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金管局前總裁任志剛在其研究文章指出,雖然聯繫匯率制度在香港行之有效近30年,但制度需要與時並進,應在適當時侯檢討。一石擊起千重浪,文章引起社會很大回響,認為任志剛作為前金管局高層,不應在此時作出此等言論。
筆者認為事實歸事實,不提不代表制度缺陷不存在,筆者很久以前在「金融危機回顧與前瞻」的文章系列曾經指出,聯繫匯率最大問題是掛錯勾,而97年亞洲金融風暴便引發國際炒家狙擊,之後任總宣佈優化聯繫匯率,貨幣發行局可透過兩個套戥機制來固定匯率:基礎貨幣套戥<傳統上是現鈔套戥>和利率套戥(詳情請閱「香港經濟weakiest link」)。簡單而言,當港元偏強或偏弱時,儲備和利息同時調節,設計上,兩者就如兩個活動旋轉門,筆者結論是挾息三百厘應不會再現。但此制度仍然存在很大的缺點,在信心危機中,兩個活動旋轉門便會失控,這說法跟任總說聯匯現時安然無恙,主要是港人仍然對港元有信心完全吻合。
筆者的小小經濟知識都巳經可以拆解優化的聯繫匯率機制,更何況是大鱷?很多人對筆者所指的信心危機嚏之以鼻,認為港人現時的借貸很低,壞孩子被狙擊的情況不會出現!其實當利率低到只得一、兩厘,令買不起變成買得起,基本上跟美國次按沒多大分別,為何要自欺欺人?黑天鵝事件怎樣發生、什麼時侯發生是沒法預測的!居安思危又有何不妥?讓更多人知道自己就是制度缺點的一環,更有禦防作用呢!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請留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