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自2010年5月開始寫網誌,初時是在yahoo開blog,寫了約一年,香港yahoo
blog執笠,曾經搬去台灣yahoo, 後來還是無法再信任yahoo,因此寫了兩三個月又再搬去Google
blogspot,2011年尾開始在blogspot寫,直至2013年9月脫苦海兄開「筆與誌評」網報,一直都希望有一個自己人開的平台,點擊率益自己朋友賺廣告費,總好過益那些大企業,也希望趁這機會跟脫兄説「多謝」,「筆與誌評」是難得的經歷,記錄了一起衝浪的日子。
開
blog的初期只是玩玩性質,可謂無心插枊,一寫便五年了,多次搬家,點擊率也四圍流失,已無法keep
track流失了多少,只記得唯一的一次在兩天內點擊率高達八千四百,那是佔鐘時的政治文章,講到穩定賺點擊的是地産文章,不過,如果你問我最喜歡的文章,
其實是有關比特幣技術的系列文章,但點擊率也是最少的,但我認為無論喜歡與否,這些新技術都會在未來成為生活的一部分,發展就像互聯網,初時是泡沫,後來經過十年發展,慢慢佔據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對這些新技術的發展不可不知。
不得不提的一篇難忘的文章:「打倒一黨專政之後」,這篇文章點擊率並不特別高,文章把中國數千年歷史分為統一和分裂來計出可能分裂的機會率,筆者膽敢說這分析方法是前無古人,是自創的,雖然沒有人肯直接給我credit,明正言順說參考了我的文章分析,但可以看出這篇文章曾引起不少重要人物的共鳴,而"The Death of Money"的作者"James Rickards"肯定是其中之人。(看看第四章之中有關中國歷史的包袱便明我講乜。)
2015年香港社會仍然很多分爭,跟2014年比較其實沒有多大改變,我在2014年仍然努力發聲,希望讓人知道這個世界還有其他想法的人,但到了2015年,我已覺得是浪費時間和精力,大部分人仍然堅持己見,沒有誰可以改變誰,只是鬥多聲鬥大聲佔據媒體和網絡的牙較戰,我這些有其他事情要做的人,也開始減少發聲,或者已覺得無能為力。
人年紀越大,越發覺時間不夠用,更執著於善用時間,年輕人在時間上豪得起,但我們沒有本錢奢侈,不斷話人不理政治是港豬,其實並不公平,因為每個人的focus唔同。
2016
年的展望,我的focus將會調整,正籌劃再搬網誌,由blogspot
搬到自設的Wordpress,寫的文章會以財經和科技為主,2016
年筆者會更重視健康,每週定下做運動的時間和每日必須要起碼六小時睡眠時間(希望可以),剩餘的時間留給家人和工作,出blog的優先次序可能較低,但我仍然盡力有時間便寫,希望你們可以繼續支持,祝大家新年快樂!
搜尋此網誌
2015年12月31日星期四
2015年12月29日星期二
新世代的經濟解碼(9):後記
新經濟優勝之處在於利用定位系統找到近距離有同樣需求的人,從就近能提供服務或分享產品,從而把成本減至最低,並能以最短時間提供服務或產品,供應更能配合需求,減少浪費資源,價格也可下降,這比舊經濟的大企業大量生產更有效地減低邊際成本。
