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1年7月28日星期四

風險的物理學現像(一): 按揭証券 (2011年7月28日)

在物理學中的Law of Conservation of Energy 這樣地形容「能量」: Energy cannot be created or destroyed, it can only transform from one form to another。意思是指「能量」是一種既不可自我創造、也不可毀滅、只會轉化成另一種狀態的物理現象。

套用在現今金融業界的「風險」管理,是最適合不過。未來幾篇文章將會剖釋「風險」如何從一種狀態轉化成另一種狀態,卻從來沒有減少和毀滅!而金融專家用盡各種方法計算和創造風險管理的工具,其中最為人熟識的CDS-違約掉期,便是其中一例,風險只從一種狀態轉化成另一種狀態。

銀行和金融機構從借貸得來的利潤最多,但面對違約的風險也最大。同樣地,買公司或國家債券的投資者,也會面對違約風險,有風臉並不等於不可為,最重要是投資者、銀行、金融機構如何好好對冲風險。因此,CDS(Credit Default Swap,中文翻譯叫「違約掉期」)和MBS(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便應運而生。MBS和CDS同是一類將風險分拆(unbundled)的衍生工具。

首先由MBS講起,銀行的生意利潤主要來自借貸,而借貸業務又以物業按揭佔最多,主要原因是有物業造抵押,借貸人違約也可變賣物業還款。當樓市大旺,銀行當然想多做生意,但越借得多,風險也越高,為減低借貸風險, 銀行便將部份風險分拆給其他投資者,例如借貸人只能付樓價的一成,其餘九成都要由銀行借出,銀行借樓價的七成,其餘兩成以MBS形式分拆給投資者。

以我所理解MBS是一堆特徵相近的按揭借貸(mortgage loans)分批打包成証券賣給投資者,也叫按揭証券化。發行機構通常是半官方機構,美國MBS的發行機構是房利美、房貸美,香港MBS的發行機構是香港按揭証券公司。

投資者的回報是其中按揭証券化比例的本金和利息(需扣除銀行費用),以香港為例,一些借貸人做九成按揭,銀行借出七成,其餘兩成是按揭証券公司將之証券化,投資者的回報就是証券化部份的本金和利息(扣除銀行費用)。

投資者主要面對的風險是借貸人提前還款風險 – prepayment risk。簡單來說,利率下降的時侯,借貸人便會爭相轉按,減低利息支出,過程中借貸人先還原本按揭,再以較低利率承造新按揭。此時MBS投資者要先以原價贖回投資,然後再投資於提供新利率(比之前較低)的按揭証券。這就是借貸人提前還款風險。在美國,如果按揭年期是15年,一般人的還款期約是七年,如果按揭年期是30年,一般人的還款期約是十二年。而我之前提到「特徵相近」的按揭便是指提前還款年期相近的按揭打包在一起。

MBS有很多類別,各種類別帶有不同的風險組合,投資者根據自己所需的回報和承担風險能力而購買不同品種的MBS,其中涉及很多複雜的數學。筆者只想指出MBS的打包方法並不是根據借貸人的質素分類,套用美國例子,次按和優質按揭綑綁在一起,當樓價大跌,人們好壞難分,保障些,惟有一律當壞,投資者、房利美、房貸美的命運也綑在一起。

理論上銀行的風險由MBS的投資者分担,銀行的風險雖然是減少了,但風險的總量卻沒有下降,只是由銀行一邊轉到投資者、房利美、房貸美的一邊,也就是如能量從一種狀態轉到另一種狀態。下一篇談談Law of Conservation of Energy 如何應用在CDS。



(後記:MBS還有一種風險叫extension risk,是由定息按揭在加息時產生出來的風險,由於解釋複雜,在香港也不常見,因此本文不提。)

2011年7月26日星期二

書展必買的書 (2011年7月26日)

星期天早上逛書展,不太多人,12時前入場只$10,很抵!今年書展,最值得買的書:

1) 雖然我經常說香港樓價很高,但我認為這時候正是做好功課準備選擇時機出擊,「上車」一書正好有齊最好分折,什麽時侯上車,換車,上什麼車,都有詳盡分折。

早兩天我行經北角地產公司,門前貼出浣紗街龍濤苑662呎都要600萬了,呎價都接近一萬元一呎,記憶中龍濤苑是房協樓,比較新樓一萬多元一呎,你會點揀?在「上車」一書,作者脫苦海便給你分析,當新樓開價貼近二手樓時,你應如何選擇!很值得買的書,讓你聰明地置業。




