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1年12月14日星期三

盲目樂觀定盲目跟風?

昨天經濟日報石Sir一篇文章「盲目樂觀」跟亂博之前幾篇關於歐債文章觀點相近,我們都不是盲目樂觀,而是有拫有據,石Sir講的歐洲歷史更令人甘拜。但有人在其回應區這樣寫:

elsiechiu: 如果一早樂觀,買早左,就死火
路過大人:  所以話,無鬼係死唔到人! 
                  你想學索羅斯贏大錢, 有無鬼頭仔(insider information/connection)先! 
                   但見筆者又幾 hard(努力)sell!......(一笑)

亂博不得不搏咀:一早樂觀,可以低成本做Long架,已經賺咗一轉先,唔使下下真金白銀買嘅!等到樣樣都咁易睇就已經水尾!
轉載:

盲目樂觀?

撰文:石鏡泉 經濟日報副社長兼研究部主管
欄名:經濟與投資
跟朋友講歐債問題,朋友們都基本有個疑問,筆者對歐債問題是否過於樂觀,以至盲目樂觀?今天就談談這個。


要講今時的歐債,就得從AD800(即一千二百年前)講起,當時整個歐洲都處黑暗世紀(Dark Ages),即自羅馬帝國衰敗後,整個歐洲文化都倒退,不少人目不識丁,民智不開,其時法國有個查理曼大帝,認為要振興歐洲,便揮軍佔領不少地區,欲以天主教來教化歐洲人。他雖然失敗,但就說明歐洲一統有其好處。


美國霸權美元搵笨
歐洲之所以分裂為眾多小國,一方面是地理使然,一個河流盆地就幾乎就是一國,人口太少,便沒有了經濟規模效益,起碼打交都唔夠人幫拖,所以拿破崙想一統歐洲,拿破崙敗亡後,奧地利、普魯士(德國前身)亦想透過1850年的維也納議會來搞歐洲協作,1870年普魯士在鐵血首相卑斯麥主理下,吞併奧地利後更圖吞法,一直到希特拉崛起,都是個歐洲一統念頭驅使。歐洲一統既然屢興不成,為何今時的歐盟要成立?原因是美國霸權,美元搵笨。


二次大戰使歐洲陷入困境,美國遲遲不派軍助戰,直到日本偷襲珍珠港和菲律賓燒到肉,美才參戰。戰後歐洲亦要靠美國的馬歇爾計劃來經援。但講實當時歐洲人的政治智慧高過美國N班,法國總統戴高樂一早已看穿美國的援助是透過發債、印銀紙而來,日後無論法國賺了多少美鈔,都是一張I owe you的所謂貨幣,如果人民的血汗只能換回廢紙時,作為有責任心的政治家你會怎做,去保障人民財產?所以在戴高樂年代,法國凡收到美元,就會一船船地運到美國去按當時的35美元兌一盎斯黃金的官價,來換取黃金。法國這個換金行動一直換到美國心慌,在1972年美國就不再讓美元可按官價換黃金,黃金價亦由當時漲至今,美元會變成陰司紙的危機便大。


歐洲一統先搞經濟
在1945年二戰一結束,歐洲已傾一統,1958年有羅馬條約去想搞個大歐洲,遲遲未上馬,是因為大家利益衝突,1972年的美國不再換金決定,大大刺激了歐洲要靠自己的念頭,經過幾十年的商討,終在80年代簽了馬城條約之後再有多條輔助條約,去將歐洲捆綁成個歐盟。


有不少人認為歐盟從一開始就有缺陷,所以才有今時的歐債危機,提出這些批評者都是癩蛤蟆。鬼唔知天鵝肉好吃,但能一口吃到嗎?係父母都想生個精叻兒,但生到嗎?一定要上帝打保票生個精叻兒才結婚?上帝唔發火,都會叫你等等,即是叫你唔好生,到90歲了,可以排到生個精叻兒,不過當時已無力生。要生,就要快快生,就算生個平庸兒,至多生出來後慢慢教。歐盟、歐元,就是這樣來的。


