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2年4月28日星期六

人口老化的迷思

要研究人口老化對經濟的影響,日本是最佳的研究對象。我們常說日本經濟迷失十年,指的是八零年代經濟泡沬爆破後1990至2000年,但日本人並不如我們想像中慘,先看看下圖:

圖一: 日本經濟增長


Source: TradingEconomics.com

值得注意的是,1990至2008年日本的經濟增長率約為1%至3%,有些時間什至是下降,但人均生產總值卻是緩緩上升的,看下圖。

圖二: 日本人均生產總值(巳調整通脹因素)


Source: TradingEconomics.com

為何調整通脹後的人均生產總值一直是上升?再看看下圖:

圖三: 1990至2011年日本人口


Source: TradingEconomics.com



將之轉為增長率,可以看得更清楚,看下表:
表一: 日本人口增長率
1992
0.3%
1993
0.25%
1994
0.25%
1995
0.33%
1996
0.38%
1997
0.25%
1998
0.26%
1999
0.25%
2000
1.9%
2001
1.7%
2002
2.2%
2003
2.3%
2004
2.1%
2005
0.033%
2006
0.009%
2007
0.005%
2008
0.004%
2009
-0.05%
2010
-0.11%
2011
0.39%



日本的人均生產總值上升,主要是因為低人口增長率,1992至1999年人口增長率只為0.25%至0.3%,雖然本地生產總值下降,但人均生產總值仍算緩緩上升。2000至2004年人口增長率介乎1.7%至2.3%,在本地生產總值的低增長率下,人口增長率算是升得過快,結果人均生產總值是平,即沒升沒跌。

2005至2008是最值得研究的時期,因為日本經濟仍然處於低增長率1%至3%之間,但人均生產總值竟然加快上升,原來2005至2008年的人口增長率是近乎零。更有趣的是,人口沒有增長,經濟生產總值的增長率竟然可以維持,可以看出每個日本人的生產率(productivity)應該是增加了。

換句話說,經濟是否向前,不是單看經濟增長率,即使經濟增長些微,但人口減少,人均生產總值仍然是可以上升!只要能夠提高每個人的生產率(productivity),可透過科技改善,例如以機器代替人手、資訊科技加快物流和減省郵遞人手等等,其實人口是無需不斷增加才有經濟增長的,畢竟我們已非生活在以勞工密集生產的年代。

2012年4月26日星期四

細看通脹

早兩天統計處公報三月份消費物價指數,要看整體社會的通脹情況,我們看的是綜合消費物價指數,政府喜歡引用連同政府一次性紓困措施的數據作為頭絛,20123月較去年同期上升4.9%,但要看通脹真正的速度和深度,應該看的是剔除政府一次性紓困措施的數據,這項數據於20123月較去年同期上升5.6%,雖然較二月的5.4%增加0.2個百分點,但對比去年第四季平均6.4%,明顯回落。
很多人最有興趣知道未來通脹何去何從?不是靠估無痛苦,看消費物價指數內主要成份: 住屋租金,食品價格(不包括外去用膳)和外去用膳,這三項開支便佔消費物價指數61%。而住屋租金以私人住屋租金對物價指數影響較大,因此只看私人住屋租金變化。
從下圖所見,私人住屋租金和外出用膳價格逞放緩趨勢。致於食品價格(不包括外出用膳) 或可能隨國內食品價格上升而再次上升,暫時無法肯定,但通脹趨勢可從其他途徑推測。




值得我們關注的是,市民正在縮減消費,表一可看出,除了必須的開支,如住屋租金和食品開支佔份上升(因為價格上升),其他開支的佔份全部下跌,其中電力、燃氣、水因政府補貼電費而開支下降,可以不予理會,實情是煤氣和水費、排污費均有顯著升幅。市民在衣履方面開支,比重從2009103.45%削減至201213.39%,耐用品開支比重從5.27%降至4.51%,雜項物品從4.17%降至4.01%,交通從8.44%降至8.27%,雜項服務從15.87%降至15.61%,市民削減其他開支的趨勢很明顯,並顯示市民正在勒緊褲帶過著緊日子。
另一方面,我們從食肆收益(看表二) 可看出即使外出用膳的價格在2011年是上升,但市民外出用膳量是收縮的。食肆收益價值從2011年第一季按年升5.9%,上升至年第三季升6.2%、第四季升7.3%,期間食肆收益數量第一季按年只升1.7%,第三季升幅更跌至0.4%,第四季的升幅為1.1%。這些數據証明香港人的消費正被通脹蠶食,私人消費開支佔本地生產總值六成半,很快便會在本地生產總值反影出來,加上出口下降,香港的經濟是否很好?「升」大概只得樓價和食品價格吧!

