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3年3月20日星期三

有質素的經濟發展

上篇文章提到訪港旅客連年破頂,旅客消費維持雙位數增長率,但服務業出口的實質變動卻呈下降趨勢,更甚的是,私人消費開支實質增長率自2011年第二季開始下降,而事實上,私人消費開支才是帶動本地生產總值的重要項目,卻從90年代佔本地生產總值的70%以上,下降至現在的63%。當中有什麼不對勁令訪港旅客及其消費不斷增加,卻無法帶動私人消費開支?

問題在於現時發展的旅遊業只著重零售業,零售業雖然暢旺,但只側重於幾種內地旅客的喜好,即只是高擋產品,化妝品、及奶粉類,結果是由他們強勁的需求帶動零售商舖租金上升!

理論上,如果本地人的消費增長高於旅客,便不會有以上情況發生,你看名牌店越開越多,越開越大面積,霸佔以前Giordano. Bossini的鋪位,而這些以本地消費者為主要對象的品牌,他們的商舖卻越來越細,越搬越遠。良幣驅逐劣幣,內地遊客的消費是良幣,而本地人的消費是劣幣。

香港以往的經濟發展支柱是工業、出口帶動,然後九十年代是會計、法律、金融,以上的經濟發展均提供個人事業發展階梯,人們一級一級地提升事業階梯,薪酬也一級一級上升。過往一個飲食業廚房學徒,學滿師升為大廚,儲夠錢便自立門戶做老闆,但今時今日租金太高昂,自立門戶的風險太大,事業無法升華,收入也一樣。

現在旅遊業主導的零售業,賣的是其他國家的貨品,香港只是一種中介角色,提供的亦只是售貨員的就業機會,雖然就業人數增加,但技術和職能沒有被提升,遊客增加,就只是賣多幾件名牌貨品,收入增加只因佣金增加而已,技術沒有提升,遊客品味由名牌貨品轉向其他貨品,這些售貨員只能轉職賣其他貨品,否則就是失業,這種經濟發展只給人們橫向發展機會,而非向上,社會發展得不到提升,遊客越多,租金越貴,自立門戶的發展機會越少。

要提升本地人的消費能力,我們需要的經濟發展,必須要是能為社會提供向上流的就業機會,個人較傾向建議發展本地品牌的零售銷售,我曾經在「愉快的旅遊業」一文中提出舉辦亞洲區業餘服裝設計比賽,目的就是一方面推動本地服裝設計,從而發展本地品牌工業,另一方面推廣旅遊業,一石二鳥的方案。爭取中國職業籃球在港作賽,也是一方面推動旅遊,另一方面在香港發展籃球事業,一種運動工業的發展,連帶提供的就業機會除了運動員,還有教練、職業球証、啦啦隊、經理人公司,運動服裝、兒童訓練學校等等。

然而,在港發展任何一種工業,土地很重要,租金也必須要下降,才不會握殺行業的生存空間,問題是地產霸權和香港巿民又會否接受地價下跌以讓路給其他工業發展?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請留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