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8年11月29日星期四

BCH 硬分义的內戰


有網友希望我評論一下BCH硬分义之爭, 這次爭議之大直接影響了整體加密貨幣市場的投資氣氛,導致市場在11月15日硬分义之後全天侯大跌。

讓我們先簡單了解BCH硬分义之爭議。硬分义的出現,通常涉及兩派源碼開發人無法達成共識而各走各路,把區塊鏈一分為二。

BCH是由原本比特幣硬分义出來,比特幣原本的限制是每秒確認三至七個交易,區塊容量只得1MB。2017年比特幣價格升上過萬美元一個,隨之而來是交易費上漲,人們只長期持有,這令到比特幣只能成為投資資產,卻沒有被普遍使用,原創者Satoshi Natamoto在其白皮書指出比特幣在日常生活使用的願景,然而價格高昂有違原意,這導致比特幣最大支持者Roger Ver (比特幣耶蘇)和聲稱自己是Satoshi 的Craig Wright 作出第一次硬分义來擴大比特幣新幣BCH的區塊容量,BCH 的容量提升至8MB,最高容量可達32MB。

BCH第二次硬分义的起源是,源碼開發人Amaury Sechet的建議是保持區塊最高容量在32MB,軟件升級目標是讓其區塊鏈支援智慧合約規定的付款交易,也即是跟以太坊睇齊,留位延伸發展,區塊容量最終是無限,這是BCH原鏈,也稱為Bitcoin ABC (Adjustable Block Size Cap),由Roger Ver 牽頭,並且獲得最大礦池Bitmain, 世界頂級交易所Binance,Coinbase的支持。

另一派由Craig Wright牽頭,目標是讓區塊容量由32MB 增加至128MB,他認為這樣能夠保持Satoshi創辦比特幣的原意,即比特幣的目的只在於成為日常支付系統應用,硬分义出來的新加密幣稱為Bitcoin SV (Satoshi Vision),以代表Satoshi願景。Craig Wright 已有詳細計劃將新幤應用於頻繁的商業交易。

事件引起最大關注的是,Craig Wright 威脅新鏈會蓋過原鏈程式,對Bitcoin ABC做成毁滅性破壞。歇斯底里的爭議連累整個加密貨幣市場,令人擔心分散式運作的加密貨幣經常無法達成共識而出現自相殘殺的鬥爭。另外,互搶算力,甚至搶走比特幣及其他貨幣的算力,導致市場混亂、也是今週加密貨幣大跌的原因。

話說回來,誰毀誰,還是要視乎礦工歸哪一邊,因為礦工確認交易,沒有他們,何來運作。當然,礦工是現實的,哪裡錢多便歸哪一邊,11月16日BCH硬分义翌日,從BCH原鏈(也即是Bitcoin ABC)的價格看,它是獲得較多礦工支持,計算能力較強(more hash power),據報導有66%的計算能力支持,不過這情況是可以隨時改變的。

話說早兩日BSV在進行流量測試時,嘗試以很大交易流量做測試,據說達一百萬個交易,因而導致有區塊通過不了或出現重曡,引起BSV被黑客入侵疑雲。Blah Blah Blah…講真,做測試是事前做啦,怎會是分义後才做?


筆者想指出BCH是由比特幣分义出來,BSV也是,他們同是用工作量證明(Proof of Work POW)來做確認,所謂POW,是礦工要競賽計出一條條很難的數涉及256位密碼,礦工互相對數確認,要有六個確認,然後全球update數簿,整個程序非常嚴謹,避免重複使用比特幣,亦即是BCH和BSV都是行這套系統的話,我無法覺得可以快到幾多。老實說,貨源歸邊,要炒起隻幣,無乜難度,BSV一日內升300%,問題是能否長期托市才是關鍵,這又要返回基本步:隻幣有無人用和有幾多人用!


更新軟件後的BCH,又即是BCH ABC,目標是跟以太坊一樣,可以配合智慧合約來使用,但像以太坊用途的幣已不少,EOS、Stellar、Electroneum、NEO等等,而且日後還會有更多,所以我見唔到BCH ABC在商業模式上有何優勢,BSV更不用説了,行POW,想每秒數百萬交易通過,又要快又要無double spending,一句講晒,我唔信囉!





2018年11月21日星期三

科技倒退的年代

道指昨晚跌551點,跌幅2.21%,納指跌119點,跌幅1.7%,我在2017年十一月的文章「追蹤完美泡沫」曾經這樣說:



2000年和2008年冧市前都有經典上市公司擦出萬億美元市值記錄,於1999年12月微軟登上全球市值最大的股票,當時市值達6,189億美元,以2017年經調整通脹後計算,市值達10,000億美元,2000年3月10日,納斯達克指數觸及5,408.60的頂峰,微軟的市值高峰,正正預視科網泡沫的高峰,時間相隔3個月....