表一: 綜合消費物價指數開支權數200910月至20121月的變化



表二:食肆收益


2012年4月22日星期日

社會現象

這幾年,香港人很多怨氣,樓價瘋狂上升,想買樓的覺得被焗着捱貴樓,想上車的追極都追不上,想換樓的又換不到,做生意的,一是被大財團擠壓致越搬越遠,一是被高租金高人工擠至結業,除了你們看見的幾十年小店變成高檔鐘錶、黃金首鉓店、化妝品連鎖店,藥房、領匯翻新變大型連鎖零售店,筆者自身的經歷,亦看見不少經商幾十年的行家、朋友,轉行投資物業或做收租佬,隔壁的環保舖老闆結業全職做收租佬,不要小看這些小鋪,他也養五、六個人手的, 最近連最大的死對頭也將幾萬呎貨倉出租,結束香港的業務,全身轉戰內地,他也是小小地供養二十幾、三十人的糊口,對手走了,本應很高興,但他們的離開,就正正是代表現時微薄的利潤,根本是「唔做好過做」,

早兩天坐的士,車程短途,全程二十四元,一上車那位師機大佬的態度已經好差,十來分鐘車程,有感他特意在很窄的街道揸得很快,又掟彎又急剎車,到步時當筆者付費,不小心跌錢到他的座位,當時立即say sorry, 不知是他以為我向他掟錢還是怎麼,他怒目向我一盯,那一剎那才肯定,那些急剎車掟彎完全是有心的,我心想:「早知真係掟錢!」

又在早前,筆者去中環陸羽吃晩飯,六點鐘入去,人影都無個,問伙計給我兩位,他向我上下打亮一番,然後說:「無」,很簡單的一個字,完全沒有其他說話,我以為是樓下全給定了位吧,上一層或者有,又是人影都無個,問伙計要兩個位,又是那種目光,望我一望,簡單一個字:「無」!我心想,六點鐘入座,七點吃完走了,這裡也未滿座,他們就是不想做我的生意吧了!下次試試操大陸口音,掛個相機在胸前,可能有不同待遇。

這令我䏈想起97年前還在中環打工的時候,打電話訂枱吃午飯,三日前問有無枱,他說「無」,再問他訂定下周,有沒有呢?他又是簡單說「無」,嘩!一周前訂都無,那再問下個月吧,他說:「無喎!」氣得我索性問:「下年今天有吧?」他說「噢!去check 下」,放下電話,透過電話筒只聽到他在打牙教,等了一會便收線。那個時候,就是股票經紀天天在那兒請客,風扇劉天天在那兒有間房吃午飯的日子。事實上,經濟不境那幾年,他們的服務其實很好。都怨現時銭來得太容易!

又有一次路過灣仔一間玩具店,眼看店舖老闆鬧一名小朋友:「你係就買,摸下摸下,我仲駛賣?」那小朋友家長氣憤地一邊走一邊喃喃地說:「怎麼這樣做生意?揀下都鬧!」

這些境況又是跟97年前,筆者跟朋友在赤柱買衫的時候,都聽過類似說話。這些「唔憂做,嫌錢小」的境象,可能是樓市太旺,錢太易搵,生意變成副業所造成,如果說「當街邊刷鞋的也做股評人,是股市見頂跡象」,那麼,筆者認為「嫌錢鯹,唔憂做」的現象,大概是樓市見頂的跡象吧!

2012年4月19日星期四

十年一夢

回望過去十年,內地A股指數,除2007至2008年股市泡沬而曾經大升外,根本沒多大變動。十年前上證A股指數約為2000點,今天上證A股指數收報2491,10年來只升24.5%(見圖一)。


圖一: 上海A股指數2000年至2012年4月18日:




在2011年12月16日,經濟日報石sir亦寫過「A股十年」,已指出A股迷失十年,而新任的內地証監會主席敦樹清建議中國資本巿場需要改革。

但筆者關心的是一些個人的長線投資。我們一直憧憬內地的經濟發展不斷擴大,因而長線持有一些國企股票,期望股票價值跟隨經濟發展而壯大,當然中間總會有升有跌,但長線來說,股價應該是跟隨經濟有所增長。然而中國經濟不斷壯大,生產總值較十年前膨脹5倍,中國人的整體收入亦增加了,我們看到中國人到世界各地旅遊及購買物業。為何整體A股指數卻竟然沒增長?

