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4年3月27日星期四

大國較勁遊戲(3): 大和號的啟示

很多人都讀過歷史,不過讀歷史最重要不單是認知歷史事件,而是分析。

在安倍不能說的第五支箭(2) 文章指出,日本在二次大戰能夠跨越海洋侵略差不多整個亞洲和突襲美國珍珠港,生產海戰艦艇的技術令人嘆為觀止。筆者自小很喜歡玩戰艦模型,對大和號特別感興趣,大和號多次在日本卡通影片、電影中出現,可以看出是日本人的驕傲,大和號亦是太平洋戰爭的轉捩點,從分析這隻戰艦的資料,我們可以看出一些歷史書沒有寫的啟示。

先看看大和號的平面設計圖:




圍繞著戰艦的槍炮多得令人驚嘆,黃色圈的是向前和向後的射炮,紅色圈的是向天空的,黑色箭咀圍繞著戰艦的都是槍炮,還有可讓戰機升降的跑道。大和號創造多個史上之最,史上噸位最大的戰艦、史上擁有最大排水量及配備最大的46厘米主砲。

大和號戰艦擁有世界最大排水量65000噸,又有戰機跑道,從而可推想這戰艦是為跨越太平洋遠征戰爭而建造,而炮台之多是預算應付由多方向而來的敵艦和戰機。當時為避開西方的耳目,大和號的建造是秘密的,因此要盡量縮短建造時間和提高工作效率,使用了「模組作業」建造,這種建造技術及生產管理,成為在戰後日本工業的基礎參考。而「模組作業」也是現時香港政府加快建築公屋使用的建築方法。

大和號於1937年開始建造,1940年完成,從大和號的建造和完成時間,設計肯定比1937年早,可能若在1934/35年設計,即是說日本應早於1934/35年已計劃越洋攻打美國!偷襲珍珠港是早已計劃的。這是第一個啟示!

除了大和號,同期還製造了同類龐大和極具戰鬥力的戰艦「武藏號」,知否那麼多的鋼鐵材料從那裡來的?當然不是日本所能提供,而是從殖民地的土地吸取和那裡的人開採,吸取了資源,生產了武器,再繼續佔領其他地方推進殖民擴張,從生產、消耗、再生產,中間在殖民主權國產生的經濟活動和利益,就是整個模式的運行!這就是第二個啟示!

有沒有看過電影 “War of the Worlds ?電影是講述外太空的外星人,來到地球殖民,原因是要在地球吸取資源,而那些資源就是人類的血,其中一幕就是太空船吸走人類,然後逐一把他們的血吸乾。這就是殖民地的意義!殖民統治並不是什麼值得懷念的事情!

科網泡沬(1) :納斯達克尾班車?

談起阿里巴巴趕赴美國上市,之前該公司在香港聯交所上市時是2007年11月,掛牌前恆生指數在2007年10月於31,352見頂(圖一),阿里巴巴上市時掛牌價13.5元,上市後股價隨即升至41.8元(圖二),也是其歷史高位。

但一年後,2008年10月,股價跌破4元。2008年在經濟衰退期和中國各級政府合作,輔導中小企業利用互聯網開展貿易,減少成本,開拓更多商業機會。2009年股價從4元以下上漲到20元以上。於2012年6月20日,成功私有化並撤銷在香港交易所上市,當時股價也是13.5元。五年內升了跌,跌了升,走了一轉過山車回到原來掛牌價。


圖一: 恆生指數在2007年10月見31,352



圖二: 阿里巴巴在2007年11月上市後由13.5元升至41.8元



從上次經驗,阿里巴巴是在恆指見頂後上市,趕的是尾班車。2014年3月16日阿里巴巴集團宣佈在美國IPO,集資150億美元,預計在第三季上市,暫時不大清楚會否在納斯達克上市,但通常科技股都是,如果真的在納斯達克上市,看看納斯達克的圖表,好大機會又是趕尾班車。(未完)

 圖三: 納斯達克1997至2014




我的 facebook 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luaninvestblog
notcomment facebook 専頁 www.facebook.com/plscomment

2014年3月22日星期六

民調爭論的迷思

上週港大民調總監Dr. Jones,在民調了十幾年才第一次公開原始數據,説讓大家學術討論,然後我在上週亦提出我個人的看法,我必須承認這只是一般in general的看法 ,也是一般市民的觀感,然後,很受歡迎的政治網媒,大發高手本色,計一大堆數出來,指出那個平均值,其實是用「加權平均數」計出來,然後就鬧其他唔同意見的人是小學雞。(這些人就是爭取民主的人,不禁令人質疑,這些人爭取的是什麼民主?)