2)「揀樓」一書跟「上車」不同,「揀樓」是微觀各區的書,讓你走少很多路!兩書都可在書展博顥攤位有得賣。




3) 「香港蜻蜓」,香港漁護處出版,書展中政府刋物有得賣,蜻蜓的相很難捕捉,亦有列出各種香港蜻蜓的品種,蜻蜓的生境、習性、特徵,在香港的情況和分布都有詳盡的資料,是一本很好的蜻蜓書。

2011年7月23日星期六

No Money Like You (2011年7月23日)

新加坡人改編的歌「No Money Like You」,反影現時新加坡對政府的不滿。新加坡人70%人都有組屋住,但面對高通脹和高樓價,都有不小怨氣。所以說通脹猛於虎,可令一政權倒台,不可小看。
http://www.youtube.com/watch?v=aDb3VVp7w20

歌詞幾好笑,有些也很適合香港環境。

2011年7月21日星期四

再談雙城記:澳門與香港篇 (2011年7月21日)

早兩天到澳門遊玩,眼下的澳門跟97年前真的有很大的改變,除了佔地龐大的賭場、酒店林立,更看見大興土木地削山、填海興建房屋。澳門很多地都是填海而來,氹仔和路環原為兩個島,路氹城便是將兩島連成一島的填海地(見下圖),根據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旅遊局提供的資料,氹仔面積約6.8平方公里,路環面積約7.6平方里,兩島面積合共14.4平方公里,而路氹城填海地面積就有5.8平方公里,約增加了40%面積!1990年澳門總面積只為17.4平方公里,2009年澳門總面積增加了69.5%29.5平方公里,還未計入面積達86平方公里的橫琴島也將是澳門的發展土地,在我回程時看見澳門半島對開也在填海,面積也很大,多口問的士司機那是什么地方?司機答是澳門和珠海合作發展的土地叫緩衝區,澳門人口才只是556,800,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約18,000人,相較香港總土地面積1104平方公里,人口7百萬,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約6,400人,澳門人口密度低約三倍。


香港和澳門都曾經歷改朝換代,香港自199771日從英國管治回歸祖國,澳門自19991220日從萄國管治回歸祖國,大家算不算是在同一起跑線?澳門在回歸前經歷96至99年四年的經濟衰退期,實質GDP曾下跌-4.6%,回歸後第一任行政長官面對的是根深蒂固的黑社會和開放賭權問題,香港在97/98年經亞洲金融風暴,香港從1997年實質GDP增長5.1%下跌至98-6%,實質GDP只是連續下跌了五季便回復正增長,回歸後第一任行政長官面對的棘手難題是房屋問題,並希望改革政府收入過於依賴地

兩地政府如何拆彈,大家有目共睹,澳門在開放賭權初期,曾遇上很大阻力,經常有人在街上連環燒電單車,亦曾當街當巷掛屍示眾,但澳門政府最後都能解決問題,開放賭權,做成今日國際博彩企業進註,酒店林立,現時博彩業佔澳門政府收入60%,內地遊客雖佔大多數,但我見到的還有來自新加坡、馬來西亞、韓國、日本遊客也不少,整個城市都是遊客,我看除了博彩業,澳門也至力開拓大型娛樂表演如「水舞間」、演唱會、大型展覽會等等,我唯一覺得不足的是家庭娛樂似乎較少,看來是缺少了大型遊樂場。澳門的旅遊業傾向從博彩業走向多元化,發展空間仍然很大。

令人嘆為觀止的是小小人口數量,2010年澳門實質GDP增長率為26.4%2011年第一季實質GDP增長率為21.5%,增長率簡直是强勁!人均GDP約為401,760澳門幣,換算為美元即51,000美元。

相比之下,香港的經濟增長只能說是好,而跟强勁還差很遠。2010年香港實質GDP增長率為7.5%2011年第一季實質增長率為8.8%,人均GDP約為43,000美元。

