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8年12月31日星期一

2019年新年願望



2018年最後一天,今年年頭至年尾經歷翻天覆地的變化,美中貿易大戰、科技冷戰至捉人質講數、總統猛烈炮轟聯儲局,甚至考慮炒聯儲局主席,均是前所未見的經濟政治情況,美股大跌、港股也從年頭跌了兩成多。

大家都預測2019年為「難預測」年。2018年11月非農業就業職位表面不太好, 11月上升155,000份,升幅較10月份的237,000份下跌,甚至不符合預期的200,000份,不過,失業率仍然維持在3.7%,是自1969年至現在最強。另外,美國人時薪從10月份22.88美元升至22.95美元,也是歷來最高。

從就業數據來看,美國經濟並不差,也因此,即使美國股市大冧,加上總統炮轟,聯儲局在12月仍然加息,我相信美國2019年加息有可能比想像中多。事實上,聯儲局的信譽很重要,他們議息是習體決定,不會跟隨短期股市上落而改變利率決定,也不會因總統施壓而改變利率政策,但如果總統真的炒了鮑威爾,肯定衝擊聯儲局地位,這就是市場為何那麼大反應。總統對聯儲局做的事情指指點點,這種做法是前所未有的,正如前聯儲局主席格林斯潘所指出,政治氛圍令人擔心。

臨近年尾先來大病,又感冒又發燒,一開口講說話即咳到飛起,我住多倫多零下四十度都未曾病到咁,希望盡快康復!

2018年即將過去,我個人的新年resolution 是要做好我想做的事情,我講Volitium講咗好耐,出書至現在仍然未出,難道我才是騙子?對的!出個以太坊代幣一點都不難,如果只是ERC20更簡單。但我在著作講過,以太坊上面運作有成本,對做voting這些簡單動作而言,成本過高,所以Volitium只能夠是獨立的區塊鏈,由於voting涉及的技術問題較想像複雜,還有炒幣對實際運作的影響和如何解決,也可能涉及有如經濟調控政策等技術來解決問題,所以遲遲未能推出,我出的東西,必須是我能夠接受的,所以...大家還是要等。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劉怡翔在12月30日網誌發表了有關比特幣和其他虛擬資產的文章 (

https://www.news.gov.hk/chi/2018/12/20181230/20181230_122809_382.html ,第一個印象是他撈亂了比特幣和以太坊的用途,ICO的區塊鏈項目都是用以太坊系統做的,可以不涉及比特幣,就算項目延遲,也是經常出現,係咪代表無價值,政府的基建設施完工日期都經常延遲,發展技術項目延遲上線有什麼出奇,正如我上述所講,好多技術問題係要做到先知有乜困難要解決。


佢又話就算做咗出來都唔代表經營到,咁!你地果啲生物科技嘢,又有幾多散戶真係識?又有幾多公司IP.O. 吸千幾億, 然後變咗個殼?


Volitium會一出就是測試版,到時再跟大家詳細解釋為何要有自己的支付系統,和逐一反博局長!

我會不會在香港ICO, 唔會喇!做得voting ,當然想多啲人能夠用,中國大陸一定用唔到,香港市場咁細,所以Volitium會是向世界出發!也因為這樣,技術方面和涉及的經濟問題更要深思熟慮!




Alibaba都有得vote啦,TVB選港姐都有得vote, 咁典解要Blockchain 呀?





哈哈,你地諗吓,我現身果日就會答!



2018年12月27日星期四

以太坊代幣ERC20當幣trade係咩玩法


早兩日只是在Facebook 噏咗兩句(https://www.facebook.com/142265409305402/posts/922630301268905/),我個blog的referral sites出現了兩個鹹網link,咁嘅!在下並唔係咁得閒分析啲垃圾嘢,在Facebook 噏兩句只因坊間太多廢話,而有見Rock 哥講得比任何分析員到point,才開心分享一下!

見近日蘋果日報和港股策略王的訪問有點哽耳,又要以正視聽!

第一:ERC20是以太坊列明的標準而發出的智慧合約代幣,通常用於ICO代幣,是以太坊上運作,如果你trade緊ERC20,即係話那個所謂幣係無自己的Blockchain嘅! 所以唔算係「幣」,例子如FCC。

第二:ERC20 不能說是以太坊的side chain,這樣説法是錯的!以太坊被形容有如一部超級電腦(我的第二本書「區塊鏈的金融革命」有詳細解釋),智慧合約是以太坊上的program ,ERC20是以太坊發出的代幣,以太坊上運作,因此不能説是「side chain」,side chain 給人意思是分支出來,令人以為是另一條chain,以太坊分支出來的chain 都可以説是有自己的Blockchain 和屬於另一個幣。

操盤手法參考:
幣圈莊家最新操盤手法大曝光丨老金金融筆記18:
https://zhuanlan.zhihu.com/p/33403365
Rock哥條片講得很到Point,再在這埋分享


2018年12月21日星期五

明日大嶼的必然地位


之前講了筆者對明日大嶼計劃的一些質疑,出文之後,一些讀者,不只一兩個,都認為這人工島計劃最終是「起唔島」。不過,如果你從它地理位置,以致它與港珠澳大橋的連貫性,不難發現它的必然地位。

「明日大嶼」計劃涵蓋中部水域交椅洲和喜靈洲附近,以及在大嶼山北岸和屯門沿海地帶,包括內河碼頭區和龍鼓灘等多個發展區,興建1700公頃人工島。

讓我們看看「明日大嶼」和港珠澳大橋連貫起來的地圖:





