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講的是「新」技術,開發者好多時會遇到以前未見過的難題,然而,AI的所謂智力,其實只是基於訓練數據有的東西,即是曾經有的,極其量是混合過去的資料再提供方案,因此提供了一堆錯的方向,當然,尋找解決方案,很多時是透過trial and error,所以AI提供錯的方向,又不能說它幫不到手,因為您試完它的方案之後知道是錯的方向,起碼幫忙否決錯的方向,然後自己還是要再思考還可以怎樣做?最終開發者都是靠自己想出解決方案,試完之後成功了。因此當一個開發者同你講,AI取代人類之說其實還有一段很遠的距離,那是因為大家面對不同的難題獲得不同的經驗,應用者需要AI更有效率完成工作,它提升的助力是90%,但對於開發者而言,它提供的助力是10%,就是那些錯的方向!
科技巨頭吹噓AI智力超越人類,因為一間又一間的AI公司…OpenAI、X AI極可能上市以套取更多資金,在創科界有句名句「Fake it before you make it」,Sam Altman 和 Elon Musk等科技巨頭對自己的產品吹捧有餘不足為奇,大可視為「Fake it before you make it」。但我自己作為投資者會查找技術的不足,改變到便飛上枝頭,改變不到便…..
Sam Altman 從一開始的AI發展願景是取代人類工作為目標,這打從他發行加密貨幣Worldcoin作為Universal Basic Income (全世界民基本收入補助金)已經劇透!而打從OpenAI上線之後,排山倒海陸續推出的AI agent產品都以取代人手為目標,因為容易吸引想減成本的企業使用。第一個問題是以程式自動化程序而大量減省人手真的好嗎?第二是這個目標是否正確?第三個是寡頭壟斷巨企真的會賺幾多錢便回饋相等的利益作為UBI給予世界嗎?簡單問心一句:「您會嗎?」
有句說話在網絡上看到,很認同:
No business has become the jewel of their industry by just cost cutting.
迷思一:現時的所謂Agentic AI, 只是將原本人類做的工作程序改以程式自動化,過程只是減省人手成本,並沒有創造,大幅裁員並不會帶來經濟動力,反而導致消費下降,因此便出現這句說話:No business has become the jewel of their industry by just cost cutting。
迷思六:有種說法是,科技巨頭現在燒錢搶市場份額,但我的質疑是web2式winner takes it all 能夠在AI應用復製嗎?事實上,私人企業是不會想跟這些寡頭壟斷科技巨企分享公司的資料和數據,企業只會投奔向開源LLM和Gen-AI, 允許用戶在自己的電腦上離線運行AI模型。這樣,先行者的OpenAI便沒有優勢,上週Open AI也開放源碼,winner takes it all 的神話已經打破!而且國家與國家之間肯定對個人和企業數據更緊張,web2式壟斷都不會出現的!那麼,投資和使用成本龐大的AI能否一如預期賺得豐厚利潤也是一個謎!
迷思七:科技巨頭經常說AGI的發展近在咫尺,這其實可能只是以動聽的故事來不斷吸資的伎倆而已,多個硏究報告(包括蘋果公司的”The illusion of thinking “)都指出AI並未真正擁有推理能力,因此何時才可達至AGI仍然是個謎。有網友問了一條重要的問題:「AGI是怎樣定義?」不同的定義引發不同的理解,從而引致很多誤導和誤解,而不作定義的目的當然是方便吸資及龍門任搬吧!
Ilya Sutskever, OpenAI的前共同創辦人與前蘋果公司領導AI開發的Daniel Gross, 和前OpenAI 研究員Daniel Levy,三人另起爐灶創辦新的AI公司名為Safe Superintelligence (SSI) ,在未有產品和盈利之前已獲10億美元投資,公司估值達30億美元。由創投基金Greenoaks Capital Partners以5億美元投資領頭, 知名創投基金Sequoia Capital 和Andreessen Horowitz據說亦有參與,基金投資的只是基於一個願景,那就是建立一個更安全的AI系統。
沒有產品和盈利卻獲得高估值在AI行業很普遍,然而現時的AI公司是否有收無盈仍然是個謎。根據The Information 估計2024年OpenAI的經營開支為85億美元,收入只為35億至45億美元,2024年的數據顯示支出是收入的兩倍。根據最新估計至2025年4月,OpenAI的收入為100億美元,但沒有同期支出估算。從多方面的數據顯示,即使LLM公司收入升幅以倍數增長,The Information估算Anthropic2024年度經常性收入(ARR)達20億美元,Perplexity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裡,ARR達到了1.2億美元,但令人摸不着頭腦的是沒有估算年度開支,只有瑣碎資料指出許多LLM公司仍然沒有盈利,然而這些公司都不是上市公司,數簿是無需公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