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6年4月26日星期二

銀行應用區塊鏈的技術問題

比特幣及其他加密貨幣作為網上電子貨幣,交易金額及支付能透過網絡於十分鐘內從地球一方轉移至另一方,交易必須得到六個節點的電腦確認,才能成為區塊鏈的交易區塊,交易沒有地域界限和辦公時差,比特幣八年運作,交易保安的安全性已受到確認,交易徵費很低,是比特幣及其他加密貨幣被人垂青的優點。

有見及此,2015年9月九間國際最大銀行包括高盛(Goldman Sachs)、摩根大通(JP Morgan)、瑞士信貸銀行(Credit Suisse)、巴克萊銀行(Barclays)、澳洲聯邦銀行(Commonwealth Bank of Australia) 、蘇格蘭皇家銀行(Royal Bank of Scotland)、瑞銀集團(UBS)、道富集團(State Street) 公佈合作研究開發區塊鏈R3作為記賬和清算之用,南韓的韓業銀行在最近也宣佈參與R3研究。

至現時實際操作細則未完全清楚,但估計銀行區塊鏈的運作應該如銀行間的內聯網,網內銀行發出邀請互相對數及確認,之後形成區塊鏈作為清算,這可能意味銀行與銀行間的過數不涉及纸幣。九大銀行分行遍佈世界,由於分散程度足夠,自家構成聯網數據庫,理論上可以抄襲比特幣的分散式聯網內的對賬和確認,並以計算散列算式作為工作量證明,由於抄襲比特幣的運作方法,保安系統也是理論上有效的,而且較公司或個別銀行自行開發電子貨幣的保安強,好處是即時交易即時過戶,數據亦即時記錄在區塊鏈賬簿,核數都可以省卻。

筆者說「理論上」可行,原因在實踐起來可能產生一些質疑,比特幣區塊鏈的記賬簿是公開的,但由於交易身份是匿名,即使賬戶的交易是公開,也無法知道賬戶背後是何許人?但當應用在中心化的銀行交易,賬戶資料都有名有姓,如何在公開賬本而不被揭露身份?

第二,比特幣區塊鏈本身就是點對點的數字對數往來,然後成為一連串的交易記錄稱為區塊鏈,中心化銀行運作的是否意味運作有如電子貨幣?這方面仍要更多資料。分行遍及世界的國際銀行,過戶由一分行去世界另一分行也可以即時,那麼,資金便很可能快速地由一國轉移去另一國。當然,人們會反駁,比特幣等加密幣也不是一樣做到嗎?筆者想指出,分別就在於中心化和分散式的操作,中心化是可以有方向性地操作,分散式便未必可以完全壟斷操控。

第三點疑問是,中心化的企業可容易以高薪招聘到開發比特幣區塊鏈的技術人才來幫助開發,但單有硬件是不足的,誰來管理這些系統?銀行的IT部門有足夠人才去應付嗎?擁有幾千間分行做區塊鏈的節點,理論上可行,一旦其中一間分行的其中一個管理做了一些不知什麼的錯,很大機會連哪裡出錯都未必搞得清楚。另外,比特幣的管理成本透過挖礦的利潤及確認交易支付,管理這些系統的成本會否透過增加銀行手續費轉嫁?

大企業財雄勢大,本來在開發新技術大有優勢,但在現今網絡新世代,卻是走在科技背後,原因是現今的新技術在網絡上都是公開的,就如當年Linux系統,由於是公開的,人們都可以參與更改及完善程式,而企業發展技術是以封閉形式進行來維持優勢,因此今時今日在新網絡時代,所有發展都趨向分散式,但把分散式的技術應用在中心化的企業會否有相同效果,這將會是一個大考驗。

2016年4月18日星期一

危機先兆?

日本九州熊本縣在14日及16日連環強烈地震,造成多處道路、橋、建築物、歷史建築倒塌,有分析認為資金會掉回日本重建,預料日圓牛市,因此週末前有基金重注買入日圓長倉(見下圖) 。比較美元兌日圓圖,日圓淨長倉(紅色方格內) 於2008至2012年較大量,反影牛市期,藍色方格內是日圓淨短倉,於2013至2016年2月前仍然是淨短倉較多,形成日圓下跌浪。





但除此之外,日圓升也可能顯示避險,究竟是避險,還是日圓自家問題?看近期金價、銀價、白金、食品價格都不約而同在2016年上升,有點2008年之前的氣氛,由於市場受各國央行干預太多,筆者不敢斷言危機來臨,但總覺得市場有點陰陽怪氣!




