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3年7月26日星期三

電影奧本海默(Oppenheimer)給我們的反思





一直期待着這套電影Oppenheimer上畫,昨晚看了,我估很多人都會去看,所以不會有太多的劇透了,但是很值得去看的電影,在核戰如箭在弦的今天,這套電影正好給我一些反思。


這電影是一套有關Oppenheimer 一生的故事,看罷後仍然感覺心情沉重。心裏不其然發出一連串的質疑和疑問:


1)我們一直被傳輸的資訊:向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擲原子彈是必要的,它們有助令日本盡快投降,從而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減少拖延戰爭帶來更多死傷。但在1945年8月6日在廣島投下了第一枚原子彈稱為「Little Boy」,三日之後,在1945年8月6日美國向長崎投擲第二枚原子彈稱為「Fat Man」,投第二枚是否有必要?


2)第一枚原子彈「Little Boy」是以Uranium 235作為原料,直接的轟炸造成70,000人死亡,第二枚「Fat Man」是以Plutonium 239作為原料,第二枚的威力比第一枚大,直接的轟炸造成的死亡人數估計大約40,000至45,000,但之後核輻射造成的死亡以數十萬計。科學家很清楚原子彈的重大破壞力、輻射的影響,Oppenheimer 稱自己: “Now I am become Death, the destroyer of worlds.” 但是下指令向人類使用的是政客、軍方,所以科學家的內疚感較大。


3)兩枚原子彈用了不同的原料,感覺是他們借機會測試真正能做成的死亡和破壞。


4)科學家製造原子彈的原意是阻止納粹德軍先做出來,但德軍根本沒造出來,最後美國把原子彈造了出來。造出來的武器,始終都會用到 for whatever reason 。 墨非定律:”Anything that can go wrong will go wrong” , 科學家以為自己在拯救世界,停止第二次世界大戰,但軍方和政客想的是另一回事,權力、霸權,沒休止的軍備競賽。現在還進展至H-bomb, 政客總說:「只是用作威嚇⋯⋯」Again, “Anything that can go wrong will go wrong” 然後,科學家變成滿手鮮血….




5) 由於 Oppenheimer 與共產黨有連繫,他的太太20年前與共產黨有關係,他的前度女友是共產黨員,因此被指不能通過背景審查,並且被踢出制定使用原子彈武器政策的委員會,其實只是藉口,嫌棄他阻礙政府進一步發展H-bomb,威力比原子彈更強。



2023年7月17日星期一

選擇自己的人生







在Duncan的TG內有谷友說:「It is not our abilities that show what we truly are. It is our choices」或者調動一下句子「It is our choices that show what we are,  far more than our abilities.」這樣更容易理解過中的意思。


這句子是哈利波特電影中巫師校長Dumbledore對哈利波特講的說話,背景是:巫師學校Hogwarts的帽子根據同學們的天性分配所屬的組舍(Hogwarts house), 以哈利的天性,有點暗黑本性,帽子認為Harry 屬於Slytherin , 但由於Harry 一心希望入Gryffindor(心中不斷說Gryffindor), 最後獲派心儀的Gryffindor。Slytherin出名出產Dark Wizard,Voldemort 和他的 Death Eaters就是屬於Slytherin。


「It is our choices that show what we are,  far more than our abilities.」就如一個人的天性聰明,是個有能力的人,但如果他選擇成為壞人,做出破壞社會的事情,社會會被弄得翻天覆地。我以希特勒為例子,希特勒的智商估計有160左右,他在短短10年的時間把德國科技水平提升至高於其他國家20年,但他並沒有以此造福世界,而是破壞世界。他領軍大舉侵略歐洲各地,他煽動性極強的演講,把數以百萬計的人都甘於成為忠實的納粹黨分子!所以一個人的能力並不是最重要,而是他的選擇造就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然而,如果只基於「It is not our abilities that show what we truly are. It is our choices」,字面看上去便令人覺得能力並不重要,選擇才是造就人生的關鍵因素。如果這樣解讀便有爭議性,就好像在說,時勢做英雄,還是英雄做時勢。


一個人如果沒有能力,即使機會來到時,你也不能做出選擇。例如過去幾年都是美國科技股盛世時代,如果沒有能力做好功課,在適當時機入市,是不可能選擇到盛世而起的科技股,賺到財務自由。又例如在2003年香港樓市跌了六成,你沒有儲蓄,便無法乘着中國經濟起飛和低息年代,選擇在香港買樓,或之後樓疊樓,乘勢而上,以投資港樓而財務自由。


