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顯示包含「影評,電影」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影評,電影」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2月8日星期六

看完四徑大步走的感想




昨天終於找到時間去看「四徑大步走」,初時以為這電影已經落畫,因為連同首映已經上映了差不多兩個月,過年期間與親友吃晚飯時談到這部電影,才發現未落畫,直至現時累積票房收入已達六百萬港元,一部港產片以行山作為主題的記錄片竟然有如此票房,實在是令人意外。

上畫了差不多兩個月,昨天早上去看,入場百老滙細影院仍然是七成滿,也是我感到的另一意外!

更令人意外的是建議開拍的人及兩位導演都是本地的外國人,此事都是靠網友在群組分享謝票相片才得知,沒有地鐵廣告,沒有宣傳,只靠口碑,得到如此票房,這套電影的確有個人之處,而不只是講行山。

如不是這套電影,筆者也不知道香港有個越野比賽叫「四徑」,每年的比賽都是農曆新年的年初一至初三舉行,所以剛過去的初一至初三已舉行了2025年的比賽。參賽者要在72小時內完成四條行山路徑:麥理浩徑(100公里)、衞奕信徑(78公里)、港島徑(50公里)、鳳凰山徑(70公里),全長298公里。60小時內完成的參賽者者獲得稱號「完成者」,60至72小時完成者獲得稱號「生存者」,賽事不似每年舉行的渣打馬拉松比賽那麼多資源,沿途沒有工作人員提供水或醫療輔助,參賽者中途去士多、茶餐廳買食物、買水,吃的時間都計算在內。

值得一提的是,此項比賽是由一位本地外國人Andre發起,已舉辦了十年,電影就是十週年的紀念作,導演Robin Lee,監製Ben Lee, 他們是兩兄弟,用了三年完成拍攝和剪接。參賽者亦是本土的外國人較多,令人感覺是否外國人才能看出香港的優點和把優點發揮得更好?

看完整套電影,高空航拍四徑山脈和周邊風境很美,加上故事的內涵,票房豐收也是實至名歸,加油!

故事追蹤幾個曾經參賽的參賽者,Stone 、Will 、Salomon、Sara、羅啟邦,他們賽前的準備,其中Stone和 Salomon計劃挑戰50小時內完成,計劃涉及每段路程需要的時間,怎樣跑和行才最有效;參賽者羅啟邦在比賽前訓連時遇到意外受傷,傷口四寸長,傷口聯針及服食抗生素令身體狀況大打折扣;其實最令人意想不到,電影後期才見到他,相信是補回的,他就是Jacky,在沒有人留意,以自己的步伐走,竟然是破50小時內完成,第一個到達綠色郵筒的人,他到達鳳凰山頂時拍下日出作紀念的一幕令人感動。Salomon 是工程師,比賽的路程充分計劃,但比賽過程身體狀況轉差令他不能依從計劃,很有謀事在人, 成事在天的意味。

整套電影其實並非只記錄煎熬的比賽過程,而是有關挑戰自我、跨越困難、堅持、把自我推至極限,直至最後成功完成目標的故事。電影中提出令人深思的問題:「不是別人迫你,是你自己要做的,令人煎熬的過程,就是考驗這是否真的你想要的,考驗你的意志有幾堅定。失敗並非壞事,有得失敗才有機會學習!」正如發哥所講這是一部每個香港人都應該要看的電影!


