司嗎?當然不會,大家細心想想AI人材最終會是由哪一些公司收納?


為何分散式區塊鏈才是小企業的競爭優勢?我在第二本著作已經講了很多遍,開發和運作成本低,無論儲存數據及運算力,去中心化的系統都能提供便宜而密不可透的網絡安全。


常説ICO騙人,但都只是渉及數百萬美元或數千萬港元,IPO高門㰖,會計師、律師、包銷商,ibanker、上市費用隨時渉資幾千萬,IPO 公司的質素好很多嗎?不見得吧!我實在有太多話想說,還是等我遲些開網聚時再說!





2019年2月12日星期二

加拿大加密貨幣交易所QuadrigaCX倒閉之啟示




加拿大最大加密貨幣交易所之一QuadrigaCX的創辦人GerryCotten 在印度離世,由於他是唯一掌握交易所冷儲存的私人鑰,他的死亡導致存放於交易所的加密貨幣無法動用,因此完全無法應對用戶的提款請求,該批加密貨幣估計價值 1.47 億美元,Quadriga網站現已關閉,並負債1.9億美元。

對於是次創辦人死亡事件,加密貨幣圈提出多項質疑:

1)據報道,Cotton 於 2018 年 12 月初在印度死於克羅恩病。克羅恩病是一種長期反復發作的慢性病,所以是不可能沒有足夠時間將私人鑰和密碼種子交予其他人

2)對於一個成熟的加密貨幣交易所來說,採用多重簽名技術是常識,例如三人分別擁有私鑰,在突發情況或其中一人遺失私鑰情況時可以應變,更遑論讓患慢性病的 CEO 一人掌握私鑰而沒有應變方案。

3)加拿大人,在加拿大有良好免費醫療,卻走到印度醫病及死亡

4)該交易所在2018年已多次出現提取加密貨幣困難或買幣資金不知所蹤。令人質疑交易所早已有資金困難。

5)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CIBC去年凍結為數二千一百萬加元的資金,涉及五個戶口,原因是交易所無法將該筆資金聯繋賬戶擁有人

是次事件令加密貨幣交易所的監管問題再次成為焦點,溫哥華證券事務監察委員會認為那不屬於其監管範圍,因此不予理會。但安大略省券事務監察委員會表示現正著手調查有沒有欺詐成份。


由Mt. Gox事件到今次QuadrigaCX事件,交易所出事前都是有跡可尋,也是在大跌市之後出現資金問題,這與實體世界的經濟和金融市場泡沫爆破問題差不多。由於交易所涉及很多資金往來,我還是認為交易所是必須受監管的。

筆者在第一本書已經指出,交易所的保安、管理及管理層的個人誠信問題,都是受關注的。一言以蔽之,錢還是應該放在自己荷包較安全,第二是匯款時分多幾間交易所處理。


後記,本來,Volitium 平台並未正式運作,但由於Facebook 威脅停止這專頁,我唯有把blog的貼文放在Volitium Platform 。不過,Volitium 的Blockchain 應該會按計劃完成,所以如果你們有興趣follow這個fanPage,  可以先like 同 follow:

https://www.facebook.com/2151576691771714/posts/2188229724773077/




2018年11月5日星期一

讀者有關bitcoin 匿名的疑問


讀者Wilson有以下問題,我們一齊分享硏究:


「blockchain其中一優點就係可以maintain成本交易帳簿,同埋係唔可以改。但ㄧD blockchain嘅用途例如响coin方面(bitcoin),有ㄧ好處就係方便洗黑錢,因為好難去追尋來源。我就唔係好明白兩樣嘢好似有少少衝突。想請教一下,麻煩曬你呀!」


亂博答:


我們首先要明白為何Blockchain 的帳本是完全公開?那是區塊鏈信任的一部份,資料是公開的,是得到全球電腦過萬個節點確認,沒有黑客做假,沒有double spending, 不能修改,這些不能造假的公開紀錄也是貨幣本身的防偽特徵,若公司使用,他們甚至不再需要核數師、會計師,客戶或投資者可自行瀏覽帳本,這就是公開帳本的好處。


至於為何是匿名,由於帳本公開,那便必須保護交易人的身份,我們要的只是交易資料真確性,背後交易人是誰,不是貨幣必要條件,也不是貨幣的責任去防止犯罪、洗黑錢。事實上,bitcoin的交易是可以追蹤的,所謂匿名,亦只是半匿名, 我在第一本書亦有教如何追蹤交易,唔明可以睇番。


另就算是我們正在使用的鈔票,用的人也是匿名的,我們不會把自己的名字寫在鈔票上吧,這是我的個人看法!如再有問題,歡迎討論!





