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5年11月12日星期三

AI 晶片的生命週期是2-3年定還是6年?




 事先聲明,我只想弄清楚一些理據,而不是在放負。網上資訊很多,孰真孰假,各自判斷。

金融海嘯The Big Short主角Michael Burry大手沽空Nvidia, 其中Burry認為數據中心的GPU/伺服器的生命週期只有2~3年,會計上不應該延長使用年限,認為巨頭們降低折舊金額,從而提高利潤,有做假之嫌。但另一方反駁指出,其實AI 晶片的生命週期不是2~3年,而是6年,兩者差距達一倍時間,究竟誰是誰非?

我認為準確判斷AI 晶片的生命週期長短很重要,因為這反影數據中心的燒錢程度,除此之外,還有電和水的供應限制,經營AI 年代的數據中心,成本可能大幅抵消盈利。

曾跟硬件工程師討論這個問題,他指出AI晶片的生命週期的確可以延至6年,但AI的不斷發展,運算需求和速度不斷增加,因此也會要求晶片轉換至更快、更有效率和減低耗電和減少發熱量,所以一般只會用到2-3年便更換,雖然晶片可用至6年,但這會落後於發展形勢。

另一方面,由於美國現時的電力和冷卻用的水受到限制,地方亦有限,要維持AI的領先地位,一般會選擇2-3年更換新的AI 晶片,以增加效率,減少耗電和減低溫度。但又不至於一次過完全替換,而是分批換,因為替換的成本也不少,不過這批用了2-3年的晶片仍然可以在二手市場出售,計及折舊,還是可以抵消部份更換成本。所以AI晶片週期多於2-3年的說法也是無誤的!

中國方面,由於供電量大,供水也不缺,但欠缺的是技術更佳的AI晶片,那麼沿用晶片至6年也不成問題,甚至疊加使用,來彌補技術的不足。即使有新AI晶片,也未必需要舊換新,而是在旁邊再延伸建設,舊的繼續用。

我打個比喻,例如一個房間的尺數已經限制了,房間放滿了掘Bitcoin 礦機,如果要礦機能夠長期快過對手掘出bitcoin, 一是每兩年更換礦機,一是加多些冷氣機散熱讓礦機可以維持穩定運作和掘出Bitcoin 。這是我想出最佳的表達方式,畢竟我還是比較熟悉crypto運作!🤣

事實上,發展AI的數據中心,也真的與掘Bitcoin礦機相似,礦機算力一旦落後於對手,便會比較難掘出Bitcoin, 礦場盈利便會大減,甚至蝕本!

有說我對投資AI相關股票持保守態度,或者這樣說,我認為自己對crypto 的認知更深,例如Bitcoin的電腦節點是去中心化,營運算力成本也是分散至世界各地的電腦節點,當算力減少的時候,程式困難度下調,令掘出Bitcoin更容易,這樣,bitcoin 的區塊鏈仍可持續運作。

AI競賽中,競爭很大,如果要保持競爭力,便要不斷更新!但環境限制令基建無法擴張,只能透過2-3年更換新的AI晶片,如果經濟衰退,需求減少,算力便會過剩,是一定的風險!


2025年10月28日星期二

Volitium 的最新動向(參加香港金融科技周2025)




很久沒有再提及Volitium的動向,可能很多人會以為Volitium已經收咗皮🤣,冇咁容易,我一天未宣布收皮,Volitium都不會收皮!因此早前派了的幣暫時不要掉落垃圾桶。

Volitium 的最新產品Media-ana將會在Hong Kong Fintech Week 2025參展,展覽日期:2025年11月3日至11月4日。

https://www.fintechweek.hk/sponsors-partners

找Volitium便會找到我的攤位:5E-ASU08

也會在11月6日和11月7日數碼港參展:

https://cvcf.cyberport.hk

虛擬展覽:

https://cvcf2025virtualplatform.chefdigital.io/auth/fast-pass/f9ecfb8d-3a65-4b77-86ea-7e8da0d946b6/0dacd4d9-f823-42e7-b576-8d93dcbe670c?token=iF00I5aB6BOg

賣完廣告,解釋一下Volitium的新方向!Volitium 繼NFT相片App之後,最新產品Media-ana 採用了尖端的演算法結合人工智能技術製作出工具軟件來檢查相片和影片的真實性,以分辨出深度偽造的影象,Media-ana 分析工具還會分析面部和眼睛以增加認證的準成度,從而減少深度偽造的欺詐對公司和個人造成損失。今次產品的目標顧客群暫時以商業客戶為主,但遲些也會供個人使用,主要原因是我們認為深度偽造詐騙對商業客戶每每以億元計,相信商業用戶會用得着。

