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0年9月30日星期四

(七)人民幣自由兌換Are We There Yet (Part 2) (2010年9月29日)

說了這么多天關於人民幣開放資本項的先決條件和人民幣近期發展,今天嘗試討論中國是否準備好開放資本帳項!即Are We There Yet?今天分解。

自1978行改革開放,中國的金融法規是在不斷更新和完善的。監管保險的有1995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監管銀行的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銀行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业監督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商业銀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次>、監管証券行的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証券法>。

近期的發展:

2008年10月開始試行由國家外匯管理局制定的中資金融機構按月報送外匯資產負債统計報表制度,以進一步加强對中資金融機構資產負債情況進行監測。監測範圍包括銀行、保險公司、証券公司、期貨公司、基金管理公司、財务公司、信托投資公司、全國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和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

2010年8月發佈<關於在部份地區開展口收入存放境外政策試點通知>,决定自2010年10月1日起,在北京、廣東(含深圳)、山東(含青島)、江蘇四個省(市)開展出口收入存放境外政策試點,試點期限為一年。

自由兌換,中國準備好了沒有?

以上發展均說明中國正不斷完善法規來規範金融和企業行為,邁向市場操作。然而在制度上,銀行業仍然是以國有商業銀行為主,截止2009年第四季,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總資產仍然佔銀行業總資產50.9%,對比2005年,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總資產佔銀行業總資產55%,比例是有所下降,但壟斷地位依然。

金融海嘯爆發前,2007年以來中央銀行四次上調金融機構的存款準備金率高達兩個百分點來抑制境內貸款,另外財政部透過發行國債來回收流動性,中央銀行在這次百年一遇的危機中便展現了其警覺性和應便危機的威信,令中國金融機構安然渡過危機。因此,中國政府在執行財政政策上的威信是絕對的。

而中國財政狀況亦由赤字預算轉為盈餘。2009年全國財政收入為66230億元,全國財政支出為76235億元,赤字為10005億元,2008年赤字為10005億元,2009年赤字為2300億元。2010年1-8月累计,全國財政收入為56752.32億元,全國財政支出為46035.92億元,財政轉赤為盈10716.4億元。

Are We There Yet - 最後答案

中央在國內資產上漲過快問題上,中央宏觀調控落實方面出現矛盾,這次宏調是否能夠成功,是中央落實政策威信的考驗,仍然有待觀察。

加上人民幣公開市場剛在香港起步,人民幣回流也未發展,人民幣匯率未有市場指標,可以說人民幣仍然是管理浮動,要市場成熟也需時。在中國,金融業未完全開放、金融法規仍在更新改善、中央調控政策的威信仍然受到地方挑戰,人民幣自由兌換可能還要多等幾年,Sorry, we are not there yet。

但我曾說過人民幣自由兌換兩年內可實現?我指的是在香港自由兌換啊!We Are There Ready to Go!香港銀行監管成熟,市場法規也因97年大打金融大鱷後加强和成熟,所以人民幣在香港先行先試自由兌換是最佳進程,而且香港與陰私紙(即美元)掛鈎,日後通脹嚇人時,資產價格失控時,人民幣市場已在港發展了一段時间,屆時只要多豉勵港人持有及在港使用人民幣,便可解决問題,一舉兩得,我相信這就是中央和香港政府暗地裏盤算着的plan b了!

2010年9月29日星期三

從劉皇發持貨情況窺看政府遏樓價措施 (2010年9月29日)

上文說看劉皇發仲持有21伙三、四百萬Yoho Midtown,就知政府遏樓價措施不涉三、四百萬中細價樓,仲有得跟。Sorry!我錯!應該係冇得跟!因為呢21伙Yoho Midtown倘未成交!二月買下,至現在九月尾都未成交,摸貨又摸唔出,然後政府截止摸貨,幾星期內摸24伙的確有難度,但又唔成交,看來都係跟佢觀望吧!

