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顯示包含「中國經濟」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中國經濟」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20年8月25日星期二

Game Changer - 電子人民幣和區塊鏈服務網絡






筆者應承網友會分析電子人民幣,今次找數吧!


有分析認為電子人民幣其實只是微信支付或支付寶之類的數碼貨幣,所以或會取代微信支付或支付寶,當你視這些商業電子支付系統如VISA 和 Mastercard,並了解國家的電子貨幣如何運作,便會認為他們各自的市場未必有衝突。


據筆者了解,伴隨着中央銀行發行的電子人民幣,同步發展的還有區塊鏈服務網絡(‘Blockchain Service Nrtwork‘ 或簡稱BSN) 於2020年4月透過國家信息中心正式啓動商用BSN,而大方向是推動全球商用BSN。


參與開發BSN的公司是中國多間巨企包括中國移動、中國銀聯及國內最大加密貨幣交易所火幣,聯網包括128個國內城市節點,與及中國以外多個城市或國家包括巴黎、悉尼、東京、新加坡、巴西聖保羅城市、南非约翰内斯堡、及美國加州。這聯網容許在控制的區塊鏈網絡環境和遵守國家的網絡規範下與中國做生意。


簡而言之,區塊鏈服務網絡(BSN)是中國開發中心化營運的聯盟區塊鏈,運作有如內聯網,這是方便企業包括中小企和個人以便宜的價錢共同使用已開發的國家區塊鏈,因此企業及個人無需自己開發私營的區塊鏈(private chain),然而我們必須注意中國開發的BSN將會讓Ethereum, EOS, Nervos, Tezos, NEO, and IRISnet 接軌,讓各地的Dapps (Decentralized Apps) 開發者經核準後可以透過BSN 數據中心開發在中國營商的應用程式。


據了解,BSN的合作夥伴包括Google 和Amazon 在經營許可的超級悵本時提供雲端服務。


其實我們或應該視電子人民幣如同以太幣,運作跟是以太坊模式,然而不同之處是電子人民幣的平台將會在控制的環境下讓用戶開發應用,並且會連接一些公鏈包括EOS和以太坊。


不過,更重要的是電子人民幣的產生價值方法可能有變,筆者在止凡频道的影片指出,以太坊價值的産生是透過與公司在平台建立去中心化應用(DAPP/Decentralized Application )掛鈎,越多用戶在平台上寫DAPP,以太幣的需求越大,價值便越大。電子人民幣的價值產生便可能跟以太坊模式,直接與經濟狀況産生的成交量掛鈎,而不再是相對於美元。


據了解,電子人民幣將會應用於一帶一路國家的經濟往來,電子數字貨幣甚至可以只是一些自動debit 和 credit 的數字,兌換成現金可能只是結餘,這便可減少貨幣兌來兌去而要付出的兌換差價或每日匯率上落的風險。


我們亦要注意,世界其他國家也有意出自家的主權電子貨幣,他們的運作會是用以太坊的模式,定還是比特幣,只是貨幣應用?我們將拭目以待!無論如何,國際經濟往來活動中,以美元結算作為國際貨幣將會減少,這是在所難免!




https://youtu.be/e2jn58RSGrQ




2020年5月25日星期一

新三國誌下的美中博弈




上週中國兩會重磅議案港版國安法,引起議論紛紛,筆者也來加入討論,評論之前,我會先了解一下為何中國選擇現在出手為香港立國安法,時機帶來一些國際形勢的啟示,而也大概可解答美國會否認認真真出實招制裁中國。


要看清大局形勢,首先不要偏見,數字是最好的參考,不會説謊。


大家都知一月至現在,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各國實施居家令,全球前所未有地經歷經濟癱瘓,甚至連帶全球空氣質素也改善了,可想而知停工對全球影響有幾大,未來全球經濟衰退幾乎是肯定,不過問題是衰退的深度和濶度而已。


讓我們看看全球經濟形勢,大概看到三國頂立的形勢,下圖:









2019年美國生產總值21萬億美,是世界最大經濟體,佔全球生產總值約24%,中國14萬億美元,雖然與美國比仍然差距七萬億美元,但卻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佔全球生產總值約16%,日本生產總值5萬億美元,佔全球生產總值約6%,為第三大經濟體,德國排第四。但以整體歐盟EU計,則EU的總GDP約19萬億美元,佔全球GDP總值22%,與美國相比,排行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系,中國則是排第三大經濟體,美國、歐盟、中國就是現代三國時代。