還有糖價、palladium、aluminum價格都有類似形態,在此不列了,但問題是既然IMF也認同世界經濟不境,並且下調預測,需求不是上升,為何各類商品、金屬價格都在升?解釋可能也是避險。

 

2016年4月12日星期二

網絡私穩與保安





近日新聞提及越來越多勒索電郵案件出現,受害人以中小企業、學校為主要對象,要求以比特幣繳交勒索贖金。

比特幣的加密技術令支付和收款人身份在完全保密之下進行交易,成為不法活動及黑錢的主要交易渠道。筆者以前曾經比喻比特幣技術有如一把刀,在醫生手上可救人,在壞人手上可殺人,問題並不在於物件本身,而是人類如何使用。

隨著FBI要求蘋果公司解鎖iPhone引起的私穩爭議,相信大家亦開始注意到WhatsApp亦加入把私人通訊加密,Facebook Google亦可能加入通訊加密行列,姑莫論這些機構會否在政府要求下把人們的私人通訊交出,加密應用將會是大勢所趨,在今時今日網絡經濟發展至金融科技,網絡私穩問題更為尖銳。

在討論更多之前,筆者想講一個故事。一個提供加密電郵服務的網站ProtonMail在去年十一月經歷一次震撼科技界的嚴重DDoS分散式阻斷服務攻擊。首先介紹一下ProtonMail 的來頭,它是由歐洲核子研究組織和MIT的科學家共同開發的,電郵網站基地設在中立國家瑞士,這樣做的目的是特意避開歐美的司法管轄權。

這次 DDoS嚴格來說其實是分別兩次不同的攻擊。在第一次攻擊,就像近期的勒索電郵案,黑客以大量垃圾訊息封鎖網站,之後要求以比特幣交付贖金,但在十五分鐘之後,網站受到第二次攻擊,根據網站透露,第二次DDoS攻擊跟第一次有頗大分別,因為這次攻擊之猛烈,牽連廣至上游服務供應商的服務也被終斷,ProtonMail的數據中心和網絡供應商即時進行修復工作,但在數小時之後,攻擊提升至每秒100G,瑞士多間公司和銀行服務也受阻,網站負責 人認為這次攻擊並非如第一次那麼簡單只是為錢,很明顯是要迫網站倒閉為目的,攻擊的殺傷力極似是國家政府黑客行為。分析認為第二次攻擊是要混淆第一次的勒索 攻擊,掩飾第二次的國家黑客攻擊行為。

網站服務在數星期後恢復,並且得到大量捐款以維持加強保安系統的營運費用。

從這個故事,筆者想指出的是,當一個國家強如美國,如果要與你的網站為敵,又或者要迫使解鎖,其實並非沒有方法。

那麼,為何在恐怖襲擊陰霾下,科學家仍然致力加強加密通訊?這些加密通訊與比特幣等加密網上貨幣的性質一樣,是無法追蹤的,網絡本身就充滿著各種匿名身份的用家,並且難以控制人們的行為,就如在Facebook上,人們如何使用和人們的言論均是難以控制和阻止,除非拒絕使用,同樣道理,除非把互聯網關閉,否則我們是難以控制人們如何使用網絡,當金融科技普及化,發展至合约及大額金錢交易通過網絡進行,如果網絡私隱和安全得不到保障,我們如何識辨監控者或偷窺活動的人是強盜、黑客、還是政府?因此科學家們認為掌控權還是應該交回用戶自己手上

 

2016年4月7日星期四

從零到一

復活節假期間完成了一本書:「Zero to One」,中文本譯為「從零到一」,作者是PayPal 的創辦人Peter Thiel, 內容主要是講初創公司(startup company),由Thiel在Harvard大學的學生把講義內容結集成書,對有意設立初創公司的人,很有啟發性和鼓舞性。雖然筆者不是要設初創公 司,不過作者寫得很好,其他內容對做人處事、世界觀都有啟發性,是一本好書,筆者趁數日假期便一氣呵成讀完它吧!

Thiel 所指的從零到一,意思是指創造,由無到有,得到的利潤也會是由零到一,即是100%利潤,而相近產品只會帶來競爭,而競爭會分薄利潤,所得的只是由一至n的利潤。當然,作為PayPal 的創辦人,他的確有條件這樣說,因為Paypal就是從零到一,其他例子還有facebook, Google。他認為只要這個世界還有秘密,便有可能做到從零到一,換句話說,他鼓勵人們創新,發掘從無到有,從零到一。

筆者認為書的前半部份寫得比較有趣,不過全書可讀性仍然很高。

作者Thiel有幾個觀點筆者想在此分享:

1) 視乎你如何對待未來,如果你認為未來是可以確定的,你會首先嘗試了解它,並積極地做一些事情去令自己邁向這確定的未來,如果你認為未來是非確定性的,是一種機會率而已,那你可能甚麼也不做,不會自主地改變它

“You can expect the future to take a definite form or you can treat it as hazily uncertain. If you treat the future as something definite, it makes sense to understand it in advance and to work to shape it. But if you expect an indefinite future ruled by randomness, you’ll give up on trying to master it.”

