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圖書館hea,無無聊聊翻開一些很舊的地產雜誌,該雜誌名為「香港地產」,內裏有個叫「半月評論」,好奇之下翻看1997年6月16日版,看看當時的樓市氣氛有幾「牛」?今天將全文抄下來,讓大家懷緬過去,下一篇再評論為何我會選這個時間的地產分析。
題目:多種效應一齊發揮
回歸在即,樓市形勢大好,紅磡地皮成價寫下新高一頁,青衣灝景灣七百多個單位一日沽清,整體樓市在回歸效應、拍地效應、新盤效應推動下,連連向上,似有欲罷不能之勢。港島中半山及南區豪宅,去年中已創呎價萬元紀錄,九龍則在去年底跨越呎價萬元的大關。現時甚至市區內的屋邨單位,在發展商悉心包裝下,加上海景,或基建概念或出色的市場推廣手法等,不少亦都企於呎價萬元之上。所謂水漲船高,個別極優質的豪宅,更在近期升破呎價二萬元水平。尤有甚者,一些建築質素高的名廈,發展商見奇貨可居,都非常惜售,買家若渴望擁有,不但出價須高,還須身份尊貴,誠意十足,才能令發展商肯予一顯,割愛出售。
樓市在回歸前夕勢如破竹,新高迭創,與多年前人們預測樓宇將隨九七臨近而崩潰的預測大相逕庭。這種情形,恰正反映市民對回歸中國以後的信心。雖然政府三番四次採取措施穩定樓價,但購買力卻是勇從直前,一批較乏實力的短綫投資者倒下後,往往再由用家及有實力的長綫投資者接續帶動樓價邁向更高水平。投資者的目標,通常是一些由名牌發展商開售的新盤,這些新盤多採分批方式開售,易於營造氣氛,吸引炒家入市,若能迅速售罄,便成為全市的公認指標,產生推高樓價的效應。
發展商近期紛紛以高價投地,連大發展商也是如此,這是過去少見的,這應該不是為了慶祝回歸而特意營造氣氛那麼簡單,發展商既然看好,用家及一般投資者很難不受感染,而購買力畢竟亦非常實在。事實上,私人住宅市場每年只有二萬個單位供應那麼多,只消有二萬個買家入市,整體樓市後受層層會動力,何況許多投資者是不止購買一個單位。
當然,目前市場也存在一個未知變數:特區政府的土地及房屋政策如何?但若認為特區政府會强行令樓價大幅回落,則也許亦是主觀意願而已。
各位觀眾,今時的樓市環境、發展商投地、及「擠牙膏」式賣樓情況、跟昔日何其相似,當時的評論也是將樓價瘋漲解讀為用家和最有實力的投資者的需求加上供應短缺,當時供應量也有二萬個,根據利嘉閣地產研究部的資料顯示,2011年全港有69個新盤可供出售,共涉20,711伙,供應量可說跟當年差不多,哈!這篇地產分析,刪去有關回歸段落,可照抄作今天地產分析用喇,幾好!
後記:亂博最近忙於準備時裝展工作,寫blog的進度會有點緩慢,敬請原諒!香港時裝展於1月17日至20日舉行,請多多支持本地設計品牌,亂博遲些跟大家分享設計方面的心路歷程,chao!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請留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