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5年12月29日星期二

新世代的經濟解碼(9):後記

新經濟優勝之處在於利用定位系統找到近距離有同樣需求的人,從就近能提供服務或分享產品,從而把成本減至最低,並能以最短時間提供服務或產品,供應更能配合需求,減少浪費資源,價格也可下降,這比舊經濟的大企業大量生產更有效地減低邊際成本。

政治經濟關係密不可分,新世代的經濟摸式的意識形態也會在政治上反影出來,上篇文章「新世代的經濟解碼(8) –經濟預測的解碼」的尾段指出新經濟模式有反經濟一體化的思維影子,在意識形態有著極右民粹主義(populism)思想,主張的是直接民主,是民主的極 端主義,筆者曾經指出極右民主和極左共產分別不大,只是一邊是完全失控,另一邊是完全控制。Populism正是19世纪末法蘭克‧ 鮑姆 (Frank Baum) 寫「綠野仙蹤」Wizard of Oz時的思想主張,其中比喻Populism像旋風一樣把主角Dorothy和狗仔Toto連人帶屋捲走,而背景正是美元跟金銀脫鉤,改以只跟黃金掛鉤, 過程當中為農民和工人階層帶來經濟陣痛而走向支持民粹主義代表。歷史循環,在2008金融海嘯之後,政府泛發鈔票,經濟消條,大量人口失業,再次令人們走 向民粹,政治和經濟的意識形態關係密切,西方的菁英式民主和資本主義會否有所改變,都是值得研究的課題。筆者本來想寫多一點關於對政制的影響,但近日因健 康問題,需要多點休息,這系列暫時以此作結。

另筆者想特別抽多一些篇幅寫題外話,上週財政司司曾俊華提到「本土意識」,在這系列的開端,曾經提及法國大革命,筆者在研究並法國大革命時,也曾發現另一段比法國大革命對香港更有啟發性的歷史,那就是跟法國大革命同時期發生的,1775至1783間,英國在北美的十三個殖民地 -「美國」(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宣布獨立。

很多人讀美國革命戰爭歷史時,普遍只著重其發展的經過,那就是在1765年開始,被英國殖民統治的13個美國殖民區拒絕向英國交稅,跟著的十年,在美國的示 威不斷升級,示威者自稱愛國者,最後在1773年發生波士頓傾茶事件(Boston Tea Party),愛國者燒燬課稅茶葉,並轉移把茶葉賣給東印度公司,遂展開美國跟英國打的獨立戰爭。

美國獨立戰爭的細節不是重點,重點是戰爭之前發生的事情,為何原本由英國移民到美國,大家都是英國人,但美國本土主義如何崛起,再以生命平等、自由、生活之名宣布獨立的過程,深入研究這些背景,有些跟香港現時發展相似得令人驚訝。

事實上,美國革命戰爭之前,1745至1775年,長時間不同地方發生各種衝突,激進思想建立,把人們推向相信只有透過革命才可改革及優化一切。

1700 年代,蘇格蘭投資者買下新澤西州東部大片土地,並將之發展成以地產作為主要基礎的社會,結果社會充斥著租戶及分租戶,造成日後自耕農民和貴族地主在土地權 益上的分爭和衝突,自耕農民的反地主情緒高漲,導致社會不穩。有見社會分爭問題日益嚴重,英國派遣皇家政府人員管治新澤西州,試圖穩定局面。

英國人與荷蘭人、蘇格蘭人之間不同宗教的敵對,1740年代大覺醒復興運動精神上振奮人們,令自耕農民在土地爭議之中敢於挑戰蘇格蘭貴族地主。在南卡來納州,來自蘇格蘭新移民與印第安土著之間的土地爭議。在波士頓,窮人與富人之間的鬥爭,1740年代初經濟不境,政府增加印鈔以減低經濟肅條的影響,然而經濟仍然走進通縮,導致無數波士頓人資產價值大折讓,貧 富懸殊問題加劇,引發貧富之間的矛盾。波士頓多次發生動亂,波士頓被譽為暴動之城(mobbish town) ,一個26歲年輕人Samuel Adam對富裕階層的控訴,指富裕階層的財富是建立在中層和低層人士的痛苦之上,又指責富裕的波士頓人維護皇家政權的打壓和皇家總督對人們抗爭的譴 責,Adam在他出版的「獨立公告」(Independent Advertiser) 中鼓吹自由和獨立而成名。

在香港,很多人認為港獨只是一小撮人的鼓吹,在美國獨立革命一書 “The Unknown American Revolution” 中,Gary B. Nash這樣寫到:

“Revolution have always begun with an insurgent minority, and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was no exception.”

還指出參與的人從來都是在不知不覺中推動發生的:

“No one involved in any of these episodes had any notion that they were preparing the ground for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本土意識並不是問題,把本土主義擴大成自我的「大本土主義」才是需要關注。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請留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