2017年11月8日見證了蘋果公司市值達至9,085億美元,但仍未及萬億美元市值,不過,我們看到擦出萬億美元市值的上市公司亦標志著當時正在行甚麼泡沫....


蘋果公司股價在2018年8月1日見一萬億美元市值,科網的泡沫又到爆破的時候,係咪好準呢?不過,源起源滅,泡沫追捧過頭後爆破,沒甚麼大不了,一早預期,泡沫爆破後,汰弱留強,要發展的還是會繼續發展下去的,我們在科網泡沫第一浪已見識過,第二波的科網發展比第一波更實在和百花齊放,所以我對科網未來的發展並不擔心,擔心的只是阻礙巨輪發展的力量,將會在下一浪完全被取代。


我在説甚麼?先賣個關子。


為了阻止「中國製造2025」,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有進一步政策,在11月19日宣布對14項高端技術包括AI、定位導航、數據分析、機械人、晶片、先進監控技術等實施出口管制,諮詢期1個月至12月19日結束。


我不是AI的big fans, 我的讀者都知,不過,我想問,現在有甚麼的東西是沒有用AI的?我們用的iPhone,汽車,都隱藏着A I功能,只要將這些東西拆開reverse engineer,都能套取AI,如何禁止AI出口?把這些政策宣至於口的人,很大可能是只想像AI是一個機械人有個透明的電子腦袋!如果真要禁止AI、定位導航、數據分析等技術,首當其衝的不是中國,而是擁有這些技術的科技公司,他們大概要禁止自己,至於禁止晶片出口,所有電子產品都將會成為受害人!難怪FAANG 跌到PK,可以說科網泡沫的第二浪是在這環境下爆破。






早前有報導指日本內閣負責資訊安全的資安大臣,六十八歲的「櫻田義孝」,竟然是「從來沒用過電腦」,對電腦方面的知識一竅不通。這就是今時今日的科技境況。


科技是要人們使用才能發展下去和用得便宜,由不懂科技的老人家去主導發展,結果是會進入科技倒退的年代,我指的只是依附在「中心化」企業的技術發展而已,一些不受「中心」管制的技術便因監管不了而繼續發揚光大,記著技術發展是阻擋不了,它會自我轉化而繼續存在!這就是我想說的,下一波的科網技術發展,必定是生命力更強的板塊!




2018年11月16日星期五

貿易戰的最新磨心





昨日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發表報告,建議美國商務部檢視軍民兩用技術出口管制政策中,考慮將香港和中國內地視為同一關稅區域。如果落實這項政策的改變,對香港經濟的影響將會很大,大家必須留意。


無論借口是甚麼,其實並不重要,事實上觀乎香港的歷史性任務,作為中西貿易的窗口,今時今日已經大不如前,往日中國未開放之前,西方國家要透過香港作為橋頭進入內地,今時今日中國直接對外,97年前香港作為英國殖民地,美國軍艦隨時可以停泊香港港口,今時今日中國政府說拒絕就無得泊,軍艦只能返回日本沖繩或菲律賓,香港的作用真的沒剩幾多,我認為要是美國把香港和內地視為同一關税區域,只是遲早的問題,還是作好心理準備。即使現在不宣佈,也極可能成為貿易戰的磨心。


作為果粉一員,對於美國「軍民兩用技術出口」管制政策可能涵蓋iPhone和蘋果電腦,實在聞者傷心,相信Steve Jobs泉下有知都會彈返起身,一個只注重技術發展,辛辛苦苦做出產品希望被世人所用,改善人類生活....作為猶太人的他,也肯定厭惡民族主義。

話說回來,這項政策倡議,短中期對蘋果公司盈利不容忽視,難怪蘋果公司這星期的股價跌得那麼急,原來是被擺了上枱,成為貿易戰的磨心。


成為貿易戰的磨心,結果會怎麼樣?不斷地磨來磨去,時好時壞,正如近日網上紅人Dr. Ng 常說的用詞「消耗性」下跌!蘋果公司股價如是,香港經濟一樣!


蘋果產品方面,美國國內買,價格將會上升,唉!現在一部iPhone都要差不多成萬港元, 美國國內做,肯定更貴,make America expensive again! 這是對加息和通脹的啟示!

2018年11月8日星期四

名人與騙局




近排好忙,昨日在網友的fb看到惹火博客上了新聞紙,被指隱藏風險、誇大回報、慫恿借貸,由於事件正在調查中,筆者不便評論。筆者已多次指出掘礦不是那麼容易賺錢,更遑論掘礦合約,他的礦場是否在掘礦,抑或是他在市場買少少比特幣給你派飯也無法考究,我甚至聽聞,你去參觀礦場,原來礦場是用來window dressing都有。


不過,筆者更想討論的是名人效應在騙局的影響。在其中一個報導中,有苦主曾這樣説:「佢係KOL,所以信佢」。

早前在美國有一單非常大的騙局,在香港不為人注意,但在外國很被受關注,說出來讓大家引以為鑑。

2009年一間美國矽谷公司Theranos宣稱硏發出最新儀器,能夠只需少量手指血便能測試出身體病變,由糖尿病以至癌症都能自行測試出來,儀器可在藥房購買。創辦人Elizabeth Holmes 到處開講座吸引公眾及傳媒注意。





