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很想問的問題:「點解香港啲冷氣開到好似冬天咁?」「點解夏天室內啲人着冷衫?!」這些問題下面再討論。
早兩日新聞報道說環保局將延遲垃圾徵費至明年。今年1月初才把膠袋徵費從$0.5增加至$1,商戶不得提供膠袋,否則罰款(好似係20萬元)。實施前全沒宣傳,我在那日買一個$6的麵包時被收$1膠袋稅,才恍然大悟!然後一片混亂,商人乘機加價,被前新聞主播張慧慈在facebook撰文批評。聽說這項政策非常成功,背心膠袋垃圾減少九成。
如今才7月,距離上次措施只六個月,原本將要實施另一項垃圾徵費,如今延遲一年實施。我認為這些徵費屬懲罰性,原因是它懲罰製造越多拉圾,便要繳交越多的膠袋徵費,這與1月推出的新膠袋徵費措施思維一樣,製造越多垃圾便越多徵費,稅項其實是懲罰行為。當然你也可說鼓勵你減少垃圾,視乎你怎樣看這些徵費吧!
我諗沒有人會反對減少垃圾,環保三個R: Reduce Reuse Recycle , 這三個字的重要性也是順着這次序的,首先要Reduce ,即減少垃圾,然後才是Reuse 物盡其用,最後才是Recycle ,物盡其用到不能再用才回收製成其他物料循環再用。
Reduce減少垃圾的源頭就是減少買不必要的東西, 也即是首要是減少消費!我唔知有冇口號叫人:「一齊減少消費,帶旺經濟!」兩者好像有點矛盾。
另一令人費解的現象是,一邊懲罰一般市民,迫令其不要製造更多垃圾,但超市、大集團賣的東西卻越來越多包裝,橙、蘋果、蕃茄都一個膠底和包裝膠袋,有時甚至一個橙一個包裝。其實市民製造出來的垃圾,很大源頭是來自這些包裝!為何對市民的懲罰性徵費便手起刀落,但對着大財團卻不是如此?
回到開首的問題:為何香港室內冷氣開到好似冬天咁?香港的商場、寫字樓、食肆、圖書館、戲院的室內冷氣好凍!有次在圖書館閱讀,越坐越凍,頭頂還被風扇吹到頭都甩,看看自備的溫度計,那裏的室內溫度是攝氏18度。然後,我問管理員為何開勁冷氣又開大風扇,他說要讓空氣流動!這大概解釋為何在夏天香港公眾場所的室內溫度好似冬天!
事實上,空氣流動和室內空調調至冬天溫度是沒有相關性的。室內感覺侷促,其實開一點風扇已可解決,又或者當你由高氣溫的室外入到室內,身體仍然很熱,其實只要坐一會calm down 一下即可,無需那麼心急即刻降溫的。另風扇比空調環保,原因是製冷過程不會釋出熱氣,令周邊環境更熱。
我想特別指出,國內對公共場所室內空調的溫度是有限制的,根據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出的「公共建築室內溫度控制管理辦法」第三條:
公共建築夏季室內溫度不得低於26 ℃,冬季室內溫度不得高於20℃。
不單止中國國內對公共場所室內空調溫度有指引,日本也有類似指引:
The temperature variations between the room and the outdoor should not be too high. With a 5°C (9°F) difference, one already feels better, heat or cold-related sickness can be prevented, and the impact on the energy bill is also limited, in a nice ecological move. In Kanto and Kansai areas for example, it is recommended to set an ideal indoor temperature at 28-29°C (82,4 – 84,2°F) in summer and at 21-22°C (69,8-71,6°F) in winter.
可能對香港來說,由於天氣潮濕和一些商場人流多,室內溫度26度至28度可能太熱,但怎樣也不應把空調調至18度,有些甚至把空調溫度調至15度,然後人們穿長袖衫、穿毛衣,其實夏天室內溫度23度至24度已很舒適,穿少一點,冷氣適中一點便可。
令人費解的就是這樣,一邊市民膠袋稅這裏$1,那裏每天$1.7,市民慳埋慳埋,大集團一天浪費的更多,例如無盡的食物包裝,又例如寫字樓、商場、地鐵、食肆瘋狂開冷氣。
後記:事實上,室外和室內溫差太大,差異10幾度,由18度的室內出到33度的室外令人感覺很辛苦,皮膚滲出濕氣,帶眼鏡的,眼鏡充滿蒸氣,鼻敏感的人出入室內外,不斷轉溫度也好辛苦!
冷氣太凍會有人投訴,冷氣太熱不會有人投訴,太熱客人下次就不來,連投訴都不做。你造老闆,你識do 啦。
回覆刪除你都講啱㗎!所以間間食肆都鬥開冷氣,凍就叫你着多件衫,或佢提供枱布你蓋已經好好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