圖中橙色嗰粒是我加的,約是「明日大嶼」的位置,如果沒有「明日大嶼」的人工島,就會正如皮老闆兄所講,港珠澳大橋只方便住在新界西的人使用,與及由太子站以至長沙灣美孚荔枝角的九龍人,都是港珠澳快過坐船(皮老闆 blog) ,住在港島的人仍然是坐船快過用港珠澳,即是説,港島便會真的變成「港獨」,孤獨的獨,孤島一個,無法連接大灣區的發展。而深圳在這項發展未能受惠或是輸家,日後可能要以一日過境簽證,通過香港連接大灣區。所以,我認為這項發展,應該是由中央拍板。


林鄭月娥所說「明日大嶼」將會成為繼中環、九龍東後,香港第三個核心商業區,可信度是100%!有沒有人工島都好,我認為中環的核心商業區都會是移向靠近大灣區發展的。



2018年12月16日星期日

量化解決美中貿易逆差難度有幾高


美國總統特朗普12月14日就中美貿易談判在Twitter發文,稱美中可能會在近期達成“很全面”的協議,而中國商務部發言人高峰亦於上週四證實中美雙方就「農產品、能源、汽車等」已達成共識的具體事項。除此之外,中國近日宣布放棄針對美國的關稅和重新向美國購入大豆,在在顯示中美貿易戰接近解決,但從中美貿易逆差的角度看,可略窺探出「全面」解決的難度究竟有幾高。

根據美國商務部公布的數據,2017年美國對中國的貨品貿易逆差從2016年的3470億美元升至2017年的3752億美元,增幅8%,達到歷史最高水平,是被視為引發今次貿易摩擦爆發的原因!

假設這是個零和遊戲,3752億美元貿易差額完全轉移給中國,中國有十三億人口,平均每人每年要負擔288美元損失,然而,倘若由美國完全負擔,美國三億人口,則每人每年平均要負擔1250美元損失,負擔損失約是中國的4倍,表面看美國人的損失很大。

不要忘記,中國人的收入大幅低於美國人,中國的每小時最低工資為1美元,美國的每小時最低工資為10美元,即美國人的平均工資約高出中國10倍若將中美的貿易逆差以平均每人每日平均攤分,美國人每日平均承擔3美元的貿易逆差,那約是美國人日薪的4%。若由中國人平均攤分,每日負擔為0.8美元,約佔中國人日薪10%,這大概反映中美的貿易差額若要完全消滅,中國人比美國人的負擔重。

倘若只是將中美貿易逆差減半,負擔也減半,但問題是,美國總統特朗普搞出大龍鳳大半年,股票市場損失9%,會否只接受貿易逆減半?




2018年12月13日星期四

明日大嶼解不開的鬱結


一直都想評論「明日大嶼」,今天抽點時間講。

特首林鄭月娥在今年十月公佈的施政報告中建議在香港島和大嶼山中間的水域大幅填海建造多個總面積約1,700公頃的人工島,耗資約5000億港元(約638億美元),得來的土地可興建數十萬個住宅單位。社會上的反對意見是計劃將耗盡香港的財政儲備、破壞香港的海洋生態、地球暖化會導致人工島陸沉,反對的論點很膚淺,很多人看在眼裏,卻未曾出聲,原因是,像我這樣的人,有些很忙,有些並不完全反對,但又不大認同,主要是心裏有很多疑問、心結未解開。

那些心結是什麼?只要我們平日舉目一望,不難發現,自97之後十幾年,很多填海得來的地,若不是建成豪宅,便是大塊大塊土地的浪費空間。

首先是數碼港,填海得來的土地,興建的是沒幾多香港人買得起、住得起的豪宅。有幾多人會去數碼港商場行、購物或娛樂?去過數碼港商場的人都知,只有少量食店,都是那裡的寫字樓員工食用多,以我所知,有些公司提供接駁車送員工到香港仔吃午飯,可能因為太少選擇。

看看啟德郵輪碼頭,很大塊地,中間有條大水渠,唔知用來做什麼,過萬呎的公共空間,但由地鐵站行過去很遠,不太多人享用這公共空間,而郵輪碼頭商場,慘淡到連店鋪都想執,但後面的土瓜灣,人們住劏房,住二、三百呎樓,樓價五六百萬。

再讓我們看看中環繞道,也是填海得來的土地,很寛大的馬路,很多公共空間,在中環/金鐘黃金地段有個很大的摩天輪,平時沒幾多人去,中環一邊很迫,另一邊好多地方無人行。咦?又話無地?

我相信我的觀點已經很清楚,政府一邊話無地,但填海得來的土地,不是浪費,就是建成豪宅、甲級寫字樓。那麼,我們怎樣能夠擔保,明日大嶼在建成之後,會否又是大量興建成甲級寫字樓和豪宅?到時,建成的樓又是否賣給香港人,定還是給內地公司買來租給自己員工的剛性需求,又或者,到時我們是否仍然要住得很細?樓價是否仍然好貴?香港人仍然買不起樓?嘩,明日的CBD喎!中環CBD向西移喎!仲唔發死?(地産商)!

如果政府能夠代入市民角度看事情,市民要的是一些保證,而非虛有願景,我認為立法以作保證是最好,例如立法規定居住面積、對內地資金買樓規管(內地都有限購令吧!加拿大、澳洲都有!)、規管公司炒樓等等,都是實際行動保證明日大嶼是為解決房屋問題而做!