2024年4月4日星期四

填詞L的啟發




看完郭釗的影片,趕在「填詞L」落畫之前,昨天下午去看看,沒有郭釗的提及,我可能不會去看,因為從片名去看並不吸引,講「填詞」界的故事已經感覺狹窄,但看完之後很感動,這其實是一部有關追夢的電影,希望藉這裏小小的blog幫電影推推。


這是既是編劇又是導演的黃綺琳的自傳故事,主角羅穎詩「阿c」由中學生年代已經喜歡填詞,一直希望入行做填詞人,但完全找不到入行方法,在網上到處問人需不需要填詞人,最終有人回覆,但到最後發現原來都是自己的同學,又或者被盜用,終於在一次填詞比賽中勝出而入行,跟公司簽合約,人工也只是8000元,而且職位是執頭執尾的助理工作,填詞不是主要工作,後來因自行聯絡歌手自薦免費填詞而被公司炒魷!上司問她:「入行9年還是一事無成,有沒有覺得自己不適合這一行」,這是傷人的說話,她寧願承認自己沒有努力。她終於轉行,去到一間網上call 車公司見工,創辦人找她製作公司宣傳歌,這看來是契機,卻因公司的司機都被控告,創辦人夢碎,看到這𥚃我也感到透不過氣似的,狹窄的發展空間加上各種約定俗成和法律規條,令人無法找到發展夢想的空間。


雖然沒有在填詞事業做出成就,但黃綺琳轉行拍戲,她的夢想卻在另一條路上開花,最終結成好果。啟發我們,只要不放棄和相信自己能力,其實條條大路通羅馬!


這雖然是低成本製作的電影,黃綺琳包辦編出來劇和導演,all in 280萬積蓄來成事,拍攝時間15天,卻用了一年才能完成,因為是邊拍邊搵錢完成,完全沒有依靠投資,為的就是要保持自主能力,很喜歡這樣鍥而不捨的執行力,影片亦得到多方以友情價助力。


不想靠外來投資,全由自己在以太坊投資賺回來的錢來支持開發Volitium, 希望可以work at our own pace and have full control of what we want to do, 從她的身上我看到自己。

2023年10月7日星期六

孤注一擲發人深省的問題(劇透慎入)


好多人看了標題可能會以為我想講詐騙集團得逞的問題,但其實我想講的是為何會那麼多詐騙短訊,想討論的是手機保安問題。作為一個正在經營有即時通訊功能的應用程式的創辦人,我相信我的領會是值得大家深思。


首先一些劇透,很多人看了一些影評都知,這是有關KK園的內地電影,影片開首是講述一個IT人潘生在公司大會等待公司公佈升職為技術總監CTO,同事們都一至看好他,但公佈的時候卻是另一個名字,潘生憤而拋下職員證辭職離開,並在會場外以自己的手提電腦hack 入大會的螢光幕出示作嘔🤮的emoji和一大堆不滿的表情emoji, 在短短的一分鐘劇情已交代他是一個超凡的IT精英。


然後是潘生獲得海外公司聘請,在飛機上同行還有四人和領隊,到步時領隊聲稱要幫他們辦理手續,所以要收起他們的護照,各人不以為然都把護照交給他,到步後一起找地方娛樂一番,在路上一窄巷突然被多個持木棍人士包圍,然後被打及蒙頭被帶上車,頭套被揭開的時候只見到是一所小學,外面有小學生穿着校服在玩球,再入內面便是詐騙工廠,內裏有很多人,各人都在電腦面前工作….. 途中見到一些人被打及被電激,這些人都是想逃走的人。


一次潘生在廁所意外遇上安娜,安娜原本是一名廣告模特兒,因被朋友騙來這裏,潘生承諾幫安娜很快完成五百萬業績,以換取安娜出到外面幫他報警….


他們的工作都是騙人參與網上賭博和各種外圍賭波,接觸的方法都以短訊接觸,受騙人初期都能贏錢,結果越輸越多,甚至以百萬計!是一門大生意,被綁架的人做久了都發覺搵到錢,慢慢都接受現實,轉為自願參與詐騙。人類的行為都是這樣,改變不了現實,便得改變自己!