回歸後香港第一任行政長官董建華曾試圖推出每年建屋目標85,000的房屋政策,卻是出師未捷身先死。亞洲金融風暴加2000年科網爆破令樓價連續6年下跌,至2003年地產商更以一手私樓定價與居屋價相近,一腳將30年居屋政策送歸西。即使2004年後經濟復甦,房屋政策更變成孤兒,供應不增反減,政府收入仍然依賴地產,董建華建議的中藥港、亞洲設計中心、科技中心、全都變成空談,一直引以為榮的電影業也逐漸搬入大陸,即使曾蔭權自己所提出的六大產業也不見得成功,我認為地產獨大是實業無法成功的主因,地價貴,租金貴,不利中小企業經營環境之外,人的收入也要追上租金、樓價,否則兩者都不能持久地高高在上,因此人工也不能低,結果做成惡性循環。問題還是回到97時,地價貴,租金貴,人工貴,14年如一日!

那麼經濟發展是否原地踏步?又未必。近年香港主力發展購物旅遊,很多內地自由行來港購買名牌貨品、奢侈品呀!我之前說過,若果內地取消奢侈品稅,內地人來買奢侈品便會減少,而內地要發展內銷市場,取消奢侈品稅是遲早的事,名牌購物這條路走不多久。

香港要攪好旅遊業,必須多元化發展,而土地便不能矜貴。看看位於澳門氹仔的渡假酒店,家家都可媲美香港迪士尼酒店,而香港就只得香港迪士尼酒店和黃金海岸。說到尾旅遊業都是實業,地價貴也限制其發展空間。

97年前香港的鐘表設計、時裝設計曾在世界市場略有名氣,由於內地市場龐大,廠房也在大陸,早年內地租金、人工不及香港貴,很多設計人才都直接進入大陸開公司發展,所以設計中心便無法在香港開花結果。

香港的土地必須是那麼矝貴嗎?為何澳門可以大刀闊斧地削山填海發展土地,令實業有發展空間?而香港卻停滯不前?為何多年來香港政府只在維港兩岸填海,2005年起維港兩岸不可再填海了,曾政府便索性停止所有填海計劃?為何直至現在快要收工時才提出維港以外覓地填海?

黃國英這篇文章「成為長壽股 須具企業護城河」就列舉了一些後浪推前浪的例子http://hk.biz.yahoo.com/110707/357/47xpb.html 。為何Amazon.com的出現會令傳充書店Borders結業?為何Barnes & Nobles 要效法Amazon.com才能生存?為何互聯網興起會令Blockbuster走上末路?世界在變,倘若思維依舊,被後浪擠壓是必然的事。


後記:聯糸匯率已令香港無法調整利率來調控樓市,政府更不應在供應方面那麼被動,見到經濟差時什麼也不建,見到經濟火熱才開始賣地建樓,建樓需時,到樓宇落成時,經濟可能已到另一低潮,結果樓市變得非常波動,那麼一般市民在香港買樓,如果沒有如脫苦海般的專業買摟知識,又或者沒有讀過他教人置業的工具書,大抵只得像股市中的散户,經常高買低賣,或只是靠運氣!

2011年7月18日星期一

雙城記: 深圳、香港篇(2011年7月18日)

當我說雙城記的時候,很多人可能會以為我要討論的是新加坡和香港,錯!自從新加坡興建賭場和環球片場,他們的經濟發展方向與香港已有很大的迴異,我們己經各走各路,不能直接比較。

我要說的「雙城」是指香港和深圳前海。在我的「人民幣在港發展有助香港解脫」系列中第九篇「經濟的部署為配合香港貨幣改革」及第十篇「深圳政治改革來配合與香港經濟共融」提到2010年826日,在深圳經濟特區成立30周年前夕,國務院正式批覆深圳市<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總體發展規劃>,與此同時,深圳市草擬了<建設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成為我國重要離岸金融中心的專項研究報告>。這兩份報告對香港很重要。

根據報告提出深圳前海可建設成為離岸金融中心,與香港及全球金融市場接軌,資金流動完全自由,但發展和管理模式類似金融保稅區,即該區域雖在中國境內,但採用境外方法管理,央行可在前海設立分支機構,對其實施「保稅區」式管理模式。深圳前海服務的市揚是擁有5000萬至逾4億人口的泛珠三角地區,並將銳意發展成為「珠三角的曼克頓」。

