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8年6月29日星期五

為何我認為Likecoin要處理「錢從何來」的問題



曾經有朋友在whatsapp問我點睇Likecoin,我當時第一個問題就是,如果只是按個Like就有錢收,即是Likecoin印錢給文字工作者,那麼「錢從何來」,我還指出內地「知乎」都能收wechat打賞,不知怎的,竟然跟蘋果日報訪問Likecoin的高總撞point,而且還早我兩日講了出來。訪問中高總有一些高見,認為香港人問「錢從何來」,總是想著「有人贏便要有人輸」,說話好像是針對我的問題,或者是我想多了,不過,我這樣問當然有原因,還有,我拿wechat打賞做例子,背後其實也是有種想法的,但由於是whatsapp,我很難詳盡分析,第二是,由於筆者快將出版的著作也有解釋以太坊的成本問題,所以不便多談,現在相信書應差不多印好,今日完整地道出我的想法吧

相信Likecoin高總現在應該知道為何要處理「錢從何來」的問題,在testnet 階段他們找到問題之所在,那就是在以太坊上行使智慧合約時的成本問題。

首先講講,高總是一個技術人,所以從Likecoin的白皮書看得出他處理了很多追蹤文章被分享開去的技術問題,也看得出他們用IPFS 節點試圖減低以太坊GAS的成本,所以高總的技術知識是可以肯定的,Likecoin也是好的理念。那麼GAS是甚麼來的?簡單而言,由於以太坊節點在儲存區塊鏈資料、製造區塊和確認交易的運算都涉及成本,尤其那些涉及確認和儲存智慧合約,經營以太坊節點的硬件容量和運算力必須有一定要求,因此節點需要收取費用來維持經營,這些費用叫GAS。而這些GAS是不可避免的,因為也是以防人們製造智慧合約不停地loop來拖垮以太坊,那即是說即使EOS和其他誇口說自己是以太坊殺手,當交易量增加的時候也要處理的成本問題,著作會再解釋,我們返回Likecoin面對的問題。

以我在Likecoin原本的白皮書的理解,Likecoin 是以太坊上的代幣,是媒體網頁要下載likecoin 按扭,透過追蹤文章被分享幾多次,文章被分享得越多和計及所獲得的按讚,文章作者就掘出幾多likecoin,他們稱之為proof of creativity,即是說文章作者也是coin miner,透過創作發行Likecoin,這大概解釋Likecoin成個運作。

Likecoin不欠技術,但欠的是一個經營模式,上文解釋以太坊節點的經營成本,如果只是按一按讚便掘出幣來回饋作者,那麼第一個面對的問題是,這樣賺了的幣,如果幣的價值好低,那回饋就是有等於無,第二個問題是幣的價格不斷上落,作者的收入也不穩定,第三個問題是Likecoin 沒有收入模式,如何支付以太坊節點的GAS?雖然,我看到他們以IPFS節點解決部份儲存區塊鏈的GAS,但每次行使以太坊的智慧合約還是要支付費用的,再者,以太坊幣價格的上落也會影響交易費用,沒有收入模式,如何支付這些費用?這就是為何我問「錢從何來」。


我理解到他們最近提出在以太坊發展side chain,即是像以太坊的閃電網絡(Lightning network) ,把一定數量的交易打包送到以太坊主網,這可減低交易費,但「錢從何來」的問題仍然是沒有解決。那麼,唯一的解決方案就是要像Wechat pay打賞作者,人們先擁有錢包,錢包內要有錢來支付打賞,在Likecoin的案例,人們就是要買幣來支付打賞,這就是我講「錢從何來」和用Wechat pay打賞作為例子的背後邏輯。不過,如果wechat pay都已經可以做的事情,為何要加密貨幣和智慧合約那麼複雜來解決打賞問題?

還有,由一開始Likecoin的計劃是追蹤分享次數賺coin,如果改用Wechat pay打賞模式,那就只是讚的人自掏腰包打賞,人們把文章分享到facebook,再獲得n個讚都不會獲得打賞,因為他們沒有錢包。怎樣解決這些問題?我都不懂,最主要是計劃之初沒有考慮錢的問題,那也不能怪高總,他是一個技術人員,我反而問白皮書內開首那頁有兩個Big Four的會計師作為Director,究竟她們做乜?

2018年6月26日星期二

香港樓市烏雲蓋頂







預料政府將於本周交代開徵空置稅詳情, 地產界人士大多認為空置稅對樓價無影響,甚至認為地產商將會轉嫁有關稅項給消費者,中原集團主席施永青形容空置稅只是是政府的形象工程多於解決居住問題的方法。

筆者是支持徴空置稅,但支持的原因不是要令樓價下跌,我們都知道這次樓價上升週期,其原因挾雜全球量化寬鬆印鈔導致資金泛濫,通脹及低息令投資者甘願承受更大風險投資,供應不足等因素。因此要令樓價跌也不可能是單一原因,所以我都認為空置稅是不會令樓價下跌。至於供應量會否因此增加?我認為地產商即使不貨如輪轉賣樓,起碼也應拿出來收租,同樣可以慢慢等升值,這樣資源不至閒至十年造成浪費,而另一邊廂卻有二十萬人以豪宅呎租住劏房。

大家爭抝焦點都是究竟地產商有沒有囤積居奇,如果有,空置稅可推動他們加快推盤或推出收租,如果沒有,空置稅便沒有用。地產商和政府各執一詞,政府認為空置單位有9000個,每年兩萬總供應量,一半收起以擠牙膏式的賣樓,地產商則認為9000個單位當中計入了執漏單位,實質空置單位只得3000個,其實只是執漏要空置單位多於一年實在難令人信服,我們見到的情況是,樓價升得越高,這些所謂執漏空宅就越多,還有地產商在樓價已經相當高的情況下以招標形式賣樓,隨時每次bid高20%,究竟是執漏定還是囤積居奇,心照!