政治經濟關係密不可分,新世代的經濟摸式的意識形態也會在政治上反影出來,上篇文章「新世代的經濟解碼(8) –經濟預測的解碼」的尾段指出新經濟模式有反經濟一體化的思維影子,在意識形態有著極右民粹主義(populism)思想,主張的是直接民主,是民主的極 端主義,筆者曾經指出極右民主和極左共產分別不大,只是一邊是完全失控,另一邊是完全控制。Populism正是19世纪末法蘭克‧ 鮑姆 (Frank Baum) 寫「綠野仙蹤」Wizard of Oz時的思想主張,其中比喻Populism像旋風一樣把主角Dorothy和狗仔Toto連人帶屋捲走,而背景正是美元跟金銀脫鉤,改以只跟黃金掛鉤, 過程當中為農民和工人階層帶來經濟陣痛而走向支持民粹主義代表。歷史循環,在2008金融海嘯之後,政府泛發鈔票,經濟消條,大量人口失業,再次令人們走 向民粹,政治和經濟的意識形態關係密切,西方的菁英式民主和資本主義會否有所改變,都是值得研究的課題。筆者本來想寫多一點關於對政制的影響,但近日因健 康問題,需要多點休息,這系列暫時以此作結。
另筆者想特別抽多一些篇幅寫題外話,上週財政司司曾俊華提到「本土意識」,在這系列的開端,曾經提及法國大革命,筆者在研究並法國大革命時,也曾發現另一段比法國大革命對香港更有啟發性的歷史,那就是跟法國大革命同時期發生的,1775至1783間,英國在北美的十三個殖民地 -「美國」(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宣布獨立。
很多人讀美國革命戰爭歷史時,普遍只著重其發展的經過,那就是在1765年開始,被英國殖民統治的13個美國殖民區拒絕向英國交稅,跟著的十年,在美國的示 威不斷升級,示威者自稱愛國者,最後在1773年發生波士頓傾茶事件(Boston Tea Party),愛國者燒燬課稅茶葉,並轉移把茶葉賣給東印度公司,遂展開美國跟英國打的獨立戰爭。
美國獨立戰爭的細節不是重點,重點是戰爭之前發生的事情,為何原本由英國移民到美國,大家都是英國人,但美國本土主義如何崛起,再以生命平等、自由、生活之名宣布獨立的過程,深入研究這些背景,有些跟香港現時發展相似得令人驚訝。
事實上,美國革命戰爭之前,1745至1775年,長時間不同地方發生各種衝突,激進思想建立,把人們推向相信只有透過革命才可改革及優化一切。
1700 年代,蘇格蘭投資者買下新澤西州東部大片土地,並將之發展成以地產作為主要基礎的社會,結果社會充斥著租戶及分租戶,造成日後自耕農民和貴族地主在土地權 益上的分爭和衝突,自耕農民的反地主情緒高漲,導致社會不穩。有見社會分爭問題日益嚴重,英國派遣皇家政府人員管治新澤西州,試圖穩定局面。
英國人與荷蘭人、蘇格蘭人之間不同宗教的敵對,1740年代大覺醒復興運動精神上振奮人們,令自耕農民在土地爭議之中敢於挑戰蘇格蘭貴族地主。在南卡來納州,來自蘇格蘭新移民與印第安土著之間的土地爭議。在波士頓,窮人與富人之間的鬥爭,1740年代初經濟不境,政府增加印鈔以減低經濟肅條的影響,然而經濟仍然走進通縮,導致無數波士頓人資產價值大折讓,貧 富懸殊問題加劇,引發貧富之間的矛盾。波士頓多次發生動亂,波士頓被譽為暴動之城(mobbish town) ,一個26歲年輕人Samuel Adam對富裕階層的控訴,指富裕階層的財富是建立在中層和低層人士的痛苦之上,又指責富裕的波士頓人維護皇家政權的打壓和皇家總督對人們抗爭的譴 責,Adam在他出版的「獨立公告」(Independent Advertiser) 中鼓吹自由和獨立而成名。
在香港,很多人認為港獨只是一小撮人的鼓吹,在美國獨立革命一書 “The Unknown American Revolution” 中,Gary B. Nash這樣寫到:
“Revolution have always begun with an insurgent minority, and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was no exception.”