當然,你可以是統計學phD ,計好多數出來,證明梁振英的支持度是非常之低,那是沒問題的,

不過我只想問:

1)你班人計數計到咁勁,但這是否就是Dr. Jones的計算方法?

恆生指數都有條formula拿出來,如果你跟著那條formula, 就會計出相同的加權指數。現在Dr. Jones只是提供了一個數值,至於點計,就由全世界自己各自發揮!

2)如果真係用「加權平均數」,咁個「加權平均數」是如何計算的?是用總人口來加權,定還是用登記選民人口來加權?喂!don't forget, 你條問題是問, 如果明天選特首。。。喎!

3)做民調的時候,究竟答問題的人是否知道,50分是代表無立場呢?以我從問卷看,問卷只說,評分50分是一半半,以我自己的理解,就是等同我在之前文章我對CY的看法,就是OK啦,叫做有做嘢,不過佢D施政成效如何,還是有待觀察,我咁諗,唔代表我冇立場喎!

4)事實上,上次網友從數據中看出的,反而是立法會的兩派形勢,有人俾錢搞這些特首評分民調,Dr. Jones 公開的數據,卻竟然反影了另一些東西,建制派唔使一分一毫就得到一些重要數據,which is definitely not what the funding entity wants to see!


2014年3月20日星期四

民調原始數據重新分析

網友從港大特首評分民調的原始數據,看出另一現象,筆者認為比只看平均值有意思得多,在此跟大家分享。
從圖表所見,6成人覺得CY做得普通至極好,7成人覺得CY做得唔系幾好至極好;但有1成人非除CY而後快不可...
好消息是社會還是理性佔多數,壞消息是分化真的越來越嚴重了...


網友發覺50-59分的樣本大部分投50分,30-49分和60-79分人數相近,但10-29分的人明顯少於80-100分--即是這部分人都往左擠往0-9分(九成是0分);而50分佔約29%,51-100分和0-49分比例約33%:38%,約0.43:0.57,即是建制和反對派比例仍然和2012年立法會選舉得票比率非常接近;

反對派支持者在往激進派靠攏(約佔總人數10-15%,反對派中30-40%)。

再imply就是大聲唔代表人數多,但的確已經影響了大家的生活!

再technical一點講,以50分為中線,由30分至100分的分布其實是一條很漂亮的normal distribution的bell curve;但在10-29分卻往左急速下滑,並在0-9分急速爬升。

亂博按:這樣的數據分析才有意義嘛! 網上真多臥虎藏龍,鐘博士還是多些公開原始數據,讓大家分析!

阿里巴巴趕赴美國IPO的啟示

阿里巴巴集團週日宣布,放棄在港IPO,並即啟動美國上市IPO事宜。


計劃籌集資金逾150億美元,可望成為歷來規模最大的中國公司赴美上市個案。


理由是無理由等港交所完成同股不同權上市規則諮詢。不過看過下圖三條線,紅色線是道瓊斯指數,正在上升中,藍色線是恆生指數,趨勢跟綠色線的上証指數。


好明顯,大陸股市有點水乾,而美國也在慢慢退市,吸水喎,換上我是阿里巴巴都快快手趕赴美國啦!






我的 facebook 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luaninvestblog

notcomment facebook 専頁 www.facebook.com/plscomment

2014年3月17日星期一

民調的意義何在?

上週公開的港大民調3月3至6日特首評分民調的原始數據。998名評分的受訪者中,60%以上的人給予特首50或以上的分數,但平均分仍然是唔合格,只得47.5分,原因是當中有10%的人給予0-9分,而這10%的其中九成人給予0分。

鍾庭耀回應明報查詢時揩出,50分不應被視作正面評分,而只應當作是中立,剔除這班中間人士之後,有38%的人給予0至49分負面平分。比起33%的人給予51-100正面評分,負面評分的人佔多數!

如果有人問我:「你覺得CY做特首做成點?0至100分,你俾幾多分?」我大概都會跟你說:「OK啦!不過不失啦!要做的,他都有做,但效果如何還有待觀察,給他一個Pass, 50分!」

原來根據港大民調,這種答案不是答案,是要剔除的!

