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9年2月28日星期四

吹水式的「快將達成協議」



第二次「特金會」在雙方沒有達成任何協議和共同聲明下結束,原定的午餐會亦取消,特朗普返回酒店後召開記者會時還死撐不是「不歡而散」。早一日侵侵和金仔還表現言談甚歡、friend 過打band, 一日之後只有特朗普見記者。




這種吹水式「快將達協議」是有前車可鑑的。如果你睇番之前特朗普與民主黨談判墨西哥邊境圍撥款,又是會談氣氛良好,甚至達成協議,呢頭握手,轉頭即頒佈國家緊急狀態令,因為批出的款項不如他所想,這就是特朗普,話變就變!你還認為他可信嗎?

這兩個月股市大升,大炒中美貿易快將達成協議,又是什麼我和president Xi好friend,甚麼「大家坦誠」,甚麼「必定達成協議」。如果你睇番他做事作風,即使呢頭應承,轉頭再反口,反轉再返轉都得。這種吹水式「快將達協議」的最大作用是讓大家減少介心,快樂時且快樂,忘記不安而繼續消費,托市是也!

2019年2月27日星期三

回應止凡讀者的問題





讀者Sairai在止凡blog留言,由於留言很長,我在這裏回應吧!不要煩到止凡。


首先我想先答他第二條問題關於「私鑰」透過密碼學保護及「數碼身份」。


對的!遺失了「私鑰」, 則代表你在加密貨幣世界的證明都消失了, 但係咪代表你全部資產也遺失?


第一,你可以開多幾個錢包將啲嘢分開擺就唔會一次過全部資產與你無關。


第二,有私鑰才可以動用那些加密貨幣,遺失私鑰就等同遣失加密貨幣,這跟你遺失紙幣沒分別,銀紙也是沒記認的,遺失了就無法取回,除非你放在銀行,銀行被打劫或銀行倒閉令你遺失了錢,那麼銀行賠償俾你或是存款保險賠償吧!


至於數碼身份維護的個人資料,我相信你可以multi-sign, 讓有多一個人可以提取資料,


另有關區塊鏈只能容納少數對象, 加密貨幣的歴史只有十一年,紙幣和銀行歷史有幾百年,現在說「只能容納少數對象」還是言之尚早。



留言中指出:「分散性及去中心化可以說是最難實現於現況, 除了貨幣類之外, 倒好像沒看過一家公司能把決策權力交予使用者。」


你要明白分散性及去中心化的區塊鏈無論是由礦工或權益證明來管理,這些人和開發者才是經營和運作區塊鏈的持份者,使用者唔係持份者,所以沒有決策權。


最後是資訊上鏈問題。資料的來源及或認受性是由誰主導?及會不會變成討論區的區塊鏈版。


我想指出,區塊鏈上的所有運作是要資金營運,有成本的,無論私鏈抑或是公鏈,無論是否自己寫的鏈,都是無free lunch的,所以唔會像討論區可以亂說一通。





以下是讀者Sairai的留言全文:



小弟對區塊鏈認識不深, 略知一二, 卻有一些想法, 如有誤解歡迎指正。

區塊鏈用途廣泛, 要能集分散性, 安全和效能於一身, 幾乎不可能。
目前大部份區塊鏈項目甚或DAPP, 都以安全/私隱為最大考量, 確保運作是基於區塊鏈的安全性結構。
其次則是效能/擴展, 畢竟再好的鏈, 如果只能容納少數對象, 實際作用不明顯。
分散性及去中心化可以說是最難實現於現況, 除了貨幣類之外, 倒好像沒看過一家公司能把決策權力交予使用者。
即使在幣圈中為了更新程式, 修正及升級, 時常出現硬分叉, 當然不一定不好, 但就會令原本的理念變得體無完膚。
若能先解決平衡以上各點的問題, 將會是一大躍進。

再來就是本人感覺到社會上普遍的大眾, 暫時都不能消化「數碼身份」的觀念。
數碼身份不是你儲存在Google的個人數據, 也不是在Facebook的登入權限, 是透過密碼學保護的「私鑰」, 重新定義了「數碼身份」
當然, 在幣圈會更明顯一些, 遺失了「私鑰」, 則代表你在加密貨幣世界的一切證明都消失了, 全部在內的資產與你本人無任何關連。
這就是一種「數碼身份的重新定義」, 因為你可以全權掌控你的權利, 所以私鑰遺失也將永遠無法取回身份。
「私鑰」保存的太隨意, 會有被盜取風險;收藏得太隱秘, 又恐怕自己也找不著。
這樣的一個概念於當今資訊發達的時代中, 卻仍未被普及。
處理完以上的課題, 這些長期被劫持的個人數據, 甚或被販售到市場的個人私隱, 如何真正地好好隱藏, 才會是下一個題目。
在完善的區塊鏈面世前, 你我的數據私隱早已不復存在。