2018年9月15日星期六

再有讀者問題





讀者wwaywii在我的文章2018年7月15日「回答讀者問題」留言有以下問題,由於google沒有email 通知我有新留言,所以遺留了舊文章的留言,直至現在才看到,抱歉,現在回答:

問:1)有可能鍵圈繼續獨立蓬勃發展,而幣圈卻逐漸歸零嗎?可能性和因素?

答:從我之前的「回答讀者問題」,我解釋了鏈圈的意思是關注及從事技術發展的人,幣圈是炒幣的人。說到鏈圈會否蓬勃發展,我認為區塊鏈技術發展未有停過,埋頭做實事的人少說話多做事,有成果自然會講。至於幣圈,直至現在,我們開始見到爆煲現象,開班話教你,其實是賣礦機,開班的人胡亂承諾回報,在淡市掘礦一路掘一路蝕,一些投資者賺唔到就搵人負責,之前的所謂導師全部縮埋收聲,不敢再「to the moon」,基本上不是大奸大惡的都不敢再亂來,坊間只剩一個sell緊未上線的幣,見近日有人投訴,便求其找來一隻幣你掘。幣圈不會歸零的,因為永遠有人在sell和buy發達夢的。

問:2)你估計這次熊市會像上回2014年般長嗎?兩三年能脫離嗎?

答:其實沒有人有水晶球,但熊市的好處是可慢慢學,慢慢選哪一些是好的幣,我書也有強調,背後的創辦人和團隊會否好好保養和提升幣的技術才是最重要,這段熊市時間就是觀察的好時機。其實上次熊市只是年半多而已,比特幣之後一年多便出現以太坊,只是香港沒幾多人關心,主要關鍵是出現新應用突破。但始終現在是實體世界加息收水期,整體游資都少咗,不能期望可以像之前兩三個月升十倍,我們要明白樓市、科技股瘋狂的背後原因,加密貨幣市場的資金來源其實也是一樣。

問:3)你在書中也有分析EOS,若以現在它正式主鏈上線至今,算向著有發展潛力和實力的方向走嗎?一兩年後能對鏈圈有重大作用嗎?

答: EOS的創辦人和團隊都曾經開發過加密貨幣,所以技術方面是毋庸置疑,我看他們也有用心經營,應該有發展潛力,但說到會超越以太坊,我看未必,你看Monero不就較比特幣優秀嗎?問題是前者在市場已建立了可信度和生態圈,要取代並不容易,除非有新技術突破,我看以太坊和EOS也是一樣。

問:4)除了這blog, 你有在網上/群組有更多分析嗎?我相信很多人想join.

答:我只有這個blog和Facebook (亂博),暫時沒有開其他群組,我有時貪方便會在Facebook 講幾句,如果你有Facebook 可以join, 但詳細分析還是會用blog, 因為方便自己儲存和翻查文章。

多謝你的問題。

在這𥚃我想講,讀者讀完我的書之後有不明白,我很樂意解答,但也希望您們回一句「謝謝」以示您已經看到,也是我的動力來源,否則我會以為在答空氣,很不爽呢!感謝!

2018年8月7日星期二

掘礦達人騙人嗎?

剛從歐洲回來不久,即看到讀者留言問我對近日掘礦達人新聞的看法。

新聞內容提到兩個掘礦達人,其中一個是筆者以惹火博客來形容,另一個是近期力銷Filecoin掘礦機的九十後。

筆者早於去年已經在Facebook 多次提醒,如果相信幣的發展前景,直接買等升好了,不要浪費金錢時間掘礦,數個月前曾跟朋友打賭,惹火博客遲早high嘢,果然今次單新聞指有30個苦主擬報警控告他的産品失實陳述。

我在上一本著作已經指出,比特幣的供應是每四年減半,越多人掘礦或礦機越快,困難度越高,如果價格下跌,掘出的幣還要扣除成本(包括電費)才知賺不賺錢,這裡有兩個數值(價格和困難度)是不斷改變而令掘礦賺錢條數難計,香港電費貴,加上天氣很熱,還要開冷氣為礦機散熱,電費更不好計。