要搞統一,最快方法是軍事佔領,普天下莫非王土時,一紙令下便OK,如果不能軍事佔領,便只能搞分段統一,先搞經濟統一,再搞其他軍事、外交、文化的統一。經濟統一中也可以分多步驟,按統一深度言是:貿易、關稅、勞工、投資、貨幣、財政。前四項都是互利的,易傾埋欄。東盟、北美貿易聯盟都是搞前四樣。要貨幣同盟,先要參與者放棄自己的鑄幣權,這已是極不容易事,歐元這件事,在72年美國放棄金本位後,在經濟學家蒙代爾的倡導下已開始部署,在90年代有個時間窗口可以做這件事就立即做了,所以蒙代爾便稱為歐元之父,他不是歐盟之父,因為歐盟涉及貨幣之上的更多聯盟,那些謂歐元天生有缺陷者是不大了解歷史,以及飯是要一口一口吃的道理和必然性。


就算要搞歐元也不易,戴卓爾夫人剛在法國簽了馬城條約要讓英國加入歐元,一回國就被馬卓安聯同反對與歐洲聯盟的內閣等人士,透過宮廷政變拉了下馬,鐵娘子也被馬卓安這個「契仔」出賣,就遑論是朋友了,甚麼是公道在人心?心照。


英鎊與歐元的決裂
大家都知索羅斯在1992年炒鎊一役賺了逾10億美元,但真是索羅斯好功夫?筆者看不是,應說是馬卓安利用(或聯同)索羅斯把英鎊一下打垮,徹底地與歐元決裂,戴卓爾簽了的馬城條約也就自動失效。此中故事有機會再談。無論如何,自1992年以後英國就不成為歐元區成員,只成為歐盟成員,英鎊亦因這關係而可以保持至今,要不然就應像馬克與法郎一樣,在1999年當歐元出世後,要消失。

今次英國首相卡梅倫,原以為可以鼓動10國歐盟國家在12月9日的會上,反對歐元區成員進一步加強財政監察和協作,但結果是出現26︰1的結果,使英國成為明明顯顯的二五仔並出局。英國知道自羅馬帝國的凱撒大帝以來,歐洲人永不將英國人看成是自己友。而英國人亦樂於島國孤立,但做生意時就會黐歐洲金糠,亦因為英國是「離開」歐洲,一如香港「離開」中國一樣,是不少資金的避難所,中轉站,英國像香港一樣,以不成比例的少少人口和經濟產出,而成為國際金融中心,這是個時空的錯配,不要以為自己醒。


英首相卡梅倫謂英國永不會加入歐元區,在20年前一定會讓高傲的英國人沾沾自喜,但在今時,尤其是在2012年3月後,當不少歐元成員,歐盟成員都說服自己國會,透過各自國內立憲,去制約國內財赤,並在三、五年內見成效時,英國就痛苦了,先看加拿大和瑞士。


約六年前,加拿大和瑞士都有嚴重財赤,他們透過節約政府支出和增加稅入,花了四年便成功滅赤,跟着便見加元與瑞郎幣值大升,經濟亦好轉了,只是歐洲要過這個坎,是不容易的。但為了免被美元這個陰司紙主宰,歐洲諸國是不能不吞下這苦藥,這就是歐元存在的意義。對勤勞出口的歐洲人言,維持歐元,不收美元陰司紙是為子孫謀幸福。明白這點,就自然會了解為何這次歐峰會的議決是26︰1。


歐洲要紮炮捱數年
意義偉大,能否成功?筆者認為有可能。關鍵仍是筆者以前講的西漢初,高祖、文景二帝與武帝的理財手段︰先借大、息要輕、堅紮炮、勤做工、捱數年,便可成。


歐洲要怎樣去堅紮炮,勤做工,又能否捱數年,是以後的事,但已有投資者擔心2012年歐洲主權債務有一萬一千億歐元要滾借,但甚麼的歐洲買債基金EFSF,ESM可用款也只不過得2,000多億,而且歐央行又謂不會擴大買主權債的資金(今時是每月200億),怎應付得來?