我們的目標使用者還包括經常要接收面試影片及照片的人力資源公司及部門;新聞媒體處理突發新聞影片時需要對進行驗證影片有否使用深度偽造技術;執法部門和法庭相片證物的檢查篡改證據和認證監控攝錄片段有否經過人工智能的修改;教育及學術界需要檢測藝術品是否含有AI-Gen成份。

Media-ana不是終極產品,而是還有後續,最終會跟之前Volitium的產品連成一線,確認「真確性」仍然是Volitium的終極目標,雖然Volitium幣現時未做出價值來,但我相信「真確性」的信念最終都會帶來價值,即使現時未有價值,我們仍然會向這方向努力,希望這想法能修成正果,到時Volitium幣便可以有價值了,因此在我未宣布收皮前,大家不要delete Volitium Moments App

如果我的讀者中有公司需要Media-ana分辨出影象是否深度偽造,歡迎與我聯絡:

Media-ana 網頁:

https://media-ana.volitium.com




現在可登入免費試用, 如有任何技術問題可到support@volitium.com查詢!

之前的Discord 仍然可用:

discord.gg/RvcqNbUN3f




2025年9月24日星期三

AI 犯案的商業模式

 



一直都有種說法認為AI未有商業模式,但近來接觸多了AI應用,對AI未有商業模式有另一種看法,那就是AI應用於犯罪活動比做正常工作更容易賺取利潤,所以與AI犯罪活動有關的商業模式將會率先採用。

近日有外國YouTuber指出,一個聚集白帽黑客社群,專門以派發賞金(bug bounty)給白帽黑客為公司網站、應用程式和伺服器識別程式漏洞以防止惡意入侵的網站Hackerone.com,近日接到很多AI 發出的漏洞報告, 當中98%都是AI 幻角(hallucination )出的假漏洞報告,YouTuber指出,每個漏洞報告都要兩至三個人手透過測試來驗證及核實漏洞,而大量AI幻角發出的漏洞報告消耗人手,這些由尋找漏洞以至發出漏洞報告完全無需人手,意圖博懵賺取bug bounty,如果hackerOne疏於職守,便會輕率地派出bug bounty,這些濫發AI bug reports 就像在DDos hackerOne網站般,非常擾人!

繼deepfake 詐騙廣告、deepfake聲音電話騙案,這是一個新方法騙取金錢!由於AI搜尋資料快速,如在各社交平台、Ig、LinkedIn連繫一個人的資料及進行起底,再扮演他/她向其朋友、公司、親人進行詐騙更為容易,由於以AI犯案是低成本高回報的商業模式,AI犯罪的應用將會越來越多!


2025年9月16日星期二

Fake It Before You Make It

 



上週看到一宗報道:「Tesla 創辦人 Elon Musk 在 All-In 峰會上重申對人工智能發展的預測,指出 2026 年 AI 智力將超越任何單一人類個體,到 2030 年更會超越全體人類智慧總和。」

AI應用者和開發者有着不同的經歷,因此對以上Elon Musk的講法都有不同感受。

AI應用者用不同的AI來完成手上工作,有了AI幫手,完成工作的時間比未有AI之前快了90%,所以AI對生產力的貢獻是毋庸置疑!這亦很容易令人相信AI很快便能取代人類!

對於新技術開發者,對AI的要求便會提升至另一水平,就是寄望AI能幫忙解決難題,它提供解決方案的能力!

既然講的是「新」技術,開發者好多時會遇到以前未見過的難題,然而,AI的所謂智力,其實只是基於訓練數據有的東西,即是曾經有的,極其量是混合過去的資料再提供方案,因此提供了一堆錯的方向,當然,尋找解決方案,很多時是透過trial and error,所以AI提供錯的方向,又不能說它幫不到手,因為您試完它的方案之後知道是錯的方向,起碼幫忙否決錯的方向,然後自己還是要再思考還可以怎樣做?最終開發者都是靠自己想出解決方案,試完之後成功了。因此當一個開發者同你講,AI取代人類之說其實還有一段很遠的距離,那是因為大家面對不同的難題獲得不同的經驗,應用者需要AI更有效率完成工作,它提升的助力是90%,但對於開發者而言,它提供的助力是10%,就是那些錯的方向!

以copilot 寫program和debug,跟以上說法一至,工作進度是快了,但有些難度的問題,還是由自己解決。

「Musk 警告人類智力正處於停滯狀態」,這些說話,對於一般人的意思是:「你不擁抱AI, 就會被AI取代」這說法的確所言不虛!不過,對於開發者,這些說話等同廣告宣傳!