還指出參與的人從來都是在不知不覺中推動發生的:
“No one involved in any of these episodes had any notion that they were preparing the ground for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本土意識並不是問題,把本土主義擴大成自我的「大本土主義」才是需要關注。
政治經濟關係密不可分,新世代的經濟摸式的意識形態也會在政治上反影出來,上篇文章「新世代的經濟解碼(8) –經濟預測的解碼」的尾段指出新經濟模式有反經濟一體化的思維影子,在意識形態有著極右民粹主義(populism)思想,主張的是直接民主,是民主的極 端主義,筆者曾經指出極右民主和極左共產分別不大,只是一邊是完全失控,另一邊是完全控制。Populism正是19世纪末法蘭克‧ 鮑姆 (Frank Baum) 寫「綠野仙蹤」Wizard of Oz時的思想主張,其中比喻Populism像旋風一樣把主角Dorothy和狗仔Toto連人帶屋捲走,而背景正是美元跟金銀脫鉤,改以只跟黃金掛鉤, 過程當中為農民和工人階層帶來經濟陣痛而走向支持民粹主義代表。歷史循環,在2008金融海嘯之後,政府泛發鈔票,經濟消條,大量人口失業,再次令人們走 向民粹,政治和經濟的意識形態關係密切,西方的菁英式民主和資本主義會否有所改變,都是值得研究的課題。筆者本來想寫多一點關於對政制的影響,但近日因健 康問題,需要多點休息,這系列暫時以此作結。
另筆者想特別抽多一些篇幅寫題外話,上週財政司司曾俊華提到「本土意識」,在這系列的開端,曾經提及法國大革命,筆者在研究並法國大革命時,也曾發現另一段比法國大革命對香港更有啟發性的歷史,那就是跟法國大革命同時期發生的,1775至1783間,英國在北美的十三個殖民地 -「美國」(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宣布獨立。
很多人讀美國革命戰爭歷史時,普遍只著重其發展的經過,那就是在1765年開始,被英國殖民統治的13個美國殖民區拒絕向英國交稅,跟著的十年,在美國的示 威不斷升級,示威者自稱愛國者,最後在1773年發生波士頓傾茶事件(Boston Tea Party),愛國者燒燬課稅茶葉,並轉移把茶葉賣給東印度公司,遂展開美國跟英國打的獨立戰爭。
美國獨立戰爭的細節不是重點,重點是戰爭之前發生的事情,為何原本由英國移民到美國,大家都是英國人,但美國本土主義如何崛起,再以生命平等、自由、生活之名宣布獨立的過程,深入研究這些背景,有些跟香港現時發展相似得令人驚訝。
事實上,美國革命戰爭之前,1745至1775年,長時間不同地方發生各種衝突,激進思想建立,把人們推向相信只有透過革命才可改革及優化一切。
1700 年代,蘇格蘭投資者買下新澤西州東部大片土地,並將之發展成以地產作為主要基礎的社會,結果社會充斥著租戶及分租戶,造成日後自耕農民和貴族地主在土地權 益上的分爭和衝突,自耕農民的反地主情緒高漲,導致社會不穩。有見社會分爭問題日益嚴重,英國派遣皇家政府人員管治新澤西州,試圖穩定局面。
英國人與荷蘭人、蘇格蘭人之間不同宗教的敵對,1740年代大覺醒復興運動精神上振奮人們,令自耕農民在土地爭議之中敢於挑戰蘇格蘭貴族地主。在南卡來納州,來自蘇格蘭新移民與印第安土著之間的土地爭議。在波士頓,窮人與富人之間的鬥爭,1740年代初經濟不境,政府增加印鈔以減低經濟肅條的影響,然而經濟仍然走進通縮,導致無數波士頓人資產價值大折讓,貧 富懸殊問題加劇,引發貧富之間的矛盾。波士頓多次發生動亂,波士頓被譽為暴動之城(mobbish town) ,一個26歲年輕人Samuel Adam對富裕階層的控訴,指富裕階層的財富是建立在中層和低層人士的痛苦之上,又指責富裕的波士頓人維護皇家政權的打壓和皇家總督對人們抗爭的譴 責,Adam在他出版的「獨立公告」(Independent Advertiser) 中鼓吹自由和獨立而成名。
在香港,很多人認為港獨只是一小撮人的鼓吹,在美國獨立革命一書 “The Unknown American Revolution” 中,Gary B. Nash這樣寫到:
“Revolution have always begun with an insurgent minority, and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was no exception.”
