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差餉物業估價處資料顯示,1997年私人住宅落成量為17,400,巳動工數量(即可成為供應量也有22,000個,讓我們又重温董建華在97年7月提出的未來五年的批地計劃,說是作為打擊炒風及遏抑樓價行動的第一步。
97年7月至2002年3月的批地計劃
由97年7月至2002年3月的五年內,供私人發展商用來建屋的433公頃土地,共可興建住宅單位146,000個,即平均每年29,200個。若扣除私人參建居屋的部分,每年私人住宅的供應量,其實只有19,200個而已。縱使加入計算通過更改土地用途及舊址重建項目,每年只能提供29,000個單位。根據當時97年8月1日的地產分析,如沒有35,000個單位以上,供應是不足以緩和樓價的升勢。而且預計這些單靠發展商供應的單位也未必完全到位。
另外,當年的分析指出,根據97年7月至99年3月的賣地計劃,接近一半是低密度住宅地,即顯示當時特區政府是以增加豪宅供應為先,因此當時的地產分析都認為該批地計劃是無助於遏抑中小型住宅樓價。
97年8月,大眾評估是新批地計劃的力度還是不夠的!說時遲,那時快,98年1月,外圍環境逆轉,仍在討論中的29,000個供應未到位就已經變成過多供應,什至變成「連講吓都唔得!」可見當樓市泡沬己成,結局是注定的,有沒有真正增加供應己經不再重要了!
事實上,我相信如果不是外圍環境轉差,只要人們仍然堅信樓市仲有得升,29,000供應量是不夠的,因為這當中沒有計算炒賣和投資的需求,而這些需求一向是很難估計的!
2010年特首曾蔭權提出的供應量
返回今天2011年,樓價自金融海嘯低位急升58%,各方意見認為增加供應才是最有效遏抑樓價的最佳方法,根據利嘉閣地產研究部估計,2011年新樓供應20,711個單位,而根據曾蔭權在2010年10月的施政報告,預計未來十年內,平均每年將提供可興建約二萬個私人住宅單位的土地。今次什至沒有居屋供應,比起97年的批地計劃還要吝嗇得多,看着這些吝嗇的供應,我不由得不說2011年的樓價只得繼續飛升,直至外圍環境有所轉變!但外圍環境有機會特變嗎?一般分析認為機會微乎其微,但我另有看法,下篇再談!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請留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