我認為一個人能否成功,天時、地利、人和均很重要,當機會來到的時候,你能否在那個時間出現, 並且能夠把握機會,do the right thing at the right time,能力很重要,然後你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便是天意,「謀事在人 成事在天」,當你做人做得久,大多數都有此領會。不過,我仍然相信,今次不成功,未必永遠不會成功,只要持之以恆,每次從失敗中學習,然後調整,終會有一日成功,所以重點仍然是要做個有能力的人,令自己有選擇的能力。



2023年7月14日星期五

虛偽的環保政策






一直很想問的問題:「點解香港啲冷氣開到好似冬天咁?」「點解夏天室內啲人着冷衫?!」這些問題下面再討論。


早兩日新聞報道說環保局將延遲垃圾徵費至明年。今年1月初才把膠袋徵費從$0.5增加至$1,商戶不得提供膠袋,否則罰款(好似係20萬元)。實施前全沒宣傳,我在那日買一個$6的麵包時被收$1膠袋稅,才恍然大悟!然後一片混亂,商人乘機加價,被前新聞主播張慧慈在facebook撰文批評。聽說這項政策非常成功,背心膠袋垃圾減少九成。


如今才7月,距離上次措施只六個月,原本將要實施另一項垃圾徵費,如今延遲一年實施。我認為這些徵費屬懲罰性,原因是它懲罰製造越多拉圾,便要繳交越多的膠袋徵費,這與1月推出的新膠袋徵費措施思維一樣,製造越多垃圾便越多徵費,稅項其實是懲罰行為。當然你也可說鼓勵你減少垃圾,視乎你怎樣看這些徵費吧!


我諗沒有人會反對減少垃圾,環保三個R: Reduce Reuse Recycle , 這三個字的重要性也是順着這次序的,首先要Reduce ,即減少垃圾,然後才是Reuse 物盡其用,最後才是Recycle ,物盡其用到不能再用才回收製成其他物料循環再用。


Reduce減少垃圾的源頭就是減少買不必要的東西, 也即是首要是減少消費!我唔知有冇口號叫人:「一齊減少消費,帶旺經濟!」兩者好像有點矛盾。


另一令人費解的現象是,一邊懲罰一般市民,迫令其不要製造更多垃圾,但超市、大集團賣的東西卻越來越多包裝,橙、蘋果、蕃茄都一個膠底和包裝膠袋,有時甚至一個橙一個包裝。其實市民製造出來的垃圾,很大源頭是來自這些包裝!為何對市民的懲罰性徵費便手起刀落,但對着大財團卻不是如此?


回到開首的問題:為何香港室內冷氣開到好似冬天咁?香港的商場、寫字樓、食肆、圖書館、戲院的室內冷氣好凍!有次在圖書館閱讀,越坐越凍,頭頂還被風扇吹到頭都甩,看看自備的溫度計,那裏的室內溫度是攝氏18度。然後,我問管理員為何開勁冷氣又開大風扇,他說要讓空氣流動!這大概解釋為何在夏天香港公眾場所的室內溫度好似冬天!


事實上,空氣流動和室內空調調至冬天溫度是沒有相關性的。室內感覺侷促,其實開一點風扇已可解決,又或者當你由高氣溫的室外入到室內,身體仍然很熱,其實只要坐一會calm down 一下即可,無需那麼心急即刻降溫的。另風扇比空調環保,原因是製冷過程不會釋出熱氣,令周邊環境更熱。


我想特別指出,國內對公共場所室內空調的溫度是有限制的,根據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出的「公共建築室內溫度控制管理辦法第三條:


公共建築夏季室內溫度不得低於26 ℃,冬季室內溫度不得高於20℃


不單止中國國內對公共場所室內空調溫度有指引,日本也有類似指引:


The temperature variations between the room and the outdoor should not be too high. With a 5°C (9°F) difference, one already feels better, heat or cold-related sickness can be prevented, and the impact on the energy bill is also limited, in a nice ecological move. In Kanto and Kansai areas for example, it is recommended to set an ideal indoor temperature at 28-29°C (82,4 – 84,2°F) in summer and at 21-22°C (69,8-71,6°F) in winter.

可能對香港來說,由於天氣潮濕和一些商場人流多,室內溫度26度至28度可能太熱,但怎樣也不應把空調調至18度,有些甚至把空調溫度調至15度,然後人們穿長袖衫、穿毛衣,其實夏天室內溫度23度至24度已很舒適,穿少一點,冷氣適中一點便可。


令人費解的就是這樣,一邊市民膠袋稅這裏$1,那裏每天$1.7,市民慳埋慳埋,大集團一天浪費的更多,例如無盡的食物包裝,又例如寫字樓、商場、地鐵、食肆瘋狂開冷氣。



後記:事實上,室外和室內溫差太大,差異10幾度,由18度的室內出到33度的室外令人感覺很辛苦,皮膚滲出濕氣,帶眼鏡的,眼鏡充滿蒸氣,鼻敏感的人出入室內外,不斷轉溫度也好辛苦!