筆者個人長線持有的3988,除了2008年10月跟隨大市泡沬曾漲至$5,這幾年來均是在$3至$4內徘徊,跟初時招股價比較,其實沒多大變動(看圖二) ,現時什致較招股價下跌。


圖二:3988 中國銀行 2006年6月(1st listing in Hong Kong) 至 2012年4月18日




理論上經濟壯大,銀行的分行數目增加,營業額亦應有所增長,為何股價會沒多大升幅?筆者抓破頭皮只能想出一個理由:就是「招股的時候overprice咗!」讀者們,那麼分折trend 和升跌的pattern 便沒多大意義了。你們還有其他解釋嗎?

另一隻愛股---5號仔,過去便如筆者所說,隨著香港經濟成長,由一個漁港,逐步發展成為貿易中心、轉口港,直至今時今日的國際金融中心,5號仔可說是陪著香港人成長,分行數目増加,業務走遍世界,股價亦翻了很多翻。

經歷了2008年金融海嘯打擊之後,股價雖然比海嘯時低位$40為高,但今時的股價$60至$70, 比起97年前香港經濟繁盛時期,長期紅低股,實在還差很遠,2012年的香港不繁榮嗎?你看,來港旅客突破4000萬,本地生產總值較2007年金融海嘯前高出8%,樓價較07年高出76%,為何5號仔的股價無法回到2007年水平?當然5號仔的三腳櫈中,其中兩隻--歐洲美國已經跛了,股價應該打折,問題是香港作為主要盈利貢獻地,其經濟増長是否真正的向前發展才是重點所在。另外,香港的經濟發展能否在現基礎上更上一層樓?若果答案是正面的,你們昔日在$100以血肉建之長城,應會有翻身之日,各位讀者有何意見?

2012年4月9日星期一

所托非人

特首選舉完結之前,兩隻地產股SHK 和長實正在下跌中,看似還未跌夠,預料大戶會利用時機興風作浪,LP了兩隻地產股,一心只是順勢玩一轉,估唔到百年一見的非系統性風險也給我遇到,而且能在三月三十日復牌,讓小弟在翌日旅行前平倉,可算是非常好彩!

正藉特首換屆之時,竟然爆出兩單涉嫌貪污案件,先是特首曾蔭權接受富豪地產商款待,退休後平租富豪6000呎物業,起初筆者以為只是貪小便宜行為,後來再爆出前任第二把交椅、老曾親信--許仕仁被牽涉入新鴻基高層貪污案,當中亦是廉價租住大宅。令人不其然地問: 「這是否就是公務員受賄的方法來避過受查?」不直接收受金錢利益,卻以無形利益代替賄款!

很多人以為要証明貪污必須要是証明「財富與官職收入不相稱」,但之前有前高級警司冼錦華免費嫖妓案作案例,最後被裁定「公職人員行為失當」。這宗案例可否應用在老曾和老許案件?

筆者認為新鴻基兩位董事郭炳江、郭炳聯最終會無事,點解?兩位有錢、有大律師,打官司可打到天腳底,否則長期養個公司律師幹什麼?養兵千日,用在一時嘛!

至於老曾和老許就像一般中產,窮又未窮到可以申請法緩,講富有又未及郭氏兄弟般富有,不能大量燒銀紙打官司!不過,老曾在制度不健全下,頂多都只是被彈核,還要是立法會三分二通過,要避過彈核,應該沒多大難度吧!致於老許….唉!下次努力學做李嘉誠吧!

上周公布的中原城市領先指數(CCL)達101.17點,創下97後新高,「財爺」曾俊華便在其網誌上載一篇名為《樓市近况》的文章,又再「出口術」說除時出手防止樓市過熱的情况重現。

在網誌中,他提及兩股不尋常的力量影響著樓市:「一、超低利率及流動性充裕,市場或再出現亢奮情形,增加泡沫風險。二、外圍經濟存下行風險,倘環球經濟惡化,樓市將受影響。」兩點之中,第一點超低利率及流動性充裕令市場出現亢奮,已經由2009年尾講到現在。第二點有少許新意,但已在財政預算案說過。有點狼來了的感覺,人們聽到有點膩!要追的還是會繼續追。

樓價看似蠢蠢欲動,實情是高價、低成交量,根本不是亢奮。問題是樓的供應無法在這兩年間增加,剛性需求還是有的,樓價高只得要透過延長供樓年期來應付,怎也不可能叫人等樓價跌才結婚生仔吧!

很多人(包括政府自己)以為,政府是萬能,事實上,在聯系匯率下,樓價升,可以做的並不多,但起碼適時增加供應來應市還是可以的,不過有求於一個跟地產商有密切關係的老曾,可說是所托非人了。樓價跌,你估美國、日本不想托樓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