還指出參與的人從來都是在不知不覺中推動發生的:
“No one involved in any of these episodes had any notion that they were preparing the ground for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本土意識並不是問題,把本土主義擴大成自我的「大本土主義」才是需要關注。
2015年12月22日星期二
新世代的經濟解碼(8) –經濟預測的解碼
來到「新世代的經濟解碼」這系列文章的最後兩篇,筆者特別指出這系列文章內的部份觀點是來自一本書名為「The Zero Marginal
Cost Society」,中文版為「物聯網革命」,筆者認同作者Jeremy
Rifkin一部份的觀點,認同的部份都在這系列文章概括地寫出來,但亦有部份觀點不太認同,這不代表它沒有可讀性,如讀者想更深入了解物聯網的革命,也
看看這本書,不過未來兩篇文章主要是筆者的分析。
筆者在系列文章(6) - 智能電網中指出,再生能源將普及化,甚至取代部份煤和石油能源,剛結束的全球氣侯暖化鋒會達成的協議也有類似結論,就是多使用再生能源,對應了筆者文章內 所講的能源供應「結構性改變」的預測,油價也應聲下跌,筆者的朋友指出,如果未來經濟是繼續擴張式增長,再生能源都只是供應的一部份,對油價影響不應很 大。
朋友道出了一個有趣問題:「未來經濟是否繼續擴張式增長」?首先應該問的問題是為何油價大升?油價WTI由2007年1月每桶約58美 元水平大升至2008年6月每桶147美元,同期間世界產油量平穩,世界耗油量由2007年8670萬桶下跌0.78%至2008年8602萬 桶,2009年世界耗油量更進一步下跌至8495萬桶(資料來源: US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油價上升的原因完全只是一個字「炒」,世界商品市場也是同樣情況,由世界大國量化寬鬆導致的游資過剩而炒起,這幾年給我們的經濟教育是價格可以完全脫離 供求的現實。
事實上,戰後嬰兒潮人口老化對經濟收縮性的影響是近年經濟學界熱切關注的問題,此問題對發達國家尤其嚴重,人口金字塔倒轉,無 論生產力和消費能力都會下降,加上科技和生產自動化,發達國家的大企業已無法像從前提供足夠就業機會給社會人口,人的收入還真的可以像的持續增長嗎?未來 經濟還真的可以持續擴張式增長嗎?從這幾年的經濟教育所見,擴張式的經濟增表很大程度上是來自持續擴張性的印鈔和槓桿,跟人類創造價值無關。
新 世代的經濟模式以共享資源或個人剩餘資源透過網絡再分配,理論上是要減少浪費,另方面在跨國企業不斷自動化生產和外判服務業到廉價國家,勞動力就業減少, 預期人們收入也會下胮,新經濟模式其實是切合出生率下降及消費力下降的社會,整體的社會和經濟形勢都似乎是趨向收縮,起碼這是現時發達國家的新經濟形勢。
新 世代的經濟模式還有一個特式,由共享資源至3D打印技術的一人工廠,都是以本土生產給本土消耗的市場經濟摸式,還有加密貨幣在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誕生 和它的分散式結構,從中可以窺探到一點點反經濟一體化團體的思維,他們認為經濟一體化的遊戲規則是由數間國際機構定立,這些國際機構的話事權又只是由大國 政府所操控,而背後操控政府的正正是數間跨國企業,因而認為世界經濟只是掌控於少數跨國企業,世界勞動力被壓價利用和貧窮由此而來。反經濟一體化團體之中 尢其年輕一代,主張的是本土化和分散式的經濟模式,工人從而更有能力控制自身的工作環境,從現時初見苗頭的新經濟形式來看,正正反影這種思想發展。
筆者在系列文章(6) - 智能電網中指出,再生能源將普及化,甚至取代部份煤和石油能源,剛結束的全球氣侯暖化鋒會達成的協議也有類似結論,就是多使用再生能源,對應了筆者文章內 所講的能源供應「結構性改變」的預測,油價也應聲下跌,筆者的朋友指出,如果未來經濟是繼續擴張式增長,再生能源都只是供應的一部份,對油價影響不應很 大。