2018年12月8日星期六

投資值博率




昨晚美股受到華為創辦人任正非的女兒、副董事長兼首席財務官(CFO)孟晚舟,於上週六在加拿大溫哥華國際機場被捕消息所影響。道指再挫559點,一星期累挫近1,500點,跌幅約6%,憂慮科技冷戰,科技股是漩渦的核心,納指一星期累跌6.9%。



除此之外,美國勞工部公布11月非農就業人口經季調後增加15.5萬人,遜於預期。失業率維持在3.7%,平均時薪年增幅為3.1%,與上個月持平,平均時薪年增幅為3.1%,貿易戰下失業率仍然保持在半世紀以來最低紀錄和時薪自2009年以來最大升幅,顯示經濟未受貿易戰影響,本月仍有機會加息,也是昨晚美股下挫的理由。


我在本週初當股市對特習會成果慶祝之際潑一盆冷水,果然大升完即給你壞消息,跌幅比上漲幅度深

。我在上一本著作亦有講過,在政治面前,不是我們不懂投資,而是敵不過由主觀意志操作的政治鬥爭,國家利益為上,人民利益很渺小。


不過,打仗永遠是各懷鬼胎,各國的利益又未必儘相同,睇歐洲市似乎有所反影。據英媒報道,華為為避免被英國禁止參與發展5G網絡計劃,已答應英國國家網絡中心(National Cyber Security Centre)多項要求,處理設備和軟件中存在的風險。現在未是最壞時刻,消息或可令市場冷卻一下了。


上週筆者出文警告「大忌」之後,有讀者質疑投資是否需要前景完全明朗,讓我在這裏討論多些。的確,投資多少涉及一點賭博成份,例如你預期香港商業中心向西移,你現在趁低買入你估計新發展會帶旺的物業,這是賭博成份,這發展或許三五年內發生,亦可能在你有生之年都未發生,然而,如果你等到發生的時候才入市,便可能沒幾多利潤,所以,首先是你不要在此事未發生前已經沒頂吧(怎麼咁似止凡的口吻?)那就是不要過度槓桿來做這件事。


另外是不要在高位入市吧,例如我在十美元買比特幣和今年年初萬九美元才入市是天淵之別,想說的就是値博率!當大市已經升了很久和很多,即使你認定沒有看錯前景,在甚麼時候入市,是你能否守到事情發生的關鍵,再以比特幣為例,你十美元守容易,定還是在萬九美元守容易?或者,你會覺得比特幣不是好例子,因為你認為它最終一文不值,那麼我跟你說,就算最終一文不值,我都只是輸十美元!


我用另一個真實例子,我有朋友在九七年時買入數個海怡半島單位收租,當時賣點是地鐵會起入去,我相信大家都知,最終這個願景是在2016年才成真,即使是講落實開工,也是願景之後的十幾年!中間發生了甚麼,在甚麼時候入市,值博率如何是你能否守十幾二十年至願景成真關鍵!


再給你一個例子,九八年港府入市買股與大鱷大戰,全個市場賣股票給正苦,我就認識有朋友在此時買了一張咁大把的Long call !值博率!



2018年12月4日星期二

長短債息倒掛現象

長短債息倒掛現象

昨天的文章尾段警告聯儲局加息口風轉鴿,2019年加息預告由四次減至兩次,是可能預視美國以至全球經濟放緩,不加息是壞消息,話口未完,昨晚市場即時反映這觀點,兩年期債券孳息率升2.3點子報2.833厘。指標十年期債券孳息率跌2.4點子報2.99厘,兩年期及十年期國債孳息率相差僅16點子,兩者接近倒掛。

長債息因風險問題,理應較短債高,但現在長債息比短債息低,即市場預期長遠經濟差,加不到息,當十年期國債孳息率低於兩年期,即預視未來經濟衰退,對上一次是2007年。市場睇得更差,不是經濟放緩,而是經濟衰退。











#長短債息倒掛,#全球經濟衰退

2018年12月3日星期一

大忌

剛過去的週末全球關注的習特會公佈會後成果,中美公佈各自表述,中方的公佈是:「兩國元首達成共識,停止相互加徵新的關稅。中方願意根據國內市場和人民的需要擴大進口,包括從美國購買適銷對路的商品,逐步緩解貿易不平衡。」

但白宮方面的公佈是:「特朗普同意在明年1月1日,將把對價值2000億美元的中國產品關稅稅率保持在10%。雙方同意暫緩提升關稅至25%至90日,期內相方努力就有關結構性改變完成談判。」但最重要的那句:「如果雙方在這個期限內未能達成協議,10%的關稅將會被提高至25%」,「結構性改變」內容包括:強制技術轉讓、知識產權保護、非關稅壁壘、網絡入侵和網絡盜竊、服務業和農業。

貿易戰暫時停火,股市今日肯定大升以表歡迎,不過,筆者還是那句,搞咁大壇嘢,會不會那麼簡單地雙方互利共贏,定還是必定扯到行,我上你下?我認為肯定是後者。


我認為貿易戰沒那麼容易解決,貿易戰最好的情況是兩個極端,雙方達成協議和雙方拉倒,互相加徵關稅大戰爆發,但都不會那麼容易發生,最大的機會是磨來磨去。


投資每每講的是十幾二十年的計算,就算是買樓,按揭貸款一綁二十幾年,若前景不明朗,叫人如何作出長線投資?最大問題是,當大家以為是喜訊,升兩三個月,人的戒心下降,一入升市,他又公布壞消息,股市又大插,這樣上上落落,把資金套著,走不了,才是最具破壞性,我仍然認為,現在投資市場風險太大。 


聯儲局近日對加息口風放緩,預期加息步伐放慢,甚至2019年只加息兩次,特朗普一直炮轟聯儲局加息太多,有可能是對聯儲局的一種警告,預視準備2019年有可能全球經濟放緩,不加息可能是壞消息,大家可以參考一下!