2020年中國第一季GDP下跌6.8%,這是中國農曆年後新冠肺炎疫情下各省市lockdown的結果,中國在第二季疫情緩和後逐步復工,預期中國第二季GDP的負值應較細。美國第一季GDP則萎縮4.8%,而美國各市lockdown 是第二季才真正開始,因此預期美國第二季GDP的負增長將會更大,歐洲情況與美國差不多,所謂三國頂立,只是衰鬥衰,相比下,中國國內人夠多,人民又沒有負債,塘水滾塘魚還是可以的,新三國形勢看出,必須保持現有形勢,又或者中國需買多一點,全球經濟才可能勉強避免衰退漩渦。筆者能看到的,各大國領袖也會看得出來,中國在這時推港版國安法,事在必行,美國反應雖然是最強烈,特朗譜甚至威脅制裁中國,不過,這時將中國打下來,很可能將美國拖進衰退漩渦,所以筆者都認為美國認認真真出實招制裁中國的機會,只會是雷聲大雨點小。而日本反應溫和,歐盟也一樣,這是大形勢的所在,大家都不想在這時將經濟衰退拖長,而美國總統大選在即,也不想股市大跌!




2019年5月8日星期三

史上最強的口水put


中美貿易談判在股市一片樂觀「快將達成協議」之際,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當地時間周日中午突然在Twitter 宣布周五起,對2,000億美元中國貨品徵收的關稅稅率會由10%調高至25%,並警告會對另外3,250億美元中國貨品徵收25%關稅。

特朗普的twitter口水導致全球股市大跌,港股曾跌逾千點,Dow Jones跌逾470點,中國人A股在5月6日逾千股跌停,可説是史上最強的口水put!

叧一方面,有報道指國家主席習近平拒絕答允更大讓步的方案,還說:「我會承擔一切後果」。

我早已講過不能相信中美貿易戰可以那麼容易解決,我們也不能視美國對中國加徴關稅為只是口水威脅,因為這是有關兩國未來的生存空間。

無論是5G制式的主導地位或是科技技術,都涉及雙方未來幾十年的商業利益。西方國家現時都持有很多技術專利,擁有技術專利的意義在於坐著都可以收錢,或是其他國家要製造,一是要支付專利費才可製造,一是只能向他們買。例子如Intel擁有晶片技術專利,中國無法自行製造晶片,造了出來也不能賣,中國只能長期買。韓國三星和現代擁有儲存晶片技術,其他國家企業只能買他們的産品。由於中國的技術發展遲緩,很多技術專利都被其他國家的企業擁有,中國只能長期幫人生產。如果中國對專利方面進行讓步,那可能涉及未來幾十年都只能幫人買或幫人家生産,不能自家硏發製造,製造出來也不能銷售。這是為何我一直無法對貿易戰樂觀。

事實上,如果多點注意香港政府官員的言論,例如早前商務局局長邱騰華在無線節目「講清講楚」,或財爺陳茂波都從來沒有說過「如果中美貿易戰短期內解決⋯⋯香港經濟會好轉之類」,而是一直都避免為貿易戰下定論,便可想而知貿易戰的複雜性,我認為這是負責任的做法。

我喋喋不休口水put貿易戰,不是要put股市,而是不時都有讀者問應否現時買樓收租,我只能說,君子不立危牆下,最重要是不要在這大時代的情況下有太大的槓桿,只此而已。










2019年5月5日星期日

拼圖查找經濟情況


早前國家統計局公佈2019年首季中國經濟同比增長6.4%,超出預期的增速6.3%,據報增長源自固定投資強勁增長,其中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增長率為11.8%,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長4.4%,較去年全年提高0.6個百分點。鐵路運輸業投資和道路運輸業投資分別增長11%和10.5%。在中央銀行大幅降準,固定投資大幅增加很合理。