講返演繹民調方法,如果以平均方法來演繹統計,原意是要為統計找個central tendency,通常是一個bell shape正常分佈形態的統計,才會用average的方法。


Wikipedia亦是這樣寫:
“While the arithmetic mean is often used to report central tendencies,but it is not a robust statistic, meaning that it is greatly influenced by outliers( values that are very much larger or smaller than most of the values), notably for skewed distributions, the median may be a better description of central tendency.”
一般統計出來的結果(如下圖),在最多點的地方拉平均線,而有一些點偏離得很遠(箭咀指的),被視為極端的數據,一是將之剔除,一是嘗試解釋為何有這些極端數據。


簡單以度高為例,如果你想找出香港人平均的高度,你找來一班人幫他們度高,其中有兩、三個是侏儒特別矮小,然後又有兩個是因還有荷爾蒙病而高至八尺、十尺,若將這些極端數據加入計算,這肯定不是合理的平均高度,當然是在最大比數的人口內 (most populated area) 計算平均數。



鐘庭耀的民調計算兩個極端的評分,一邊是0,另一邊是100,來拉平均線,但又將中間的剔除?

其實我以前亦批評過這些特首民意調查沒多大意義,在「再分析攞嚟唱的民調」一文,我曾經指出,土地、房屋政策經年累月才可能見到成績,即使辣招也被立法會拖了年半才通過,CY一上任便叫人給他打分,還要是兩星期一次調查,這只可能是見樹不見林,這些分不是給他打的,而是給傳媒和反對黨輿論戰打的分數!

還有,他們每兩星期一次公佈的特首的評分,下降的百分比幅度在誤差範圍之內,其實即等同無郁過,因此我認為是「攞嚟唱」居多,沒多大意義!有機會可看看這篇舊文章。

民調的意義何在?我不懂了,筆者寫過好幾次關於這些民調,曾經有篇「搞笑的民調」,真的好搞笑,話說教育學院有個民調問一批15至34歲的人,問他們對97年前的貧富差距跟現時比較。試問一個15歲的青年,97年前都未出世,怎麼比較?調查中最大年紀的34歲,97年時才只得18歲,當時可能剛出來社會工作,有很多什至還未出來社會工作,究竟有幾深入了解97年前的貧富情況?

我指出這種問題,等同向光頭的人調查新出的洗髮水好唔好用!他們的答案只能是:「聽講很好用!」「聽傳媒講!聽廣告講!」

2014年3月12日星期三

通訊機構可做電視台嗎?

昨天傳出香港電視7.1開台有變數,原因是通訊辦質疑港視轉換制式後,新制式會令超過5千個處所觀眾接受到有關流動電視服務,將會受《廣播條例》監管,便需要申請電視牌照。
昨晚通訊辦回應時發放了更多資料,筆者才有點了解,現作分析。

據了解,港視購買中移動子公司的流動電視牌照,原本的制式是CMMB,那是電訊條例下的監管範圍,而港視購入後,計劃轉換至DTMB制式,轉換制式後與本地數碼地面電視服務所採用的相同標準,變成了電視廣播條例下所監管範圍,因此要求澄清。

看了整個回應,看來應該是王生要使用大氣電波出問題。原本是通訊牌照的事,變成了電視廣播牌照的事,這就是我的基本了解。即是現在問題是究竟電訊公司例如數碼通擁有電訊頻道,可否將其投得的電訊頻道轉為電視廣播頻道,數碼通變成了電視台?

那麼我認為要求澄清是合理,否則電訊商紛紛轉行搞電視台。向中移動買牌時,早已知是CMMB制式,可能認為畫面質素不夠,因而要轉換DTMB,這是技術問題,爭拗點是「是否廣播」,王維基的律師團隊應有所硏究,可能司法覆核有得打都未定。唉!律師總是說乜都有得打,發死!

2014年3月10日星期一

安倍不能說的第五支箭(2)

近日日圓走勢不跌反升,由原本103美元兌日圓,現為101.87,看來安倍經濟學的三支箭後勁不繼,超低利率、量化寬鬆、弱日圓、加上龐大政府支出,過去20年都是這樣,路橋建設已經多到無效益,銷售稅在4月加至8%,很可能又是令經濟復甦曇花一現,但如我之前所說,安倍還有第五支箭,只是沒有明言。




Source: Bloomberg


在我說第五支箭是什麼之前,我想先講一些歷史。

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之後,日本天皇在《五條御誓文》和《御筆信》中提出日本的對外方針:“開拓萬里波濤,佈國威於四方” ,已經為往後70年殖民擴張定下大方向。1874年日本首先侵佔台灣,1894年吞併朝鮮和琉球,1931年完全侵佔中國東北,然後陸續推進至華北、上海等地。1940年侵佔中印半島北部,至1941/42年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緬甸、新加坡、非洲、澳洲。