2018年12月2日星期日

上一代的身教




星期日説一些經濟以外的東西。今天一早,看到七十後在baby kingdom 的文章,道出身教的重要性,我很認同他的說法,不過,當人的年紀大一點,看到的更多,我的看法有少少唔同,或者主要是大家的經歷唔同。


子女能否讀得好書,的確很大程度是靠他自己的造化,但其實在任何方面,孩子還是從父母身上學習,也即是身教,儘管在現階段並不很明顯看到影響,但這些日後在人生不同階段都會影響人的發展。

概括地說從上一代學到甚麼,家父是生意人,不太看注重從地産或收租得來的收入,家母專注把父親的錢投資股票和物業,她在六十大壽那日過身,過身前跟病魔搏鬥三、四年,是肝硬化導致胃出血,第一次做的大手術很複雜,醫生形容胃內的水泡多得有如蜜蜂竇,做手術逐個水泡縫針,然後胃內的大血管駁去第度,以減低血入胃的壓力,以免再次大量出血,不過,這之後她身體一直很弱,也曾數次因為吐血入院,吊鹽水一兩天出院,最後一年在私家醫院做了兩個大手術,第一次的手術為時十幾小時,又是血管博來博去,醫生出來時報喜,手術成功。之後出院,兩個月後,她生日,吃了生日蛋糕後,翌日又再吐血入院,之後再嘗試做手術,又是十來小時後推出,今次醫生說:「This is not a life saving situation 」,停止了手術...人不在了,但醫院埋單計數,承為一百八十多萬港元。

首先想講,家母由出事至過身時,我才剛從大學畢業出來工作了幾年,當時的人生哲學很佛系,但在看到母親最後幾年的辛苦,我才領略到她是一個鬥士,一關過完又一關,每次都不知幾時是最後的一天,或者這令我開始執著,無論對人、對事,都希望先做好自己的事,因為人生的過程才是最重要,感覺人生短暫,用好自己的時間,多為自己做事,對於令自己不愉快的人和事,不要浪費時間,快點來個了結,也是這次經歷領會出來。

至於錢,當然重要,父親在無需變賣物業的情況下埋單結數,雖然有保險,但仍然要自己先付款,所以我也是以他作為榜樣,從不相信打工能夠帶來長久的收入。

我很注重身教,但從兒子身上,怎麼也看不出他從我或我丈夫身上學了甚麼,但原來當他領悟自己的缺點之後,改進自己,不放棄,不斷去試,原來都幾似我!我的結論是,身教可能不是現在見效,但在日後人生,他會從記憶中獲益。

2018年11月29日星期四

BCH 硬分义的內戰


有網友希望我評論一下BCH硬分义之爭, 這次爭議之大直接影響了整體加密貨幣市場的投資氣氛,導致市場在11月15日硬分义之後全天侯大跌。

讓我們先簡單了解BCH硬分义之爭議。硬分义的出現,通常涉及兩派源碼開發人無法達成共識而各走各路,把區塊鏈一分為二。

BCH是由原本比特幣硬分义出來,比特幣原本的限制是每秒確認三至七個交易,區塊容量只得1MB。2017年比特幣價格升上過萬美元一個,隨之而來是交易費上漲,人們只長期持有,這令到比特幣只能成為投資資產,卻沒有被普遍使用,原創者Satoshi Natamoto在其白皮書指出比特幣在日常生活使用的願景,然而價格高昂有違原意,這導致比特幣最大支持者Roger Ver (比特幣耶蘇)和聲稱自己是Satoshi 的Craig Wright 作出第一次硬分义來擴大比特幣新幣BCH的區塊容量,BCH 的容量提升至8MB,最高容量可達32MB。

BCH第二次硬分义的起源是,源碼開發人Amaury Sechet的建議是保持區塊最高容量在32MB,軟件升級目標是讓其區塊鏈支援智慧合約規定的付款交易,也即是跟以太坊睇齊,留位延伸發展,區塊容量最終是無限,這是BCH原鏈,也稱為Bitcoin ABC (Adjustable Block Size Cap),由Roger Ver 牽頭,並且獲得最大礦池Bitmain, 世界頂級交易所Binance,Coinbase的支持。

另一派由Craig Wright牽頭,目標是讓區塊容量由32MB 增加至128MB,他認為這樣能夠保持Satoshi創辦比特幣的原意,即比特幣的目的只在於成為日常支付系統應用,硬分义出來的新加密幣稱為Bitcoin SV (Satoshi Vision),以代表Satoshi願景。Craig Wright 已有詳細計劃將新幤應用於頻繁的商業交易。

事件引起最大關注的是,Craig Wright 威脅新鏈會蓋過原鏈程式,對Bitcoin ABC做成毁滅性破壞。歇斯底里的爭議連累整個加密貨幣市場,令人擔心分散式運作的加密貨幣經常無法達成共識而出現自相殘殺的鬥爭。另外,互搶算力,甚至搶走比特幣及其他貨幣的算力,導致市場混亂、也是今週加密貨幣大跌的原因。

話說回來,誰毀誰,還是要視乎礦工歸哪一邊,因為礦工確認交易,沒有他們,何來運作。當然,礦工是現實的,哪裡錢多便歸哪一邊,11月16日BCH硬分义翌日,從BCH原鏈(也即是Bitcoin ABC)的價格看,它是獲得較多礦工支持,計算能力較強(more hash power),據報導有66%的計算能力支持,不過這情況是可以隨時改變的。

話說早兩日BSV在進行流量測試時,嘗試以很大交易流量做測試,據說達一百萬個交易,因而導致有區塊通過不了或出現重曡,引起BSV被黑客入侵疑雲。Blah Blah Blah…講真,做測試是事前做啦,怎會是分义後才做?


筆者想指出BCH是由比特幣分义出來,BSV也是,他們同是用工作量證明(Proof of Work POW)來做確認,所謂POW,是礦工要競賽計出一條條很難的數涉及256位密碼,礦工互相對數確認,要有六個確認,然後全球update數簿,整個程序非常嚴謹,避免重複使用比特幣,亦即是BCH和BSV都是行這套系統的話,我無法覺得可以快到幾多。老實說,貨源歸邊,要炒起隻幣,無乜難度,BSV一日內升300%,問題是能否長期托市才是關鍵,這又要返回基本步:隻幣有無人用和有幾多人用!