最後是資訊上鏈問題。
資料的來源及或認受性是由誰主導? 即是特定用戶, 還是普羅大眾參與建構?
公有鏈? 私有鏈? 這一些都會是上面提及的問題, 顧到頭卻又難顧到腳。
去中心化與無為而治只是一線之差, 稍一不慎, 資訊會過份氾濫, 變成討論區的區塊鏈版本。
當然這是我言之過早, 可能亂博師姐早已取得一定的平衡, 如何權衡兩者。



2019年2月25日星期一

我對真正創新的想法

上週曾經接觸過幾位bloggers ,希望對我正在籌劃的項目進行收集意見,但最終只有止凡和皮老闆肯抽時間出來給予我他們的想法,他倆都曾為我的著作寫序,真是我的榮幸。

我自己做事向來不喜歡在未成功前張揚,主要是我怕失敗要向人交待,但自己收收埋埋自己諗,卻不能客觀,最終可能浪費很多時間和精力去做自己以為很好的東西,但原來大家並不這樣想。尤其是涉及寫program,花的時間和精神實在不少,還是應該跟朋友說一說,收集一下意見。

我的計劃,止凡blog已經說了,我暫時未有補充,他倆的意見很有用,但我要做一些功課,看看可以怎樣做。

我在與他們會面時,不斷強調,若要創新,我們是不能依附在既有的框架下做事,而現有的制度/政府只鼓勵人在現有的框架上創新,但框架是由建制做出來,跟著指定的框框做事,只會對大企業有利,最終不是被抄,就是被食,或是跟你鬥燒銀紙競賽,試問一間startup如何可以有deep pocket 跟他們鬥?大公司抄你,也是易過借火,你甚至連告人的錢也沒有,唯有硬梗,聲也不能出一句。做服務他們的公司,實行做服務性行業,輸出你的技術又如何?我可以跟你說,競爭對手一定很多,現在沒有,遲一些還是會我抄你,你抄我,到時一定會被壓價壓到飛起。

我不是鼓勵人做犯法的事,我是一個審慎的人,但我認為中小企的生存空間就是要偏離指定航道,但我發覺很多香港人不是這樣想的,很多都習慣約定俗成。


時下很多人都吹捧AI怎樣怎樣優秀,可以怎樣怎樣創造未來,但是有最多資源發展最強的AI會是一間startup細公司嗎?當然不會,大家細心想想AI人材最終會是由哪一些公司收納?


為何分散式區塊鏈才是小企業的競爭優勢?我在第二本著作已經講了很多遍,開發和運作成本低,無論儲存數據及運算力,去中心化的系統都能提供便宜而密不可透的網絡安全。


常説ICO騙人,但都只是渉及數百萬美元或數千萬港元,IPO高門㰖,會計師、律師、包銷商,ibanker、上市費用隨時渉資幾千萬,IPO 公司的質素好很多嗎?不見得吧!我實在有太多話想說,還是等我遲些開網聚時再說!





2019年2月12日星期二

加拿大加密貨幣交易所QuadrigaCX倒閉之啟示




加拿大最大加密貨幣交易所之一QuadrigaCX的創辦人GerryCotten 在印度離世,由於他是唯一掌握交易所冷儲存的私人鑰,他的死亡導致存放於交易所的加密貨幣無法動用,因此完全無法應對用戶的提款請求,該批加密貨幣估計價值 1.47 億美元,Quadriga網站現已關閉,並負債1.9億美元。

對於是次創辦人死亡事件,加密貨幣圈提出多項質疑:

1)據報道,Cotton 於 2018 年 12 月初在印度死於克羅恩病。克羅恩病是一種長期反復發作的慢性病,所以是不可能沒有足夠時間將私人鑰和密碼種子交予其他人

2)對於一個成熟的加密貨幣交易所來說,採用多重簽名技術是常識,例如三人分別擁有私鑰,在突發情況或其中一人遺失私鑰情況時可以應變,更遑論讓患慢性病的 CEO 一人掌握私鑰而沒有應變方案。

3)加拿大人,在加拿大有良好免費醫療,卻走到印度醫病及死亡

4)該交易所在2018年已多次出現提取加密貨幣困難或買幣資金不知所蹤。令人質疑交易所早已有資金困難。

5)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CIBC去年凍結為數二千一百萬加元的資金,涉及五個戶口,原因是交易所無法將該筆資金聯繋賬戶擁有人

是次事件令加密貨幣交易所的監管問題再次成為焦點,溫哥華證券事務監察委員會認為那不屬於其監管範圍,因此不予理會。但安大略省券事務監察委員會表示現正著手調查有沒有欺詐成份。


