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1年7月21日星期四

再談雙城記:澳門與香港篇 (2011年7月21日)

早兩天到澳門遊玩,眼下的澳門跟97年前真的有很大的改變,除了佔地龐大的賭場、酒店林立,更看見大興土木地削山、填海興建房屋。澳門很多地都是填海而來,氹仔和路環原為兩個島,路氹城便是將兩島連成一島的填海地(見下圖),根據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旅遊局提供的資料,氹仔面積約6.8平方公里,路環面積約7.6平方里,兩島面積合共14.4平方公里,而路氹城填海地面積就有5.8平方公里,約增加了40%面積!1990年澳門總面積只為17.4平方公里,2009年澳門總面積增加了69.5%29.5平方公里,還未計入面積達86平方公里的橫琴島也將是澳門的發展土地,在我回程時看見澳門半島對開也在填海,面積也很大,多口問的士司機那是什么地方?司機答是澳門和珠海合作發展的土地叫緩衝區,澳門人口才只是556,800,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約18,000人,相較香港總土地面積1104平方公里,人口7百萬,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約6,400人,澳門人口密度低約三倍。


香港和澳門都曾經歷改朝換代,香港自199771日從英國管治回歸祖國,澳門自19991220日從萄國管治回歸祖國,大家算不算是在同一起跑線?澳門在回歸前經歷96至99年四年的經濟衰退期,實質GDP曾下跌-4.6%,回歸後第一任行政長官面對的是根深蒂固的黑社會和開放賭權問題,香港在97/98年經亞洲金融風暴,香港從1997年實質GDP增長5.1%下跌至98-6%,實質GDP只是連續下跌了五季便回復正增長,回歸後第一任行政長官面對的棘手難題是房屋問題,並希望改革政府收入過於依賴地

兩地政府如何拆彈,大家有目共睹,澳門在開放賭權初期,曾遇上很大阻力,經常有人在街上連環燒電單車,亦曾當街當巷掛屍示眾,但澳門政府最後都能解決問題,開放賭權,做成今日國際博彩企業進註,酒店林立,現時博彩業佔澳門政府收入60%,內地遊客雖佔大多數,但我見到的還有來自新加坡、馬來西亞、韓國、日本遊客也不少,整個城市都是遊客,我看除了博彩業,澳門也至力開拓大型娛樂表演如「水舞間」、演唱會、大型展覽會等等,我唯一覺得不足的是家庭娛樂似乎較少,看來是缺少了大型遊樂場。澳門的旅遊業傾向從博彩業走向多元化,發展空間仍然很大。

令人嘆為觀止的是小小人口數量,2010年澳門實質GDP增長率為26.4%2011年第一季實質GDP增長率為21.5%,增長率簡直是强勁!人均GDP約為401,760澳門幣,換算為美元即51,000美元。

相比之下,香港的經濟增長只能說是好,而跟强勁還差很遠。2010年香港實質GDP增長率為7.5%2011年第一季實質增長率為8.8%,人均GDP約為43,000美元。

回歸後香港第一任行政長官董建華曾試圖推出每年建屋目標85,000的房屋政策,卻是出師未捷身先死。亞洲金融風暴加2000年科網爆破令樓價連續6年下跌,至2003年地產商更以一手私樓定價與居屋價相近,一腳將30年居屋政策送歸西。即使2004年後經濟復甦,房屋政策更變成孤兒,供應不增反減,政府收入仍然依賴地產,董建華建議的中藥港、亞洲設計中心、科技中心、全都變成空談,一直引以為榮的電影業也逐漸搬入大陸,即使曾蔭權自己所提出的六大產業也不見得成功,我認為地產獨大是實業無法成功的主因,地價貴,租金貴,不利中小企業經營環境之外,人的收入也要追上租金、樓價,否則兩者都不能持久地高高在上,因此人工也不能低,結果做成惡性循環。問題還是回到97時,地價貴,租金貴,人工貴,14年如一日!

那麼經濟發展是否原地踏步?又未必。近年香港主力發展購物旅遊,很多內地自由行來港購買名牌貨品、奢侈品呀!我之前說過,若果內地取消奢侈品稅,內地人來買奢侈品便會減少,而內地要發展內銷市場,取消奢侈品稅是遲早的事,名牌購物這條路走不多久。

香港要攪好旅遊業,必須多元化發展,而土地便不能矜貴。看看位於澳門氹仔的渡假酒店,家家都可媲美香港迪士尼酒店,而香港就只得香港迪士尼酒店和黃金海岸。說到尾旅遊業都是實業,地價貴也限制其發展空間。

97年前香港的鐘表設計、時裝設計曾在世界市場略有名氣,由於內地市場龐大,廠房也在大陸,早年內地租金、人工不及香港貴,很多設計人才都直接進入大陸開公司發展,所以設計中心便無法在香港開花結果。

香港的土地必須是那麼矝貴嗎?為何澳門可以大刀闊斧地削山填海發展土地,令實業有發展空間?而香港卻停滯不前?為何多年來香港政府只在維港兩岸填海,2005年起維港兩岸不可再填海了,曾政府便索性停止所有填海計劃?為何直至現在快要收工時才提出維港以外覓地填海?

黃國英這篇文章「成為長壽股 須具企業護城河」就列舉了一些後浪推前浪的例子http://hk.biz.yahoo.com/110707/357/47xpb.html 。為何Amazon.com的出現會令傳充書店Borders結業?為何Barnes & Nobles 要效法Amazon.com才能生存?為何互聯網興起會令Blockbuster走上末路?世界在變,倘若思維依舊,被後浪擠壓是必然的事。


後記:聯糸匯率已令香港無法調整利率來調控樓市,政府更不應在供應方面那麼被動,見到經濟差時什麼也不建,見到經濟火熱才開始賣地建樓,建樓需時,到樓宇落成時,經濟可能已到另一低潮,結果樓市變得非常波動,那麼一般市民在香港買樓,如果沒有如脫苦海般的專業買摟知識,又或者沒有讀過他教人置業的工具書,大抵只得像股市中的散户,經常高買低賣,或只是靠運氣!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請留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