不過,令人有點愕然的是工業生產大幅回升,首季製造業投資同比亦增加4.6%,高於去年同期0.8個百分點。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由2月份的49.9回升至50.8,數據顯示中國製造業擴張。另外,在中美貿易戰下,首季的進出口總值同比增長3.7%至7.01萬億元。其中,出口同比增長6.7%;進口同比增長0.3%;貿易順差同比擴大75.2%。數據顯示出口大幅高於進口。據解釋,出口大升的原因是出口到一帶一路國家上升,尤其出口到拉丁美洲和非洲大幅上升,而出口到美日歐巿場下跌。


我們從其他國家經濟情況嘗試拼出whole picture 。

中國的主要出口夥伴:

  1. 美國佔19.2%
  2. 香港佔12.1%
  3. 日本佔5.9
  4. 南韓佔4.4%
  5. 越南佔3.4%
  6. 德國佔3.1%
  7. 印度佔3.1%

1. 美國正在與中國貿易戰, 事實上中國出口到美國也是下跌:




2. 中國第二大出口的香港,剛公佈首季經濟按年增長為0.5%,貨品出口總額按年下跌4.2%,貨品進口則下跌4.6%,服務輸出則按年上升1.4%,但較2018年第4季的增長3.3%明顯放慢。香港的服務業出口隱若顯示中國旅客的消費情況。


3. 日本2018年第四季經濟增長只有0.3%




4. 南韓第1季經濟衰退0.3%




5. 歐元區2019年第一季GDP按年增長0.4%,較四季增長0.3%為佳,預視德國經濟増長或許比預期好小小,但不是支持中國出口大幅上升的原因。

據解釋,出口到拉丁美洲大幅增加,但拉丁美洲中最大的國家,人口數量最多的巴西和墨西哥,他們的進口也不見得大幅上升。


巴西進口:





巴西經濟是收縮:




第二多人口數量墨西哥,進口並不是大幅上升:





墨西哥經衰退:




中國製造業大幅増長、PMI上升和出口強勁,並不配合香港和世界經濟形勢,唯一解釋中國經濟增長是首季地產投資大升,財富效應帶動內需強勁,如果是這樣,不再降準和放水便會帶來的負面影響。


這裏我要特別指出,我不是要指出中國經濟増長是假,我們要明白中國經濟增長是定指標性的,年頭上頭定指標6-6.5%,下面就跟著指標做。



2019年4月17日星期三

香港作為國家金融防火牆的作用和對市場的影響

早兩日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出席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香港研討會致辭時說,香港與內地經濟市場互聯互通,香港是一道防火牆,確保香港金融安全是守住國家金融安全的防線,香港特區政府會做好有關工作。






筆者將報導貼上Facebook,引起了大家的一些討論,有讀者認為香港會否金融管制。作為金融市場的參與者,對於香港金融市場在國家的定位,由財政官員講出來,當然不容忽視。

首先釐清防火牆的定義,根據Wikipedia,防火牆最基本的功能是隔離網絡,通過將網絡劃分成信任與不信任的區域,制定策略來控制不同信任程度區域間傳送的數據。例如互聯網是不可信任的區域,而內聯網是高度信任的區域。防火牆在制定安全策略中也會禁止一些通訊及控制資訊在不同信任區域流通。





簡單而言,防火牆是一個架設在信任與不信任區域之間的安全系統,它會監控和檢查數據傳輸,也會阻隔不良訊息流入。

依照這樣的解讀,信任和不信任區域分為對內和對外的資金和機構,香港作為國家的金融市場防火牆,作用是架設在內(信任)和外(不信任)之間,監控、檢查不良或和阻隔有毒或有害的資金和機構。對於金融市場來說,有毒或有害的資金和機構可能是大鱷、未清楚好或壞的新事物、敵對的外資企業等等,香港金融防火牆的作用在試探,或先行先試,例如政策上有甚麼漏洞要堵,制度上有缺點便要進行改革,試驗過後便可以一整套抄過去內地用,這是筆者的理解。

除了檢查、控制、阻止流入,防火牆的作用也可以是防止流出,以電腦網絡為例,防火牆可阻止一些網站訊息發佈,是選擇性相向的。那麼,對國家金融穩定造成威脅的也可能是資金外流,香港作為金融防火牆能否做到資金管制,以香港金融市場的開放程度,這是一大疑問,而且中國人也善翻牆,會不會資金䎗牆,透過螞蟻搬家,虛假貿易、比特幣等途徑翻牆,以此類推,香港金融防火牆的工作只可能做到一半。