這個集團涉及的還有軍方、警察、出入境海關都有內應,逃走非常困難。劇情有很多令人意外的發展,我認為是一套很好的影片,值得推薦。



我看完電影之後,第一個打從心裏想着的問題是,為何近年那麼多電騙及詐騙短訊?我上篇文章提到WhatsApp 要求視像的不明來歷電話,每天很多3字、5字、6字頭不明來歷的電話打來,有些情況是,你一接電話,他便收線,感覺似是由程式操作的試探電話,另WhatsApp 經常收到一些不雅短訊,亦有一些只講「Hi」,這些不明來歷電話和短訊已經造成滋擾,非常惱人,為了避免受騙,不在phone book內的電話號碼打來,一律不接,而這些不明電話打來的次數是多過我自己親人和朋友的日常電話,大大妨礙電話的正常用途,我甚至質疑,我們手機的真正用途還是否有效?



我現在使用一種很有效的方法,那就是把不認識的來電話號碼靜音,那麼,他們打來也不會震機,感覺沒那麼滋擾,大家可以試試。


如果大家還記得最初使用WhatsApp 的時候,對方是要透過email 要求加入WhatsApp 通訊,再後來是要將手機電話號碼加入Favourite, 才能互相通短訊,即是說,通訊都需相方確認。但近來是任何人只要有我們的手機號碼都可以向我們發短訊!這大大方便了商業發送短訊,因為近兩年WhatsApp 向商業用戶收費。


當任何人只要有我的手機號碼都能向我發送WhatsApp 短訊,那當然還可以跟我視像了,當一時錯手按錯制,我的容貌便有機會被cap下來,AI完成製作整體容貌,聲音被錄下來,已經可製成詐騙影片了,很恐怖的事情!有片未必有真相!


另一問題,近年很多要求掃二維碼, 疫情時入商場、入酒樓、各種公眾地方都要用手機掃二維碼,手機落單又要掃二維碼,很多老人家本來不適合使用手機,卻都被迫使用,而他們是最容易亂按制,手機內的電話簿被入侵,這便是為何詐騙電話、短訊無日無之的原因。


有些人以為Telegram較安全,起碼我們以為可以收藏自己手機號碼,但當這些短訊軟件都以我們的電話簿連結至我們聯系,只要有其中認識的用戶的戶口被騎劫,他電話簿內的聯系都有被入侵的機會!


曾經試過有朋友(假名John)換了電話咭,而他的舊手機號碼被電訊商重售,當舊手機號碼登入Telegram, 我被通知John join 了 Telegram, 由於John沒有通知我換了電話號碼,我以為是John, 便跟他打招呼,他沒有回應,我才知不是他,而我跟他對話幾句,便很大機會洩漏個人資料了。


Signal 也有類似情況,曾經有白撞跟我通訊,她說:「My uncle told me to contact you」(我的叔叔叫我聯絡你),我看了一看profile 相片,不認識, delete! 可能都是朋友的電話號碼簿被洩漏了!


一言以蔽之,都是手機號碼滿天飛惹的禍。




2023年7月26日星期三

電影奧本海默(Oppenheimer)給我們的反思





一直期待着這套電影Oppenheimer上畫,昨晚看了,我估很多人都會去看,所以不會有太多的劇透了,但是很值得去看的電影,在核戰如箭在弦的今天,這套電影正好給我一些反思。


這電影是一套有關Oppenheimer 一生的故事,看罷後仍然感覺心情沉重。心裏不其然發出一連串的質疑和疑問:


1)我們一直被傳輸的資訊:向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擲原子彈是必要的,它們有助令日本盡快投降,從而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減少拖延戰爭帶來更多死傷。但在1945年8月6日在廣島投下了第一枚原子彈稱為「Little Boy」,三日之後,在1945年8月6日美國向長崎投擲第二枚原子彈稱為「Fat Man」,投第二枚是否有必要?