朋友道出了一個有趣問題:「未來經濟是否繼續擴張式增長」?首先應該問的問題是為何油價大升?油價WTI由2007年1月每桶約58美 元水平大升至2008年6月每桶147美元,同期間世界產油量平穩,世界耗油量由2007年8670萬桶下跌0.78%至2008年8602萬 桶,2009年世界耗油量更進一步下跌至8495萬桶(資料來源: US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油價上升的原因完全只是一個字「炒」,世界商品市場也是同樣情況,由世界大國量化寬鬆導致的游資過剩而炒起,這幾年給我們的經濟教育是價格可以完全脫離 供求的現實。
事實上,戰後嬰兒潮人口老化對經濟收縮性的影響是近年經濟學界熱切關注的問題,此問題對發達國家尤其嚴重,人口金字塔倒轉,無 論生產力和消費能力都會下降,加上科技和生產自動化,發達國家的大企業已無法像從前提供足夠就業機會給社會人口,人的收入還真的可以像的持續增長嗎?未來 經濟還真的可以持續擴張式增長嗎?從這幾年的經濟教育所見,擴張式的經濟增表很大程度上是來自持續擴張性的印鈔和槓桿,跟人類創造價值無關。
新 世代的經濟模式以共享資源或個人剩餘資源透過網絡再分配,理論上是要減少浪費,另方面在跨國企業不斷自動化生產和外判服務業到廉價國家,勞動力就業減少, 預期人們收入也會下胮,新經濟模式其實是切合出生率下降及消費力下降的社會,整體的社會和經濟形勢都似乎是趨向收縮,起碼這是現時發達國家的新經濟形勢。
新 世代的經濟模式還有一個特式,由共享資源至3D打印技術的一人工廠,都是以本土生產給本土消耗的市場經濟摸式,還有加密貨幣在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誕生 和它的分散式結構,從中可以窺探到一點點反經濟一體化團體的思維,他們認為經濟一體化的遊戲規則是由數間國際機構定立,這些國際機構的話事權又只是由大國 政府所操控,而背後操控政府的正正是數間跨國企業,因而認為世界經濟只是掌控於少數跨國企業,世界勞動力被壓價利用和貧窮由此而來。反經濟一體化團體之中 尢其年輕一代,主張的是本土化和分散式的經濟模式,工人從而更有能力控制自身的工作環境,從現時初見苗頭的新經濟形式來看,正正反影這種思想發展。
2015年12月16日星期三
人民幣貶值?
美聯儲加息臨近,中國外匯交易中心透過中國貨幣網正式發布CFETS人民幣匯率指數,編制主要依據人民幣兌一籃子貨幣的匯率,市場猜測此公報主要是人行預期美國加息之後,容許人民幣兌美元進一步貶值的信號,公報後離在岸人民幣兌美元匯率進一步弱勢。
同時公報的還有CFETS指數內13種貨幣的權重,其中,美元權重為26.4%,歐元為21.4%,日圓為14.7%,港元為6%。
值得留意的是市場說人民幣貶值時,一向習慣只是引用人民幣兌美元,而事實上過去幾年人民幣兌亞洲貨幣(見圖一至四) 、兌歐元(圖五) 兌加元(圖六)、都是普遍升值的。2014年頭至2015年12月14日人民幣兌歐羅升值了12.2%,兌加元升值了16.3%,兌日圓升值了8.5%,兌澳元升值了12.1%,兌坡紙升值2.8%,兌紐西蘭元升值13.4%,唯獨是兌美元貶值6.8%(見圖七) 。
整體而言,人民幣兌大部份貨幣都有約3%至16%升值,人民幣加入SDR後,邁進國際化,作為世界第四大儲備貨幣,當引用人民幣的時候,如只看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便一概而言人民幣正在貶值是否有點誤導呢?
看匯價趨勢應以長線和短線之分,不要混作一團說,短期而言,當亞洲貨幣以至歐羅、加元兌美元貶值,參考他們的匯價而定的匯率指數,人民幣的趨勢也可能相若,不過長線而言,還是要看中國經濟增長、貿易等數據,而長缐趨勢就如這裡的圖表,應該看大圖畫!
圖一:YEN vs CNH
圖二: AUD vs. CNH
圖三: NZD vs. CNH
圖四: SGD vs CNH
圖五: Euro vs CNH
圖六: CAD vs CNH
圖七:USD vs CNH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