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1年12月14日星期三

盲目樂觀定盲目跟風?

昨天經濟日報石Sir一篇文章「盲目樂觀」跟亂博之前幾篇關於歐債文章觀點相近,我們都不是盲目樂觀,而是有拫有據,石Sir講的歐洲歷史更令人甘拜。但有人在其回應區這樣寫:

elsiechiu: 如果一早樂觀,買早左,就死火
路過大人:  所以話,無鬼係死唔到人! 
                  你想學索羅斯贏大錢, 有無鬼頭仔(insider information/connection)先! 
                   但見筆者又幾 hard(努力)sell!......(一笑)

亂博不得不搏咀:一早樂觀,可以低成本做Long架,已經賺咗一轉先,唔使下下真金白銀買嘅!等到樣樣都咁易睇就已經水尾!
轉載:

盲目樂觀?

撰文:石鏡泉 經濟日報副社長兼研究部主管
欄名:經濟與投資
跟朋友講歐債問題,朋友們都基本有個疑問,筆者對歐債問題是否過於樂觀,以至盲目樂觀?今天就談談這個。


要講今時的歐債,就得從AD800(即一千二百年前)講起,當時整個歐洲都處黑暗世紀(Dark Ages),即自羅馬帝國衰敗後,整個歐洲文化都倒退,不少人目不識丁,民智不開,其時法國有個查理曼大帝,認為要振興歐洲,便揮軍佔領不少地區,欲以天主教來教化歐洲人。他雖然失敗,但就說明歐洲一統有其好處。


美國霸權美元搵笨
歐洲之所以分裂為眾多小國,一方面是地理使然,一個河流盆地就幾乎就是一國,人口太少,便沒有了經濟規模效益,起碼打交都唔夠人幫拖,所以拿破崙想一統歐洲,拿破崙敗亡後,奧地利、普魯士(德國前身)亦想透過1850年的維也納議會來搞歐洲協作,1870年普魯士在鐵血首相卑斯麥主理下,吞併奧地利後更圖吞法,一直到希特拉崛起,都是個歐洲一統念頭驅使。歐洲一統既然屢興不成,為何今時的歐盟要成立?原因是美國霸權,美元搵笨。


二次大戰使歐洲陷入困境,美國遲遲不派軍助戰,直到日本偷襲珍珠港和菲律賓燒到肉,美才參戰。戰後歐洲亦要靠美國的馬歇爾計劃來經援。但講實當時歐洲人的政治智慧高過美國N班,法國總統戴高樂一早已看穿美國的援助是透過發債、印銀紙而來,日後無論法國賺了多少美鈔,都是一張I owe you的所謂貨幣,如果人民的血汗只能換回廢紙時,作為有責任心的政治家你會怎做,去保障人民財產?所以在戴高樂年代,法國凡收到美元,就會一船船地運到美國去按當時的35美元兌一盎斯黃金的官價,來換取黃金。法國這個換金行動一直換到美國心慌,在1972年美國就不再讓美元可按官價換黃金,黃金價亦由當時漲至今,美元會變成陰司紙的危機便大。


歐洲一統先搞經濟
在1945年二戰一結束,歐洲已傾一統,1958年有羅馬條約去想搞個大歐洲,遲遲未上馬,是因為大家利益衝突,1972年的美國不再換金決定,大大刺激了歐洲要靠自己的念頭,經過幾十年的商討,終在80年代簽了馬城條約之後再有多條輔助條約,去將歐洲捆綁成個歐盟。


有不少人認為歐盟從一開始就有缺陷,所以才有今時的歐債危機,提出這些批評者都是癩蛤蟆。鬼唔知天鵝肉好吃,但能一口吃到嗎?係父母都想生個精叻兒,但生到嗎?一定要上帝打保票生個精叻兒才結婚?上帝唔發火,都會叫你等等,即是叫你唔好生,到90歲了,可以排到生個精叻兒,不過當時已無力生。要生,就要快快生,就算生個平庸兒,至多生出來後慢慢教。歐盟、歐元,就是這樣來的。


要搞統一,最快方法是軍事佔領,普天下莫非王土時,一紙令下便OK,如果不能軍事佔領,便只能搞分段統一,先搞經濟統一,再搞其他軍事、外交、文化的統一。經濟統一中也可以分多步驟,按統一深度言是:貿易、關稅、勞工、投資、貨幣、財政。前四項都是互利的,易傾埋欄。東盟、北美貿易聯盟都是搞前四樣。要貨幣同盟,先要參與者放棄自己的鑄幣權,這已是極不容易事,歐元這件事,在72年美國放棄金本位後,在經濟學家蒙代爾的倡導下已開始部署,在90年代有個時間窗口可以做這件事就立即做了,所以蒙代爾便稱為歐元之父,他不是歐盟之父,因為歐盟涉及貨幣之上的更多聯盟,那些謂歐元天生有缺陷者是不大了解歷史,以及飯是要一口一口吃的道理和必然性。


就算要搞歐元也不易,戴卓爾夫人剛在法國簽了馬城條約要讓英國加入歐元,一回國就被馬卓安聯同反對與歐洲聯盟的內閣等人士,透過宮廷政變拉了下馬,鐵娘子也被馬卓安這個「契仔」出賣,就遑論是朋友了,甚麼是公道在人心?心照。