2) Thiel 把人們分為樂觀主義和悲觀主義,這兩類人對確定性和非確定性的未來採取的行動,樂觀的人會朝著確定的未來採取確切的行動,而悲觀的人對確定的未來會積極地做一些事情,例如去積谷防飢。但樂觀的人如果視未來為不確定的,便會甚麼也不做,以為所有事情都是理所當然的,而悲觀的人對應不確定的未來,只會望天打卦。

“The indefinite pessimist can’t know whether the inevitable decline will be fast or slow, castastrophic or gradual. All he can do is wait for it to happen…..”
“A definite pessimist believes the future can be know, but since it will be bleak, he must prepare for it.”
“To a definite optimist, the future will be better than the present if he pans and works to make it better.”
“To a indefinite optimist, the future will be better, but he doesn’t know how exactly, so he won’t make any specific plan. “

3) 現今的政府大都走向不確定性的政治,過去他們研究原子彈武器,探索月球,現在只懂提供各種社會保障、醫療,福利支出多過可自由支配的開支,如果政府開支是以自由支配的開支主導,則顯示政府更有能力計劃未來,然而福利支出的邏輯,只是派支票令未來好過一點。

“The very character of government has become indefinite, too. The government used to be able to coordinate complex solutions to problems like atomic weaponry and lunar exploration But today after 40 years of indefinite creep, the government mainly just provides insurance, our solutions to big problems are Medicare, Social Security, and a dizzying array of other transfer payment programs. Its no surprise that entitlement spending has eclipsed discretionary spending every year since 1975. To increase discretionary spending we’d need definite plans to solve specific problems. But according to the indefinite logic of entitlement spending, we can make things better just by sending out more checks.”

4) 當你選擇職業,必須有個信念相信這份職業在幾十年後仍然有價值

“When you choose a career, you act on your belief that the kind of work you do will be valuable decades from now”

5) 一個人不能維持十幾種職業的可能性而不作選擇,換句話說,人必須尋找並聚焦他精於的工作

“Less obvious but just as important, an individual cannot diversify his own life by keeping dozens of equally possible careers in ready reserve”

2016年4月5日星期二

加息的疑惑

上星期聯儲局在加息與否發出混亂訊息,先是數位官員喑示支持最早4月加息,然後在3月29日主席耶倫在紐約發表演說時指,加息的問題上要審慎行事,要顧及全球經濟和金融市場不明朗,尤其中國和油價的弱勢,可能令美國經濟前景面臨更多風險。為何數日間訊息可以如此大分別?還是自行看看數據分析。

上星期美國勞工部公布,首次申領失業救濟人數按星期增加1萬1000人至27萬6000人,多過市場預期的26萬5000人,4星期平均新申領失業救濟人數有26萬3250人,按星期增加3500人,但持續申領失業救濟人數則按星期減少7000人。首次申領失業救濟人數上升和持續申領失業救濟人數下跌這兩項數據的矛盾,正好從失業數據上找到解釋,失業率由2月份的4.9%低位上升至3月份的5%,失業率上升原因是勞動大軍的人數上升,及勞工參與率升至63%,為2014年3 月以來最高。換句話說,勞工市場仍然增長。至於每小時平均工資,由2月按年升幅2.2%加快至3月份按年升2.3%。

3月份供應管理協會(ISM)製造業指數由2月份的49.5升至51.8,為7個月來首見恢復擴張;同月美國Markit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亦 由2月的51.4升至51.5,反映美國製造業向好。

另2015年第四季生產總值GDP年率升1.4%,較原先估計的0.7%向上修訂,佔經濟活動三分之二的個人消費上升2.4%,是主要經濟動力來源。核心通脹按年升2.3%。

總的而言,美國經濟復甦未有因去年下半年至年尾環球金融市場大波動所影響,內部經濟來看,對應了聯儲局數位官員支持最早4月加息的言論。

不過,耶倫看的是外部勢力因素,主要來自中國和油價,讓我們又看看中國數據,上星期公佈的似乎也不差。

中國統計局公布,1至2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7,807.1億元人民幣(下同),按年增長4.8%,由於2015年1、2月下跌4.5%的基數低,反彈幅度大不出奇,但與前年比較仍然升0.4%,即是仍然是升。

3月份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為50.2%,比上月上升1.2個百分點,自2015年8月以來首次位於臨界點以上。

兩項數據似乎都顯示中國經濟並非預期那麼差,還可能是復甦的苗頭,加上一線城市房價上升,財富效應或正面心理因素亦會帶動消費,暫時未需要太悲觀。

即使如此,耶倫擔心的油價未必有得升,因為油價量是要看世界經濟需求,而世界經濟環境大可從美國和中國出口窺探一二,從以下兩圖所見,美國對世界的出口在2014年10月開始下跌,中國對世界的出口也是在2014年尾開始下跌,顯示世界經濟需求不足。如是者,世界經濟大環境不濟,而油國又無法達成減產協議,再加伊朗出口油解禁,油價下跌風險仍然存在。

總的來看,耶倫要等埋中國才加第二次息,可能未必需要等太久,但要等埋油價,可能有排等,更可能的是,內部經濟等不及,筆者認為以美國經濟現時的勢頭,或可在今年內,年底前,還可加一次1/4厘息。