至於算力合約更難計出回本期,因為控制礦池成本不在你手,礦池𠱓算力是有可能的,如果礦池在俄羅斯,你會否親身飛去看看礦池是否在掘礦或作出長期監察?前題是稍為對掘礦性質多點認識也能預料,在幣的價格高位入市是很難有錢賺,但你又怎會知道甚麼是高位?當比特幣是200美元一枚的時候,人們也曾經認為價格太高,又有幾多人想像到比特幣會升至10,000美元?如果長期停留在200美元一枚又如何?現在事後孔明當然容易。

另一方面,如果你去他的臉書看看就知,有些人是完全不了解自己買了甚麼,一旦賺不到錢,他也不會明白為何賺不到,惹火博客遲早出事就是這意思。

另一九十後力銷Filecoin 礦機,聲稱三個月內可回本,更預言filecoin 價格將在兩年內升至100美元一個,這些願景幾時成真並不重要,最重要是他賣了一部機給你,而一部36TB IPFS礦機,索價二萬七千五百港元,以現時4TB售價為700幾港元,連同機身和Config,他的利潤只是約30%一部機,算是合理,完全沒有騙人。


不過,當你投入一門生意前,必須先約略計算成本。一台36TB礦機長開約消耗1000度電一個月,現時約一蚊一度電,加上長開冷氣散熱,一台機消耗的電費約每月1500港元,現時Filecoin 價格約只是7美元一枚,假設一個月掘出一個Filecoin,每個月便要蝕著1450港元來等Filecoin 升值。這只是經營費,還未計礦機的維俢保養費。如果電腦的散熱不夠,機的壽命會減半。

雖然Filecoin 沒有計數的difficulty,但storage越來越便宜,一年前4TB售價約1200港元,現在是700港元,一年跌價幅度約四成幾,即是說你今天有36TB硬碟,一年後別人的56TB硬碟的儲存量已經能比你多,成本郤比你便宜25至50%,這等同是Filecoin 的difficulty,越多人加入,difficulty上升,問題是Filecoin 價格上升的速度能否追上storage跌價的速度?這些都令人難於計算掘礦的回本期。

結論是你必須認識自己的投資項目,達人有沒有騙人只是其次。





圖片來源:頭條日報


頭條日報新聞連結:Filecoin風潮襲港 買礦機「險上加險」


2018年7月15日星期日

回答讀者問題




讀者Ching讀完新書「財富潛藏區塊鏈金融革命2.0」後提出了一些問題,我認為很好的問題,希望跟大家分享,而且答案比較複雜,需要出長文回答。

寫分析之前想澄清一些事情,我們這些專注區塊鏈技術的人,行內稱為「鏈圈」,而炒幣的人,行內稱為「幣圈」。我們是有分別的,幣圈只著重炒幣、概念和價格上落,在加密貨幣市場榮景的時候,看勢追波逐浪,直銷、坊間課程、非法吸金,市場極度混亂,但在熊市的時候(像現在),才是鏈圈真正能夠專注實務,解釋技術,推動發展的時候,所以熊市其實是鏈圈鬆一口氣的時候。

現解答讀者Ching的問題:

問題1):以太坊改POW為 POS 咁之後邊個負責 處理交易? 還是改為pow + pos 類似DCR的混合模式?

答:以太坊計劃改用POS,理論上,鑄幣和確認交易都是擁有越多權益的人,但以太坊實際落實怎樣的改革方案,還是要拭目以待。我自己個人認為行hybrid的方法(即POW和POS)是可取的,因為POW的保安很穩定,POS則環保和可減低需要面對51%攻擊的風險。

問題2): ipfs filecoin是不是類似siacoin? 是由持幣者(壙工)借出空間作儲存檔案位置,但如果檔案的某一部份的壙工沒有ONLINE,咁我未拎唔到完整的檔案?你話做法是類似早年的BT?? 係未將檔案分成N份,再送到N個地點儲存,之後仲會有幾個BACKUP? 咁其實會慳到儲存空間嗎?