行政會議成員都炒樓,難怪香港政府無心遏樓價 (2010年9月29日)

劉皇發涉嫌違反行會利益申報的指引,未有向行政會議申報買樓,另外,其家族成員擁有的泰極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摸售三個單位的時間,都先於港府出手打擊樓市炒風,尤其七月三十日成功轉售單位的兩星期後,財政司司長曾俊華便宣布禁止新樓盤「摸貨」及拍賣三幅小型地皮,金管局亦收緊一千二百萬元或以上豪宅的按揭至六成。

傳媒的焦点都放在劉皇發是否真漏報利益和有否涉利益沖突。但我卻認為重點應該是行會成員及其家族成員炒樓炒得比一般人兇,難怪港府一直都以花權秀招來處理樓市泡沫,我一直認為去年樓市急升的原因除了是游資和低息支持,便沒有什么實質支持,所以是泡沫,去年十月施政報告,很多香港人己經說樓價升勢不尋常,律師醫生都難買,希望政府遏樓價,然而政府卻以花權秀招來回應,直至今年七月,樓價由海嘯低位急升了五成,政府才有一些像樣的措施出台。原來背後原因是政府內訂立政策的人也炒樓炒得咁兇,此等人為因素,真係睇漏眼,什么分析都是多餘!!

計我話無需看什么经濟環境了,叫班行會議員每日披露持貨情況,有他們開路,香港人照跟便可。唔使驚!仲有得跟,因為佢仲持有21伙三、四百萬的Yoho Midtown,即未來政府遏樓價措施是將不涉三、四百萬的中小型樓價單位!

其實漏報遲報有何相干?看劉皇發持倉情況都知有利益冲突!金管局收緊的是一千二百萬元或以上豪宅的按揭至六成,持倉三间七百萬加州花園,炒上的空间是七百萬至一千二百萬元,所以金管局政策不影嚮他,由於政府遏樓價措施來來去去都只針對豪宅,所以持有大量三、四百萬的Yoho Midtown都最安全。

行政會議成員都炒樓,難怪香港政府無心遏樓價 (2010年9月29日)

劉皇發涉嫌違反行會利益申報的指引,未有向行政會議申報買樓,另外,其家族成員擁有的泰極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摸售三個單位的時間,都先於港府出手打擊樓市炒風,尤其七月三十日成功轉售單位的兩星期後,財政司司長曾俊華便宣布禁止新樓盤「摸貨」及拍賣三幅小型地皮,金管局亦收緊一千二百萬元或以上豪宅的按揭至六成。

傳媒的焦点都放在劉皇發是否真漏報利益和有否涉利益沖突。但我卻認為重點應該是行會成員及其家族成員炒樓炒得比一般人兇,難怪港府一直都以花權秀招來處理樓市泡沫,我一直認為去年樓市急升的原因除了是游資和低息支持,便沒有什么實質支持,所以是泡沫,去年十月施政報告,很多香港人己經說樓價升勢不尋常,律師醫生都難買,希望政府遏樓價,然而政府卻以花權秀招來回應,直至今年七月,樓價由海嘯低位急升了五成,政府才有一些像樣的措施出台。原來背後原因是政府內訂立政策的人也炒樓炒得咁兇,此等人為因素,真係睇漏眼,什么分析都是多餘!!

計我話無需看什么经濟環境了,叫班行會議員每日披露持貨情況,有他們開路,香港人照跟便可。唔使驚!仲有得跟,因為佢仲持有21伙三、四百萬的Yoho Midtown,即未來政府遏樓價措施是將不涉三、四百萬的中小型樓價單位!

其實漏報遲報有何相干?看劉皇發持倉情況都知有利益冲突!金管局收緊的是一千二百萬元或以上豪宅的按揭至六成,持倉三间七百萬加州花園,炒上的空间是七百萬至一千二百萬元,所以金管局政策不影嚮他,由於政府遏樓價措施來來去去都只針對豪宅,所以持有大量三、四百萬的Yoho Midtown都最安全。

2010年9月28日星期二

(六)人民幣自由兌換Are We There Yet (Part 1)? (2010年9月27日)

上文說到要開放經常帳項,中國先要進行一些經濟及金融改革,才不會一開便亂,國際經濟學者對開放步驟也有一些共識,我們先看看是那些步驟(我嘗試簡化複雜的理論),然後再談「Are We There Yet?」

步驟(一): 調控政策必須裝備妥當

首先要建立財政政策的信譽。要投資者長期投放資金在中國,他們對中國政府的財政政策必須要有信心,不致在經常帳開放後,一有事便揪走資金,他們會衡量中國政府調控經濟的能力、執行經濟調控的能力等等,而信心是靠長期可信性的建立,並非一朝一夕能做到。在遇到資金流出時,調控經濟工具是否足夠?換句話說,不致在開放經常帳後又再關上大門!調控政策必須裝備妥當。