2)第一枚原子彈「Little Boy」是以Uranium 235作為原料,直接的轟炸造成70,000人死亡,第二枚「Fat Man」是以Plutonium 239作為原料,第二枚的威力比第一枚大,直接的轟炸造成的死亡人數估計大約40,000至45,000,但之後核輻射造成的死亡以數十萬計。科學家很清楚原子彈的重大破壞力、輻射的影響,Oppenheimer 稱自己: “Now I am become Death, the destroyer of worlds.” 但是下指令向人類使用的是政客、軍方,所以科學家的內疚感較大。


3)兩枚原子彈用了不同的原料,感覺是他們借機會測試真正能做成的死亡和破壞。


4)科學家製造原子彈的原意是阻止納粹德軍先做出來,但德軍根本沒造出來,最後美國把原子彈造了出來。造出來的武器,始終都會用到 for whatever reason 。 墨非定律:”Anything that can go wrong will go wrong” , 科學家以為自己在拯救世界,停止第二次世界大戰,但軍方和政客想的是另一回事,權力、霸權,沒休止的軍備競賽。現在還進展至H-bomb, 政客總說:「只是用作威嚇⋯⋯」Again, “Anything that can go wrong will go wrong” 然後,科學家變成滿手鮮血….




5) 由於 Oppenheimer 與共產黨有連繫,他的太太20年前與共產黨有關係,他的前度女友是共產黨員,因此被指不能通過背景審查,並且被踢出制定使用原子彈武器政策的委員會,其實只是藉口,嫌棄他阻礙政府進一步發展H-bomb,威力比原子彈更強。



2023年3月26日星期日

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 的人生multiverse (小心劇透)





這套電影在奧斯卡和很多國際電影獎,都贏得很多獎項,在奧斯卡更是11項提名中贏得7個大獎,包括獲得最佳電影奬,近日香港再上畫,我記得去年大概九月都好似短暫上畫,但應該沒有幾多人注意,很快便落畫,這是一套很大爭議的電影。我在去年六月中去加拿大旅遊的時候已看過此電影,才到步兩日在Jet lag 的情況下去看,看此電影的原因並非因為楊紫瓊主演,而是兩個二十來歲的年輕人推薦,他們兩人討論此電影的時候都很興奮,大贊好睇!不過,我和丈夫一起看完之後都滿腦子問號,我還以為自己jet lag ,可能不太集中精神,甚至可能不自覺瞓了少少,所以看不明。有次股評人譚新強在葳言大意的節目上,也曾提到他在加拿大旅遊時看了此電影,也是由二十來歲當地年輕人推介去看,結果是他的感覺都一樣,好混亂!YouTube 有段影片是兩個導演Daniel (相同first name)讀出觀眾對此電影的評論,也是很兩極,喜歡的人讚不絕口,不喜歡的人說「唔知講乜」!YouTube 影片下面的留言也是很兩極!為何會這樣?


為何年輕人和我們對這套戲的感覺會那麼大分別?我試從我對電影深層訊息的理解,嘗試解開這個可能是代溝的分歧!


其實我看到兩石頭對話那段,再串連之前的情節,才有點明白。


主角Evelyn (楊紫瓊飾演)嫁到美國與美國華人丈夫Waymond一起開洗衣店laundromat, 電影開首丈夫Way想給予Evelyn離婚書,但卻因Evelyn很忙而沒有機會,然後他們要去稅局答辯質詢,故事便這樣開始。


人生每一個決定都衍生出很多不同的multiverse ,依我的理解,故事就是穿梭Evelyn的不同人生版本,她的過去、她的夢想、想做卻沒有成功,這大概是她的multiverse, 然後是她的決擇:出嫁、與Way開洗衣店的喜悅、懷孕及誕下女兒的幸福感,不知何時開始在人生兜圈,和女兒關係變差,無法接受女兒的同性伴侶,她嫁給平凡的丈夫,過平凡忙碌生活,給丈夫感覺她在後悔,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 所有的空間都在互動,在稅局被查稅時,稅局職員Deirdre在alphaverse是個殺人狂,女兒的alpha版被Jobu Tupaki佔據了身體,變成惡魔,事實上她並不是生出來與母親鬥爭,只是Evelyn無法接受不如她預期的好,這一切其實都是一個訊息,就是:「Nothing matters, only love matters 」,當你能放開,let go ,讓女兒選擇,即使是混亂的人生,當你能放開,一切都變得順意,我想,這大概就是電影釋放的深層訊息。


我想,電影受年輕人歡迎,覺得電影fantastic, 原因可能他們都能接受電影中multiverse的演繹方式,電影中母親對孩子的期望,而他們都希望得到認同,相信這是令他們有同感的訊息!