目前最多的AI使用者是OpenAI的ChatGPT, ChatGPT是現時最多人用的LLM, 佔全球市場的七成,所以我在講AI的主要發展時,暫時主力講ChatGPT。GPT5一直被宣傳為博士級的AI, 但出台不久,便不斷有人指出GPT5比GPT4o並不見得很大進步,AI幻覺仍未解決,甚至劣評如潮至下架。有分析指出,在LLM的基礎上,AI幻覺難以解決,原因是訓練數據是由網絡而來,garbage in garbage out, 而LLM的設定是根據人類語言庫中提取的模式,預測統計學上最有可能的下一個字,這做成LLM即使不知道答案,仍然推段用戶想要的答案,造成AI 幻覺(hallucination),因而一些技術人員認為被教壞了的AI, 即使再增加輸入更多資料和數據、增加更多用電量,其實LLM增長程度不多,這很大的程度顯示LLM已到了天花板!為何LLM發展出AGI是取代人類的重要理程?一陣再講!

在此我舉個例子,如果一個智商大概60跟另一個智商大概70的人比較, 對於一般人而言,智商60和70的分別其實不大,這大概就是GPT5 和GPT4o的比較,亦是現在所遇到的問題! 而要我們清楚地區分智力水平,一個普通人的智商平均是100,智商70和智商100是明顯的分別!轉換是 AI智力,用電量要增加幾多才能令人感覺AI的智力有莫大的差別?直到現在,科技巨頭對AI的用電量仍然是三緘其口!。但MIT 對AI與電力需求進行了分析,他們分析了美國整體公共和私人企業對AI的使用數據量,轉化為對數據中心的具體需求時,研究人員得出了一個明確的結論。 2024年,美國的數據中心使用了大約200兆瓦時的電力,這大約相當於為泰國的一年電力供電量。 據估計,這些數據中心中的人工智能專用伺服器耗電量在53至76兆瓦時之間。 以最高峰估計,這足以為超過720萬個美國家庭供電一年。



國際能源署的特別報告《能源與人工智能》對能源與人工智能之間日益增長的聯繫進行了迄今為止資料最全面的全球分析。 該報告預計,到2030年,全球數據中心的電力需求將增加一倍以上,達到945兆瓦時(TWh)左右,略高於現時日本的全國用電量。 人工智能將佔這一增長的最大部份,預計到2030年,人工智能作為數據中心的主要電力的需求將增加4倍。

雖然AI的形式很多,有AI gen 圖片、影片、AI generate coding、AI翻譯等等,但LLM並不僅僅是聊天機器人,也不只是AI的其中一種!

LLM又稱為大語言模型,當中的「語言」聽起來與視覺AI無關,但實際上,LLM提高了AI對語言上下文的理解、解釋和生成類似人類文字的能力,使複雜的聊天機器人、翻譯、總結、程式生成和內容建立成為可能。在圖片生成的過程中,用戶要用文字寫prompt, AI要先理解用戶的文字prompt,由文字生成圖像。用AI製作影片或程式生成也一樣,用戶首先要以文字表達prompt, AI對用戶的文字理解都是以LLM發展為基礎,可以說AI的發展基礎是語言理解為主的LLM。

Elon Musk認為2030年AI的智力將高於人類智力的總和,智力/intelligence, 如果只以記憶儲存和運算速度來比較,人類肯定被比下去,但人類的intelligence 不止於此,intelligence 還包括創造、passion ,人類透過過去經驗、教育、資訊融匯貫通後想出另一套以前沒有的概念、製造以前沒有的東西來改善生活,我稱之爲創造,我不會說AI不可能創造,但起碼在我現在的經驗,AI未能創造,對以前沒有的東西,還未能提出可行的方案去創造,從無到有!當Musk認為AI的智力超出人類,也即是預計LLM+reasoning將發展出有如人類智商的AGI,但暫時而言仍然不見到AGI的發展勢頭,如果無法發展出AGI, AI的智力如何與人類一較高下?

Elon Musk 認為2030年AI智力超人類總和,我認為解決到用電量和用水量的問題,無限及低供電成本以迎接AGI的耗電來臨,才再講大規模取代人類!

雖然一般而言,對科技需求上升會令成本下降,我也相信AI 硬件的成本會下降、訓練成本也會隨着技術成熟而下降,但運算AI使用的電力需求只會隨着使用量增加, 因為起核數電廠需時和冷卻數據中心和核電廠都需要大量水的供應,如無法追上AI爆炸性需求的增長, 而最終跟人類的需求爭奪資源,從而令服務成本增加,而如果AI發展沒有太大進步,例如達不到AGI, 人們對投資可能會下降!

科技巨頭吹噓AI智力超越人類,因為一間又一間的AI公司…OpenAI、X AI極可能上市以套取更多資金,在創科界有句名句「Fake it before you make it」,Sam Altman 和 Elon Musk等科技巨頭對自己的產品吹捧有餘不足為奇,大可視為「Fake it before you make it」。但我自己作為投資者會查找技術的不足,改變到便飛上枝頭,改變不到便…..