步驟(二): 改革內地金融業

開放經常帳前,必須開放金融業,但在此之前,必須有完善的政策監管金融業。2007-2008年源自美國的金融海嘯便大大說明了金融業監管的重要性,而寬鬆的監管導致道德淪亡(moral harzard),是金融危機的源頭之一。

以美國為例, 1999年11月,克林頓總充更改對商業銀行的監管,導致商業銀行走進投機性極濃的投資銀行業,1997年格林斯潘取消監管衍生產品的場外交易,導致日後次按產品豪賭,價值大大高於用來抵押的按揭,2004年美國証監放寬投資銀行負債水平。另外,容許金融機構大融合成哥斯拉(Godzilla),倒下時隨時壓死全世界。所以爆煲後由政府買起,賠償存户也由政府的存款保臉負責。林林總總的寬鬆監管原本以為可令金融業繁榮,卻釀成金融危機。

因此,要避免金融業道德淪亡,監管金融業的政策必須妥善,大大減低開放金融業後出現金融危機的風險。

然後是調整國有銀行的資產結構。例如透過注資國有銀行來減低呆壞帳。

步驟(三): 開放金融業

引入股份制、外資銀行及証券行,多元化的金融業帶來競爭,並跟隨市場需求調節,利率自由浮動,增加盈利。

步驟(四): 開放經常帳項

最後才開放經常帳項。

開放經常帳項之前的三個步驟,中國又做到了沒有?即Are We There Yet? 下回再分解!

2010年9月24日星期五

(五)人民幣距離自由兌換還要走多遠 (2010年9月23日)

讀者提出一個很值得深思的問題:「人民幣未自由兌換,何時可取代港元?」何時?會不會是五十年之後的事?我上次對他的回應是極可能在五年內,經過這幾天的深思和尋找資料後,我現在卻認為可能在這兩年內發生,即2012年!

 
首先說說有關人民幣的發展及未來路向,了解過後,我們才會知道人民幣距離自由兌換還要走多遠。

 
近期發展葺錄如下:

 
人民幣走出去 - 境外人民幣的市場發展:

 
2月- 香港金管局發出題為「香港人民幣業務的監管原則及操作安棑的詮釋」文件,為香港人民幣業務的全面發展鋪路

 
3月- 允許內地個人及企業在香港以人民幣進行直接投資

 
6月- 跨境人民幣貿易結算試點範圍從原來5個城市,擴大到20個省市

 
7月- 人行跟人民幣業務清算行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簽署新修訂的<香港銀行人民幣業務的清算協議>,目標是讓境外人民幣持有者可透過香港市場作投資、保值、增值

 
9月- 大馬央行購入人民幣債券作為其外滙儲備

 
最新建議:2010年9月21日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在港交所網頁撰文提倡人民幣「注資」方案:

 
資金池建議

 
  • 設立臨時性定額管控人民幣「流動性支持池」(簡稱資金池)
  • 由人民幣離岸參與設立,經境內銀行間拆借市場或其他途徑獲取人民幣資金
  • 境外投資者可以外幣,以參與某人民幣產品的投資、交易
  • 投資者賣出產品後,只能以外幣形式撤出「資金池」,以維持「資金池」規模
  • 其他向離岸市民輸出人民幣的方案
  • 允許境外企業通過中國或其他國家、地區貨幣互換協議獲得人民幣,投資在港產品
  • 允許內地商業銀行配合貿易需要,開展離岸人民幣貸款業務
  • 允許獲准的內地企業以人民幣對外投資
  • 允許內地保險或基金公司以個案方式申請將人民幣調往香港,專門用於申請某個投資產品(如人民幣計算股票)
  • 允許QDII以人民幣參與境外發行與交易
  • 人民幣走回來

自08年12月以來,人行與其他國家(地區)的中央銀行及貨幣局簽署貨幣互換協議,已有8個國家(地區)參與,包括香港、南韓、馬來西亞、白俄羅斯、印尼、阿根廷、冰島及新加坡
2010年8月,中央銀行,港澳人民幣業務結算行銀行及跨境人民幣貿易結算的參加銀行,所持有的人民幣可以投資內地的銀行間債券市場 (建議中)

