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助市民自置居所諮詢已進行了兩個月了,正如我之前所預料,很多人七嘴八舌地在政府網上平台,facebook,發表一大堆理論,不支持者來去都是說政府支助他人,自己卻死慳死抵買層樓,於是對自已不公平,又或者叫人靠自己,勿灘大手板問政府要這要那,一副婢視的眼光。而支持者的理論又來去都是樓價太貴,上車盤少之又少,或薪酬升幅無法追上樓價,無法置業或改善生活,希望政府資助置業云云。一大堆人,一大堆理由,全都沒有更科學化的分析和理據,究竟政府向左走,還是向右走?以小數服從多數,為何不搞公投來决定?又或者是選擇性聽取意見?很奇怪,現在的政府很喜歡製造民意。
事實上能以科學理據來談論資助置業的人根本不多,今天終於看到一編像樣的文章,是前房屋署副署長鄔滿海在經濟日報的房策醒醒中撰寫的文章,題目為:「政府可省多少公共資源」,文中提到公屋單位的資助較一個居屋多兩倍,而一個居屋的資助,又約為一筆置業貸款的三倍,若一名公屋租户能成功購買一個居屋單位或獲得一筆置業貸款,然後歸還公屋單位,所涉及的公共資源不加反減。這樣有質素的分析,大概只有手握公共房屋開支數據才能寫得出。本人多次質疑長期資助他人租樓是無法回本的,而政府開支卻大幅增加,這編文章就是有力的數據。公屋問題如是,中產公屋也一樣,因此本人一直大力反對興建中產公屋和支持復建居屋。希望大力支持興建中產公屋的田北辰可看看鄔滿海的文章。
不過,銀幣的另一面就即是說長期停建居屋,只建公屋,而低下階層輪候公屋時間不變的話,政府的開支是比未停建居屋之前多了兩倍,如果政府在公屋方面的開支沒有改变的話,就即是公屋輪候時間增加了兩倍。建居屋與否,低下階層的住屋需仍然存在,而這些潛在開支總要有人付出,不是政府或納稅人,便是輪侯公屋户。換句話說,政府不建居屋,正是將公眾利益補貼私人市場。
除此之外,停建居屋也令很多中小型建築師樓和建築商從此消失。2003年香港政府為托樓市而停建居,究竟有多少人和中小企的利益給犧牲了?長期停建居屋是否社會最大利益?復建居屋其實不單利及公屋户和低收入中產家庭,也利及中小型建築師樓、建築商、什致整個建築界。希望政府不要再以地產商利益掛歲,而犧牲大眾利益吧!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請留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