更新軟件後的BCH,又即是BCH ABC,目標是跟以太坊一樣,可以配合智慧合約來使用,但像以太坊用途的幣已不少,EOS、Stellar、Electroneum、NEO等等,而且日後還會有更多,所以我見唔到BCH ABC在商業模式上有何優勢,BSV更不用説了,行POW,想每秒數百萬交易通過,又要快又要無double spending,一句講晒,我唔信囉!





2018年11月21日星期三

科技倒退的年代

道指昨晚跌551點,跌幅2.21%,納指跌119點,跌幅1.7%,我在2017年十一月的文章「追蹤完美泡沫」曾經這樣說:



2000年和2008年冧市前都有經典上市公司擦出萬億美元市值記錄,於1999年12月微軟登上全球市值最大的股票,當時市值達6,189億美元,以2017年經調整通脹後計算,市值達10,000億美元,2000年3月10日,納斯達克指數觸及5,408.60的頂峰,微軟的市值高峰,正正預視科網泡沫的高峰,時間相隔3個月....


2017年11月8日見證了蘋果公司市值達至9,085億美元,但仍未及萬億美元市值,不過,我們看到擦出萬億美元市值的上市公司亦標志著當時正在行甚麼泡沫....


蘋果公司股價在2018年8月1日見一萬億美元市值,科網的泡沫又到爆破的時候,係咪好準呢?不過,源起源滅,泡沫追捧過頭後爆破,沒甚麼大不了,一早預期,泡沫爆破後,汰弱留強,要發展的還是會繼續發展下去的,我們在科網泡沫第一浪已見識過,第二波的科網發展比第一波更實在和百花齊放,所以我對科網未來的發展並不擔心,擔心的只是阻礙巨輪發展的力量,將會在下一浪完全被取代。


我在説甚麼?先賣個關子。


為了阻止「中國製造2025」,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有進一步政策,在11月19日宣布對14項高端技術包括AI、定位導航、數據分析、機械人、晶片、先進監控技術等實施出口管制,諮詢期1個月至12月19日結束。


我不是AI的big fans, 我的讀者都知,不過,我想問,現在有甚麼的東西是沒有用AI的?我們用的iPhone,汽車,都隱藏着A I功能,只要將這些東西拆開reverse engineer,都能套取AI,如何禁止AI出口?把這些政策宣至於口的人,很大可能是只想像AI是一個機械人有個透明的電子腦袋!如果真要禁止AI、定位導航、數據分析等技術,首當其衝的不是中國,而是擁有這些技術的科技公司,他們大概要禁止自己,至於禁止晶片出口,所有電子產品都將會成為受害人!難怪FAANG 跌到PK,可以說科網泡沫的第二浪是在這環境下爆破。






早前有報導指日本內閣負責資訊安全的資安大臣,六十八歲的「櫻田義孝」,竟然是「從來沒用過電腦」,對電腦方面的知識一竅不通。這就是今時今日的科技境況。


科技是要人們使用才能發展下去和用得便宜,由不懂科技的老人家去主導發展,結果是會進入科技倒退的年代,我指的只是依附在「中心化」企業的技術發展而已,一些不受「中心」管制的技術便因監管不了而繼續發揚光大,記著技術發展是阻擋不了,它會自我轉化而繼續存在!這就是我想說的,下一波的科網技術發展,必定是生命力更強的板塊!




2018年11月16日星期五

貿易戰的最新磨心





昨日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發表報告,建議美國商務部檢視軍民兩用技術出口管制政策中,考慮將香港和中國內地視為同一關稅區域。如果落實這項政策的改變,對香港經濟的影響將會很大,大家必須留意。


無論借口是甚麼,其實並不重要,事實上觀乎香港的歷史性任務,作為中西貿易的窗口,今時今日已經大不如前,往日中國未開放之前,西方國家要透過香港作為橋頭進入內地,今時今日中國直接對外,97年前香港作為英國殖民地,美國軍艦隨時可以停泊香港港口,今時今日中國政府說拒絕就無得泊,軍艦只能返回日本沖繩或菲律賓,香港的作用真的沒剩幾多,我認為要是美國把香港和內地視為同一關税區域,只是遲早的問題,還是作好心理準備。即使現在不宣佈,也極可能成為貿易戰的磨心。


作為果粉一員,對於美國「軍民兩用技術出口」管制政策可能涵蓋iPhone和蘋果電腦,實在聞者傷心,相信Steve Jobs泉下有知都會彈返起身,一個只注重技術發展,辛辛苦苦做出產品希望被世人所用,改善人類生活....作為猶太人的他,也肯定厭惡民族主義。

話說回來,這項政策倡議,短中期對蘋果公司盈利不容忽視,難怪蘋果公司這星期的股價跌得那麼急,原來是被擺了上枱,成為貿易戰的磨心。


成為貿易戰的磨心,結果會怎麼樣?不斷地磨來磨去,時好時壞,正如近日網上紅人Dr. Ng 常說的用詞「消耗性」下跌!蘋果公司股價如是,香港經濟一樣!


蘋果產品方面,美國國內買,價格將會上升,唉!現在一部iPhone都要差不多成萬港元, 美國國內做,肯定更貴,make America expensive again! 這是對加息和通脹的啟示!