 
「小QFII」(境外人民幣透過港中資證券及基金公司,投資於內地市場(產品須包括公司債券、股票、期貸及利率衍生品等,將發行所得的人民幣資金),以外商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方式返回境內

以上資料來源:葺錄自經濟日報

 
看了這么多,今年人民幣的發展特別熱鬧,但始終資本帳項仍未開放,貨幣邁向自由兌換,開放資本帳項通常是最後一步!經濟學上,開放資本帳是有其步驟和金融要求,必須要經歷一系列的金融改革,才不會一開便亂,如亞洲金融風暴。那么,那一系列的改革是甚麼?中國又做了幾多?那就是自由兌換的時間表了!下一集再談!中秋節快樂!

2010年9月18日星期六

(四)為何香港要擁抱人民幣?(2010年9月17月)

作為經濟日報的忠實讀者,當然有看過石老師提出的「中元」,即行走中國香港澳門的錢幣,很有理想的想法,但實際上實踐有難度。首先,成立一隻新貨幣 需要立法才有法定地位,中、港、澳的法律制度完全不同,能否充一立法是一大難關。再者,直至現時,港元在國際上的地位仍然高於人民幣和澳門紙幣,新的貨幣「中元」能否被港人接納及在港流通也是很大的疑問。

事實上現時港元貶到飛起,除了買衫、買食物、買日用品及一般消費外,沒有幾多人想揸港元,借港元做carry trade 的人就很多。而正當人民幣向着世界出發,末來幾年升值3%-5%,人人(包括香港人,美國人,日本人等等)爭着揸人民幣 、買人債等收息,加上港交所積極推動証券行以人民幣結算,香港銀行又增加人民幣結算投資產品,未來幾年人民幣在港存款及投資額必然上升,發展人民幣在港流通量和使用量是較重新訂立新貨幣容易,我們不會捨易取難吧!

美國經濟能否真正復甦是一大疑問,會否如日本般迷失二十年也是未知之素,若果港元繼續追隨美元貶值和持續低息,最大的後果是通脹嚇人,通脹如洪水猛獸,屆時窮人連吃的都沒有,分分鐘暴動;持續低息,沒有人會想在銀行存放港元,結果銀行要在同業市場拆借,搶高成本,按揭市場成為雞肋,銀行長時間沒有盈利,銀行業便要等爆煲了!莫說發展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因此,香港和中央政府是不會、也不能坐視的!!

另一方面,中國是一個大國,不可像香港般使用掛鈎方案,中國對自身的貸幣也必須要有自住權,才可用宏觀調控措施來調節經濟,未來經濟才可穩定發展,要成為經濟大國,人民幣也必須像美元、歐元般國際化,而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是最佳的實現地點。隨着港元跟美元衰落,港人多存人民幣是大勢所趨,遲些人民幣加息及繼續升值,港人的財富也受惠,並有助舒緩香港資產泡沫,何樂而不為?因此港府及中央政府是有很大誘因在港發展人民幣市場,人民幣國際化之餘也可惠及人民幣在港流通量,可說是搭人民幣國際化順風車,是一項一舉兩得的方案,而邊緣化後的港元,便由得它自生自滅。

給你多一個貼士,遲些你們或可選擇以人民幣或港元出糧。恆生銀行己正在發展人民幣出糧户口,這大概會成為趨勢。各位讀者,請觀看你身邊的發展,然後擁抱人民幣吧!

2010年9月17日星期五

(三)邊緣化港元!(2010年9月16日)

跟美元分手真的很難,政治風險很高,以香港那樣開放型經濟,一分開港元便升值,升值幾多是沒法控制的,分手那么困難不分也吧,邊緣化港元便可。當人民幣市場在港發展成熟,(如存貸,銀行同業拆借,拆息等發展成熟),香港有大量人民幣流通,而人民幣普遍被國際接受了,港元邊緣化是絕對可行。情況就如我們在澳门使用港元一樣。我們到澳門玩時,很多時直接使港紙,對方也有大量港元找續。介時,人們在港可用人民幣,由於人民幣較港元强,店舖也樂於接收人民幣,儲存起來收息也不錯,結果人民幣在港的市場强大起來,什至發展至市場所譬如的歐洲美元(Eurodollar),但發展至此,香港的經濟及政治便必須有所改變,like it or not。

香港經濟及政治如何改變?依我所見,已在改變中!下回繼續分解,continue to hang in there!