英鎊與歐元的決裂
大家都知索羅斯在1992年炒鎊一役賺了逾10億美元,但真是索羅斯好功夫?筆者看不是,應說是馬卓安利用(或聯同)索羅斯把英鎊一下打垮,徹底地與歐元決裂,戴卓爾簽了的馬城條約也就自動失效。此中故事有機會再談。無論如何,自1992年以後英國就不成為歐元區成員,只成為歐盟成員,英鎊亦因這關係而可以保持至今,要不然就應像馬克與法郎一樣,在1999年當歐元出世後,要消失。

今次英國首相卡梅倫,原以為可以鼓動10國歐盟國家在12月9日的會上,反對歐元區成員進一步加強財政監察和協作,但結果是出現26︰1的結果,使英國成為明明顯顯的二五仔並出局。英國知道自羅馬帝國的凱撒大帝以來,歐洲人永不將英國人看成是自己友。而英國人亦樂於島國孤立,但做生意時就會黐歐洲金糠,亦因為英國是「離開」歐洲,一如香港「離開」中國一樣,是不少資金的避難所,中轉站,英國像香港一樣,以不成比例的少少人口和經濟產出,而成為國際金融中心,這是個時空的錯配,不要以為自己醒。


英首相卡梅倫謂英國永不會加入歐元區,在20年前一定會讓高傲的英國人沾沾自喜,但在今時,尤其是在2012年3月後,當不少歐元成員,歐盟成員都說服自己國會,透過各自國內立憲,去制約國內財赤,並在三、五年內見成效時,英國就痛苦了,先看加拿大和瑞士。


約六年前,加拿大和瑞士都有嚴重財赤,他們透過節約政府支出和增加稅入,花了四年便成功滅赤,跟着便見加元與瑞郎幣值大升,經濟亦好轉了,只是歐洲要過這個坎,是不容易的。但為了免被美元這個陰司紙主宰,歐洲諸國是不能不吞下這苦藥,這就是歐元存在的意義。對勤勞出口的歐洲人言,維持歐元,不收美元陰司紙是為子孫謀幸福。明白這點,就自然會了解為何這次歐峰會的議決是26︰1。


歐洲要紮炮捱數年
意義偉大,能否成功?筆者認為有可能。關鍵仍是筆者以前講的西漢初,高祖、文景二帝與武帝的理財手段︰先借大、息要輕、堅紮炮、勤做工、捱數年,便可成。


歐洲要怎樣去堅紮炮,勤做工,又能否捱數年,是以後的事,但已有投資者擔心2012年歐洲主權債務有一萬一千億歐元要滾借,但甚麼的歐洲買債基金EFSF,ESM可用款也只不過得2,000多億,而且歐央行又謂不會擴大買主權債的資金(今時是每月200億),怎應付得來?


美國政府國債是否全靠美儲局去買?不是,是靠銀行、投資機構、投資者去買。同樣一萬一千億要滾借的歐元債也不是全由EFSF、ESM、歐央行去買。今時銀行、投資機構、投資者不敢買歐債,是怕兩件事,⑴會像希債般,1元只能收回5毫(Haircut);⑵歐元散。

今時則:
⑴歐元未散,起碼開完26︰1的會後,歐滙是微升,歐股升,如歐元會散,歐滙要下見1.3/1.2/1.0,歐股要插,這已說明問題。⑵希債之所以搞到風聲鶴唳,是因為不將歐債推至懸崖邊,會有26︰1的結果嗎?所以應考慮德國硬,歐央行硬是在做戲,以好得出26:1的成果,到明年3月,當26國國會都立憲要守財政規則時,相信德國,歐央行就會將就、將就,手鬆、手鬆。⑶歐央行在上周減息時,其實已鋪了路:(a)銀行放款可長至3年,可定息,(b)抵押品可低至一個A(c)歐盟已謂今後的歐債不會再Haircut,(d)歐央行責任是提供流動性。



索羅斯或再贏大錢
這三者的玄機是,銀行可以大借放心借,3年都是定息,即是3年內不用擔心借貸成本升,抵押品低至一個A,是已準備了你標普會降評級,不再Haircut即是七厘意國債,一年後定可收回107歐元,不會蝕本。歐央行提供流動性,即是保你。


假如是間可以向歐央行借無限的銀行會怎做?買入7厘的意債,拿去抵押予歐央行,付2厘的借貸成本,淨賺5厘(不計使用)。Bingo,所以上兩周,索羅斯已買意大利國債,上周更用20億向清盤中的道富環球(MF Global)買入其歐債資產,索羅斯不怕歐元散,為甚麼?歷史或會證明,索羅斯這次買歐債可以賺得較英鎊一役猶多,賺20億,怎麼樣?索羅斯是投資者,是投資機構,有這些人買,2012年要滾借的1.1萬億歐洲主權債又是否可以樂觀些?


要樂觀還是要悲觀,不是講心,而是要看資料,要觀察,要分析。所以筆者與吳雙榮合著講歐債/金融海嘯/中國債務的書,就是叫《經濟觀察》,該書雖於今年7月出版,但我們一直向買書的讀者透過電郵提供最新的「觀察」,另一次「觀察」將於12月底出,經常「觀察」,資料就可一直更新,這種書才可成為你有用的工具書。

1 則留言:

請留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