2018年11月8日星期四

名人與騙局




近排好忙,昨日在網友的fb看到惹火博客上了新聞紙,被指隱藏風險、誇大回報、慫恿借貸,由於事件正在調查中,筆者不便評論。筆者已多次指出掘礦不是那麼容易賺錢,更遑論掘礦合約,他的礦場是否在掘礦,抑或是他在市場買少少比特幣給你派飯也無法考究,我甚至聽聞,你去參觀礦場,原來礦場是用來window dressing都有。


不過,筆者更想討論的是名人效應在騙局的影響。在其中一個報導中,有苦主曾這樣説:「佢係KOL,所以信佢」。

早前在美國有一單非常大的騙局,在香港不為人注意,但在外國很被受關注,說出來讓大家引以為鑑。

2009年一間美國矽谷公司Theranos宣稱硏發出最新儀器,能夠只需少量手指血便能測試出身體病變,由糖尿病以至癌症都能自行測試出來,儀器可在藥房購買。創辦人Elizabeth Holmes 到處開講座吸引公眾及傳媒注意。





2013至2015年間吸引了七千萬美元投資額數,吊詭之處是沒有一個投資者問過她拿財務報告看,而事實上,這儀器從來沒有存在,對於公司的財務、知識產權状況,Elizabeth一向神神秘秘,騙局被揭發是源於2017年12月公司Theranos需向貸款公司借貸一千萬美元而要拿出抵押資產。這宗案件在美國還在審理中。

這間公司屬於生物科技公司,今時今日,是非常熱捧的概念,想講的是熱捧概念加上名人和傳媒宣傳,是整個騙局的原素,而人們盲目相信名人、傳媒,作為投資者缺乏意識查證產品存在與否和核實給予的資料,造就事件的發生。

說回香港,近日我在Facebook 屢次見到一宗廣告,廣告以CNN breaking news吸引眼球,疑似breaking 新聞內容報導創業真人show 「勝利道」,剛批出歷來最大筆初創投資金額。

該初創公司硏發出比特幣交易演說法,由於比特幣每天波幅很大,演算法推算高低位,然後升跌都能獲利。創辦人即場叫其中一名投資者 David Chang 下載應用程式及錢包,先支付200元(沒有講是美元還是港元),之後就等,五分鐘之後,David 報出已賺75元,然後收入不段上升,另一投資者爭相入股這初創公司,最終把投資額bid高至歷來最高。報導中的記者說自己也下載程式試一試,先付200元,之後等了好似係一個鐘賺了45元,但他持續地賺,最終賺了一張機票去旅行。




整篇報導言之鑿鑿!以比特幣波幅寫出演算程式,上落都能夠賺錢,聽起來或者可能做到,上網看看「勝利道」,的確有個投資者叫 David Chang ,另外一位女投資者也是確有此人,然後我把整篇報導的標題抄出,並在CNN新聞搜尋,結果是沒有此報導!再回到廣告中的CNN新聞網的其他網頁,都只是彈出一系列人物相片和他們的戶口投資額每分每秒在上升,並彈出表格讓人填上資料及碌信用卡支付200元,即可每分每秒賺錢,那麼容易賺錢,你信嗎?

有人問甚麼是KYC驗證,是否ICO項目的保證?我可以跟你說,KYC是沒甚麼大不了,KYC全寫是「Know Your Customer 」,只需在該網站提供身分證相片,或passport 第一頁的副本,所謂驗證,只是確認真有此人而已,但網站寫明不擔保ICO項目的真確性和能否成事,Again,只要搜尋多一點,便會知道更多。我認為投資前最好多搜索核實資料和產品。

致於以名人、名牌保薦機構作招徠,亦即所謂名人效應,其實只要給他IPO股票,利用他的名字吸引投資,推升首日掛牌股價,讓他獲利作為回報,這些手段也屢見不鮮。

所以,別再依靠名人效應了,自己的投資,自己做好功課,了解自己的投資項目,反覆驗證得來的資訊,不明白便多問問題,是作為投資者的責任。

如果有人跟你說他投資如何了得,炫耀一箱箱銀紙,不過當你問多幾句,他叫你不要問,只要跟、甚麼蘇州過後無艇搭、一機難求、一齊做市割韭菜,你會信嗎?



2018年11月5日星期一

讀者有關bitcoin 匿名的疑問


讀者Wilson有以下問題,我們一齊分享硏究:


「blockchain其中一優點就係可以maintain成本交易帳簿,同埋係唔可以改。但ㄧD blockchain嘅用途例如响coin方面(bitcoin),有ㄧ好處就係方便洗黑錢,因為好難去追尋來源。我就唔係好明白兩樣嘢好似有少少衝突。想請教一下,麻煩曬你呀!」


亂博答:


我們首先要明白為何Blockchain 的帳本是完全公開?那是區塊鏈信任的一部份,資料是公開的,是得到全球電腦過萬個節點確認,沒有黑客做假,沒有double spending, 不能修改,這些不能造假的公開紀錄也是貨幣本身的防偽特徵,若公司使用,他們甚至不再需要核數師、會計師,客戶或投資者可自行瀏覽帳本,這就是公開帳本的好處。


至於為何是匿名,由於帳本公開,那便必須保護交易人的身份,我們要的只是交易資料真確性,背後交易人是誰,不是貨幣必要條件,也不是貨幣的責任去防止犯罪、洗黑錢。事實上,bitcoin的交易是可以追蹤的,所謂匿名,亦只是半匿名, 我在第一本書亦有教如何追蹤交易,唔明可以睇番。


另就算是我們正在使用的鈔票,用的人也是匿名的,我們不會把自己的名字寫在鈔票上吧,這是我的個人看法!如再有問題,歡迎討論!