2010年9月15日星期三

(二)部署與美元分手 (2010年9月14日)

由於港元與美元掛錯鈎,香港資產泡沬經常不受控地漲大縮細,窒礙香港經濟發展,最重要是潛在政治風險與泡沫同步,但脫鈎又會引發金融危機,政治风險更大,香港政府與中央政府都看在眼內。

今時今日中國是香港最大貿易伙伴,97年回歸中國後,中港經貿關係更密切,港元實應跟人民幣掛鈎,但港元必須先跟美元分手才可跟人民幣掛鈎。另一方面,人民幣也並未自由兌換。

分手不是話分就分的,交纏達二十多年的關係錯綜複雜,是要部署的。人民幣也必須先國際化。2004年起,人民銀行委任中銀(香港)為香港人民幣業務清算行,並簽訂<清算協議>定明工作範疇及營運準則。參與人民幣業務的銀行也需與清算銀行簽訂協議方可從事人民幣業務,而範圍只限於存款,兌換、滙款及人民幣卡,發展可說有限。2007年起香港發展人民幣債券市場,有存款也有借貸市場,但金額仍然很細,2009年止,存款只約800億元人民幣,債劵總額只達400億人民幣。

2010年7月19日,重大變化出現。中國人民銀行跟香港人民幣清算銀行中銀香港簽訂新修訂的<清算協議>,消除人民幣帳户資金跨銀行轉帳,個人及企業間的跨行轉帳亦可。此舉讓業界發展不同的人民幣產品,包括保險及基金,同業拆借市場。全方位地在港發展人民幣市場,一方面加快香港發展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另一方面加快人民幣國際化。

這一糸列的改變將令香港多吸納人民幣存款,建立人民幣在港借貸市場,銀行間拆借市場,從而發展自身的人民幣滙率、利率、及資本市場,各位心水清的讀者大概也看出香港正在發展一個完善的人民幣市場。當這個市場發展成熟之時,便是港元與美元分手之時?又未必!下回繼續分解!!Keep Hang In!

2010年9月14日星期二

(一)跟美元愛恨交纏的日子(2010年9月13日)

在我文:「即使美債泡沬爆破,祖國也未必輸大錢」中,我曾提過對於香港經常被美國拖累,祖國及香港政府是不會坐視的,依我觀察,中方及港府均巳有對策,並正進行中,那是什么?今日分解!

聯匯令香港沒法調控經濟,1997至2003經濟實體吸納匯率調整

在港元與美元掛鈎的前題下,香港便失去貨幣自主權,也沒有宏觀政策來調控經濟,經濟經常失調。 就如1990年代(1990﹣97),香港的經濟受惠於 內地經濟開放及起飛而優勝於美國, 但碰着美國經濟差而減息致1.5% ,原本經濟過熱的香港需要加息的,卻因港元與美元掛鈎而跟着減息,結果導致高通脹及負實質利率達8%-9%,土地供應又受中英聯合聲明限制於每年100公頃,1997樓市泡沫形成。又如 1997年後,亞洲貨幣相繼貶值,港元也有很大的貶值壓力,但由於港元與美元掛鈎,無法透過減息來調節壓力,结果香港要透過調節内部價格(即樓價下跌及减人工)來代替貶值,香港因此走入通缩漩渦。直至2003年,政府無法再忍受樓價下跌帶來的政治不穩,決心減供應,向内地移民招手等措施來托市,樓價得以回穩。

2005年起,香港受內地升值潮影響

2005年起,內地進入升值潮,港元也有升值壓力卻無法升值,結果資產泡沫又再澎漲,2008年美國樓市泡沫懪破,美國息率減致半厘,香港息率亦然, 負實質利率現為2%-3% ,2008年金融海潚後,美國和大陸大幅泵水導致游資湧入香港, 加上港府之前為托樓市而停頓土地供應,資產泡沫又再一次如1997年般火上加油。 觀乎這些歷史,香港資產泡沫結局如何,大家心知肚明。

不應再與美元掛鈎

香港之所以與美元掛鈎,是因為中國經濟改革開放前,美國是香港最大的貿易伙伴,很多時要用美元結算。但時移世易,香港今時今日最大的貿易伙伴是中國,正所謂掛錯鈎。香港經濟經常與美國有差異,資產泡沫不受控的漲大縮細,與美元脫鈎風險更大,相信沒有人會冒此政治風險,與美元欲斷難斷的關係如何是好?下回分解,明天再續。