2023年7月10日星期一

中美芯片戰之中國反擊戰






很久沒有跟進中美科技戰,因為近期的發展涉及很多半導體技術知識,需要科技人的支援,亦要筆者花時間閱讀資料消化才能寫出來,過程有點困難,但筆者最想知道的是如何影響世界通脹和未來經濟發展,牽一髮而動全身,兩個大國的互相制裁將會影響世界經濟,讓我們探討,有錯請指教!


中國商務部在7月3日宣布將對涉及半導體原料的鎵、鍺實施出口管制,業者需取得許可證才可以出口,8月1日生效。估計此舉將衝擊全球半導體市場,我們將探討有何影響。


在此之前美國已夥同日本、南韓限制出口高端晶片到中國。荷蘭政府在6月30日亦宣布某些先進晶片製造設備出口前需申請許可證,估計措施是限制ASML對中國出口3種型號的DUV(深紫外光)光刻機製造晶片,九月生效。預期美國在七月會宣布同樣的限制。上週美國財政部長耶倫到訪中國大陸之前,美媒透露,美國拜登政府可能進一步限制大陸企業使用美國雲端運算服務,以規避美國限制中國使用人工智慧(AI)晶片。自拜登政府上台之後,已接連宣佈各種晶片出口限制到中國,美國與盟友深化對中國的科技戰可見一班,但鮮見中國回擊,這次中國對鎵、鍺實施出口管制,是中國反擊戰?美媒説影響有限,而且可以找替代品,香港傳媒說有影響,通常各說各話。


我問了科技人,他給了我一些資料閱讀,以下是我的一些理解:


據行業組織「關鍵原材料聯盟」(Critical Raw Materials Alliance)稱,中國生產了全球60%的鍺和80%的鎵。


鍺的英文「Germanium」,鍺是一種銀白色金屬,不是直接取得的土礦,而是鋅生產的副產品得到。鋅是製造汽車、建築材料用到的源材料,換句話說,中國在成為世界工廠的同時,獲得鍺這些副產品,因此生產成本很低。鍺主要用於製造光纖產品、夜視鏡。我諗這方面的制裁,可能主要影響軍事方面?


鎵的影響可能比較大。中國製造了全球80%的鎵,鎵同樣是柔軟、銀色的金屬品,主要是來自處理鋁土礦和鋅礦石的副產品。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鋁製造商和消費者,製造什麼需要用到鋁?高鐵、汽車、電子產品、建築等等,中國自家建設了很多高鐵貫穿全國,也為其他亞洲國家建設高鐵,在使用鋁製造高鐵和汽車的過程中獲得鎵這些副產品,因此也是以很低的成本獲得!所以,美國、歐洲說自己能生產鎵,第一個問題要問是:「At what cost?」


鎵Gallium用作生產兩種材料:


Gallium Nitride 氮化鎵(GaN)和 Gallium Arsenide 砷化鎵 (GaAs)


GaN是一種非常堅硬及提供較穩定機械功能的寬能隙半導體材料,相較於Silicon 硅器件,氮化鎵的功率器件具有更高的擊穿強度、更快的開關速度、更高的熱導率和更低的導通電阻,性能顯著優於硅器件。


氮化鎵被用於生產半導體功率器件、射頻元器件和發光二極管(LED)。在功率轉換、射頻和模擬應用領域,氮化鎵已經成為硅半導體的替代技術的能力。


第一代製造半導體晶體管是真空管,但它們的低效率,產生較多熱量,體積龐大和成本高昂,限制了它們的最終應用。


硅很快成為第二代半導體晶體管的首選材料,原因是它的電導功能優於真空管,而且生產成本更低,硅的晶導體管迅速崛起,期後更發展出集成電路。硅半導晶體管持續到了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


「摩爾定律」要求晶體管的性能大約每18個月翻一倍,成本下降,創造出性能更高、成本更低的新產品。在功率轉換方面,硅的功率MOSFET是其崛起的核心。


但漸漸地,硅功率MOSFET在成本持續下降,但在提升更好性能方面似乎到了盡頭。


然後是第三代半導體源材料氮化鎵 GaN,氮化鎵比硅更有效地導電,效率高達1000多倍,同時生產成本也比硅低,硅已經到了極限,氮化鎵在摩爾定律下取代硅成為新的、性能更高的半導體材料。更重要的是單件氮化鎵器件比硅器件小得多,因此產品可以更細。


下圖是氮化鎵應用到的工業,也會是影響的產品:





簡而言之,GaN製造出來的產品,開關更快、速度更快、發出熱量較低、體積較細、成本較低,這都是它能取代硅成為新一代半導體源材料的原因。


那麼,製裁限制GaN有何影響?一粒IC只佔整件產品很小部份,成本也很低呢,即使成本上升一倍也不見得有很大影響吧!未必!問題是沒有貨,無法生產,即使繞道取得,生產鏈受阻,整件產品的成本都會上升!


