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香港航空被指財困,倒閉傳聞不絶於耳,先是高層跳船,近日更傳藍十字(亞太)保險將港航剔出「特別津貼——航空公司倒閉」賠償項目,其5.5億美元債券到期能否償還成為市場關注,後得國家開發銀行(CDB)提供資金5.5億美元出手助還債。
另一方面德勤清盤王預告快有知名清盤案,很多人估計是海航集團。
筆者想提出的是在此之前,兩間公司都曾掀起令人嘩然的激烈競爭,去年我在加拿大跟朋友談起國泰機票價格跟服務不對秤,與其如此,不如坐廉航。加拿大朋友說香港航空去溫哥華曾經便宜至六百幾加元,換算港元只是三千幾,因而掀起減價戰,導致加航、國泰飛溫哥華都少有地跟減,大家都知加航很少減價,人們都歡天喜地飛多幾次,但港航並不是廉航啊!這樣的競爭惠及消費者,但沒幾多人理會是否合理。當然,海航撒出港航控股股東是引發港航缺水的導火線,但為搶巿場份額而不斷燒錢的生意模式令債務上升也是值得關注。
海航於2016年以高於市價百分之二十連環搶啟德四幅住宅地,還有周圍高價買入資產也曾引起公眾熱議。
早些時候不為人注意的例子還有小肥羊,相信大家還記得小肥羊火鍋店曾經賣得成行成市,分店進駐銅鑼灣灣仔等租金貴重地點,上市之後,風光不再,無聲無色變了火鍋湯包。
還有很多很多上市例子,無論是催谷上市,抑或是催谷巿場份額,這種生意模式都有著不問成本,不論價錢,燒錢式給予最好的食物、貨品或服務質素的特點。
這種競爭模式是deep pocket的較量,未上市的,燒幾年錢,上市盤數好好睇睇,上了市吸了資,股價一沉不起,食物/貨品或服務質素打回原形,因為這種經營模式根本無法長期持續。如果是國企,就燒國家錢,而上了市的,就燒股東錢。
近日市場熱議的香港第一間同股不同權的上市公司小米,期權解禁,即使創辦人雷軍承諾1年內不減持公司股份,股價仍然低見9.44港元,初上市時股價曾經上過21港元,與上市時比較,股價跌了一半。
如果注意一下智能手機的毛利率,你會發現類似的生意模式。毛利率由2017年第三季度的11.7%降至2018年第三季度的6.1%。其解釋是匯率波動所致。不過,沒有匯率波動,做幾百億生意,毛利率才只得11.7%都幾嚇人,現在是6%,倒不如買高息股收息。
昨日下午無無聊聊開電視見到胡孟青講紅米 Note 7 發布會中,雷軍談紅米手機質素好到沒有人提出疑問。2019 年 1 月 10日 發布的首部以獨立品牌的Redmi 紅米 Note 7,繼續以高性價作賣點,4,800 萬像素攝力,售價僅人民幣 999 (約 HK$1,153),比起華為同樣搭載 4,800 萬拍攝像素的手機平逾二千港元!
筆者認為,你們少擔心「平嘢無好嘢」,要擔心的應該是那割喉式的平靚正,還有那24個月的保證,得嗰10%毛利率,還可以長期養一班保養人員!華為都算是國企,燒的是國家錢,小米是民企,燒的是誰的錢?還在問為何有創辨人承諾一年不減持股份,股價仍然低迷嗎?
我沒有興趣買小米的股票,不過作為消費者,很高興有小米的高性價比手機。
回覆刪除就算不買小米的手機,其他牌子也很難不受影響而減價。
高性價比,對用家而言是好事
刪除所以我只會買小米手機,不會買小米股票。我覺得佢喐下就會蝕錢😅😅
回覆刪除其實一直都唔明佢個marketing諗啲乜嘢😅😅😅
平靚正,有買趁手,分分鐘是賣一件蝕一件
刪除相似的有共享單車、外賣午餐(所謂的「新四大發明」)等,由一開始我就不明白這生意賺什麼。朋友的說法是幾個相當著名的基金也是投資者,你這些死老百姓不懂的了。結果嘛,就像國王的新衣,創投用的畢竟還是別人的錢,投下去其實也不代表什麼。
回覆刪除一味追求廉價,對消費者而言可是賺頭蝕尾。有一說是這種低價策略會對整體經濟帶來壞影響。不是以效率,而是靠壓價去降低成本,這樣下游產業的收入下降,整體而言錢的multiply effect 就會降低,也就令人民收入降低。結果生活質素不升反跌。
一味廉價搶佔巿場,盡量做到你們慣性使用,不利長遠競爭環境,尤其這些只懂抄襲的創造者,日後寡頭壟斷之後消費者絕對是賺頭蝕尾
回覆刪除據了解, 華為不是國企, 或者應該說: 不是由中央直接持股的傳統國企
回覆刪除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article.aspx?id=6192&type=Blog&p=0
重點是不是由中央直接持股的傳統國企,華為表面不是國企,不用上市卻大把錢幾年時間發展完4G發展5G,無需回本期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