港府在樓市熾熱時推出置業貸款助人置業,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2010年9月13日)

今天經濟日報頭條:「港府決定拍板恢復資助置業」,從文中所指,資助置業很大可能是指資助置業貸款。觀從政府諮詢網頁、專家評論,各政黨意見我記憶中,根本沒有幾多人贊同政府在樓市熾熱時推出置業貸款助人置業,大部份的評論均認為樓市熾熱時推出置業貸款是會火上加油,如果是真有其事,即香港政府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作者估計曾特首可能在十月的施政報告或會有認真的遏抑樓市措施出台,又或者政府也不大看好未來經濟,加上要順應民意大量推出土地供應擔怕負上推塌樓市烏名所以提早推出置業貸款來托樓市但又怕資助「邊緣住」勉強上車,樓市逆轉時,拖塌樓市所以資助對象會是有能力供樓的夾心階層又是搵用家墊煲底的政策,各位心急置业的讀者,請小心觀察形勢才好接受資助!計我話只要政策壓抑炒樓例如土地增值稅又或者加重樓房轉讓稅、公司轉讓時資產增值稅,總之炒樓的必須與政府對分利潤,同時政府脫離高地價政策,市民便可安居樂業,無需什么資助置業了

2010年9月12日星期日

按揭證券公司購港銀行內地房貸,涉高風險投資 (2010年9月11日)

今日信報一則頭條:「按證購港銀行內地房貸」,我心第一念頭:「想翻叮房利美、房地美沉倫毒資產記嗎?」

大家不防簡短地回顧一吓房利美、房地美沉倫毒資產過程。房利美、房地美的主要業務是提供補充抵押貸款,並進行貸款擔保, 讓購房者能夠獲得資金支援,房利美與房地美通過在二級市場買入按揭抵押貸款,並包裝成證券,稱之為"按揭抵押証券”(Mortgage Back Securities),然後在公開市場上轉賣給投資者。2008年9月,美國樓市爆煲,兩房資產變成毒資產,其債券評級從AAA1跌致BBB級,股價從70美元跌至1美元。

2003年香港政府為搞活香港房地產市場而成立香港按揭証劵公司,各位觀衆,兩房成立的目的、業務範圍和背景,跟香港按揭証劵公司是何其相似?唯一不同之處是兩房是紐約的上市公司,可被人質低至一文不值,但香港按揭証劵公司至今仍然是政府全資擁有。

那么,這類按揭証劵公司究竟在樓市泡沫爆破時,扮演着什么角色?觀乎美國案例,當然是私債國有化。超低息年代,人人都想買樓,間間銀行想借錢,一些人財力不夠,只能付5%至10%首期,銀行借樓價的七成,按揭証劵公司便作出擔保,銀行借出剩餘20%至25%的貸款,借貸人需交保費。按揭証劵公司從銀行買入按揭抵押貸款,並包裝成"按揭抵押債券”賣給投資者,銀行的貸款上限便能維持在七成。但問題在於樓市上升時,沒有幾多人理會下跌風險,不負責任的人比比皆是,借貸人只想着買了樓,身家便升值,銀行只顧市場佔有率,樓市有升冇跌,只要有錢賺,投資者也懶理買的是優債還是劣債。在樓市泡沫爆破時,如果借貸人一鍋蜂賴債,按揭証劵公司買入的按揭抵押貸款便变成負資產,全港納稅人切切分担這些劣債。

但香港的樓市泡沫說細不細,說大也不算大,樓價從金融海瀟低位急升約五成,即使返回原形,借貸人賴債,銀行和按揭証劵公司各分其跌幅,按揭証劵公司也不算太傷,但內地房地產的泡沫之大,眾人皆知,樓價從金融海瀟低位急升約九成以上,泡沫爆煲返回原形實屬正常,購買港銀行內地房貸,實是買硬負資產。

Paul Krugman 曾經這樣評論兩房的背景:

The case against Fannie and Freddie begins with their peculiar status: although they’re private companies with stockholders and profits, they’re “government-sponsored enterprises” established by federal law, which means that they receive special privileges. The most important of these privileges is implicit: it’s the belief of investors that if Fannie and Freddie are threatened with failure, the federal government will come to their rescue.
This implicit guarantee means that profits are privatized but losses are socialized. If Fannie and Freddie do well, their stockholders reap the benefits, but if things go badly, Washington picks up the tab. Heads they win, tails we lose.
Such one-way bets can encourage the taking of bad risks, because the downside is someone else’s problem.