2022年9月13日星期二

「明日戰記」和「飯戲攻心」淺評



一連看了兩套港產電影:「明日戰記」和 「飯戲攻心」。





港產片的第一次科幻電影「明日戰記」,當然第一時間支持,對於精彩和充滿實力的CG特效,實在無懈可擊,雖然有些打鬥動作欠缺連貫性,可能是被專輯掉,而CG特效很難番拍,這是可以接受的缺點,有時在電影Transformor 的打鬥場面也無法掩飾。我相信仍有改善空間。


但我想指出「明日戰記」的第大弱點是故事太單薄,人物抽述沒有深度,除了兩個主角劉青雲和古天樂,其他角色其實也很重要,應該多點性格抽繪,令人物多點深度,例如飾演隊長的劉嘉玲,作為只信任機械人的上校,後來主動調查巨鯨直升機墜毀的原因,她的轉變其實可以深入一點,另一個重要而有趣的人物光仔,是最年輕的隊員,行動時有點驚青,後來在調查墜毁的巨型直升機內的機械人為何出問題時,卻很專注,導致他幾乎遇險,觀眾看得莫名其妙。我的看法,人物抽繪如此簡化,應該是內容被剪輯不少。我相信由古天樂出錢出力拍的科幻電影,在下一次必定能克服這些缺點。


另一套「飯戲攻心」,是typical 的港產片的簡單內容,但説故事的能力,卻看出黃子華的功力,六個主角全部要交戲,全都很出色地演繹自己的角色,全片兩小時,故事雖然簡單,但笑料十足,沒有冷場,有看過黃子華的現場棟篤笑show,三小時的笑話一個連一個,令人贊嘆不已!而在這套電影,看到同樣的説笑話能力。所以,一個人的成功,是有其個人的原因。





另一個主角陳湛文,很值得一提,雖然不比其他五個主角出名,戲份卻一點也不少,演三哥很出色,我在Viu TV 的劇集「IT狗」時認識他,那時侯他演出山hacker, 已經覺得他演得很好,是個冷門笑像。


電影中的喵喵KOL 是成家人最年輕的,但對比其他大人,說話最make sense的,令我想起以前曾經date過年齡比我大十年的富二代,當時有種想法,年齡較大並不令一個人思想成熟,一個人make sense 與否,其實是睇人,不是年齡。


整體而言,「飯戲攻心」有笑有淚,贊!


2020年7月5日星期日

福島50死士劇誘

昨晚自己一個人去睇電影「福島50死士」,個人認為都幾好睇,吸引我去睇的原因是真心想知當日發生什麼事,由於我有家人住在東京,當時也非常擔心,他們曾經短暫回來,一些親戚擔心他們身上沾染輻射,遂安排他們到醫院檢查,當時令我有點反感。

劇情不能洩漏太多,但有些事情是我們在國外是不為人所知,核電廠停電和懷疑洩漏事故發生之後,日本總理到訪視察,反而阻礙工作人員對核電廠減壓灌水進度,和二號核電廠幾乎爆怍,而二號核電廠一旦爆怍,威力是切爾諾貝爾核電廠爆炸的二百倍,輻射牽連範圍可擴散至東京。

四年前我去探親,碰巧是他們的結婚紀念,他們認識的地方是福島,他們想去回顧一下,問我和家人有沒有興趣一齊,當時我們有點擔心,上網查查將遊玩的地方,原來距離事故地點都算遠,所以去了。

其實福島真的頗美,最懷念是去桃子園摘桃,桃子大得很,很好的回憶,後來他們去了瑞士工作,我們再次見面時是在瑞士了。

一些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