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9年5月18日星期六

中區電子道路收費所顯露的思維




前日無線的「時事多面體」以「寸步難行」為題再談中環電子道路收費先導計劃,節目中訪問了民建聯和民主黨的中西區議員,他們均認為在現階段實施中環電子道路收費是不可行。節目中汽車車主協會表示「中區電子道路收費已研究了30年,還是行不到」,從這句話⋯⋯給我感覺塞車並非電子道路收費的關鍵性考慮,因為30年前已經硏究,而30年前應該沒有現在的嚴重塞車問題,為何那時已經想在中環實施電子道路收費系統?讓人感到是為了收費而收費?


節目中兩個中西區議員均提出了我上次文章的觀點,例如老細車和落貨車佔據了一半道路,令三線變成一線行車,兩線變成一線行車,另外也提到中環核心地段收費只會將車的流量迫去堅道。


有沒有注意到中環的問題是太近民居?這與其他大城市新加坡和倫敦有所不同!不要喋喋不休地説新加坡和倫敦可以實施電子道路收費,為何香港不可?關鍵是我們的城市設計有很多人家沒有的問題!


現在我再提出幾點讓你們思考一下政府實施中環電子道路收費沒有考慮的事情!


節目中也提及到美利道停車場拆了,但知唔知新起的建築物內的泊車位數量是少過之前美利道停車場所提供的?最搞笑的是,未來取代拆卸了的和記大廈和美利道停車場的新商業建築物是高過之前的大廈?一方面話塞入中環的車流量増加,但另一方面皇后大道中有兩棟即將落成的新寫字樓,也是比之前拆了的高很多?車流量怎可能會少?入區內的車輛只會有増無減。然而道路設計還是三十年前的狹窄,沒有擴闊,泊車位卻減少了,這是怎麼樣的思維?


同樣地,堅道和羅便臣道不段有更高的樓落成,樓價也跟隨新樓樓價上升,但道路跟十幾年前一樣狹窄,反映了甚麼思維?我只能看到Greed!


地價上升了,吸引發展商起更多樓去吸納價值,新樓又再帶動價值上升,泊車位減少,時租不能平,車位價格上漲也是必然,一整套推升價值的模式就是這樣出來。


我相信如果不是必需要的話,沒幾多人喜歡塞車入中環,知不知道中環內最多除了是銀行、名店和金鋪,其實寫字樓上面進駐得最多是專科醫生?我兒子小時候便幫襯了兩個醫生的診所都是在中環,一個是耳鼻喉專科,一個是兒科,另外老人家就去看心臟科、皮膚科、眼科。


不時都聽到有人說,中產使用私家車只是身份象徵,不是必需品,應該多坐公共汽車,地鐵之類。說話的人或者從來未試過帶着發高燒至105度的四歳小孩,肚瀉了兩日連行路都無力,抱着他去逼巴士看醫生嗎?去坐的士卻在繁忙時間截不到、搶不到、call不到?揸車帶他看醫生,可以讓生病的他不用行得太多,走的時候也不用抱著他仍然要徬徨地跟人搶的士,而他差不多個個月都病,我揸車只是方便自己帶他而已。說話的人也可能從不需要揍老人家去看醫生,在皇后大道中站一會兒,看到最多的除了是老細車drop off 老細取文件外,見到最多的是drop off 老人家睇醫生。


如果政府在中環實施電子道路收費,趕走的將會是中産幫襯得最多的醫生,到時政府發覺中環寫字樓租不出,又以為因為香港不夠旅客來港,要塞多些旅遊巴去中環.....XD


不過,趕走醫生換新租客也可能是暗藏了新思維,主要看看新落成的寫字樓是甚麼人買起和甚麼租戶,大概就知中環會是什麼新形勢。


問題是,究竟是汽車增長導致中環越來越塞車,定還是越來越多比之前更高的新商業建築物落成?其實如果只是想解決中環交通擠塞問題,只需要將商業活動引導去say觀塘,我好肯定中環一定不再有交通擠塞問題!如果只是想解決中環空氣質素,完全禁止車輛入內就可以了!


所以電子道路收費,究竟是為解決交通擠塞問題、是用者自付,定還是「貪」?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請留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