換言之,香港將不會獨享發展人民幣離岸中心,而香港的金融中心可能透過10年慢慢與深圳前海離岸金融中心融合,共同發展人民幣業務和人民幣國際化,繼而共同成為人民幣自由兌換試點。在地理上,前海位於粵港澳「1小時生活圈」的核心,日後可於10分鐘內抵達深港兩地機場,半小時內抵達香港中環。在政治方面深圳將會靠籠香港(之前文章已詳盡討論)。

讀者或以為我想指出深圳前海是香港最大的競爭對手?都錯!香港只有跟前海融合的選擇,不是競爭對手啊!有否發覺香港股票市場的成交額,除了在充積着熱錢的時候如2007年和2009/10年是過千億外,近大半年每日成交都萎縮至六、七百億嗎?反觀深圳股市每天的成交額都過千億,哪個市場較大?哪個市場是未來金融中心的真命天子?倘若深圳的政治架構都跟香港,兩個城市還會有很大的分別嗎?我個人認為當深圳前海和香港兩地經濟融合之後,香港的商業中心的心臟地帶將會從中環移至前海。

兩個城市的金融中心極可能發展成為類似美國的紐約曼克頓和芝加哥,香港會成為紐約曼克頓嗎?我認為深圳前海擁有龐大的泛珠三角市場,理所當然成為紐約曼克頓,而香港會像芝加哥成為老二。(這裏未有計入上海,如果以全國排名,香港的名次應該可能是老三??)

從這個基楚上看,今天的中環作為金融中心地帶,未來很大可能北移,我們以為今天的中環的超高地價是物有所值,因為這是國際金融中心的心臟,但他日中心不再是中心,又是否物有所值?今天很多人建議將公屋、居屋建在新界北,是眼看新界地價低於香港島和九龍,既然是資助房屋便需要以較低地價成本資助,有否想過他日這些地才是值萬金?世事雖多變,但並不是無跡可尋。(相信這篇文章已經解答Shawn Yu和楊門女將在之前回應區的問題!)

2011年7月13日星期三

從人口年齡分佈分析樓市需求 (下) (2011年7月12日)

前文問了兩個問題: 以超高溢價在97年上車,並至2011年仍未返家鄉的細單位,與及2011年以高溢價上車,一但樓價再次像97年般大調整,何時才能返家鄉?另外,一但限呎樓、細單位的上車盤供應過剩,哪一個年代會被吸納?
 
以上問題的答案全要看2027年。筆者根據政府統計處的「香港人口推算2010-2039」所提供的推算人口數字,繪畫了下圖。下圖所見2027年有兩個很大的年齡組別羣,60-69歲和30-44歲,有趣的是這兩羣人正正就是1997年最大的年齡組別羣和他們的後代。





1997年最大的年齡組別羣在2027年進入長者年齡60-69歲,他們的後代進入成家立室年齡,搬出大屋後上車置業,這羣人口對細屋有很大的需求,同時間60-69歲的長者羣將會傾向大屋搬細屋,也是對細屋有很大的需求。由此推論,2027年將會有另一次樓市大興旺,而需求重點是中、小型單位。

大升市之前夕總可能是樓市黑暗期,倘若政府再次以收緊供應來托市,再加上一些外來因素,2027年的樓市將可能再次出現狂升年代,因為由人口推動的潛在需求將會是超級强勁。
1997年以火熱價買入的大單位,2011年佔人口最多的組別45-55歲的換樓需求不但能推動樓價返家鄉,有些更超越97年很多。然而2011年摸頂買入的大單位,何時會被吸納?筆者認為隨了繼續靠內地富人來買之外,若要依賴人口需求來吸納,則需等至2037年,即是2027年的最大的年齡組別羣進入生兒育女,家庭成員增加,買樓是為改善生活的年代。

樓市有起有跌,每個年代的人因當時經濟、政治發展帶來不同經歷,1950年後由於中國內戰完結,每個月多達100,000人從內地逃到香港,至1950年中,人口急升至二百二十萬,在此之前,香港人口只得750,000人。