由Mt. Gox事件到今次QuadrigaCX事件,交易所出事前都是有跡可尋,也是在大跌市之後出現資金問題,這與實體世界的經濟和金融市場泡沫爆破問題差不多。由於交易所涉及很多資金往來,我還是認為交易所是必須受監管的。

筆者在第一本書已經指出,交易所的保安、管理及管理層的個人誠信問題,都是受關注的。一言以蔽之,錢還是應該放在自己荷包較安全,第二是匯款時分多幾間交易所處理。


後記,本來,Volitium 平台並未正式運作,但由於Facebook 威脅停止這專頁,我唯有把blog的貼文放在Volitium Platform 。不過,Volitium 的Blockchain 應該會按計劃完成,所以如果你們有興趣follow這個fanPage,  可以先like 同 follow:

https://www.facebook.com/2151576691771714/posts/2188229724773077/




2019年2月8日星期五

發展土地模式斷定了樓貴的宿命





筆者的拙文「香港樓市跌七成的場景在哪兒?」中,筆者估樓價有機會跌五成,Dr. Ng Bond Desk估樓價可以跌七成,假期前有篇報導指林鄭月娥認為供樓負擔比率要跌至四成才算合理,有分析估計這情況下,樓價要跌四成四,有讀者因此問樓價是否會跌四成?

無論是四成四、五成或七成,我們都有個共通點,就是認定香港樓價太高,下跌的空間比上升的空間大,這只是中短期的波幅。我曾經說過,樓市很難估,原因是有些事情或無形之手是大眾弄不清楚,而這些都造成了樓市的宿命。例如政治鬥爭,建制與泛民在議會拉鋸戰,導致各種工程延遲,又例如各種司法覆核、環評、又是導致工程延遲,發展商見樓價跌而減慢建樓,還有政府政策思維埋下供應不足的伏筆,全都令香港樓價難跌的原因。


早前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發表報告時提出發展原則:「創造容量,基建先行」,以運輸基建規劃先行,先創造環境容量,然後推動土地供應和發展項目。以發展運輸基建先行,土地供應為後的發展模式就是我所指造成樓貴宿命的先天因素,你可說是先天缺陷,也可說是先天條件,悉隨尊便,總之,不改變供地邏輯,樓貴是宿命!

如果注意多一點,香港的發展邏輯其實在九七之後,不知不覺地改變了,九七年以前發展沙田的時候,先發展土地房屋,人們先行入住,只需興建道路,有巴士接駁,交通不便,用於交通的時間較長,開荒牛的代價是有便宜樓買,人口逐漸增多,才興建大型運輸基建,樓價隨著交通基建改善而上升,樓價包含了發展的溢價。

同樣的發展邏輯也可見於天水圍、元朗,記得著名博客「脫苦海」在一講座中提到第一次買樓是天水圍嘉湖山莊,當時交通極之不便,只有巴士接駁,初期樓價只是百來萬,開荒牛以交通不便換取較便宜的上車樓價。西鐵建成後,現在交通便利,樓價加入了已發展的溢價。

在九七之後,這種發展邏輯在不知不覺間改變了,將軍澳與第一個地鐵站寶林站落成時間差不多。九龍站與上蓋物業一起落成,還已預先加入了西九文化中心和高鐵總站概念,樓價怎會便宜給你?

看看啟德郵輪碼頭,先發展了碼頭旅遊區、商場,但現時泊岸郵輪旅客一到步便直接坐車出市區,商場拍烏蠅,那不就是一個大白象嗎?當然不是,只是土地價值未完全釋放!你要知道的是:「為何旅客不停留在那𥚃?」

以尖沙嘴海運碼頭與海運中心為例,也是郵輪客運碼頭,遊客落船後有得食有得玩,食肆戲院、吃喝玩樂一應俱全,那完全是因為先有住在這裏的香港人帶動及帶旺,合理吧!遊客只在假期來玩幾日,斷估也不可能只為遊客而建一個大商場和食肆。

話說回啟德發展區,先有啟德郵輪碼頭、公園、商場,現在暫時拍烏蠅,但當公屋和私樓樓宇陸續落成後,人們搬進去,對食肆、商場的需求增加,吃喝玩樂需求由此而來,到時泊岸旅客便不會一落地便坐車走。然而,先基建後供樓,人們買的樓已經包括了旅遊區發展的溢價,樓價怎會便宜賣給你?

基建先行,供應土地在後,也是造成土地供應長期不足的先天缺陷。試想想,基建先行,興建運輸基建大大話話以十年計,然後興建樓宇由平整土地、打地基、到建成樓宇,又要起碼四至五年,兩者加起來,起碼要十幾年才有樓供應。期間供應不足仍然無法改變,劏房需求仍然殷切!樓價貴是宿命,因為發展模式早已定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