昨日有讀者問空置稅會令樓價下跌嗎?我這裡答了。不過,我認為現時買樓很高風險,七月起各國開打貿易戰,中美互相向價值500億美元商品課25%的關稅,美國對加拿大鋼材和鋁材分別徵收25%和10%關稅;加拿大同時對威士忌、啤酒桶和鋼鋁材等166億加元的美國產品徵稅,對歐盟產汽車加征20%關稅,稱他希望加征20%關稅,歐盟以同等値關稅報復,世界貿易大戰肯定拖慢經濟增長,而美國對中國的貿易戰最為嚴苛,香港以至整個亞洲也開始感受到資金收緊,近期全球股市、金市、油價都有所反影,投資資金大縮水,全球經濟堪憂,香港經濟也難獨善其身,若樓價因供應不足而持續上升,大家不要太開心,人們不理三七二十一繼續衝入市,沒有了警覺性才是最危險。

2018年6月19日星期二

潛在的金融危機


近日金融時報一篇分析值得關注,分析指新一輪金融危機很可能由企業債台高築引發,上次2008年金融危機是由家庭住戶透過物業不斷升值而透支房屋貸款來取得平錢,從而進行各種消費,令人錯覺經濟好境。今次潛伏金融危機跟則由企業從股份回購獲得平錢,從而托升股價及派息,製造歌舞昇平的假象,然而這幾年股市不斷上升,公司回購股份也不斷上升,回購的股價也是股市高峰期,在股市最興旺的時期,公司不是從事提高生產力和創新的支出,而是回購股份托高股價,而更令人擔心的是,採取回購股份策略托價的,很多都是盈利有問題的公司,這是擔心金融泡沬的來由。

然而,股市並非如想像中興旺,2017年公司用於回購股份的支出使高於八千億美元,高盛估計特朗普税務優惠更可吹谷公司回購股份開支上升至一萬二千億美元,但如果計及全年新股上市,股市實質錄得資金淨流出,股市上升更可能是公司回購活動有關。最令人擔心的是有很大部份的公司股份回購是透過增加發行企業債券進行,過去企業債券都是由機構投資者、基金、保險持有,他們都是長線投資者,所以對短期市場波動較為穩定。然而今天的企業債券包裝成ETF分散賣給散戶投資者,倘若市場有甚麼風吹草動,散戶投資者恐慌抛售將可能引發連鎖效應,也是金融危機擔心之所在。另一方面,以銀行貸款的企業債亦包裝成抵壓貸款(Collateralized Loan Obligations)賣給機構投資者,讀到這裡,筆者開始感到2006/07年金融危機的翻版回來了。文章更指出,十年的超低息同時令全球尤其新興市場的企業債、國家債、住戶債都大幅上升,加息週期必會加重債務壓力,只要是一些經濟問題出現,例如貿易戰,便很容易引發骨牌效應式的跌市,再一次引發全球金融危機。

這令筆者想起,香港的公司回購股份活動也是創新高,這幾年的股市暢旺,恆生指數創新高,同時間公司回購股份額亦創新高(見圖一、圖二) ,股市的暢旺是否也如美國般跟回購活動有關?

圖一:



Source: Google Finance

圖二:


根據彭博於2017730日估計,截至725日香港的公司回購股份金額達250億港元,當中六成是房地產行業的回購。

在股市上升的情況下進行股份回購,香港分析業界對此的解釋為: 

  • 公司派股息,股份回購以保持股票發行總量 
  • 以匯豐為例,股份回購以提高股票價格代替派高息,好讓英國等大機構投資者可以減少付税
  • 散戶維權行為導致公司管理層更注重短期股價的升幅



但沒有將股市上升與股份回購連繫起來,認為香港的公司回購股份情況無需擔心。但筆者想從整體經濟角度去想想整件事。

恆生指數圖與real GDP圖兩者走勢接近,這是理所當然,因為股市反影經濟或走在經濟之前:


雖然2017年貨品出口強勁,在本地生產總值按年升幅份額中佔9.3%,但同時被強勁進口抵消,真正帶動經濟的是私人消費開支,在本生產總值佔69%,股市和樓市暢旺正面刺激私人消費開支:


香港樓價指數升幅強勁,樓市也帶來財富效應,這解釋了私人消費開支於2018年第一季增長強勁,而恆生指數在2018年第一季整體上是下跌。




但反影投資於本地生產方面的本地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其實質升幅很輕微:





吊詭的是,從本地固定資本形成的拆細數據看,政府開支增長大幅高於私人企業,在經濟學上,經濟不境氣的時候,才需要政府開支增加來托經濟,這亦對應上文私人企業在股市上升及經濟好境時,沒有投資於增加經濟生產力或創新,而是派息或提升股價的短線行為。另擁有權轉讓費用更在2017年及2018年第一季分別錄得22.3%2.8%的實質升幅。

 

 



筆者的結論是,無論股市或樓市怎樣興旺,似乎都沒有實質創造經濟價值,投資未來經濟增長,只是增加了個人消費,今天的增長今天消費掉,這也是經濟泡沬的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