一個國家對未來發展動輒用上一百年來規劃及實踐,日本當時能夠跨越海洋侵略差不多整個亞洲,甚至突襲美國珍珠港,生產海戰艦艇的技術之高不言而喻,而製造母艦船隻所需的鋼鐵之多,日本本土根本無法供應,從殖民地統治而取得的資源和貿易對日本經濟的貢獻之大亦可想而知。除此之外,軍事消費所帶來的經濟效益,除可催谷工業生產,軍事消費在國家預算中所佔的比重,更可取代日漸萎縮的個人消費。根據第一次世界大戰,軍事產品在參戰國的工業生產中所佔的比重由15∼25%上升到35∼60%以上。另外,軍事費用在參戰國家的預算中所佔比重為40-45%,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已高達60-65%以上。

看完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大概可估到安倍第五支箭是什麼。日本在311福島核事故之後,右翼分子勢力抬頭,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侵略歷史的言論日趨強硬,新上場的安倍不斷與中國、南韓在島嶼爭議上擺出強硬姿態,另方面推動修改憲法將日本自衛隊正名為軍隊,可知道正名之後軍事開支便可名正言順擴張,而透過中國威脅論,可推動國民支持修憲,雖然現時國民支持修憲比率仍然低,但只要一次輕微的擦槍走火,威脅論便會成為事實。我不是要說安倍想再重蹈覆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偉大戰績,起碼不在現時國力弱不襟風的時候,但正如我在「科技是如何發展的」一文中指出,科技發展,必須經過昂貴的科研階段,而且又未必有成果,只有在軍事用途,才可能不問成本效益進行,而參考美國例子,軍事產品軍轉民用,製成產品出口,亦會帶來經濟效益,而且發展強大軍事力量,亦可支持不斷貶值的貨幣, 我認為發展軍事經濟,作為經濟持續發展的引擎,就是安倍經濟學不能說的第五支箭!



我的 facebook 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luaninvestblog
notcomment facebook 専頁 www.facebook.com/plscomment

2014年3月5日星期三

俄羅斯的貨幣戰?

烏克蘭局勢升溫,俄羅斯派兵進駐克里米亞,誓要奪回黑海港口的控制權,西方國家信誓旦旦要維護烏克蘭的完整性,話雖如此,目的也一樣是要搶奪黑海控制權,圍堵俄羅斯。

原本只是部份親西方人士要求加入歐盟,加入後前景未明,看看歐豬等高負債國家的借貸條款苛刻,財政大權幾乎拱手相讓,卻可發酵成不加入便成仁,連帶50%人民選出的總統也拉下台。如果這部份人叫的是民主自由萬歲,俄羅斯可能要大叫:「打劫呀!」他的最強黑海艦隊被劫走,不跟你死過才怪!

雖然雙方稜角盡露,但相信暫時來說,戰爭未至於一觸即發,西方國家必定會先以經濟制裁陰乾俄羅斯。

一名俄羅斯顧問警告,「如果華府凍結俄羅斯商人或個別人士在美國的資產,莫斯科當局便會呼籲當地民眾,拋售美國國庫債券;另外,俄 國政府亦可能不再將美元,作為儲備貨幣;向美國銀行借下的債務,亦不會償還。」似乎俄羅斯也懂得玩貨幣戰爭,迫虎跳牆時會拋售美債和美元。

參考美國如何經濟制裁陰乾伊朗,並且迫通脹升至40%,打垮伊朗至無力還手,無需出手已經如同殘廢,俄羅斯豈會不知?拋售美債和美元可是最後一招,但筆者認為俄羅斯現時可打的牌,是順水推舟。3月3日俄羅斯重手地一次過加兩厘息,俄國股市大跌10%,話説加息是防貶值,不過地緣政治緊張,走資在所難免,而俄羅斯盧布自烏克蘭政治鬥爭以來均在下跌(見圖)。



不過,應問的問題是走資走去哪兒?在俄宣布大幅加息之後,德國和法國股市均大跌約3%,美國股市反應不算強烈,但資金流向美元、日圓、黃金避險,匯率是相對的,東方下跌,西方便是升了,如果你玩過「沙蟹」,都會知如何迫爆莊家一手好牌!

什麼叫好牌?歐美經濟復甦正在加強,匯率正在上升軌道,別忘記美國和歐豬滿手都是債,給他一把力谷一谷,匯率急升,連債帶息一齊升!是否如此?若想知後事如何,便需緊盯歐美股匯!





回想起自去年12月,中國大手沽美債,近日人民銀行接連收水,卻引導人民幣貶值,並且買黃金,似乎對俄的行動早著先機!政府的有形之手,豈是圖表所能顯示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