至於有說找取代品,如果有高一級的替代品,早已成為主流了吧,即是產品可能要降Grade,回到上一代,體積大一點、速度慢一點、熱一點。


最後是砷化鎵(GaAs),它也是一種重要的半導體材料,主要用途在於光電通信、激光二極管和紅外發射,以及製造紅外發光二極管、微波頻率集成電路和光伏電池等器件。根據資料,軍事、太空、高端電子產品都會用到。


GaAs造出來的產品耐熱度更高,可以作為高溫電子產品的應用。另外,它造出來的產品噪音比較少,所以適合用於更高頻的電子產品,即例如microwave 、通訊用的電子產品。


總的而言,中美的芯片戰深化,任何生產供應鏈受阻,都會令生產成本上升,最後影響的是我們,消費品漲價的同時,產品質素下降,體積可能要回到大一點,而速度慢一點,耐熱性低,產品容易發熱,試想像power adaptor 回到5至10年前的大小、容易發熱等等,我們要忍受這些….



2023年7月3日星期一

思維決定境界



近日外國幣界Youtuber 都看好香港政府對加密貨幣友善政策和打造加密貨幣中心,但筆者只會說「走着瞧」。


擧個例子,看一個男人或女人是否顧家,只要看他/她如何對待家人….. 以微知著


我怎樣看香港?


有沒有發覺香港有很多地方都是以欄桿圍繞行人路?即使平時沒幾多人行的路都是以欄桿圍着,導引行人怎樣行路,行人要繞大路,然後上天橋,再轉灣又轉灣落天橋,但其實只需要在路面橫過馬路,路線直接,無需兜大圈,跟著這些路行,總覺得有點笨。



早兩天從東涌東薈城行過去東涌碼頭,由於看見行人天橋繞大圈,又上又落,覺得很麻煩,錯過了天橋入口,再無法找到其他路,又不想走回頭路,見到有人在地面行,於是跟着他行,結果發現很多路被圍欄、水碼,花槽、植物圍着,本來直接的路面,都變得崎嶇、難行,了,於是又要側身攝過水碼,其實香港有很多路都是這樣,只要稍為注意一下都會發現如此,大陸和海外的路都不會如此。感覺上,香港的路都很家長式導引行人只能「這樣」走!




相信大家都估到我想說什麼了,如果一個人的思維被各種框框限制着,怎樣做出創新產品?要知道創新產品通常是法律以外,或超越法律!


我在2020年寫了兩篇文章「法例如何謀殺創新產業(1)」&「「法例如何謀殺創新產業(2)」,指出有人在單車徑上踩電動滑板車被控五項罪名很可笑,其中兩項罪名:涉嫌駕駛未有登記車輛和沒有駕駛執照。事實上, 香港是沒有「電動滑板車」的駕駛執照, 也不能在運輸署為電動滑板車取得 license plate。最新消息,電動滑板車和電動單車可望在年底合法化,法例將限制時速25公里,並且只能在指定的單車徑上行駛,包括將軍澳和白石角兩條單車徑。算是有進步了!其他電動可移動工具例如Segway、電動hoverboard 仍未合法,電動手推車在行人路上行,更是不用說了。只有兩條單車徑,市場那麼細,可以怎樣發展?


7月2日無線新聞的寰宇掠影,講到一架水上電動單車在法國塞納河測試,這輛水上電動單車以電動頁推動,它是從水底的三分之二開始一路踩上水面,可轉電動,亦可以人踩,售價十萬美元。如果在香港,根本連測試也不能做,因為這隻水上電動單車根本不可能有牌照,第一:由於是電力帶動,政府牌照中沒有這個category, 所以不會有牌照,第二:沒有牌照便不會有保險批出,因此第三:也不能做浮力測試(做buoyancy test 要有保險)。


如果那位人兄在香港測試他的新產品,在沒有第三者保險而做測試,根據Cap.548H, 一經定罪,可被罸款十萬港元及監禁兩年!(在日本,兩匹以下的引擎是豁免保險。)




如果想測試法例規定以外的航拍機,自己買個Hall測試啦!如果想測試水上電動單車,自己買個私家湖,或在私人泳池測試吧!如果萊特兄弟在香港發明飛機,飛機未飛上天空,已經被拉去坐監了!


個人認為,香港是不適合搞創科,因為法例限制了測試環境,產品不能在現實環境測試,metaverse就可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