2013至2015年間吸引了七千萬美元投資額數,吊詭之處是沒有一個投資者問過她拿財務報告看,而事實上,這儀器從來沒有存在,對於公司的財務、知識產權状況,Elizabeth一向神神秘秘,騙局被揭發是源於2017年12月公司Theranos需向貸款公司借貸一千萬美元而要拿出抵押資產。這宗案件在美國還在審理中。

這間公司屬於生物科技公司,今時今日,是非常熱捧的概念,想講的是熱捧概念加上名人和傳媒宣傳,是整個騙局的原素,而人們盲目相信名人、傳媒,作為投資者缺乏意識查證產品存在與否和核實給予的資料,造就事件的發生。

說回香港,近日我在Facebook 屢次見到一宗廣告,廣告以CNN breaking news吸引眼球,疑似breaking 新聞內容報導創業真人show 「勝利道」,剛批出歷來最大筆初創投資金額。

該初創公司硏發出比特幣交易演說法,由於比特幣每天波幅很大,演算法推算高低位,然後升跌都能獲利。創辦人即場叫其中一名投資者 David Chang 下載應用程式及錢包,先支付200元(沒有講是美元還是港元),之後就等,五分鐘之後,David 報出已賺75元,然後收入不段上升,另一投資者爭相入股這初創公司,最終把投資額bid高至歷來最高。報導中的記者說自己也下載程式試一試,先付200元,之後等了好似係一個鐘賺了45元,但他持續地賺,最終賺了一張機票去旅行。




整篇報導言之鑿鑿!以比特幣波幅寫出演算程式,上落都能夠賺錢,聽起來或者可能做到,上網看看「勝利道」,的確有個投資者叫 David Chang ,另外一位女投資者也是確有此人,然後我把整篇報導的標題抄出,並在CNN新聞搜尋,結果是沒有此報導!再回到廣告中的CNN新聞網的其他網頁,都只是彈出一系列人物相片和他們的戶口投資額每分每秒在上升,並彈出表格讓人填上資料及碌信用卡支付200元,即可每分每秒賺錢,那麼容易賺錢,你信嗎?

有人問甚麼是KYC驗證,是否ICO項目的保證?我可以跟你說,KYC是沒甚麼大不了,KYC全寫是「Know Your Customer 」,只需在該網站提供身分證相片,或passport 第一頁的副本,所謂驗證,只是確認真有此人而已,但網站寫明不擔保ICO項目的真確性和能否成事,Again,只要搜尋多一點,便會知道更多。我認為投資前最好多搜索核實資料和產品。

致於以名人、名牌保薦機構作招徠,亦即所謂名人效應,其實只要給他IPO股票,利用他的名字吸引投資,推升首日掛牌股價,讓他獲利作為回報,這些手段也屢見不鮮。

所以,別再依靠名人效應了,自己的投資,自己做好功課,了解自己的投資項目,反覆驗證得來的資訊,不明白便多問問題,是作為投資者的責任。

如果有人跟你說他投資如何了得,炫耀一箱箱銀紙,不過當你問多幾句,他叫你不要問,只要跟、甚麼蘇州過後無艇搭、一機難求、一齊做市割韭菜,你會信嗎?



2018年11月5日星期一

讀者有關bitcoin 匿名的疑問


讀者Wilson有以下問題,我們一齊分享硏究:


「blockchain其中一優點就係可以maintain成本交易帳簿,同埋係唔可以改。但ㄧD blockchain嘅用途例如响coin方面(bitcoin),有ㄧ好處就係方便洗黑錢,因為好難去追尋來源。我就唔係好明白兩樣嘢好似有少少衝突。想請教一下,麻煩曬你呀!」


亂博答:


我們首先要明白為何Blockchain 的帳本是完全公開?那是區塊鏈信任的一部份,資料是公開的,是得到全球電腦過萬個節點確認,沒有黑客做假,沒有double spending, 不能修改,這些不能造假的公開紀錄也是貨幣本身的防偽特徵,若公司使用,他們甚至不再需要核數師、會計師,客戶或投資者可自行瀏覽帳本,這就是公開帳本的好處。


至於為何是匿名,由於帳本公開,那便必須保護交易人的身份,我們要的只是交易資料真確性,背後交易人是誰,不是貨幣必要條件,也不是貨幣的責任去防止犯罪、洗黑錢。事實上,bitcoin的交易是可以追蹤的,所謂匿名,亦只是半匿名, 我在第一本書亦有教如何追蹤交易,唔明可以睇番。


另就算是我們正在使用的鈔票,用的人也是匿名的,我們不會把自己的名字寫在鈔票上吧,這是我的個人看法!如再有問題,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