答:我其實並不會逐個幣硏究,但以我理解,Siacoin跟Storj 相近,我的書有解釋Storj(p.136),它們都應該同是提供軟件給予用戶下載,參與者分享伺服器空間賺取收入,伺服器透過點對點協議儲存檔案。

而Filecoin與以上兩者截然不同,Filecoin 礦工的所謂掘礦是作為ipfs節點提供數據儲存庫賺coin。

我們首先要把Filecoin 和ipfs分開來講,它們並不是同一東西,ipfs是把檔案分散式加密儲存,然後給予一個hash code, 用戶打出hash code,檔案便從不同地方砌回給你。其運作像BT,可以說BT是這些東西的始祖,讀者Ching説得對,檔案分成N份,再送到N個地點儲存,之後仲會有幾個BACKUP,所以,以這角度看並不慳位。

但ipfs同時會把網絡上相同的檔案,例如張學友的歌「分手總要在雨天」已經有100人同時儲存,這叫做撞file,既然網絡已經有這個file,機制只需保留數個copies,其餘相同的檔案不會儲存,ipfs機制會自動指向網絡已存在的copies,如果不同人士想call file 「分手總要在雨天」, ipfs便會在不同倉庫砌出這個file,這樣而言便很慳位。

然而,如我書中所講,做ipfs節點也可以換ipfs儲存,無需一定要買filecoin 。而Filecoin礦工經營的ipfs數據庫,處理檔案便掘出幣,他們同時做確認賺取收入。

3)BTC 等 壙工記碌好區塊 放上區塊鏈,咁區塊鏈是放在邊度?某個SERVER?定係壙機內呢?

BTC 區塊鏈是儲存在節點,礦池裡也有節點,在pow競賽搶答數學題,程式把問題斬件分發給礦池內的礦機,以最有效率的方法解答數學題,如果其中一個礦機撞中答案,礦池將12.5個比特幣奬金按礦機參與比例分配,新區塊資料以p2p在網絡更新,並由節點儲存區塊鏈。

有關止凡提出Likecoin 的價值問題

至於上次飯局時止凡問為何likecoin 有價值,我輕輕答到,有人用便有價值,這裡我想再補充,讓我舉個例,監獄裏囚犯以煙仔代替貨幣,有些囚犯可能以十枝煙換文具,有些以一包煙換按摩服務,煙仔價值因人而異,有人肯兌換便有價值,即使價值很低。同樣道理,只要有人肯在交易所跟你兌換Likecoin ,這就是它的價值。

筆者本週中期會去瑞士至八月頭,有問題就只有等我回來再答了。

2018年7月5日星期四

新書出版:「財富潛藏金融革命2.0」






首先要鳴謝幾位寫推薦序的博客:止凡、七十後八十後兩個小小生意人和脫苦海先生,短時間內要求他們讀完筆者拙作及寫序,實在有點難度,但也沒有難到他們。今次的出版倉促,特別要多謝止凡的引薦和亮光出版社的迅速回應和工作人員的工作。新書已在誠品及大衆上架,並會陸續於商務印、三聯、中華等各書店發行。

我認為金融革命2.0帶來的改變將可媲美1688英國金融革命,而新經濟的主張,讓創造價值的人可以獲得應有的回報,是新世代金融革命所帶來的精髓,希望大家可以主意,而非只是炒作



2018年1月30日星期二

比特幣的挖礦與確認交易節點的分別



 

上篇文章解釋了人們對比特幣錢包Bitcoin addresses)的誤解blog友自由兄問了一條很好的問題這問題是有關比特幣挖礦與確認交易的關係他指出有人質疑,「比特幣供應量每年減半礦工挖礦獎金也會減半最終礦工收入只能依靠微薄的確認交易費來維持由於收入下降這將令礦工關掉礦機確認交易減少令維繫交易的保安系統安全下降比特幣最終歩向滅亡。」我可以說這也是誤解這篇文章將會詳細解釋

自由兄的問題剛好是我正想討論MIT Technology Review 引述的一份硏究報告兩者的問題有一個共通點就是要解釋確認交易節點nodes和礦工挖礦及確認節點full nodes的分別, 這一點在我本書未有解釋清楚



MIT Technology Review 的連結


https://www.technologyreview.com/s/610018/bitcoin-and-ethereum-have-a-hidden-power-structure-and-its-just-been-revealed/ 



我必須強調這只是MIT Technology Review 雜誌引述一份由Cornell University 一名自稱是加密貨幣專家名為Emin Gün Sirer, MIT Technology Review 開首已經提出


“Do these arguments hold any water?”