國家當前,香港角色以守護國家金融安全為先,這定位在九七回歸前是沒有的,但分析政策最重要是它對市場的弦外之音。我在「財富潛藏區塊鏈金融革命」書中分析到,金融市場和法律體系的發展息息相關,法律是規範市場的遊戲規則,清晰透明的市場法規讓人安心投資,這種信心令市場交易增加和壯大。那麼,人為的干預市場便剛與此相反,令人無所適從,甚麼時候和甚麼情況才是對國家安全構成威脅而導致政府入市干預?而這與「透過透明穩定機制,建立市場對香港的信心」的目標是相違背的。

積極干預市場為市場帶來不確定性,市場可能更為波動,而接近權力核心的塘邊鶴更有優勢,令貧者愈貧,富者越富的情況更嚴重。

2018年12月16日星期日

量化解決美中貿易逆差難度有幾高


美國總統特朗普12月14日就中美貿易談判在Twitter發文,稱美中可能會在近期達成“很全面”的協議,而中國商務部發言人高峰亦於上週四證實中美雙方就「農產品、能源、汽車等」已達成共識的具體事項。除此之外,中國近日宣布放棄針對美國的關稅和重新向美國購入大豆,在在顯示中美貿易戰接近解決,但從中美貿易逆差的角度看,可略窺探出「全面」解決的難度究竟有幾高。

根據美國商務部公布的數據,2017年美國對中國的貨品貿易逆差從2016年的3470億美元升至2017年的3752億美元,增幅8%,達到歷史最高水平,是被視為引發今次貿易摩擦爆發的原因!

假設這是個零和遊戲,3752億美元貿易差額完全轉移給中國,中國有十三億人口,平均每人每年要負擔288美元損失,然而,倘若由美國完全負擔,美國三億人口,則每人每年平均要負擔1250美元損失,負擔損失約是中國的4倍,表面看美國人的損失很大。

不要忘記,中國人的收入大幅低於美國人,中國的每小時最低工資為1美元,美國的每小時最低工資為10美元,即美國人的平均工資約高出中國10倍若將中美的貿易逆差以平均每人每日平均攤分,美國人每日平均承擔3美元的貿易逆差,那約是美國人日薪的4%。若由中國人平均攤分,每日負擔為0.8美元,約佔中國人日薪10%,這大概反映中美的貿易差額若要完全消滅,中國人比美國人的負擔重。

倘若只是將中美貿易逆差減半,負擔也減半,但問題是,美國總統特朗普搞出大龍鳳大半年,股票市場損失9%,會否只接受貿易逆減半?




2018年10月10日星期三

中美貿易戰牽動的金融危機




美國於9月24日起對總值2,000億美元的中國貨品徵收10%關稅,更揚言明年1月起稅率會調高至25%。除此之外,更加上很多忽然指控,幾個關鍵動作讓我們看看形勢!


特朗普在聯合國大會上指控中國試圖干預美國中期選舉,然後是副總統彭斯評擊中國侵犯知識產權、地區安全和人權,其中更特別指控中國干預美國選舉,指干預程度遠甚於俄羅斯。眾所週知,俄羅斯被指操控美國總統選舉,然後是推出制裁措施。其中中國向俄羅斯軍購入蘇-35和S-400防空導彈系統,美國宣布對解放軍進行制裁。雖然制裁內容只是美國拒絕中共中央軍委裝備發展部任何外國出口許可證、凍結其在美國的財產及禁止向解放軍部長李尚福發放美國簽證,但其實制裁內容是可以鍾意點做都得!所以,將中國干預美國選舉之罪與俄羅斯掛勾,不無原因的。


然後是新簽定的美墨加貿易協議中加一項旨在阻止與中國達成貿易協議的「毒」條款,更指可能會在未來美國與其他國家如日本和歐盟等其他國家和地區達成的貿易協定中被複製。

跟著是突然公布2015年已經調查,並發現亞馬遜、蘋果公司和30家的美國企業在中國組裝生產的伺服器主機板被植入微型間諜晶片,以此來祕密蒐集商業機密,間諜晶片細小程度達至一粒米般的大小,間諜晶片的消息最早來自《彭博社》的報導,然而蘋果和亞馬遜已出面否認。然後,《彭博社》昨晚再揭發美國某大電訊公司也被發現植入米粒般大小的間諜晶片,報導並沒有提到涉及哪一間電訊公司,AT&T 和Verizon 並沒有對間諜晶片報導作出回應,其他電訊公司T-Mobile U.S. 和Sprint Corp.都未有回應。