如果以30歲為平均結婚生仔年齡,1950年至1968年為第一個嬰兒潮,這批嬰兒在19801998達結婚生仔年齡,成家立室製造了這些年份樓市大升市,50後比60後幸運,當50後陸逐1980-89年達適婚年齡,樓價因他們的成家立室需求而上升,1990年代樓價己累積相當的升幅,60年代尾段出生的人口在樓市升市的尾段,達成家立室年齡,成為接火捧的人口。但在經濟發展方面,60後又比較幸運,因為他們正藉中國經濟開放政策和香港大量人口移居海外,人工收入急速提升,接下樓市火棒也不覺太大影响,也就是這原因,2000-2003年雖然有很多負資產,相信很多都是60後,但對樓市的怨氣不及現時多。70後出生的在2000-2009年達成家立室年齡,也因此在樓市低位接棒,而經歷樓市上升浪,人工收入或不及60後,卻可從樓市上升浪獲得資產增值,我們暫時不知80後是幸運還是不幸的一羣,他們在2010年開始踏入成家立室年齡,但香港在經歷19982003年經濟、樓市低潮,人工收入走入谷低後卻未回復97水平,樓價已因政府反應遲緩和外圍因素升至97水平,他們是為無法接火捧的人口,在此之後樓市會否持續大升至2019年還是未知之數。

雖然筆者分析2027年會是另一個嬰兒潮推高樓市年期,但未來香港經濟發展如何也是未知之數,可以肯定的是中國經濟將逐漸融入國際,走向國際,香港也會融入中國經濟,香港人口將會流向較好發展的經濟區域,因此我奉勸香港父母們不要為下一代「買定層樓」,因為你的後代不一定會住在香港,「買定層樓」只會局限他們的發展空間。

2011年7月11日星期一

從人口年齡分佈分析樓市需求 (上) (2011年7月11日)

上文提到人口年齡結構是實質支持樓市需求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我們亦可從中窺看出(大、中、細)哪一類型樓宇的需求重點

就如上次所說,1997年時,人口年齡中位數是34歲,人口年齡以30-39歲佔總人口最多(看圖(一)),他們正藉適婚年齡,成家立室為房屋帶來强勁的實質需求,而上車置業加上當時土地供應受中英聯合聲明限制每年50公頃、海外移民回流和內地投資,令各類房屋全方位上升(看表(一))。

當年老董針對上車的資助置業、首次置業貸款等的房策基本上方向是正確,但生不逢時,亞洲金融風暴淹至,樓價大跌,調整用了六年時間。然而,就是這些成家立室羣作為樓市中堅需求,才會對房子不離不棄,多年負資產也不放棄供樓,如非失業也不會賴債,但很多97年以超高價入市,尤其細單位,持貨至2011年第二次高蜂,仍然無法返家鄉,因為2011年的需求重點移咗位。

圖(一):





 
 

 
 
資料來源:香港政府统計處

2011年,人口年齡中位數是41歲,佔總人口最多的年齡組別上升至45-54歲,這班人大多已有一層樓,他們的收入增加,當然希望生孩子,家庭成員從兩口子增加至三口子,什至四口子,有一個孩子的,或會希望孩子有弟弟、妹妹作玩伴,孩子大了,便希望多些私人空間,財政許可下,換大房子,買樓要多一個房是必然的。 2011年,我們看到潛在換樓需求强勁。
這些潛在換樓需求有否真正轉化為實質購買力?我看是有的,從今次樓價大升中,首先升的正是大單位,除了內地富人喜愛買大單位外(這些需求可從一手市場看出),本地需求可從二手市場看,一些又舊又大的屋苑(看表(一)),如碧瑤灣、嘉雲臺、比華利山、和富中心成為今次升市大贏家,大概可看出最大年齡組別羣45-54歲的換樓需求是何等殷切,不要小看這年齡組別羣的需求,真是去到邊升到邊。這些換樓需求遇上超低按揭息率、再一次樓宇供應短缺、內地移民和內地投資推一把,樓價再次冲上雲霄。

表(一):



 





上表資料來源:脫苦海「十四年之約--中原指數成份屋苑多年來的表現」(http://hk.myblog.yahoo.com/tokuhon_blog/article?mid=22229)


那麼從分折社會最大羣年齡組別的需求,大概看出樓市需求的重點。現時曾蔭權政府因樓價瘋漲而大量建限呎樓或細單位的政策基本上沒有騷到癢處,因為需求重點不在細單位。看錯重點可能造成供應過剩。不過,過剩的供應會有被吸納的一天,只是不在這年代。那麼,會在哪一個年代?在此賣個關子,留待下回分解。