2018年10月30日星期二

瑞士之旅的生活體會

這次旅行的目的,除了是探朋友和觀光,部分目的是要探討在瑞士開公司的可能。

多日與朋友同遊,說到天南地北,閒談間他的太太透露,認識一個日本太太嫁了外籍人士, 丈夫被派到瑞士工作,因此她便一同來到瑞士居住,不久便有了BB,生完之後一直忙著揍仔,卻發現瑞士政府規定外來人在瑞士居住必須要學德文,在瑞士工作的人必須要考上一定程度的德文, 通過後會獲得政府盼發證書,來瑞士工作的人的德文證書級別要求是C級以上,這方面或許還算合理,但原來跟隨來居住的配偶,就算不工作,在家揍小孩,也必須要讀德文及考證書,只是級別要求可以較低(好似是D),若一年內考不獲德文證書,便要被遣返原居地,我第一個反應是:「吓!咁都得?」那日本太太一個人要面對新環境,還要照顧BB,第一年那會有時間上堂學德文和應付考試?因此這位太太對瑞士的印象很差,她說很討厭瑞士。

從這對話,我領悟到,原來來歐洲工作是有一道隱形門檻,那就是很高的語文門檻,目的...當然是保護本地的工作人口。

列支敦士登人口只有三萬多,被阿爾卑斯山包圍,風景很美,低稅,因此很多歐洲科技公司進駐,但要移民這地方很難,即使是歐洲人移民,每年只有約二百個名額,而且是抽獎般形式批出,工作簽證只限三年,之後便必須要走,這也是一種保障本地人工市場的隱形門檻。

在旅遊方面的體會,在瑞士居住很昂貴,我喜歡以Starbucks 咖啡來衡量一個地方的生活指數。在瑞士一杯Starbucks 美式咖啡(Americano) tall size要60港元,在香港 一杯tall Americano 要 35港元,在多倫多一杯 tall Americano 連稅大概是4加元,即24港元,那是香港十年前的價格。那大概看出瑞士的生活指數約是香港的一倍,香港的生活指數約貴多倫多50%。


奧地利的生活指數明顯較瑞士便宜,油價較瑞士便宜三分之一,這奧地利的社會主義味濃,搭電車接駁地鐵站,買一次票搭足全程,出閘入閘都沒有人驗票,也沒有支付的閘口,出入很自由,完全是靠自律規範。我在加拿大多倫多支付三加元搭地鐵及接駁巴士或電車,也是付一次錢搭足全程,遠近的票價也是一樣,換句話說是住近市區中心的人要補貼住得遠的人,這也是合理的,因為住得越近市中心,樓價越貴,住得越遠,樓價越便宜,他們的思維是有錢人補貼不太有錢的人,這就是社會主義。

至於樓價方面,我影了一些相片作比較:


圖一:Bruttelen 是在瑞士的一個城市Bern,Bern是bear的意思,翻譯是熊城市,我諗這裡主要都是旅遊城市,居住的面積是139平方米,約是1496呎,3.5個房,我諗意思是三房一書房吧,土地面積795平方米(8557平方尺),售價590,000瑞士法郎,剩7.8便是港元,即約4,600,000港元






圖二: 下圖是位於Weggis市,瑞士的Lucerne區內的一個市,也是三房一書房,應該是一個Apartment, 面積130平方米(約1399呎),售價1,380,000瑞士法郎,即10,764,000港元





圖三:也是位於Lucerne 的樓盤,三房一書房,83平,即893呎,售價440,000瑞士法郎,兌換港元剩7.8,即3,432,000港元。






圖四: 下圖是Weiler 市,位於奧地利Feldkirch區域,售價285,000歐羅,剩十兌換成港元,即2,850,000港元







圖五:最後一站,City of Zug, 人稱加密貨幣谷,感覺上,樓價不便宜,很多年輕人居住的地方,碰口碰面都是年輕人。下圖為4.5房間(四房一書房),面積123平方米(約1324平方尺),售價1,150,000瑞士法郎,即8,970,000港元。







結論:Lucerne 位於瑞士中部,是較受歡迎的旅遊城市,看得出樓價也較貴。感覺上奧地利一直在食老本,旅遊景點是數百年前遺留下來,大部分人都是從事服務業、旅遊業。住在這𥚃的年輕人不多,從香港人的角度看是覺得消費較瑞士便宜,但我跟當地人傾談,他們都說下一代很難住下去,樓價及生活費很貴。這些就是我對旅遊城市發展的觀察,食、住都貴,若香港要發展成為旅遊城市,down the road, 這或許就是我們的未來!












2018年10月24日星期三

瑞士之旅(3)

股市沒有什麼好講,要講的都講晒,快快完成瑞士之旅系列,這是瑞士之旅最後一篇,找完數下篇講旅行的體會。

來到奧地利當晚巧遇血月全食景象,有沒有看到右下邊的星很光?那是火星,真是很lucky,只是用iPhone 都影到。





Swarovski 總部也是很好的景點












通往Salzburg Castle 前的愛鎖橋





Salzburg Castle:










來到維也納:

維也納歷史中心,只是到此一遊外面拍照





維也納皇宮- 美泉宮,很大,行了一整日











回到瑞士,到了人稱加密貨幣谷朝聖:









之後再在瑞士逗留一晚,第二朝早機離開。

很幸運,除了第一天在列支敦士登的天氣不太好,整個旅程的天氣都是陽光普照,萬里無雲,但熱得很,估計都有攝氏30幾度。我們每天下午差不多要埋站才在booking.com 訂洒店,因此選擇不多,入住的都是一些家庭式的b&b, 大部分都沒有冷氣,但晚上氣溫只得十幾度,本來是涼的,但沒有風扇把冷空氣吹入,房間溫度仍然是頗熱,但無所謂了,反正每天都很攰,很快便睡著了。 (完)


















2018年10月18日星期四

股市、樓市見頂從何說起?