在沒有指出哪一間公司涉事下,公司無法回應,不像亞馬遜和蘋果公司可以站出來澄清,這一招相信是要迫使所有美國公司將電腦、電子產品製造搬返美國。不知這是貿易戰的裝胸作勢,定還是真有其事,現在做電訊和電子產品的公司都人心惶惶,不單如此,下一步可能汽車的電子零件都有問題,因為早前特朗普對日本說進口汽車涉及國家安全,有冇人問下汽車點涉及國家安全?可能汽車也可以搞國家分裂!匪夷所思!

然後是美國財政部於下周公布的報告中會否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從以上種種動作,一般認為中國被列入為匯率操縱國是預計之內,

美國從多方面圍剿中國,招招都要至命,誓要鬥到中國崩盤,但事情是否可以這麼簡單?土耳其都未死啦!看來美國打的不單是貿易戰,貿易戰挾雜了很多想整頓中國的意圖,項莊舞劍,意在沛公!貿易上攞著數只是其一,必定會得一想二。


人民幣兌美元年頭至現在已貶值了約10%,然而東南亞國家股匯均反映人民幣貶值對區內的影響,匯率下跌幅度由泰珠貶値的1.4%至印尼盾11%及印度盧比14%不等,新興市場股市也錄得不同程度的跌幅,當中印度、印尼、越南的股市分別從2018年高位下跌12%、15%、18%,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中泰國為第一個倒下的東南亞國家,今次影響輕微,股市年頭至現在只下跌了2.4%。而香港作為亞太區最自由的經濟市場,便成為市場提款機,年初高位33000點至現在26000,跌幅達15%。




事實上,中國已不再是三十年前的中國,她對世界市場的影響力不能小看。


1

題外話,知不知道熊貓有幾重?牠從樹上掉下來會砸到幾多人?


中國在1997年頂著人民幣匯率不跟隨亞洲貨幣貶值,令亞洲金融風暴貶值潮得以舒緩,在2015年中國股票市場新設融斷機制搞不好引發全球股市股災,在在都顯示中國今時唔同往日,對世界市場的影響力不能忽視,作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系,若她被迫致經濟崩盤,我認為她製造的漩渦肯定不會細、一些東南亞細國必定先倒下,香港更係唔駛講,提款機提到乾,從股匯市場都略知一二,所以,兩大國對戰,生靈塗炭,死都係死卒仔先,問題是哪一些是卒仔?!







2017年2月21日星期二

2017年中國經濟




筆者在2017年第一個交易日已預料「人民幣貶值會有利出口,內地經濟未必差」。近日公佈的中國經濟數據就證實如此。以人民幣計價,中國1月份出口大增15.9%進口貨值則大增25.2%1月份跨境資金流出情況亦見緩解,國家外匯管理局新聞發言人指跨境資金流動總體朝著均衡收斂中國商務部發言人孫繼文表示2017年中國國內生產毛額(GDP)增速估計在6.5%以上,這都是近期利好中國經濟的數字,難怪近日上證指數年初巳開始帶頭上升,帶歇港股升穿24000


另一項曾經令人擔心的是,中美關係會因美國摸糊對台一中政策而引起交惡,估唔到,在見完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之後,隨即承認對台一中政策,絕不摸糊,可想而知特朗普總統並不是癲,而且有其獨到的想法,就是等日本落搭自行進貢之後才對中國表態。

215日在華盛頓公佈的月度資料顯示中國和日本作為第二大和最大美國債權人紛紛減持美國政府債券票據和國庫券 201612月中國持有的美債較去年同期減少了1880億美元至1.06萬億,同期日本的持倉下降178億美元至1.09萬億。有報導指這是外國投資者對特朗普的不信任引致,如果看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在201612增加5.7%大概是收支帳目中的資金挪移,並不是賣美債救外儲,也不是對特朗普投以不信任。

從中國人行副行長易綱所表示: 「穩健的貨幣政策是一個中性態勢,而中性態勢就是不緊不鬆」,加上資金流出情況緩和,筆者相信2017年中國經濟平穩,未能如很多分析所指會爆煲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