美國政府國債是否全靠美儲局去買?不是,是靠銀行、投資機構、投資者去買。同樣一萬一千億要滾借的歐元債也不是全由EFSF、ESM、歐央行去買。今時銀行、投資機構、投資者不敢買歐債,是怕兩件事,⑴會像希債般,1元只能收回5毫(Haircut);⑵歐元散。

今時則:
⑴歐元未散,起碼開完26︰1的會後,歐滙是微升,歐股升,如歐元會散,歐滙要下見1.3/1.2/1.0,歐股要插,這已說明問題。⑵希債之所以搞到風聲鶴唳,是因為不將歐債推至懸崖邊,會有26︰1的結果嗎?所以應考慮德國硬,歐央行硬是在做戲,以好得出26:1的成果,到明年3月,當26國國會都立憲要守財政規則時,相信德國,歐央行就會將就、將就,手鬆、手鬆。⑶歐央行在上周減息時,其實已鋪了路:(a)銀行放款可長至3年,可定息,(b)抵押品可低至一個A(c)歐盟已謂今後的歐債不會再Haircut,(d)歐央行責任是提供流動性。



索羅斯或再贏大錢
這三者的玄機是,銀行可以大借放心借,3年都是定息,即是3年內不用擔心借貸成本升,抵押品低至一個A,是已準備了你標普會降評級,不再Haircut即是七厘意國債,一年後定可收回107歐元,不會蝕本。歐央行提供流動性,即是保你。


假如是間可以向歐央行借無限的銀行會怎做?買入7厘的意債,拿去抵押予歐央行,付2厘的借貸成本,淨賺5厘(不計使用)。Bingo,所以上兩周,索羅斯已買意大利國債,上周更用20億向清盤中的道富環球(MF Global)買入其歐債資產,索羅斯不怕歐元散,為甚麼?歷史或會證明,索羅斯這次買歐債可以賺得較英鎊一役猶多,賺20億,怎麼樣?索羅斯是投資者,是投資機構,有這些人買,2012年要滾借的1.1萬億歐洲主權債又是否可以樂觀些?


要樂觀還是要悲觀,不是講心,而是要看資料,要觀察,要分析。所以筆者與吳雙榮合著講歐債/金融海嘯/中國債務的書,就是叫《經濟觀察》,該書雖於今年7月出版,但我們一直向買書的讀者透過電郵提供最新的「觀察」,另一次「觀察」將於12月底出,經常「觀察」,資料就可一直更新,這種書才可成為你有用的工具書。

2011年12月12日星期一

港股短期走勢

筆者在談論股市時,很多時是針對大方向,原因是要定出中、長期的投資方向,即是多持現金還是增持股票。之前筆者已經講過,今時投資只需向錢看,OT令資金回流美國大勢已成!所以現時大方向是淡,但又未必等於短線無得玩,筆者自問在股票投資仍然是學生,所以講股還是謙一點,在此自稱「學生」好了,學生在此分享少少心得。

短線也是向錢看,但不是看港元滙率,學生認為滙率都是滯後,應該看大户動向。坊間看大户動向有很多方法,看牛熊証比例、看沽空都是其中指標,學生在此大力推介這個網址http://www.analystz.hk/about/intro.php,很有用!

之前學生千揀萬揀,揀了2628做示範如何走過chok的路途,主要是看中它率先被沽殘,學生認為大户動向多少也可從2628的表現窺探。那麽,短期睇升定跌?請自行看近期2628的表現判斷,不需畫公仔畫出腸吧!




2011年12月9日星期五

歷史最强的牛市(二):大水的力量

偷用了啥霖兄的標題「大水的力量」,不過筆者並非指泰國洪水,而是指中國資金的力量!

上篇文章提到香港 、温哥華、多倫多的樓價走勢圖極為相似,估計是同一種資金力量造成的。讀者們都認為2009年初中國放寬四萬億借貸造成各地樓市泡沬,筆者認為這只是故事的一半。
正確來說三地的樓價自2005年開始上升,三地樓價的走勢很似,筆者認為推動的力量也是中國資金,但起源是人民幣自2005年開始升值!


