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6年4月26日星期二

銀行應用區塊鏈的技術問題

比特幣及其他加密貨幣作為網上電子貨幣,交易金額及支付能透過網絡於十分鐘內從地球一方轉移至另一方,交易必須得到六個節點的電腦確認,才能成為區塊鏈的交易區塊,交易沒有地域界限和辦公時差,比特幣八年運作,交易保安的安全性已受到確認,交易徵費很低,是比特幣及其他加密貨幣被人垂青的優點。

有見及此,2015年9月九間國際最大銀行包括高盛(Goldman Sachs)、摩根大通(JP Morgan)、瑞士信貸銀行(Credit Suisse)、巴克萊銀行(Barclays)、澳洲聯邦銀行(Commonwealth Bank of Australia) 、蘇格蘭皇家銀行(Royal Bank of Scotland)、瑞銀集團(UBS)、道富集團(State Street) 公佈合作研究開發區塊鏈R3作為記賬和清算之用,南韓的韓業銀行在最近也宣佈參與R3研究。

至現時實際操作細則未完全清楚,但估計銀行區塊鏈的運作應該如銀行間的內聯網,網內銀行發出邀請互相對數及確認,之後形成區塊鏈作為清算,這可能意味銀行與銀行間的過數不涉及纸幣。九大銀行分行遍佈世界,由於分散程度足夠,自家構成聯網數據庫,理論上可以抄襲比特幣的分散式聯網內的對賬和確認,並以計算散列算式作為工作量證明,由於抄襲比特幣的運作方法,保安系統也是理論上有效的,而且較公司或個別銀行自行開發電子貨幣的保安強,好處是即時交易即時過戶,數據亦即時記錄在區塊鏈賬簿,核數都可以省卻。

筆者說「理論上」可行,原因在實踐起來可能產生一些質疑,比特幣區塊鏈的記賬簿是公開的,但由於交易身份是匿名,即使賬戶的交易是公開,也無法知道賬戶背後是何許人?但當應用在中心化的銀行交易,賬戶資料都有名有姓,如何在公開賬本而不被揭露身份?

第二,比特幣區塊鏈本身就是點對點的數字對數往來,然後成為一連串的交易記錄稱為區塊鏈,中心化銀行運作的是否意味運作有如電子貨幣?這方面仍要更多資料。分行遍及世界的國際銀行,過戶由一分行去世界另一分行也可以即時,那麼,資金便很可能快速地由一國轉移去另一國。當然,人們會反駁,比特幣等加密幣也不是一樣做到嗎?筆者想指出,分別就在於中心化和分散式的操作,中心化是可以有方向性地操作,分散式便未必可以完全壟斷操控。

第三點疑問是,中心化的企業可容易以高薪招聘到開發比特幣區塊鏈的技術人才來幫助開發,但單有硬件是不足的,誰來管理這些系統?銀行的IT部門有足夠人才去應付嗎?擁有幾千間分行做區塊鏈的節點,理論上可行,一旦其中一間分行的其中一個管理做了一些不知什麼的錯,很大機會連哪裡出錯都未必搞得清楚。另外,比特幣的管理成本透過挖礦的利潤及確認交易支付,管理這些系統的成本會否透過增加銀行手續費轉嫁?

大企業財雄勢大,本來在開發新技術大有優勢,但在現今網絡新世代,卻是走在科技背後,原因是現今的新技術在網絡上都是公開的,就如當年Linux系統,由於是公開的,人們都可以參與更改及完善程式,而企業發展技術是以封閉形式進行來維持優勢,因此今時今日在新網絡時代,所有發展都趨向分散式,但把分散式的技術應用在中心化的企業會否有相同效果,這將會是一個大考驗。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請留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