1997年樓價瘋漲後,上了車要14年返家鄉;2011年樓價再次登上另一個顛峰,結婚生仔是實際需求,租金上升,買樓上車對沖租金是有必要的,但高位入市必要預長綫持有,一但樓價再次大跌,要待多久才能返家鄉?由於解釋很長,留待下篇再談。

2011年7月6日星期三

2011年樓價可能是超級泡沬 (2011年7月6日)

特區政府實施額外印花稅已半年,隨後銀行逐步加H按,金管局進一步收緊按揭成數,然而樓價只略為調整之後又節節上升,根據中原地產研究報告,2011年上半年樓價上升12.3%。目前中原城市領先指數CCL最新報99.23點,較1997年歷史高位102.93只約3.7%
兩周前經濟日報羅列了一些經濟數據,從原城市領先指數、人口增長、就業人數、經濟增長、實際按揭息率等層面,比併2011年和1997年,特此下載圖表讓大家參考。

(圖一)




從上圖看,人口、就業人數、本地生產總值和全港置業率上升,驟眼看是支持2011年的高樓價的因素,然而看一看房屋空置率從97年3.7%上升至2011年4.7%,兩個年代的實際經濟增長持平,實質收入增長下跌,都令人懷疑2011年樓價能否維持。筆者什至認為有效按揭息率2%和實質按揭息率-2.55%,才是2011年樓價瘋漲的原因。

另一方面,筆者認為人口結構分佈也是影響樓市的重要因素,不容忽視。
 
1997年人口結構很大部份是適婚人口,人口年齡中位數是34歲,正常的適婚年齡介乎25歲至39歲,從圖二看,這部份人口是最大的年齡組別,佔人口總數比例28%。結婚後成家立室正正為97年樓價帶來一些實際需求,也是樓市的中流砥柱,從而令樓價不至一沉不起。

(圖二)




2011年,人口結構卻轉變了,人口年齡中位數是41歲,佔人口最多的年齡組別是45歲至55(看圖二),這些中年人口早已成家立室,置業需求在十年前,現時適婚人口,亦即八十後,佔人口總數比例下降至23%,適婚人口減少,樓市的中流砥柱上移至40-55歲,兩個不同年份,即使相同的樓價,成家立室帶來的實質需求卻減少,這可能顯示今次樓價的瘋漲是一個超級泡沬。

20116月16日,現時平均二手樓價409萬元,較1997年二手平均樓價386萬元高出5.9%,由於適婚人口下降,除非2011年的適婚人口的收入比1997年的適婚人口多很多,否則2011年的樓價是佷難維持的。

2011年7月4日星期一

為何 iPad 好過 Android Tablet ?

週六閱讀信報一篇文章 ”iPhone不再「潮」iPad不再「嬌」,文章尾後似乎在比較Android TabletiPad,作為蘋果迷,講講為何iPad是好過Android Tablet。今天暫且放下討論政治、經濟。

曾經有人問我「買平板電腦,揀iPadAndroid機?」,我的回答是:「我選擇iPad!」當時已經用咗iPad一段時間, 覺得很方便,唔使像PC等開機,一着就有得用,電池亦夠長壽,差一次電可連續用上五、六個鐘,比起我的Netbook差滿電亦只可用兩個鐘,感覺實在太好。

近日有朋友買了一細廠的Android TabletSet 機搞了兩天,他又跟我投訴為何經常Down機?每次Down機還要重新boot機。我看這個情況大概是因為不同平扳電腦生產商都是用Android作業,Apps 開發商用了不同牌子的平扳電腦來開發Apps,結果用家downloadApps不一定完全適用於自己的平扳電腦,因此Android平扳電腦的Apps也特別多問題,而導至Down機情況。
然而iPad Apps的開發商统一以iOS 開發Apps,而用iOS的電子產品只三、四款,因此較容易測試和找出問題,只要用家定時update OS,就沒有適應問題。遲些新的iOS無需iTune接駁電腦都可以upgrade OS,將會更方便。

Apps開發商的立場,使用iOS開發Apps也較為方便,由於Android系统用於不同的平板電腦,Android 平板電腦的牌子實在太多,要開發適合所有Android tabletApps,測試和開發成本肯定不輕,這使Apps產品應用不廣乏,市場因而受到限制,這不利於Android Apps的盈利前景和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