人民幣兌美元:



注意:由於港元與美元掛鈎,人民幣兌美元或港元趨勢一樣,為方便分析,用了人民幣兌美元圖表






2005年中國滙率改革至2011年11月人民幣兌美元上升了約28%,人民幣兌加元升值約10%,其中2007年至2008年3月升幅最為急速,而三地樓價也同樣急速上升,2008年8月金融海嘯後,人民幣停止升值並停留在6.8高位緊釘美元,當升值的推動力減,取而代之是四萬億借貸,就如之前洪水未退已緊接另一個洪峰,難怪三地樓市小回大漲。2010年6月人民幣重拾升軌,推動三地樓價更上一層樓。當然,歷史性低息是香港樓價的助燃濟,但加拿大在此段時期加息升值,温哥華和多倫多的樓價走勢仍然像香港,可見大水的力量有幾宏大!

2010年10月起中國多次加息加存款準備金收回大水,而收回大水的力度未見成效,就是為何我們所見香港、温哥華、多倫多三地樓價乾升(價升成交少)之現象,直至2011年七至八月收回大水的力度初見成效,從中國的通脹見頂回落和上海証券指數(見下圖)明顯下滑顯現出來,三地樓價亦有頂回落的跡象。

上海証券指數:


說到這裏,大家應該知道中國大水的力量主宰三地樓價,即是說他的未來將會是三地樓市的影照!不用多說,近期人民幣的走勢正朝着貶值的方向,我們都認同人民幣升值是大方向,然而貶值週期是一、兩年還是更長?筆者沒有水晶球。至於中國再次寬銀根(減息、減存款存備金)會否再次制造大水的力量?在全球(除了美國?)進入衰退期,中國的寬銀根能否成為大水就要拭目以待!

在更遠的未來,當中國經濟再次復甦時,中國的資金會否再次推動三地樓價?筆者傾向認為到時中國的資金將會更成熟,並不單着眼於投資住宅,因此當地经濟長遠發展才是關鍵所在。

2011年12月6日星期二

經濟停滯是高租金的代價

之前筆者曾經在新加坡的報紙上看到曾蔭權得戚地對傳媒說:「High Rent is the Price of Success」即「高租金是成功的代價」。亂博就認為說話應該掉轉:「Failure is the Price of High Rent」,筆者翻譯為「經濟停滯是高租金的代價」!不是亂搏,雷鼎鳴博士就深入分析了什麼是「經濟停滯是高租金的代價」,請看以下片段:


2011年12月5日星期一

歷史最強的牛市? (一)

如果說香港樓市自2007年至今是泡沫市,形態極像泡沫圖,原來遠在加拿大華人喜歡聚居的温哥華和多倫多在同期間也经歷相近似的泡沫市,形態與香港的樓價走勢圖極為相似!

香港樓價走勢圖:






加拿大六個大城市的樓價走勢圖,其中尤以温哥華和多倫多市的樓價走勢最為與香港接近:








我們一直認為2011年12月至1月間香港樓價乾升,原因是額外印花稅SSD令到樓市「有價無市」,及後自2011年6月香港樓價高位牛皮,是歸咎於香港銀行加按息之後的加數令低息上會的業主不肯賣樓而新買家不肯買樓。但加拿大的温哥華和多倫多沒有SSD和加按息只加新買家等情況,為何仍然經歷同樣的樓價走勢圖呢?

筆者估計這是因為香港、温哥華和多倫多等三地均受到同一種資金力量所影響! 這些資金力量是什麼?這些資金力量的未來會是怎麼樣?下篇再談!

2011年12月1日星期四

從泡沬圖看見底未?(六) : 香港股市見底未?

一直都想寫這個題目,忙完搬屋,終於有時間了,竟然揀選了大升逾千點的日子唱反調,亂博的胆子真大!很多星級分析師曾經質疑「從來沒見過一個股市沒有牛三便進入熊市!」香港股市例外?亂博另有看法。
首先看香港股市自20094月見底回升至今的圖表:


若只看20094月至今,HSI201010月約25000點已經見頂並徐徐而下,沒有瘋狂大牛市或所謂牛市三浪,奇怪?

看完整個十年圖表便沒什麼奇怪:



再併一併泡沬圖作比較:

即是說股市泡沬或瘋狂牛市已經在2007年見了頂,2009/10年的升市只是熊市反彈。那麼香港股市見底未?從這個泡沬圖看就未,要回到泡沬的起飛時期即約11422點才叫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