2025年9月10日星期三

陰謀論終於不再是陰謀論


美國勞工部公報2024年4月至2025年3月期間,美國經濟的就業人數比最初估計的少了911,000人,每月平均就業增長數字從每月平均14.7萬減少到約71,000。Prelim數字錯估勞工增人數約1,000,000!都幾恐怖!

數據中幾乎所有界別增加的實際就業數字都比最初估計的少,休閒和酒店業(-176K)、專業和商業服務(-158K)、零售業(-126.2K)和批發貿易(-110.3K)均錄得最大的下調幅度。注意這些界別全是私人企業界別,數據顯示私人企業營商環境在拜登年代已經開始差!

如果仲記得一年前2024年10月我寫了一篇文章「預期數據背後的陰謀論」,當時被人鬧廢噏,今天回看我有冇講錯?

其實又唔怪得晒,因為從美股S&P 500和納斯達克指數來看,美股除了今年4月Trump的解放日開打關稅戰大跌之外,2024年4月至今都是升、升、升!




形勢大好,而我在質疑勞工數字信唔過,的確是「唔知定」!而且,還要是一年前已經講!當然是「廢噏」!

股市升跌的短期,很多時都以經濟數據來解釋,但其實股市的勢頭,今時今日並不是經濟好與壞有關,而是貨幣供應M2! M2一直都是升!




2025年8月24日星期日

AI泡沫像2000年科網泡沫?

 


近日美國傳媒不斷吹風指AI泡沫像2000年科網泡沫,尤其MIT一份報告指出95%的AI startup都沒有盈利,但估值以億計,VC創投公司以數以百億計的資金投入AI startup公司與及科技巨頭以千億計投入數據庫等基建,在上篇文章「投資AI 概念股的風險與迷思 - 4: 商業模式的迷思」,有網友亦提出「Microsoft 正不斷增加 CAPEX 建設同租賃數據中心」,並且指出商業需求大到數據中心應接不下,俗稱「起唔切」以應付商業需求!筆者不想過於執着爭抝數據中心CAPEX是否oversupply, 但我只想指出一些大衆並未提及,並且可能是大衆的盲點!

我經常這樣想:「如果不投入行業內,單是以投資者身份(而且是散戶)投資,單看傳媒的資訊,公司的公開資料,是很難看到行業內的問題,什麼work、什麼唔會work」,此所以我與CTO全身投入區塊鏈加密貨幣行業,一方面是回饋行業,另一方面查找深層次問題。不過,我今日不是講加密貨幣行業內有什麼問題,而是想講我在創科界及AI startup的問題。

好多人以為,只要你的startup 有AI名堂,便會輕易獲得投資者數以百萬美元的投資,其實是不是你們想得那麼美。Startup首要想的問題是:「你的公司可以什麼來交換投資者的資金?」Google、AWS、Microsoft 這些公司不時都有創投比賽,然後贏出獎項便獲得他們的投資,say, 如果你的startup 獲得Google投資後,你估你的startup 是否可以成為AWS的客戶買AWS雲端數據服務?其實這跟OpenAI與Microsoft Azure雲端運算關係一樣,這大概讓你明白生態圈是怎麼一回事! 然後就可以聯繫到95% Startup正面臨「瓜定菜」的命運⋯⋯

再者,現在美國是否因關稅戰、貿易戰將進入衰退週期?並且加上AI大規模取代入門工作,失業率上升,消費下降,然後又loop返去經濟生產總值GDP的七成是來自消費,最終導致企業經營環境惡化,然後又返回那些主要serve 企業客戶的「瓜定菜」AI startup!95%就嚟「瓜定菜」AI startup的命運肯定較科技巨頭脆弱,不過也別以為對它們無影响!

至於數據中心是否oversupply ?

根據ascendixtech.com數據所得,全球有約70,000間AI startup, 其中17500間在美國,而位處美國就有5381間數據中心,或者你可以說每individuals每天都在使用AI,問AI 問題!全球需求龐大!




另一個數據需要注意的是,2025年第二季科技巨頭的CAPEX增長是歷年最大:



 Anyway, 是否泡沫便各自判斷了!泡沫與否,通常是爆了之後才知道,過去咁多次都一樣,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2000年科網泡沫、2008金融海嘯,沒有一次是預知的!



PS. 我有個想法是,AI科技是國與國之間的較勁,誰最快搶佔global market,誰獲得最多人類的數據,進入下一階段發展,即AGI ! 所以就算AGI成本如何昂貴,亦一定會發展出來!因此,即使AI 泡沫也只會是短期的憂慮!  VC其實也是跟國家需要而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