2010年9月9日星期四

金融海嘯後,美国大印銀紙救金融,全球吃興奮劑過後滯賬多於通賬 (2010年9月8日)

地產經紀門前大大隻字貼上「通賬在即,早買早賺」,當然了,地產經紀經常叫人快D買,唔買就冇之類的說話!這是他們的責任,他們也是人,也要揾食。正如証券大行經紀或分析員都會在股市上升到35,000時說上望38,000,四叔也曾在2007年說過股市會升上致45,000,理由是大陸大把資金南下,結果股市從來沒有升上45,000己經掉不來,上升時說升,下跌時說跌,最緊要是政治正確,他們都要揾食,又或者是他們食完輪到你食,信不信都是你們個人的决定。

話說回來,大印銀紙會否引發通脹?從兩個層面看,在美國方面,經濟不景氣將會持續,這是不爭的事實,經濟不景卻又大印銀紙,引發的通脹叫「滯脹」,70年代曾經發生,是由石油危機引發,結果美國要大幅加息來解决。在亞洲方面,受美、日、歐經濟不景所影嚮,也會出現類似情況,即「滯脹」,美國大幅加息將令亞洲的泡沬爆破,所以地產經紀說「通賬在即,早買早賺」,並不騙人,他們的意思可能是「通賬來臨前,早買,早賣,就會早賺!」

不過,我個人更相信美國的經濟不景氣將會像日本般出現通縮漩渦(Deflationary Spiral),因為美國金融體內的有毒資產一日未清除,經濟是無法有動力的,印銀紙是解决不了問題,只是拖延時間,表面風光,印銀紙效力過後,又會返回原形,因此未必會有通脹。但亞洲的情況則相反,美國經濟不景氣及持續通縮,即低息持續,這將令亞洲泡沫擴大,但世界經濟不景氣是亞洲資產泡沫的大限,美國國債泡沫爆破可能導致息口上升也是大限,歐洲債務危机可能導致銀行间同業拆息上升什至高企,也是亞洲資產泡沫的大限,所以說現時的最佳投資法是短炒,因為人們的幻想仍多,炒作机會也很多,但到2011年,當事實逐漸浮現時,逃生的机會將會越來越少。

不要怕日後更難買樓,一切都是假象來的,不要真的以為經濟會一下子便能復甦。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會跟你說世界經濟正走向不景氣,即使是Bernarke也不會,因為你們會提早不消費,結果經濟大消條會提早來臨。

2010年9月4日星期六

即使美債泡沬爆破,祖國也未必輸大錢 (2010年9月3日)

上文提到美債泡沫爆破在即,祖國是美債最大持有人,有讀者說為咗唔想攬住一切死,祖國是會繼續買。我就唔認同這說法,因為美國不斷印銀紙,今天的美債價值不等於明天的價值,誰會想買不斷貶值的投資,而且中國又不能控制美國的政策,巳控制不了美國再印銀紙谷經濟。不過買了那么多美債,也不能坐响到等貶值,任其對自己做成損失。其實,只要對冲便可減低損失,並緩緩減持,方法:買少少,沽多多,那便不致大幅影响市場。由於貨幣升貶是相對的,對沖方法可以是買Euro bonds、韓國債、日本債,還有CDS-違約掉期等等。如果美國经济繼續下滑,即沒還錢能力,減持將會是大眾的方向。

作者用那么多編幅寫美國經濟,是因為港元與美元掛釣,是導致香港現時持續低息的原因,那么,美國的經濟情況及走勢是看香港利息走勢的重要因素,因此,不要單純地以為美國經济差便無法加息,而忽略其他影响美息的因素,一句到尾:注意風險,香港末必長期不能加息的!總之現時投資方法是短炒不長揸。

其實對於香港經常被美國拖累,祖國及香港政府是不會坐視的,依作者觀察,中方及港府均巳有對策,並正進行中,是什么?下期分解!

剛剛剝了牙,智慧多得濟,真痛得要命,休息幾天,下星期再續!Hang in t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