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國際分析喜歡以國際例子來看中國情況,認為中國經濟結構性改革,經濟增長新常態無可避免增長趨勢下行,經濟下行會令企業和私人的高槓桿率轉化到銀行的資產負債表,金融風險增加。
筆者認同經濟結構改革,經濟增長需要減慢一點,然而金融風險會否隨之增加?與其諸多猜測,倒不如看看央行如何看金融危機及如何作出決策,嘗試從央行角度看問題。筆者最近看了一本由香港特區政府前財金官員梁鳳儀寫的著作「失序的資本」,其中提到:
中 國向來依賴信貸限額及存貸比率作為管理信貸增長的政策工具,效果基本上不錯,因為在規範下商業銀行需要擴大存款總額才能增加 信貸額度,但在利率嚴控下,商業銀行不可能隨意調整息率吸引存款,換言之,商業銀行像穿了緊身衣那樣不可能隨意增加對企業或地方政府的借貸,因而便出現影 子銀行。
影子銀行指的是包含信托公司,委托貸款,企業同業貸款等飛人行金融業務。他們的貸款政策寬鬆,可以批出繞過信貸監管指標的貸款,成 為很多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的重要資金來源,協助推動大量基建及房地產發展項目,在影子銀行的融資下,中國出現信貸爆星的現象,一方面令樓價個熱,另一方面則 令國企資產投資大增,結果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在2011年首季達到近10%的高水平。
為了糾正這些不平衡不健康的發展,中國政府銳意收緊 銀根希望藉此改變中國的國家資本主義發展模式,改走一條由內需消費帶動,讓市場力量主導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在這樣的思維下,中國政府不再追求超高增長速 度,而是着力進行結構改革,希望令經濟增速放緩到7-7.5%新常態。………………
影子銀行無疑帶來風險,但不至於演化成為系統性風險,當中國經濟增長放緩時,這些信托貸款可能變成懷帳,令銀行的不良貸款從原來1%低水平上升。但由於中國利率未市場化,存貸息差交大,銀行利潤豐厚,而且資本充足比率高,即使不良貸款比率增加也能應付。即是說,中國市場未完全開放,很多環節仍然受到補貼,另方面,由於市民儲蓄率仍然高企,跟西方社會文化截然不同,內部消費市場發展潛力龐大,加上中國的中產 消費能力還在擴展,中國經濟轉型後的發展不容忽視,以外國例子作推敲預測,肯定很大差異,然而短期仍然需要審慎觀察,書中亦提到影子銀行的高槓桿融資大部 份流向國企,因此國企是利率改革的最大攔路老虎,言下之意,中國的經濟改革開放已到了改革國企這最關鍵的一步,而且難度很大,經濟增速放緩及平穩均是重要 的大環境。
至於人民幣匯率調整中間價變相貶值3%後會否成為貶值趨勢?雖然今次匯率調整被解說成邁向匯率市場化的一步,但匯率會否成為貶值 趨勢,很大程度看能否獲得市場的信任,暫時來看,市場是收貨了,日後如何,便有待觀察央行的操作會否透明公開,讓市場明暸操作指標。另外,人民幣會否再貶 值和更多貶值,其實亦要視乎美元,所以如果你問央行「人民幣會否繼續貶值」,佢心裡那句其實係:「你問佢啦!」不過,你問耶倫,耶倫都未必答到你,因為現 在央行們都是你睇我,我睇你!
講番「失序的資本」一書,梁鳳儀還提到亞洲金融風暴時,雖然很多亞洲國家各自有其金融系統的缺陷和經濟問題, 但在亞洲央行的角度來看,歸根結底是由帶有侵略性的投機游資快出快入所製造出來的問題,跟西方國家認為問題出於政府腐敗和市場不夠開放的看法很大差異,因此當IMF開出 藥方要求受助的亞洲國家進行結構性改革和進一步開放市場時,大部份受助國家沒有跟隨,除了印尼,最終令印尼經濟和政治陷入多年混亂狀態,而大部份受影響的 亞洲國家各自進行了寬鬆貨幣政策和增加公共開支後,經濟成功走出困境。期後2008年西方國家受金融海嘯衝擊時,卻表現出做的一套跟講的不同,大大顯出亞 洲央行和西方央行的矛盾。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請留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