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Sairai在止凡blog留言,由於留言很長,我在這裏回應吧!不要煩到止凡。
首先我想先答他第二條問題關於「私鑰」透過密碼學保護及「數碼身份」。
對的!遺失了「私鑰」, 則代表你在加密貨幣世界的證明都消失了, 但係咪代表你全部資產也遺失?
第一,你可以開多幾個錢包將啲嘢分開擺就唔會一次過全部資產與你無關。
第二,有私鑰才可以動用那些加密貨幣,遺失私鑰就等同遣失加密貨幣,這跟你遺失紙幣沒分別,銀紙也是沒記認的,遺失了就無法取回,除非你放在銀行,銀行被打劫或銀行倒閉令你遺失了錢,那麼銀行賠償俾你或是存款保險賠償吧!
至於數碼身份維護的個人資料,我相信你可以multi-sign, 讓有多一個人可以提取資料,
另有關區塊鏈只能容納少數對象, 加密貨幣的歴史只有十一年,紙幣和銀行歷史有幾百年,現在說「只能容納少數對象」還是言之尚早。
留言中指出:「分散性及去中心化可以說是最難實現於現況, 除了貨幣類之外, 倒好像沒看過一家公司能把決策權力交予使用者。」
你要明白分散性及去中心化的區塊鏈無論是由礦工或權益證明來管理,這些人和開發者才是經營和運作區塊鏈的持份者,使用者唔係持份者,所以沒有決策權。
最後是資訊上鏈問題。資料的來源及或認受性是由誰主導?及會不會變成討論區的區塊鏈版。
我想指出,區塊鏈上的所有運作是要資金營運,有成本的,無論私鏈抑或是公鏈,無論是否自己寫的鏈,都是無free lunch的,所以唔會像討論區可以亂說一通。
以下是讀者Sairai的留言全文:
小弟對區塊鏈認識不深, 略知一二, 卻有一些想法, 如有誤解歡迎指正。
區塊鏈用途廣泛, 要能集分散性, 安全和效能於一身, 幾乎不可能。
目前大部份區塊鏈項目甚或DAPP, 都以安全/私隱為最大考量, 確保運作是基於區塊鏈的安全性結構。
其次則是效能/擴展, 畢竟再好的鏈, 如果只能容納少數對象, 實際作用不明顯。
分散性及去中心化可以說是最難實現於現況, 除了貨幣類之外, 倒好像沒看過一家公司能把決策權力交予使用者。
即使在幣圈中為了更新程式, 修正及升級, 時常出現硬分叉, 當然不一定不好, 但就會令原本的理念變得體無完膚。
若能先解決平衡以上各點的問題, 將會是一大躍進。
再來就是本人感覺到社會上普遍的大眾, 暫時都不能消化「數碼身份」的觀念。
數碼身份不是你儲存在Google的個人數據, 也不是在Facebook的登入權限, 是透過密碼學保護的「私鑰」, 重新定義了「數碼身份」
當然, 在幣圈會更明顯一些, 遺失了「私鑰」, 則代表你在加密貨幣世界的一切證明都消失了, 全部在內的資產與你本人無任何關連。
這就是一種「數碼身份的重新定義」, 因為你可以全權掌控你的權利, 所以私鑰遺失也將永遠無法取回身份。
「私鑰」保存的太隨意, 會有被盜取風險;收藏得太隱秘, 又恐怕自己也找不著。
這樣的一個概念於當今資訊發達的時代中, 卻仍未被普及。
處理完以上的課題, 這些長期被劫持的個人數據, 甚或被販售到市場的個人私隱, 如何真正地好好隱藏, 才會是下一個題目。
在完善的區塊鏈面世前, 你我的數據私隱早已不復存在。
最後是資訊上鏈問題。
資料的來源及或認受性是由誰主導? 即是特定用戶, 還是普羅大眾參與建構?
公有鏈? 私有鏈? 這一些都會是上面提及的問題, 顧到頭卻又難顧到腳。
去中心化與無為而治只是一線之差, 稍一不慎, 資訊會過份氾濫, 變成討論區的區塊鏈版本。
當然這是我言之過早, 可能亂博師姐早已取得一定的平衡, 如何權衡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