意思是問:「立論是否合理?」

硏究報告的主要重點



Perhaps the most striking finding is that the process of verifying transactions and securing a blockchain ledger against attack, called mining, is not actually that decentralized in either system. Bitcoin and Ethereum are open blockchain systems, meaning that in principle anyone can be a miner (see “What Bitcoin Is, and Why It Matters”). But organizations have formed to pool mining resources. The researchers found that the top four Bitcoin-mining operations had more than 53 percent of the system’s average mining capacity, measured on a weekly basis. Mining for Ethereum was even more consolidated: three miners accounted for 61 percent of the system’s average weekly capacity.
They also found that 56 percent of Bitcoin’s “nodes,” the computers around the world running its software (not all of them engage in mining), are located in data centers, versus 28 percent for Ethereum. That might indicate that Bitcoin is more corporatized, Gün Sirer says. Overall, the group concluded that neither network “has strictly better properties than the other.”

翻譯撮要比特幣和以太幣標榜分散式貨幣但現時超過53%的比特幣挖礦是由四間礦池集團壟斷61%的以太幣更是由三間礦池集團挖出另外56%的比特幣確認交易的電腦節點位處於數據庫相比於只有28%以太幣確認交易的電腦節點是位處於數據庫前者比較企業化兩者均沒有誰比誰有較大優勢

報告結論是如果兩者的確認交易不夠分散對交易系統的保安存在威脅

報告提出兩個質疑

  • 挖礦由幾間礦池壟斷
  • 節點不夠分散

要解答自由兄的問題和以上硏究報告的質疑首先必須攪清楚礦池是怎樣分工礦工的角色和確認交易的節點是甚麼?(由於比特幣的挖礦資料比較齊而以太幣是Bitcoin 2.0暫時全部集中看比特幣的情況。)

礦池意思是集體挖礦挖礦是計出區塊散列出來的256位數值密碼礦池中每一部參與的礦機各自負責一部份的計算如果其中一個礦池較其他個體電腦或礦池先找出全部答案這礦池便可獲得12.5個比特幣的奬金這份獎金將會分派給礦池中的所有礦機而各礦機所獲分派的獎金是按照其參與的份額


據我所理解礦池通常是由很多帶同礦機的投資者組織而成由於挖礦是要競爭搶先解答數學題才會有回報而且礦機越計得快數學困難度越高中心化的企業在這情況下沒有特別優勢道理上也是集體挖礦礦池的成本效益較大和可以分散風險所以礦池雖然看起來企業化但礦池內參與者眾也算是分散的

但我們更加關心的是確認交易是否足夠分散如果確認交易不分散比特幣和以太幣的保安系統的安全性便受到質疑了

解答以上保安問題我們必須弄清楚確認交易程序

  1. 鬥快計出工作量證明函數由於礦機的計算能力比一般電腦強所以這工作大多是由礦機完成最先答對數學的節點把答案和交易資料分發到全球節點
  2. 然後全球電腦節點核對答案和帳簿記錄直至獲得全部六個節點舉手確認確認程序完成
  3. 將巳確認的交易資料和時間記錄在區塊並連接到區塊鏈更新帳簿並且將之傳送到全球擁有比特幣的手機及電腦
計出工作量證明算式答案的礦工便可獲得確認交易小費

挖礦礦工稱為full nodes」(完整節點),除了挖礦還可以同時確認交易另一方面參與確認的節點未必盡是礦機而是全球自願者參與確認的電腦節點此稱為nodes(節點),這些也就是其餘舉手確認數學和帳簿無誤的節點這些節點的分佈情況如何我們看看下表








全球確認交節點共有11,760個儘管七成挖礦都在中國但最多確認交易的節點卻分佈在美國和德國美國有3,249確認交易節點德國有2,031,分別佔全球節點的27.63%17.27%中國排行第三佔全球節點的7.02%即是說雖然七成礦機在中國,但它們都只做掘礦而很多礦機沒有參與確認交易,這也解釋到為何中國政府以環保理由要求關閉國內比特幣礦場價格雖然大跌五成但仍然無阻比特幣的運作因為確認交易節點並不盡在中國

這也回答了自由兄的問題礦工減少是不會影響確認交易因為確認是可以由分散致世界各地的電腦節點(nodes)另外當礦工人數下降理論上挖礦的計算困難程度便會下降這也會吸引一些礦工再次參與挖礦以取得比特幣獎金而礦工會否因獎金減少而最終關機?我想,如果比特幣價格因供應減少而升至十幾萬美元一個,礦工利潤又未必是下降,暫時真的很難預見到時會怎樣發生,因為價格、挖礦獎金、挖礦算式的困難程度,全都是互動,又或者到時人們接受了其他替代品,又或者比特幣改變至以太幣技術.........畢竟技術本身也是可以不斷改變,現在斷言它最終會消失也是很難說。我看如果覺得比特幣價格太貴,不買便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