企業盈利見頂,樓價見頂,這是近日傳媒及大行報告中最多的用詞,由貨幣寬鬆環境轉至收緊,加上中美貿易戰和貨幣匯率上升潮的基礎上,各界分析有此預測不足為奇!

中美貿易戰開打以來,美國以圍堵式壓制中國出口,中國經濟以至企業盈利、地産見頂,這是合理預期,但對美國以至全球經濟,其實也會有所影響。

美國聯儲局貨幣政策於 2015 年底轉向後,至今已八度加息,預期還會有四次加息,12 月加一次息與及2019 年加息三次,為減少匯率差距,其他國家的貨幣政策也是趨緊,全球貨幣政策由寛轉緊,這是其中導致全球整體資金流量減少的因素。

中美貿易戰,美國向中國總值2500億美元出口徴關稅,中國報復行動,或明或暗,除此之外,美國打的也是科技戰,繼4月中興事件之後,本月初彭博報導亞馬遜、蘋果及三十多間公司的系統殖入間諜晶片,上週又揭露美國多間大電訊商也被殖入了間諜晶片,意圖迫使美國公司將科技產品製造搬返美國,阻止高科技技術流向中國,科技股見頂就必然了。整體而言,兩國貿易總量將會減少。即便如特朗普所願,美國公司把產品製造回流,成本上升,貨品價格也上升,結果都是總貨品製造和出口量減少。

依據加息政策和中美貿易戰的考慮因素,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期出口減少,並估計亞洲未來數年經濟增速減少0.9個百分點,IMF還下調了全球貿易量預測,美國和中國的GDP增長率也向下修定。企業盈利在此經濟大環境,怎會不是見頂?

另美國財政部數據顯示,中國連續第三個月減持美國國債,中國於8月持有的美債1.165萬億元(美元,下同),低於7月的1.171萬億元,創14個月低。市場擔心這是應對中美貿易戰不斷升級之舉動,中國以減持美債作為報復制裁的武器。事實卻是,中國作為美國製造的工廠,出口美國賺取的美元收入,若一次過轉為人民幣,便會導致人民幣升值,因此中國買入美債或增持美債以減低人民幣升值壓力,現在貿易戰下,對美貿易減少,也無需再持那麼多美債,把美債轉回人民幣其實是托人民幣的舉動。這樣的做法其實也見於日本賣美債,原因也是美國要求日本減低貿易逆差,貿易量減少,日本也不需持有那麼多美債來對沖日元。總的而言,這些舉動將會托升人民幣與日元匯價。中、日對亞洲及新興市場與及匯率影響不言而喻。

所以說,之前的種種趨勢將會來個大逆轉,股市、樓市、企業業績見頂之說從此而來,負面影響將於2019年感受到。


2018年10月14日星期日

瑞士之旅(2)


再續瑞士之旅

少女峯很美,影了很多相片,這是旅程中唯一坐了火車














在Interlaken最高點Harder Kulm Peak提供很好Lütschine Valley的全景










之後再回列支敦士登,第二天一早去童話飄零燕主角凱迪住的地方,也是行山地點







跟著與朋友道別,我們繼續自己的行程,下一站奧地利。(待續)

2018年10月13日星期六

Likecoin 高總對我的文章的回應





做人要公道,自筆者的文章「為何我認為Likecoin要處理「錢從何來」的問題」,Likecoin 創辦人高重建先生來敝blog回應我提出的問題,首先,我很多謝他百忙中抽時間親臨敝blog回應,以下是他的回應:


高建:「抱歉,過了幾個月才看到這篇。

嘗試依你的框架來看的話,長遠來說錢是從 backer 的月費而來。基金會稍後會推出 backer 月費計畫,每月 USD5,月費對兌換成 LikeCoin,按比例分配給 backer 當月點讚的內容。literally ”化讚為賞“。

所以,作者獲點讚會同時得到該 backer 的部分 LikeCoin,以及礦池的 LikeCoin。礦池有完結的一天,其後就只有 backer 的每月捐款。當然我理解一時三刻不是很多人願意每月給 USD5 給自己點讚的內容,但一段長時間內有礦池補充,所以說這場運動是十年計畫,用十年來建立群眾為內容付費的習慣。

p.s. partner Edmond 在 barcamp 解釋過該計畫,請看以下(1:57:00後) https://www.facebook.com/BarCampHongKong/videos/2647168362176209/

p.p.s. https://like.co 改版了,為實現訂閱功能鋪路

p.p.p.s. 我的理解裡,白皮書是一回事,business plan 是另一回事。個人不想在白皮書討論這層面的執行」

  • 高總,多謝你的回覆,我有個建議,不如用likecoin買你寫的遊戲,or anything that make people use your coin to pay, 那就為你的系統解決「錢」的來源問題,記著,有人用才會有價值!第二,始終,按個like就沒問題,要他們好麻煩地做這動作就真係好有心的人才會做,但大部分讀者讀完就走,那麼有心的讀者少之又少,我長期寫blog,一篇文章有過千人看,我兩年才出一本書,而且書的內容都很重料教育他們,但肯俾錢買的大概只得一半,這說出一種心態,就是免費望下,開心like吓無問題,要他們用心去為作者做事,除非是長期讀者。加油!

    刪除
  • 這個會逐步發生的,不過不只是我自己的東西,而是目標創作者之間的價值轉移。這裡有兩個案例,都是社群裡自發的:

    https://medium.com/@veryotaku/likecoin-otakureport-7ff092742893
    https://journeystory.biz/select-shop/

    對於我認為:「但講到係咪實際產品,我個人覺得唔實際,因為真的沒有改變行業生態」

    高建回應:「怎可能用幾個月時間改變行業生態呢」

    我是善意批評,只是想提出經營模式的問題,我怎樣想法並不重要,最重要是你如何推動,認為方向正確便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